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雅各布森
- 格式:ppt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8
罗曼·雅各布森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俄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诗学家,莫斯科语言小组的领袖。
雅各布森(出生在莫斯科,开始在拉扎列夫东方语言专科学校学习,后转入莫斯科大学。
1915年,年仅19岁的雅各布森牵头成立了“莫斯科语言小组”,这个小组举行各种活动,研究文学和语言问题。
1918年,雅各布森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两年后任莫斯科戏剧学院俄语教授。
不久,雅各布森移居到布拉格。
1933年任教于捷克马萨里克大学(今普基涅大学),教授俄罗斯语文学和捷克中世纪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雅各布森定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
1982年雅各布森在波士顿逝世。
其主要著作有:《无意义的书》、《未来派》、《论捷克诗》、《语言学和诗学》和《文学和语言学研究的课题》(与梯尼亚诺夫合著)等。
雅各布森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探求文学研究的科学化成为他的主要任务之一。
他认为,文学学科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从这一目的出发,雅各布森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内在技巧和构造原则,主张把文学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作品本身,研究诸如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等作品的形式因素,而不是关于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等等的所谓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社会学研究。
文学文本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的实体,只有对文学文本本身的形式技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雅各布森首先从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区别来探讨诗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功能问题。
日常语言仅仅以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际为目的,它只是促使交际双方能够实行交流和沟通,它所使用的语言是按照惯常的构词、语法、修辞等来组织语言单位的,其目的是使人们易于理解和交流。
而文学语言则不同,它常常是对日常语言的加工、扭曲和变形,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突出文学语言本身的特征,也即配置、组合和加工,它以自身为目的,表现的是语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性:一个过程概念——从形式主义和伊格尔顿的观点说起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曼·雅各布森提出了“文学性”这个术语,想借此指出文学的特殊性。
从此,关于“文学性”的讨论经久不衰。
时至今日,“文学性”依然是文学理论界的常新话题。
从形式主义到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关于“文学性”的说法层出不穷。
在持久的论争中,有人认为“文学性”早已从文学的范畴脱离出来,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比如乔纳森·卡勒在《理论的文学性成分》中说道:“文学可能失去了其作为特殊研究对象的中心性,但文学模式已经获得胜利;在人文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学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解构主义在泛化“文学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文学终结论”。
当关于文学性的争论走到这里,让人不免感到对这一术语的讨论已经到了尽头,从而让我想起“文学性”的提出者罗曼·雅各布森,想到他为文学找出特殊性的初衷。
不禁觉得,还是将对文学性的探讨限定在文学范围内较好。
虽然这是一种狭隘的“文学性”,但如果搞清楚这种狭隘的“文学性”,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的特殊性,提升文学阅读和鉴赏能力,何乐而不为?基于此,本文将从形式主义学派关于“文学性”的见解切入,结合伊格尔顿的《如何读诗》中对形式主义学派的评价及关于文学性的思考,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文学性”是一个过程性概念,存在于从语言出发抵达内容的过程中,文学性”是言、象、意的融合统一。
一、形式主义:文学性存在于语言中按照罗曼·雅各布森的意思,他是想借用“文学性”这个术语来标榜文学的特性,借此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并使文学性成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雅各布森有言:“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但对于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只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
比如,雅各布森认为诗的语言是对普通语言的系统化变形、歪曲,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提出了“陌生化”手法的概念。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作者:李静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一、引言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发展的先驱。
189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
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逝世。
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
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发前人所未及,因此,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申雨平,2002:269),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本文旨在从雅各布森的这篇文章入手,重点讨论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雅各布森吸收了皮尔斯(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在文章的开篇就从这一角度阐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他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意义的看法。
按照罗素的观点,“人们如果在非语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乳酪,就不可能懂得乳酪‘乳酪’(Cheese)这个词”。
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知经验,才能理解词的意义。
雅各布森认为,任何一个词或词组,都是一种符号现象,“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神仙吃的美食(ambrosia)和美酒(nectar),但我们却懂得这些词,并且知道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
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
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形成等价关系。
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
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
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
中外语言学名家中文简介洪堡特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
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
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
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
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索绪尔被尊为现代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奠基人。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11.2 雅各布森==================================================================其他文献引述:一、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罗曼·雅各布森是20世纪文学理论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他的语言学、符号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贯穿了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一大批文学理论家思想的形成。
布拉格学派、法国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这些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家,诸如穆卡洛夫斯基、列维.施特劳斯、韦勒克等人,分别得到过雅各布森的亲身教诲。
这更加说明了雅各布森理论的重要性、原创性和影响力。
如果说什克洛夫斯基的“反常化〞理论还仅仅停留在知觉层面对文学艺术进行分析的话,那么,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那么更富有深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对什克洛夫斯基而言,文学还是作为被感知的对象而存在的;雅各布森那么将这一理论推进了,他从语言功能人手,进一步论证了“反常化〞理论的合法性。
“文学性〞概念的提出和语言的诗性功能的研究,是雅各布森对文学理论的突出奉献。
1.“文学性〞理论及其意义“文学性〞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心问题。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力图建立科学的文学理论研究体系,而一门学科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就是研究对象确实立。
文学研究要成为一门科学这一观念,迫使俄国形式主义者努力寻找文学的普遍特点。
确定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我们在前面一再谈到的那样,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哲学和宗教内容,而是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以及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为审美客体的艺术程序。
因而,文学科学的对象,就应当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的特性之所在。
雅各布森明确申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而不是整体的文学或个别的文学文本,是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那么,只有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才是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20世纪著名的美籍俄裔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符号学家。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纽约语言学小组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他为20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语言学和诗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雅各布森的理论思想是人文学科的重要课题。
然而,相对于他的贡献而言,国内外对他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国内对雅各布森语言学诗学理论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
雅各布森诗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和其他各种语言行为的特殊差异,而诗性功能理论是其核心和阐释“文学性”的钥匙。
雅各布森对语言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重新评价,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诗之为诗”的内在生成机制,同时拓宽了我们对于诗歌和语言的理解。
因此,本论文以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该理论的基础及形成过程,然后围绕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的定义中所蕴涵的诸重要概念展开,阐明“何为诗”和“诗何为”。
在此基础上,以雅各布森对普希金两首抒情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9首的精彩分析为例,进一步揭示诗性功能的成因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针对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对雅各布森的批评,论文还对这两种结构主义诗学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最后,论文尝试用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并试图发掘出中西诗学的同构及其背后的语言文化共性。
本论文希望通过对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加深我们对于语言与艺术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并重新确立雅各布森思想对于这种认识的重要地位。
尤其在近年来文学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的语境下,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更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