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13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作者:李静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一、引言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发展的先驱。
189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
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逝世。
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
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发前人所未及,因此,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申雨平,2002:269),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本文旨在从雅各布森的这篇文章入手,重点讨论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雅各布森吸收了皮尔斯(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在文章的开篇就从这一角度阐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他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意义的看法。
按照罗素的观点,“人们如果在非语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乳酪,就不可能懂得乳酪‘乳酪’(Cheese)这个词”。
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知经验,才能理解词的意义。
雅各布森认为,任何一个词或词组,都是一种符号现象,“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神仙吃的美食(ambrosia)和美酒(nectar),但我们却懂得这些词,并且知道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R.Jacobson翻译的分类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曾明确地指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他的那句名言“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已被普遍接受。
他对翻译活动有着深刻的认识。
并基于他的符号学观。
将翻译活动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语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语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符际翻译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
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来解释一种语言的语符。
符际翻译。
是指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学或音乐来表达。
雅可布逊(R.Jacobson)认为翻译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翻译仅指语际翻译;广义翻译除语际翻译外,还包括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
下面是雅可布逊对广义上的三种翻译的定义:1)语内翻译或复述是指在同一种语言中用不同的文字符号去解释某些文字符号。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r rewording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of the same language.)2)语际翻译或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是指用另一种语言解释某种语言符号。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proper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c other language.)3)符际翻译或嬗变是指用非语言系统的符号解释某种语言符号。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ystems.) (Jacobson 1959/2000:114) 简言之,语内翻译指在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翻译;语际翻译指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符际翻译指不同符号之间进行的翻译。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1. 简介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他1896生于莫斯科,先后任教于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和瑞典,原籍俄罗斯,1914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
1943-197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雅各布森是九个科学院的院士,获得25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研究的范围极广,于1959年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符号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翻译与语言有关的基本问题。
2. 翻译理论思想概述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了翻译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所有语词都是确定的语言学或符号学事实,并将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基本上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概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而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语内翻译使用近义词或迂回表达法,语际翻译使用译语的完整信息取代原文信息,然后探讨了翻译可译性问题。
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方面进行分述。
最后对于语法范畴相当重要的翻译进行了详述,说明了其不可译性,但最后提出了“创造性移位”,给人予启迪。
3. 符号学语言学角度分述符号学及语言学贯穿于雅各布森的翻译思想当中。
皮尔斯对符号下的定义、符号的三元观,语言的本质范畴都体现于翻译的解释、翻译分类、语言内容与形式对等之间。
3.1. 从符号学角度看语言与翻译皮尔斯定义的符号是:一个符号是与第二个东西,即它的对象,相联系的任何事物,就一个质的方面以这种方式把第三个事物,即它的意义,和同一个对象联系起来。
雅各布森正是站在皮尔斯(Peirce)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比格兰特·罗素的观点——即只有熟悉词语的非语言特征,才能理解词的意思——从而指出词义是语言事实、符号事实。
语言符号赋予了词语的意思,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有了符号,就有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