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内伤病因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16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饮食失宜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七情致病的特点。
讲了,1.七情致病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生情志性疾病;2.直接伤及相应的内脏;3.影响脏腑气机,我们讲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下面我们讲恐则气下。
这里的气下是指精气下陷,或者叫做肾气下陷而言。
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反应。
恐则气下是指长期的恐惧或者突然的惊吓,使肾气受损,导致精气不固,肾气的摄纳作用失常。
主要表现为肾气不固,气陷于下。
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常常是二便失禁。
这就是恐。
突然的或长期的刺激损伤了人体的肾气,使肾气不固。
它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的特征:有趋下的特征。
就这个意义来理解,恐则气下。
咱们现在的研究,用动物模型研究中医学的这个肾的内涵。
这个在临床研究好办,动物模型研究七情与肾的关系怎么办呢?有一种方法。
尽管还不成熟,毕竟是做了好多工作。
把小鼠放到笼子里头,采取突然惊吓的方法,就是取惊恐伤肾,恐伤肾。
根据这个原理给小鼠进行刺激,这个小鼠会表现什么样呢?大、小便失禁。
不给它这个刺激,它就没有大、小便失禁的特征。
根据这个原理,按照这个原理模拟出的动物模型可以类似惊恐伤肾,结果类似肾气不固的模型。
研究惊恐、恐惧这样一个情志,它损伤肾气,使肾气不固的机制。
这就是举这个例子。
我们现在关于七情和脏腑的关系,它的作用机理现在已经作了一些工作。
我举这个恐则气下,判断这个小鼠刺激以后用什么来判定伤没伤肾了呢?就看它是不是二便失禁了。
把这个叫做恐则气下。
(四)惊则气乱,气乱是指气机紊乱,主要是指心气紊乱。
大家注意,主要是指心气紊乱。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地用惊这种刺激,也就是说突然受惊,结果这个惊引起心气紊乱,心神失守。
把这个意义叫做惊则气乱。
就是说心气紊乱,表现为特征:惊慌失措。
解释这个惊慌失措是惊导致心气紊乱,心的气机紊乱的结果。
所以临床表现出来惊慌失措。
(五)思则气结,这里的气结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思会导致气机结滞,就是气机运行阻滞,叫结。
中医病因学歌诀中医病因学是中医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病因是指导病证的诊疗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病因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饮食起居病因和其他因素病因。
为了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中医病因学的内容,歌咏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以下是中医病因学歌诀:一、外感病因风热湿燥寒,情劳暴饮烟。
六淫犯身体,正气损阴阳。
这首歌诀介绍了六种外感因素,即风、热、湿、燥、寒和情劳暴饮烟。
这六种因素可以伤害人体的正气,导致阴阳失衡,引发各种外感疾病。
二、内伤病因肝火脾虚血瘀滞,肺阴肾虚各自忙。
火热真燥喜怒发,食积寒湿快手芳。
这首歌诀介绍了七种内伤因素,即肝火、脾虚、血瘀、滞、肺阴、肾虚、火热真燥、喜怒发、食积寒湿等。
这七种因素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各种内部疾病。
三、情志病因喜怒悲恐怨,忧思惊恐烦。
情志失调各种病,正气不足上瘦骨。
这首歌诀介绍了五种情志因素,即喜、怒、悲、恐、怨、忧思、惊恐、烦。
这些因素会干扰人体情绪的平衡,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衡,引起各种情志类疾病。
四、饮食起居病因饮食胜五脏,饮食伤五脏。
起居有规则,生命倍安康。
这首歌诀介绍了三种饮食起居因素,即饮食有利于五脏,饮食过量则伤害五脏,起居有规律有助于人体生命安康。
这些因素与人体的劳逸结合、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若不注意,易导致各种饮食起居类疾病。
五、其他因素病因毒烟灰沙土,动物其它诸谁都。
外伤恶劣影响,原发性和传染病。
这首歌诀则介绍了四种其他因素病因,即毒、烟、灰、沙、土、动物等。
这些因素均会导致人体的病变,形成各种传染病和原发性病变。
通过这些歌诀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病因学。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记忆并理解病因,以便更好地指导医学界对各类疾病进行防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对中医诊疗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之一。
因此,想要通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本文对中医内科学的超强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一、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研究内科疾病的防治和诊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二、病因学中医内科学的病因学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种。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人体外部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风热、暑湿、湿热、寒湿、燥湿等六种病因。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等导致人体内部失衡、功能失调或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三、病机学中医内科学的病机学主要是指病理机制,提供了疾病产生、发展、演变的理论基础。
其中,病机主要包括表里虚实、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内停等。
四、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诊断学是指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等。
1.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根据患者的神色、舌质、脉象、面色、姓名、性别等症状来确定疾病的病机及辨证分型。
2.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对疾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更加细致、具体的描述和方法。
五、治疗学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学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使用针灸、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具体包括清热、和胃、温中、滋阴、补虚、攻下等方法。
1.清热清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过清除体内有害物质,使疾病得以缓解。
2.和胃和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胃肠系统功能,保持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生理状态。
3.温中温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温肾湿宝、姜汁糖水等温中祛寒的方法,改善肾脏功能,增强体质抵抗力,防治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病因病机学说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与解释。
了解病因病机学说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与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方面,而病机则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学说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将外邪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不同的外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与人体体质和处于的环境有关。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的疾病。
内伤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内伤导致的疾病多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但危害较大。
2.3 情志病因情志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受情志的刺激而变化,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常见的情志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等。
2.4 饮食病因饮食病因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与饮品对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即酸、甘、苦、辛、咸。
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机学说3.1 邪正斗争邪正斗争是指人体对外邪的抗争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正气和邪气两种力量,正气指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斗争,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有不同的功能。
当人体内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疾病。
大一中医学基础考试知识点中医学基础考试知识点引言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熟悉和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大一中医学基础考试的知识点展开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中医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阴阳的基本含义、相互关系以及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等内容;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与脏腑经络、五脏六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人体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疾病的产生与整体失衡有关。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从外界引起的疾病原因,主要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从内部引起的疾病原因,包括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病毒感染等。
3. 病机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辨证施治,恢复脏腑经络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睛、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2. 闻诊: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疾病的病机,如酒味、腐臭味等。
3. 问诊:医生通过与患者对话了解其病情,包括病因、病程、症状等。
4. 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机,包括脉象的频率、力度、形态等。
四、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学重视药物治疗,使用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恢复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利用手法对人体进行按压、揉捏等操作来调理机体的一种疗法,适用于一些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
五、中医养生保健1. 饮食调理:中医学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来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