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键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61 KB
- 文档页数:7
文中句子的赏析及作用教学目标重难点:了解应用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赏析角度、方法;了解句子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课时:1如何赏析句子一、概述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
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二、常见题型三、赏析角度及方法那么,赏析句子的角度有哪些呢?考卷中对语言赏析类试题的提示,可以归纳为:看语言表达,看内容情感,看写作方法等,且都必须说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等。
其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核心。
理解是指领会并作解释。
从这个解释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涉及到这一考查内容,因此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含义,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之外,还要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
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主要是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
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讲解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意义的,这些基本意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缩小,因此,词语的意义就具体化了。
它或者被赋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者承担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者具有了与词语本义相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如此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查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上下文、上下句和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等,细心体会玩味,准确地把握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它的语境意义。
句子赏析作用如何赏析句子的作用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赏析句子的作用的方法,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赏析句子作用的方法1文中的重要句子一般有三类:含蓄句(使用修辞使句子含蓄丰富),结构句(在结构上气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中心句(在段落或篇章中提示中心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完全表达式”是: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手法 + 句义 + 思感观态其中“手法”一项在含蓄句的理解中需点到,“思感观态”在中心句的理解中往往渗透,可不再单列。
理解句子含意的关键是对“句义”的准确把握。
而把握句义,要注意5个关键点:逐句翻译、上下文、关键词、隐含义(突出、表现)、对应词句。
做题时要先把句子回归原文,从原句的上下文中去找答案,注意句子的关键词句在上下文中的对应词句,不可凭借想象随意拔高。
例题一,《是谁扼杀了哀愁》:(1)文章第二段说:“没有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联系全文看,“梦想”的含义是什么?答案要点: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第5段);对富有诗意的洞察心灵的艺术的追求(第6、7段);对充满艺术气息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2)文章第四段说,“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这里的“土壤”指什么?答案要点:产生哀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例题二,《总想为你唱支歌》:(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答案要点:到大西北走一趟,孩子会变得坚强和成熟,突出大西北的悲壮(或艰难环境和顽强生命)对人心灵的震撼作用,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案要点:用比喻和反衬手法,写南方的天地过于纤巧精致,过于脆弱,反衬出大西北的粗犷和坚韧,表达对大西北的赞美。
例题三,《岳桦》:(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要点:用想象和拟人手法,写绝地中的岳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生存的挣扎是沉重和痛苦的,也充满着对生命的希望。
小学语句知识基础:句子在文中有哪些作用小学语句知识基础:句子在文中有哪些作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常用语句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提供的句子在文中有哪些作用,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语文赏析句子满分技巧方法(五篇范例)第一篇:语文赏析句子满分技巧方法记叙文语言赏析是逢考必考的一道典型题型。
考试分值是4分,这种题型有三种提问方式,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语文赏析句子满分技巧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赏析句子满分技巧第一种答题步骤:修辞手法+句子内容+(作者情感)中考常考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和排比这三种,但是对偶、反问、反复、对比、夸张等偶尔也会考查到。
正常情况下,修辞至少有一种,作者的情感有的句子包含有,有的没有,这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别。
这类答题步骤主要适用于写景物的记叙文。
例如:赏析“江南杉瘦削的外形,看似柔弱,实则坚挺,高高大大,孔武有力。
”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江南杉看似柔弱,实则坚挺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江南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第二种答题步骤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句子内容+(作者情感)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除以上五种之外,还有蕴含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类答题步骤主要适用于写人的记叙文。
例如:赏析“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子剪掉,睁着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等待栀子花开。
”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答案:动作描写,运用“看”、“瞧”、“盯”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专注、仔细的情形,表达了母亲期盼栀子花开的急切心情。
第三种答题答题步骤是:动词+句子内容+(作者情感)这种情况是句子既没有修辞手法,又没有刻画人物的方法,或者是文章指定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总之,记叙文语言类赏析类题目,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答,按照先从修辞手法入手,再找刻画人物的方法,最后才是词语顺序来,相信只要找到技巧,语言类赏析题目你一定会取得满分。
赏析句子的方法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句法结构分析⽅法【已阅】学习要点:熟练掌握三种句法结构分析⽅法,并应⽤于具体句⼦的分析。
掌握三种层次分析⽅法。
⼀、句法结构分析的⽅法 句法结构分析,也叫句法分析。
对句法结构进⾏分析的⽅法有: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
(⼀)句⼦成分分析法句⼦成分分析法是传统语法中通⽤的分析句⼦的⽅法,也叫中⼼词分析法。
由于句⼦与词组在结构上基本⼀致,因⽽句⼦成分分析法实际上也是句法成分分析法。
分析时要求⼀举找出整个结构的两个中⼼词──名词中⼼词和动词中⼼词,以作为该结构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主语和谓语。
其分析⼿续是:先看清整个结构的主要成分,哪个是主语,哪个是谓语;再看充任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及物动词,以决定谓语后⾯是否有连带成分宾语;最后指出附加在主、宾之前,谓语前后的所有附加成分。
例如对“这些⼯⼈⽴刻造好了⼀座桥”这⼀结构该作这样三步分析:A、这些⼯⼈⽴刻造好了⼀座桥......第⼀步分析==== ─B、这些⼯⼈⽴刻造好了⼀座桥......第⼆步分析==== ─ ^^C、(这些)⼯⼈[⽴刻]造<好>了(⼀座)桥......第三步分析==== ─ ^^或:这些⼯⼈⽴刻造好了⼀座桥()===[ ] ─<>()^^(===表⽰主语,──表⽰谓语,^^^表⽰宾语,()表⽰定语,[ ]表⽰状语,< >表⽰补语)这种分析⽅法的优点是句法结构中各词之间的关系主次分明,有提纲挈领的作⽤。
同时这种⽅法也有很⼤的局限性:忽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把六⼤句法成分放在同⼀个平⾯来分析;抽出的“主⼲”(中⼼词)往往不能概括整个结构的意义。
例如“错误思想必须清除”,其主⼲“思想清除”⽆法概括整个结构的意义。
“思想”与“清除”并不直接进⾏组合,⽽是“错误”先与“思想”组合成“错误思想”,“必须”先与“清除”组合成“必须清除”,然后由“错误思想”与“必须清除”组合成⼀个⼤的句法结构。
句子的分析方法赏析句子的方法,具体一点为你奉上最专业的赏析方法,请您参考:赏析句子的方法一:、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3:“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3: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
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4:“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
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4: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现代文阅读之品味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一:什么是重点词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三、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四.修辞词语分析1、修辞手法(关注常见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效果(修辞本身的使用效果,突出主体的特点)2、词语、短语运用(关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数词等;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的连续使用,词语+效果(使语言简促有力,抒情酣畅淋漓。
)3、特殊句式(关注短语后置句、反问句、设问句等,本题的句式+效果(起强调、加强语气、引起思考的作用。
)4、表现手法(关注对比、引用、联想、侧面烘托、人物描写、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等)5、感官手法(关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范例解析: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
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现代文阅读——句子的作用★【考点剖析】考察学生理解分析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设题方式】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为什么还要写……内容呢?3、文章第一段写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方法指导】分析句子或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思考组织答案。
1、第一步:分析句子或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结合位置分析其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在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伏笔、奠定文章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等。
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在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等。
2、第二步:联系上下文,看句子(或语段)与上下文的联系。
如:引出下文,引出了具体的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地方做了铺垫;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引出了下文的什么内容;与上文什么地方相照应;点明了文章什么中心……3、在说明文中,第一段往往起到引出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从生活实际写起、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写起)吸引读者的作用。
4、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在内容上,……;(省略号内容要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真题解析】例1:《淡竹》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第②段要写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小老虎、千年古井等事物?(4分)【答案解析】首先从结构上分析,本段所写事物与淡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出了下文对淡竹的描写;在内容上,文中所写的淡竹物质上贫乏,但是精神上富足,刚强淡泊,而第二段所写的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小老虎、千年古井等事物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无穷的欲望,难以抵挡灿烂而虚无的诱惑。
形成对比,为下文写淡竹做铺垫,衬托了淡竹的形象。
例2:《村路怎能不弯呢》第①段“村路怎能不弯呢?”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参考答案】第一段开门见山点题,引出下文对路弯的原因的描述,(或者:开头一段总领全文对路弯的原因的描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运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对关键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通常先看句子所处的位
置,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句子的作用一般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结构上的作用:
1
承上启下(过渡)
2
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
3
线索
4
照应前文(首尾呼应)
内容上的作用:
1
开篇点题
2
设伏笔
3
做铺垫
4
深化中心
5
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在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考题,请欣赏某一个句子并说出它的作
用,此时好些学生找不到切入点.其实很简单,句子的作用要考虑两方
面的作用:
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
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
出主题(深化中心)
这就要看所给你的句子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如果出现在开头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3、引
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
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
题目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
有思考的余地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句子赏析的方法
句子赏析的方法
1、它的修辞手法,
2、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
3、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4、它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
5、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6、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
常见的修辞应按以下步骤分析:
1、比喻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 ,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对象的„„),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喜爱、赞美等)。
2、拟人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赋予„(写作对象)„
人格化的(动作、神态等),表现了„„,表达了作者对写作对象的„„之情。
3、排比
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以排山倒海之势强调了„„(结合
句意谈)。
4、对偶
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
5、长句和短句
有节奏感,使文章语言铿锵有力,形成音乐美。
精彩句子的赏析角度(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阅读考题在精彩语句的赏析上下功夫作文章,对于此类考
题,学生往往失误较大,答题时会出现要点遗漏、理解偏差甚至于答非所问等现
象。那么如何才能教会学生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注
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其次是教
师要从学生的“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真正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授
之以渔”,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成为自主获取知识的
主人。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那一篇篇精美记叙文(包括小
说、散文、科学小品文、杂文、新闻等)或华美精彩或凝炼含蓄或优美流畅或质
朴动人,可谓处处闪耀着作家智慧的光芒。学生对其文句进行赏析,不但可以提
高对文字的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佳句赏析任重道远,得其方法事半功倍。句子无非是由词组句、由句生义、由义
生情,所以,教会学生赏析精彩语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重点词语着手,品句子之精髓。
一个句子出彩,往往在乎一词,所以古人说,一字千金。一个词用得生动准确而
精当,一个句子就有了精气神,一个人物就因这一个词或一个字活了。比如《故
乡》中描写宏儿之句:“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
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飞”字,写尽少儿活泼和欢快,一个孩子,少
不更事,他并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也不理解搬家的意义,他的欢快与大人们的沉
重形成一个鲜明对照。
又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冲破”和“横渡”两词用得准确精
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冲破”写出我军进军
速度之快,其势税不可当,“横渡”写出人数之多,气势之盛,所向披靡。再用
换词比较法试试,如“冲破”换成“突破”,“横渡”换成“渡过”,学生一经
比较其表达效果立显。
可以说,一个好词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所在,理解了一个词语,就也领悟了一句
之深意。
二、从修辞角度出发,品句子之精妙。
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
性的闪光。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有人说,写
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一篇优美的《春》,就是
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请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此句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们对春的盼望 ,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之信使驾着东风来了,春姑娘已迈步向我们款款走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
的脸红起来了。”此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对春天来临时大地苏醒的
情状和山水太阳的变化作了一个宏观的勾勒,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万物变得生机无
限,活力无比。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本句使用比
喻、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又有气势地对春天的进行了赞美,把春天
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有序地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佳句,当然还要教会了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只有
二者兼顾,长期训练,学生才能运用自如。
三、从表现手法切入,品句子之作用
从广义看,文章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
抑、想象联想、正侧结合、虚实结合、渲染铺垫等,但品析句子时,我们最主要
是从句子的描写手法、表达方式、反衬、 烘托、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
情、 间接抒情、过渡照应、设置悬念、画龙点睛等方面切入。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结尾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
的魂灵!”,此句就是直接抒发作者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点明文章主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如《社戏》一文中,“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
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此句几个老渔父的喝彩就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老渔父的喝彩,侧面烘
托出双喜这伙少年驾船技术的高超。
再如《芦花荡》开头的环境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
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
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
了。此句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完整统一,在描写优美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交
待了险恶的社会环境。
四、从联系上下文入手,品句子之深意
作家写文章手法不一,艺术风格各异,语言特色也大相径庭。有的通俗质朴,有
的含蓄隐晦,话里有话,言外有意,这就有必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
如冰心《谈生命》一文中,作者用两个比喻形象化地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表
达了坚强的意志和豁达乐的精神。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
源,冰雪是他的前身。„„”“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
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这两个比喻
一个横向是表现出生命的绵长曲折,一个是纵向表现出生命的蓬勃力量。其中“大
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
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句就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方
法,庄重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在
常人眼中,死亡或许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达到了常人所不能达
到的思想高度,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
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