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内伤病因
- 格式:doc
- 大小:5.43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学: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指人的情感活动、饮食、劳逸等不循常度,超出了自身的调节能力,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的致病因素。
因邪气来源、损伤途径及致病特点等均有别于外感病因,而且多直接伤及内脏,故称为内伤病因。
其涉及心理、社会、环境等个体日常生活行为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三个方面。
内伤病因的共同致病特点:一是自戕性。
即内伤病因多源于人自身摄生失宜,行为不当。
如嗜欲无穷,纵欲过度,贪图安逸,饮食偏嗜,吸烟酗酒,起居作息无规律等。
清·高士宗《医学真传》即明确指出:“人身本无病也,凡有所病皆自取也。
或耗其精,或劳其神,或夺其气,种种皆致病之由。
……若脏腑经络原有不足,又不知持重调摄,而放纵无常,焉得无病?”二是渐进性。
尽管情志剧变,饮食骤伤,强力过劳等可引起即发疾病,但多数内伤病因致病,具有渐进性特点,即病因作用于人体持续一定时间后才出现明显的症状。
三是虚损性。
内伤病因主要通过干扰脏腑气血而致病,并有渐进性之特点,故容易导致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
因此,内伤疾病常多伴有程度不等的虚损性病变。
四是综合性。
内伤病因的形成常是多层次、
多因素的交织,某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不良行为,而数种因素之间又可以相互影响。
如七情内伤的形成,常受社会、环境与先天遗传、体质、人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内伤病因,⼜称内伤,泛指因⼈的情志或⾏为不循常度,超过⼈体⾃⾝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失宜、劳逸失当等。
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阴阳失调⽽为病。
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的,因其病⾃内⽽外,⾮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七情(⼀)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般不会使⼈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体本⾝的正常⽣理活动范围,使⼈体⽓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的耐受、调节能⼒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六*主要从⼝⿐或⽪⽑侵⼊⼈体,⽽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故⼜称“内伤七情”。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主喜,过喜则伤⼼;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过度⼜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于五脏⼜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的关系:⽓和⾎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体⽣命活动的两⼤基本物质。
⽓对⼈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对⼈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
⽓⾎是⼈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有密切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饮食失宜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七情致病的特点。
讲了,1.七情致病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生情志性疾病;2.直接伤及相应的内脏;3.影响脏腑气机,我们讲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下面我们讲恐则气下。
这里的气下是指精气下陷,或者叫做肾气下陷而言。
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反应。
恐则气下是指长期的恐惧或者突然的惊吓,使肾气受损,导致精气不固,肾气的摄纳作用失常。
主要表现为肾气不固,气陷于下。
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常常是二便失禁。
这就是恐。
突然的或长期的刺激损伤了人体的肾气,使肾气不固。
它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的特征:有趋下的特征。
就这个意义来理解,恐则气下。
咱们现在的研究,用动物模型研究中医学的这个肾的内涵。
这个在临床研究好办,动物模型研究七情与肾的关系怎么办呢?有一种方法。
尽管还不成熟,毕竟是做了好多工作。
把小鼠放到笼子里头,采取突然惊吓的方法,就是取惊恐伤肾,恐伤肾。
根据这个原理给小鼠进行刺激,这个小鼠会表现什么样呢?大、小便失禁。
不给它这个刺激,它就没有大、小便失禁的特征。
根据这个原理,按照这个原理模拟出的动物模型可以类似惊恐伤肾,结果类似肾气不固的模型。
研究惊恐、恐惧这样一个情志,它损伤肾气,使肾气不固的机制。
这就是举这个例子。
我们现在关于七情和脏腑的关系,它的作用机理现在已经作了一些工作。
我举这个恐则气下,判断这个小鼠刺激以后用什么来判定伤没伤肾了呢?就看它是不是二便失禁了。
把这个叫做恐则气下。
(四)惊则气乱,气乱是指气机紊乱,主要是指心气紊乱。
大家注意,主要是指心气紊乱。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地用惊这种刺激,也就是说突然受惊,结果这个惊引起心气紊乱,心神失守。
把这个意义叫做惊则气乱。
就是说心气紊乱,表现为特征:惊慌失措。
解释这个惊慌失措是惊导致心气紊乱,心的气机紊乱的结果。
所以临床表现出来惊慌失措。
(五)思则气结,这里的气结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思会导致气机结滞,就是气机运行阻滞,叫结。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七情内伤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七情能否成为致病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情志异常变化是否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与个体耐受和调节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七情内伤的形成主要与社会、疾病和个人体质等多项因素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如空气、水源污染,噪音等,亦可影响情志活动而导致疾病发生。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不同于外感六淫,常直接伤及脏腑,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生各种病变。
1.直接伤及内脏情志活动与脏腑的功能有关,不同的情志变化分别体现着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情志失调致人发病也往往通过不同的变化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出现各脏腑功能失调所特有的症状。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气上,即气机上逆。
喜则气缓:气缓,有缓和、涣散的双重意思。
思则气结:气结,即气机郁结。
悲则气消:气消,即气泄下陷。
惊则气乱:气乱,即气机紊乱。
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1.饥饱失常食量过少或过多均可导致疾病。
2.饮食无时有规律地按固定时间进食,可以保证脾胃运化有节奏地进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根据机体的生理需求,有条不紊地供给全身。
若饮食无时,或朝食暮废,或朝常不食,久之常可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病变。
(二)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是指饮食不卫生,或进食腐败变质有毒的食物,或误食毒物等。
(三)饮食偏嗜饮食偏嗜包括种类偏嗜、寒热片嗜、五味偏嗜和、偏嗜饮酒等。
劳逸过度劳逸过度,是指劳倦过度和安逸过度而致病。
劳倦过度,超过人体生理的适应能力,安逸过度,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减弱,都会损伤机体而导致疾病发生。
(一)过劳1.劳力过度劳力,是指体力劳作而言。
劳力过度是指长时间的持续劳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以恢复体力,使身体始终处于疲劳状态,以致积劳成疾;或超过身体承受力的持重、受压及超大强度的运动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而成为致病因素。
4.4 内伤病因同学们好,我们来学习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是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
我们主要学习有七情、饮食、和劳逸三种内伤致病因素。
七情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种内伤致病因素:七情。
七情:是指的7种情志,怒、喜、思、悲、恐、忧、惊,七种情志的变化。
一定范围内的七种情绪变化,不引起病变,则不属于病因。
七情要成为病因的条件,必须是因为突然、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人的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的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和脏腑气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七情活动,是以五脏六腑的精气为物质基础的。
七情也是五脏六腑的精气的情志反映。
比如: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所以情志的变化和脏腑气血的病变之间,它们是互相影响的。
这种影响有什么样的病变特征呢?我们下面来看看七情的致病特点。
首先,情志可以直接伤及内脏。
情志首先会伤及本脏,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而伤肾。
另外,七情除了伤及本脏之外,还可以伤及多脏,尤其是以心、肝、脾为多见。
比如:暴怒,除了伤肝之外,肝气横逆,会乘脾犯胃,所以会导致脾胃的病变。
恐惧,会伤肾,肾精受损,不能够上济于心会导致失眠。
思虑,除了伤脾,同样也会伤心,耗损心血,导致血不养神,而出现失眠的症状。
七情不仅伤及本脏,也会伤及多脏,更重要是它会影响到脏腑的气机,导致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
它主要表现在: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个方面。
情志波动的异常,可以使病情加重,或者使病情迅速恶化。
比如,高血压病患者遇到了非常恼怒的事情,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者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
还有心脏病患者,情志波动,常可以使病情加重,或者迅速恶化。
所以当生病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情志波动,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病因病机学说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与解释。
了解病因病机学说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与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方面,而病机则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学说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将外邪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不同的外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与人体体质和处于的环境有关。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的疾病。
内伤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内伤导致的疾病多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但危害较大。
2.3 情志病因情志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受情志的刺激而变化,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常见的情志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等。
2.4 饮食病因饮食病因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与饮品对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即酸、甘、苦、辛、咸。
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机学说3.1 邪正斗争邪正斗争是指人体对外邪的抗争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正气和邪气两种力量,正气指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斗争,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有不同的功能。
当人体内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疾病。
中医基础: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正常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七情内伤。
3、药物含义:指药物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肾主恐。
2、七情与气血: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与心神的关系: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
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七情。
(四)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情志疾病。
2、直接伤及脏腑—从内而发:怒伤肝、喜伤心…
3、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其乱、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闭、恐则气下。
4、影响病情变化:情志波动,病情恶化。
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水谷精微—(化)气血—(充养)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1、饮食不节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征
过饥伤胃,化源不足,正气虚弱嘈杂泛酸,气血亏盈,易感外邪。
过饱损伤脾胃,痰湿内生嗳腐吞酸,胃痛腹泻,痰饮疳积。
进食无规律损伤脾胃变生诸病。
2、饮食不洁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征
食物污染损伤脾胃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生冷不洁寄生虫病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腐则变质
有毒食物食物中毒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中医关于内伤的病因根据伤科内伤病因的致病特点,一般可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两方面,其中外在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外在因素是从外界作用于人体的伤病因素。
外来暴力直接作用人体的某部位而致的伤患,多由跌仆、坠堕、撞击、击打、压轧而致。
临床以伤血为主要特征,并可直接震伤或刺伤其所在部位的经络脏腑。
其损伤程度决定于作用力的大小和受伤的部位,严重者可致脏腑破损出血,危及生命。
外来暴力间接作用人体而致的伤患,多由于负重、闪挫或扭捩等引起,或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所致。
因用力过度屏气而引起的内伤,俗称屏伤;因用力时体位不正、动作不协调而突然闪挫或强力扭捩所引起的内伤,称为闪伤或扭伤。
间接暴力引起的损伤,临床特征以伤气为主,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接触的部位。
肌肉紧张收缩,亦可造成损伤,如老年人强力打喷嚏、咳嗽,以致肋间肌强烈收缩,可引起肋骨骨折,造成胸部的气血两伤;又如人体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腹肌骤然强力收缩可致腹部伤气,甚至气血两伤。
不同的外在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的伤病,而同一的外因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伤病的种类、性质与程度又有所不同。
例如,胸部外伤由于骨骼的保护,内脏不易损伤,而腹部外伤由于腹腔脏器无骨骼保护,则易受损伤;如腹部受到外力撞击时,可移动性脏器损伤的机会就较少,而固定的脏器损伤的机会则较多;又如男性尿道长16~18 cm,女性尿道仅为3~5 cm,故当会yin部受到外力撞击时,男性尿道损伤的机会就较多。
内在因素是指从内部影响于人体的伤病因素。
如体质强弱、生理特点、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与伤科内伤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关系。
内伤的发生,外因固然重要,但同一外因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的内伤,体质强壮者可致伤轻,体质虚弱者则可致伤重。
说明内伤的发生与体质的强弱有着一定的关系。
伤科内伤的病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
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内因与外因这一辨证关系,才能认识内伤疾患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内伤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
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
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
在整个病程中,情绪的改变可使病情发生明显的变化。
如癫病多由情志所伤,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损伤于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迷蒙心神,不能自主而成。
狂病多由恼怒悲愤,伤及肝胆,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痰火上扰,蒙蔽心窍,神志逆乱而发。
可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直接伤及脏腑:七情过激可影响脏腑之活动而产生病理变化。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如喜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肝的关系尤为密切。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集中的表现,又必须接受心的统一主宰,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
肝失疏泄,气机紊乱又是情志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为害,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过度惊喜损伤心脏,可导致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烦躁、惊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现哭笑无常、言语不休、
狂躁妄动等症。
郁怒不解则伤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出现胁肋胀痛、性情急躁、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物梗阻,或因气滞血瘀而致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症瘕等。
或因暴怒引起肝气上逆,损及血脉,血随气逆,发生大呕血或晕厥。
若思虑过度,损伤于脾,使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七情所伤,心、肝、脾功能失调,可单独发病,也常相互影响,相兼为害,如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郁怒不解、肝脾不调等等。
此外,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活动失调,能够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郁而化火,出现烦躁、易怒、失眠、面赤、口苦,以及吐血、衄血等属于火的表现,称之为“五志化火”。
情志失调又可导致“六郁”为病,即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生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
换言之,由气郁可致血郁、痰郁、湿郁、食郁为病。
3.影响脏腑气机:“百病皆生于气”。
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气,即七情。
七情之外,加之以寒热,称为九气。
气贵冲和,运行不息,升降有常。
气出入有序,升降有常,周流一身,循环无端,而无病。
若七情变化,五志过极而发,则气机失调,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
七情致郁,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
七情不舒,气机郁结,气滞而血瘀,气郁而聚湿生痰,化火伤阴。
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变病多端。
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
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
怒为肝之志。
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
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
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
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胀、飧泄。
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
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
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
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软等症。
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
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
喜为心之志。
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
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
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
悲忧为肺之志。
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
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
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
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
悲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
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
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