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危机和新政
- 格式:pptx
- 大小:342.38 KB
- 文档页数:19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课程标准】知道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了解1929?D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评价罗斯福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美国的悲剧》,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搜集、处理历史资料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1929?D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及“新政”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1929?D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与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难点样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焦点访谈播放20秒有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录像片段,大屏幕最后将画面定格在“施粥棚里的失业者”这一照片上。
师:同学们,我背后的这张照片是在1929?D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一个小小画面。
这仅是在这场首先爆发于美国,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中,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
那么在这次危机中,劳动人民的命运如何?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危机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大家关心的焦点,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我们课前派出三个“记者”小组,为我们追踪报道,下面就请看他们发回的报道。
第一组:生1:我们小组负责调查1929?D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在调查中我们找到了德莱塞的小说《美国的悲剧》。
生2:(介绍小说的主要内容,并朗诵了一段小说原文)可是你,在非常急迫的时刻……不是可以表明这是一件意外?生3:德莱塞通过小说,以锐利的锋芒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与一种文明的悲剧,批判了美国社会制度的弊端。
生4:我这有一组材料:材料一:20年代美国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攫取……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 000美元,占国民收入的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知识经纬知识清单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__①__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20年代银行信贷和分期付款造成市场虚假繁荣、股票投机过度、贫富差距拉大等原因造成的供需矛盾尖锐。
2、特点:__②__、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__③__。
游行示威、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2)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列强争夺、侵略别国,德国、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4)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出现。
4、“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美国胡佛政府,固守“__④__”政策,结果未能克服危机。
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
(2)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恶化。
(3)1933年3月,__⑤__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
(2)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
(3)影响:经济上: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制度创新:开创了_____⑧_____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影响深远: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4)局限性:无法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参考答案:①私人占有②范围广③社会危机④自由放任⑤罗斯福⑥全国工业复兴法⑦以工代赈⑧国家干预经济要点精析要点一:分析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为何很快波及全世界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热点小专题9 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热点剖析】一、经济思想的嬗变重商主义、自由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思想)(1)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7世纪):推行重商主义,完成资本的。
(2)工业革命以后(18—19世纪):亚当·斯密《》奉行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
(3)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理论——凯恩斯主义。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里根改革与改革,资本主义世界逐步走上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第三条路线,即计划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1)苏俄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再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再到自身修正与完善实行改革但最终未能成功。
(2)中国由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到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走上一条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二、经济模式的创新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1)近代前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四调整:同光新政(近代化起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新政;。
(2)近代后期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四应对①统治前期: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等经济政策。
②抗日战争:采取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③统治后期:采取了强征苛捐杂税、等经济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模式的四探索:五年计划(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6—1966年)→“”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