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病因--内伤病因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760.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等。
1.2 病因的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1.3 病因的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合璧,全面分析病因。
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感冒、头痛、发热、咳嗽等。
2.2 寒邪:感冒、关节痛、腹痛、腹泻等。
2.3 暑邪: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
2.4 湿邪:关节肿痛、腹胀、腹泻、水肿等。
2.5 燥邪:咳嗽、口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
2.6 火邪:发热、口渴、咽喉肿痛、便秘等。
第三章:内伤病因3.1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3.2 饮食不节:食积、厌食、肥胖、糖尿病等。
3.3 劳逸过度:疲劳、失眠、健忘、阳痿等。
3.4 痰饮:咳嗽、哮喘、胸闷、水肿等。
3.5 瘀血:疼痛、肿块、出血、肤色暗沉等。
第四章:病理产物性病因4.1 结石:肾结石、胆结石、膀胱结石等。
4.2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4.3 湿热:黄疸、带下、淋证等。
4.4 毒邪:中毒、疮疡、传染性疾病等。
第五章:病因的防治5.1 预防: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2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调整阴阳平衡。
第六章:季节与地域因素6.1 季节对病因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6.2 地域对病因的影响:山区多风湿、海边多风寒、内陆多干燥。
6.3 环境对病因的影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
第七章:遗传与体质因素7.1 遗传因素:家族病史、基因遗传。
7.2 体质因素: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等不同体质类型。
7.3 体质与病因的关系:体质决定病因的易感性。
第八章:现代生活方式与病因8.1 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工作压力。
8.2 熬夜与现代疾病:失眠、高血压、糖尿病。
8.3 缺乏运动与肥胖:运动不足、体重管理不当。
第九章:药物与治疗因素9.1 药物因素: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
9.2 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
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
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简述中医病因
中医病因学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学说。
中医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
因四类:
1.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淫和疫气。
2. 内伤病因:指由于人的情志或行为不节等因素,损伤脏腑功能而致病的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3. 病理产物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4.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等。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是将病因与人体正气紧密联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正气充足则不易发病,正气不足则易发病。
同时,中医病因学也注重病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基于“云班课”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王玉英(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福建福州350101)[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资源已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教学为例,基于云班课教学平台,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改革要求。
如何实施“传帮带”、教学团队的分工协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选择等是今后教学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切实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使课程思政改革真正落地开花。
[关键词]云班课;课程思政;中医基础理论[基金项目]2019年度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三全育人’的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GA2019001);2019年度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中的探索”(2019-2-13)[作者简介]王玉英(1989—),女,福建龙岩人,医学硕士,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助教,主要从事中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34-0185-04[收稿日期]2021-06-07———以“病因”教学为例“蓝墨云班课”是由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网络教学平台,简称“云班课”。
该平台具有界面简洁、免费开放、操作简便、内容丰富等特点。
教师通过课前发布资源、布置预习任务,课中针对重难点讲授,课后布置复习内容,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内容。
学生依托云班课平台,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在线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打破时间空间限制[1]。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入门课和主干课程,具有知识点琐碎、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等特点[2],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能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同度,增强中医药的文化自信,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育人目标[3]。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七情内伤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七情能否成为致病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情志异常变化是否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与个体耐受和调节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七情内伤的形成主要与社会、疾病和个人体质等多项因素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如空气、水源污染,噪音等,亦可影响情志活动而导致疾病发生。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不同于外感六淫,常直接伤及脏腑,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生各种病变。
1.直接伤及内脏情志活动与脏腑的功能有关,不同的情志变化分别体现着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情志失调致人发病也往往通过不同的变化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出现各脏腑功能失调所特有的症状。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气上,即气机上逆。
喜则气缓:气缓,有缓和、涣散的双重意思。
思则气结:气结,即气机郁结。
悲则气消:气消,即气泄下陷。
惊则气乱:气乱,即气机紊乱。
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1.饥饱失常食量过少或过多均可导致疾病。
2.饮食无时有规律地按固定时间进食,可以保证脾胃运化有节奏地进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根据机体的生理需求,有条不紊地供给全身。
若饮食无时,或朝食暮废,或朝常不食,久之常可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病变。
(二)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是指饮食不卫生,或进食腐败变质有毒的食物,或误食毒物等。
(三)饮食偏嗜饮食偏嗜包括种类偏嗜、寒热片嗜、五味偏嗜和、偏嗜饮酒等。
劳逸过度劳逸过度,是指劳倦过度和安逸过度而致病。
劳倦过度,超过人体生理的适应能力,安逸过度,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减弱,都会损伤机体而导致疾病发生。
(一)过劳1.劳力过度劳力,是指体力劳作而言。
劳力过度是指长时间的持续劳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以恢复体力,使身体始终处于疲劳状态,以致积劳成疾;或超过身体承受力的持重、受压及超大强度的运动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而成为致病因素。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病因辨证概述(一)病因:病因是中医病证的起因和发生之原因。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
在病因中,“外感”、“内伤”、“情志”和“饮食”是中医辨证的四大基本病因范畴。
其中,“外感”是指外邪侵袭所致的疾病,“内伤”是指内伤情志所致的疾病,“情志”是指情感所致的疾病,“饮食”是指饮食不节所致的疾病。
(二)病机:病因导致体内的生理功能失常、组织结构损伤、内环境紊乱,从而形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称为病机。
病机包括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津液精微的生成运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病因辩证:病因辩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因与病机的关系,辨别出疾病的病因,从而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确定病因特点的诊断方法。
病因辩证主要包括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饮食病因。
二、外感病因辩证(一)概述:外感病因是指因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外邪包括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外感病因主要表现为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寒邪:多因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穿着不合适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重、发热轻、疼痛缓解等。
2. 暑邪:多因在炎热环境中暴晒或剧烈运动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轻、发热重、疼痛明显等。
3. 湿邪:多因潮湿环境居住或淋雨受湿引起。
辨证要点为身重困倦、头晕目眩、胸闷痰多等。
4. 燥邪:多因气候干燥、居室干燥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喘咳干燥、嗓子疼痛、便秘尿短等。
5. 风邪:多因气候风大、吹风受凉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头痛脖子疼、四肢酸痛、恶风怕冷等。
(三)治疗原则:外感病因辩证的治疗原则为解表祛邪,根据病情寻找治疗方法。
三、内伤病因辩证(一)概述:内伤病因是指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因主要表现为里证,如消瘦、气短、倦怠、食欲不振、口干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情志失调:多因郁怒伤肝、喜乐伤心、思虑伤脾、恐惧伤肾等引起。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对中医诊疗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之一。
因此,想要通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本文对中医内科学的超强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一、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研究内科疾病的防治和诊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二、病因学中医内科学的病因学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种。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人体外部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风热、暑湿、湿热、寒湿、燥湿等六种病因。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等导致人体内部失衡、功能失调或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三、病机学中医内科学的病机学主要是指病理机制,提供了疾病产生、发展、演变的理论基础。
其中,病机主要包括表里虚实、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内停等。
四、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诊断学是指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等。
1.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根据患者的神色、舌质、脉象、面色、姓名、性别等症状来确定疾病的病机及辨证分型。
2.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对疾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更加细致、具体的描述和方法。
五、治疗学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学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使用针灸、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具体包括清热、和胃、温中、滋阴、补虚、攻下等方法。
1.清热清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过清除体内有害物质,使疾病得以缓解。
2.和胃和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胃肠系统功能,保持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生理状态。
3.温中温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温肾湿宝、姜汁糖水等温中祛寒的方法,改善肾脏功能,增强体质抵抗力,防治疾病。
病因一、病因的概念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外因:六淫,疫疠。
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病理产物:淤血、痰饮。
第一部分外感病因六淫一、六气与六淫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太过之意。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1、气候太过或不及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3、非其时而有其气4、个体抵抗力低下三、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外感性:邪从外入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寒邪】寒邪为病的途径1、气温骤降,保暖不当2、汗出当风、淋雨冒雪3、饿冻露宿,过饮寒凉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暑邪】1、属外邪2、热之气所化3、明显的季节性【湿邪】湿邪为病的途径:以水为事久居湿地感受雾露之气涉水淋雨【燥邪】温燥:主要发于夏秋交替之际凉燥:主要发于秋冬交替之际【火邪】疠气一、疠气的概念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二、疠气的成因1、气候因素:气候的异常变化2、环境和饮食3、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4、社会因素三、疠气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第二部分内伤病因一内伤七情一、七情的概念1.生理含义:七情:是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忧肾主惊恐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从内而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忧则气聚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3影响病情变化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七情致病简表】二饮食失宜一、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二、饮食与疾病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三劳逸失度第三部分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一痰饮一、痰饮的概念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中医关于内伤的病因根据伤科内伤病因的致病特点,一般可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两方面,其中外在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外在因素是从外界作用于人体的伤病因素。
外来暴力直接作用人体的某部位而致的伤患,多由跌仆、坠堕、撞击、击打、压轧而致。
临床以伤血为主要特征,并可直接震伤或刺伤其所在部位的经络脏腑。
其损伤程度决定于作用力的大小和受伤的部位,严重者可致脏腑破损出血,危及生命。
外来暴力间接作用人体而致的伤患,多由于负重、闪挫或扭捩等引起,或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所致。
因用力过度屏气而引起的内伤,俗称屏伤;因用力时体位不正、动作不协调而突然闪挫或强力扭捩所引起的内伤,称为闪伤或扭伤。
间接暴力引起的损伤,临床特征以伤气为主,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接触的部位。
肌肉紧张收缩,亦可造成损伤,如老年人强力打喷嚏、咳嗽,以致肋间肌强烈收缩,可引起肋骨骨折,造成胸部的气血两伤;又如人体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腹肌骤然强力收缩可致腹部伤气,甚至气血两伤。
不同的外在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的伤病,而同一的外因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伤病的种类、性质与程度又有所不同。
例如,胸部外伤由于骨骼的保护,内脏不易损伤,而腹部外伤由于腹腔脏器无骨骼保护,则易受损伤;如腹部受到外力撞击时,可移动性脏器损伤的机会就较少,而固定的脏器损伤的机会则较多;又如男性尿道长16~18 cm,女性尿道仅为3~5 cm,故当会yin部受到外力撞击时,男性尿道损伤的机会就较多。
内在因素是指从内部影响于人体的伤病因素。
如体质强弱、生理特点、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与伤科内伤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关系。
内伤的发生,外因固然重要,但同一外因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的内伤,体质强壮者可致伤轻,体质虚弱者则可致伤重。
说明内伤的发生与体质的强弱有着一定的关系。
伤科内伤的病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
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内因与外因这一辨证关系,才能认识内伤疾患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内伤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介绍病因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病因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1.2 病因分类介绍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详细解释每种类型的病因特点和表现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解释风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风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2 寒邪解释寒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寒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3 暑邪解释暑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暑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4 湿邪解释湿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三章:内伤病因3.1 情志病因解释情志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情志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2 饮食病因解释饮食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饮食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3 劳倦病因解释劳倦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劳倦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4 痰饮病因解释痰饮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痰饮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四章:病理产物病因4.1 瘀血解释瘀血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瘀血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2 结石解释结石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结石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3 湿毒解释湿毒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毒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五章:其他病因5.1 外伤解释外伤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外伤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5.2 寄生虫解释寄第六章:环境因素病因6.1 气候因素解释气候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体易感受的病因6.2 地域因素解释地域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地域特点与相关病因第七章:遗传与体质病因7.1 遗传因素解释遗传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遗传性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7.2 体质因素解释体质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体质类型易感受的病因和保健方法第八章:现代医学病因概念8.1 西医病因概念解释西医病因的分类和特点对比中医和西医病因概念的差异8.2 生活方式因素解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第九章:预防与治疗9.1 预防病因策略介绍预防病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预防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9.2 治疗病因方法介绍中医治疗病因的常用方法解释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第十章:案例分析与讨论10.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因案例分析案例中病因的识别和治疗过程10.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病因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中医学知识预防和治疗病因相关疾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病因分类难点解析:不同病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根据病因分类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内伤病因
内伤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受到损伤或机能失调的现象,常见的内伤病因有以下几种:
1. 情绪压力:长期的情绪压力、焦虑、悲伤等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导致内脏器官机能失调。
2. 不良饮食习惯:经常饮食过度、偏食、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都会导致消化系统的负担过大,长期引起胃肠道的器官损伤。
3. 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注意躯体姿势、缺乏运动、不规律的作息等都会引起身体疲劳、睡眠不足,降低身体的抵抗力,易使内脏器官发生病变。
4. 慢性疾病的影响:如糖尿病、高血压、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严重的慢性疾病,长期患病会影响身体多个器官,造成内伤。
5. 严重外伤或手术:如外伤、手术等会对人体造成机体的负担和巨大的损伤,容易导致内脏器官受损或机能失调。
以上是造成内伤的一些常见的病因,针对不同的病情,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一定要注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病及时就医,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