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最新版最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526.50 KB
- 文档页数:38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人口主要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主要功能是提供居住场所和生活配套设施。
住宅区的规划要考虑到人口密度、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设施等因素,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住宅,如高层住宅、别墅区、经济适用房等。
2.商业区:商业区是城市的商业中心,集中了各类商业场所和商业活动。
商业区的规划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商业需求和配套设施,如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批发市场等。
商业区的规划还要注意交通便利性和商业活力,吸引消费者和商家。
3.工业区:工业区是城市的产业基地,主要集中了各类工业企业和生产设施。
工业区的规划要考虑到工业用地的需求和配套设施,如交通便利性、供水电、废水处理等。
工业区还要与城市其他功能区有良好的连接,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和产业关联,提高经济效益。
4.文化教育区:文化教育区是城市的文化教育中心,集中了各类文化和教育设施。
文化教育区的规划要考虑到各类文化机构和学校的需求,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学校等。
文化教育区还要考虑到文化氛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文化艺术水平和教育水平。
5.运动休闲区:运动休闲区是城市居民进行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的场所,主要包括公园、体育场馆、游乐场等。
运动休闲区的规划要考虑到人口密度和社区需求,合理规划不同类型的运动休闲设施,如运动场地、健身器材、水上活动等。
以上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主要内容,城市的发展规划和需求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划分。
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
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
2.了解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原则和要求。
3.理解掌握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的原则和要求。
4.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掌握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原则和要求。
一、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利用1.人类对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1)营造①________________;(2)利用其②____________,获得生活、生产物质。
2.城市、村镇用地分类用地名称城市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村镇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3.城乡建设用地(1)构成比例标准:城市中占建设用地20%~32%的是③________用地。
(2)利用原则:坚持“④____________”的原则,使各类用地在数量上保持恰当比例。
(3)城市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变化:城市道路、居住、对外交通和城市公共绿地的用地比例呈逐步⑤______趋势;⑥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会逐渐降低。
思考1.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的区别是什么?二、城乡规划中的项目选址1.原则(1)符合城乡规划中对⑦____________的要求,并兼顾与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
(2)要与⑧____________规划相协调。
(3)要与⑨____________相衔接。
2.一般步骤了解项目的⑩―→提出建设地址若干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合理可行的方案综合考虑周围环境是否有利于⑪和⑫三、城乡规划中的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的概念:根据区域的主要职能和自然条件划定功能区,将城乡环境组合成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机整体。
2.功能分区的依据:城市用地在使用功能上存在⑭______,并表现出⑮________的状况,促使城市用地产生地域功能分化。
浅谈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摘要:土地利用功能区应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分区、区域发展实际、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发展权,淡化指标管理,以追求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模式为目标,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区体系下,建立指标体系,逐步判别缩微划后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等进行划定,并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和调控指标。
关键字:土地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功能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合理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等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1研究背景传统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一般以区域+主要用途进行命名,如东部农林牧业发展用地区,其目的是确定某一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
随着中共中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后,改变了以往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的固有思路。
本文所研究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国家主体功能分区为基础,将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
2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定的基本要求2.1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文件要求,在土地政策上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化开发区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土地用途管制。
2.2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淡化指标管理节约和集约土地利用是加强土地利用调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重要原则,是制定不同区域调控指标的重要依据。
应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禁止用地目标为导向,严格执行相关用地定额标准,加强项目用地审批,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进入门槛,淡化指标管理,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就是指根据城市和农村的不同需求,将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和规划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利用。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综合考虑城乡发展需求。
要以城市和农村的不同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城市扩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的范围和划分标准。
2.科学确定土地功能。
要根据城市和农村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需求,科学确定土地的不同功能,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农业用地、交通用地等,并根据土地的性质、特点和区位进行划分。
3.合理布局土地利用。
要根据城市规划和农村发展需求,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土地利用区,如城市中心区、城市综合开发区、农村居住区、农田保护区、农业示范区等,确保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平衡。
4.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要保护好土地的生态环境,避免破坏性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5.加强土地管理和监测。
要建立健全的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规划的实施和监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将城市和农村的土地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和利用,可以优化土地利用效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也能够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减少土地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划分城乡土地的不同功能区,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转移和资源配置,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划分农业用地和农村发展区,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ICS XXXX备案号:TD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Standard for Database of the City-level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报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5)5 定位基础 (8)6 数据库结构定义和要素分层 (8)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3)8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24)9 元数据 (24)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 (25)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指导单位: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存智、董祚继、孙雪东、胡小华、项家铀、吴洪涛、陈红兵、穆超、陈金、陈莹、李满春、范延平、赵岱虹、刘臻、冯斌斌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引言为规范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定位基础、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市(地)级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图形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 (1)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0)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5)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一、城乡土地利用1.城镇和乡村(1)城镇土地利用①含义: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
②作用:反映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①作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②特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二、城乡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2)类型: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
(3)主要类型及作用——城市核心区域特征⎩⎪⎨⎪⎧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作为城市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区域商贸服务业发达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甚高人流汇集,交通繁忙2.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不同性质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
(2)表现⎩⎪⎨⎪⎧较小城市: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类型⎩⎪⎨⎪⎧密集型: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分散型半聚集型4.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三、城乡区位分析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1)特点: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
(2)地位:是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
(3)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