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误漏诊一例诊疗回顾
- 格式:pdf
- 大小:249.84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M arch ,2008Vol ,3No .62008年3月第3卷第6期作者简介赵晓燕(55),女,副主任医师,曲阜师范大学医院。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以克隆性红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因起病隐匿,症状多样化。
常造成误诊或漏诊。
现将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3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1岁。
2003年起无明显诱因始觉头晕,面色潮红,无明显头痛、呕吐等。
于当地诊所查体发现血压150/90mmHg,后于多家医院就诊测血压均在145~160/90~105mmHg 之间。
曾做尿液、血液肾功能、肾脏超声检查无异常。
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予以复方降压片、心痛定等治疗,患者血压未降至正常且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全身无力,头痛、胸闷,为进一步诊治于2005年12月8日来本院。
入院时检查:血压160/100mmHg,醉酒貌,皮肤紫红,心肺未见异常。
心脏X 线检查正常,心电图示Ⅱ、Ⅲ、avF 、V5、V6导联T 波低平。
腹部B 超检查:肝、脾、肾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715×1012/L,血红蛋白205g /L ,白细胞13×109/L ,血小板378×109/L ,,红细胞比积60.3%,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
行骨髓穿刺检查,示各造血细胞都增生,红系显著增生,中幼红比例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酶活性增高。
诊断:继发性高血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予以抗凝剂及骨髓抑制剂治疗后缓解出院。
例2、男,55岁。
主诉头痛、眩晕、疲乏、健忘4年,指端麻木,胀痛,颜面红紫3年,在院外按原发性高血压、风湿热治疗,血压和临床症状均无改善。
于2006年1月28日来院,入院时查体:BP 150/90mm Hg 。
酒醉面容,,结膜显著充血,头面部、颈部、双手掌大小鱼际皮肤红紫。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报道并相关文献分析【中图分类号】r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84-0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紊乱的以红系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导致了形态正常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其祖细胞在缺乏特异性刺激因素的条件下的异常累积。
此类疾病目前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是已知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多少和是否发病并无明显相关,故进行血清epo的测定并不能进行此类疾病的确诊。
1、临床资料胡**,男,69岁,农民,2011年到我院参加农民健康体检时血常规示:白细胞20.3×109/l,中性细胞比85.3%,红细胞7.53×1012/l,红细胞变异系数19.1%,红细胞压积59.3%,血红蛋白193g/l,血小板479×109/l,一般常规内外科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考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待排,予以转院复查,经上级医院骨髓穿刺涂片复查,骨髓象示:增生活跃,粒细胞、红细胞增生,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本病例为男性,69岁,我国相关文献资料报告中185例患者,男性为122例,占65.9%,女性为63例,占34.1%,发病年龄(52.7±14.1)岁[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其多能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克隆性紊乱而致使其发生非控制的肿瘤性增生,同时,本病的红系祖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和某些生长因子的超常敏感以及红系细胞抗凋亡能力增强,从而导致本病发生。
本病起病隐匿缓慢,大多数病例不能说明具体的发病时间,常在体检、高血压或病程中有过血栓形成[2]出现并发症进一步检查时偶然发现才诊断。
2、疾病诊断本症主要诊断标准[4]:①红细胞量大于正常平均值的25%,或血红蛋白量男﹥185g/l,女﹥165 g/l;②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存在,动脉血po2≥92%:③脾大;④骨髓细胞有非ph染色体或非bcr-abl融合基因的克隆性遗传异常;⑤有内源性cfu-e,即不加epo,cfu-e可自发生。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误诊与漏诊原因,总结降低误诊和漏诊的措施。
方法50例病例均为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检测准确率明显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P<005)。
采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血液细胞形态进行分类时,发生误诊和漏诊的概率比较大,仍然需要采用显微镜检查进行复查和确诊。
结论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可以作为一种筛查方法,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或者显微镜检查进行确诊,从而有效的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误诊;漏诊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过程中,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仪器与方法是血液细胞分析仪。
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于自身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血液细胞分析仪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检验科的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但在临床检测中,血液细胞分析仪还存在一定的误诊与漏诊情况,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目前,将显微镜等手段与血液细胞分析仪结合起来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并且在临床中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对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医院治疗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0例病例均为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
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8~65岁,平均(365±57)岁。
其中20例患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患者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2例患者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Sysmex K4500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试剂均为仪器配套试剂。
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在检测后,所有检测标本均随机抽取2张血片进行检查,使用瑞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对患者的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