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 格式:doc
- 大小:1.06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内伤发热
1.内伤发热以内伤为主要病因,由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以及外伤出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调,或气血水湿郁遏所致,临证当注意辨其虚实。
虚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证以气郁、瘀血以及痰湿为主。
当根据本病的虚实而治,调理阴阳,补虚泻实,予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行气、活血、化湿之法。
禁用发散解表药物,以防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之药,以防损伤中阳,化燥伤阴。
2.本病病程较短,证候单一,胃气尚未衰败者,预后较佳;病程迁延,病势缠绵,证候兼杂转化,正虚邪恋,胃气衰败,格阳戴阳者,预后不佳。
二、内伤发热的日常防控措施
1.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2.要保持情绪乐观,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3.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之品。
4.若因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内伤热中证病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内伤热中证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病症。
要深入理解这一病症,就必须对其病机有清晰的认识。
内伤热中证的形成原因众多。
首先,饮食不节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往往饮食不规律,要么暴饮暴食,要么过度节食。
暴饮暴食会导致脾胃负担过重,难以运化食物,积滞于内,久而生热。
过度节食则会使脾胃气血生化无源,正气不足,功能失调,也容易产生内热。
情志失调也是引发内伤热中证的常见原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
比如,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郁化火;忧思过度则会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
过度劳累同样不容忽视。
无论是身体上的过度劳作,还是脑力劳动过度,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身体过劳会耗伤元气,肾中精气亏损;而劳神过度则会损伤心脾,导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虚火内生。
此外,久病体虚也是内伤热中证的成因之一。
久病之人,正气本就虚弱,脏腑功能失调。
比如,肺病日久,可伤及肺阴,阴虚则生内热;肾病日久,肾阴亏损,虚火上炎。
内伤热中证的病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脏腑功能失调。
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比如,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不仅影响自身的运化功能,还会导致其他脏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从而出现功能紊乱,产生内热。
二是阴阳失衡。
人体的阴阳需要保持相对的平衡才能维持健康。
内伤热中证往往表现为阴虚火旺或阳气偏盛。
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就会出现虚热;而阳气过盛,也会灼伤阴液,导致阴阳失调。
三是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内伤热中证中,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瘀血内阻,郁而化热;津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痰浊阻滞,也会化生内热。
四是虚中夹实。
内伤热中证多为久病所致,往往呈现出正虚邪实的复杂局面。
比如,阴虚内热的同时,可能伴有痰湿、瘀血等实邪。
对于内伤热中证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因素。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但自觉发热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伤发热,病程较长,多因饮食劳倦、房劳过度、久病伤正、情志不舒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虚衰,多见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病程缠绵。
内伤发热这一病症首先由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明确提出,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内伤发热的相关论述,如《素问·调经论》云: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指出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发热;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记载: “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说明了劳倦内伤致使阴不足,阳有余而生热,而非外感邪气所致。
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西医以解热镇痛、抗生素、激素治疗为主,能快速起效,但病情容易反复; 中医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即有治疗内伤发热的相关用药处方,记载的小建中汤治疗手足发热,可谓开后世甘温除热法之先河,至金代李东垣方始此法具体化。
据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记载: “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指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而致内伤发热,治疗内伤发热遵“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立足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在诊治过程中,亦注重审症求因,辨清病因病机。
在辨治发热疾病时,首先当分清是外感发热或是内伤发热;其次,若为内伤发热,则需辨清是气血阴阳亏虚或是内生湿热、气郁、瘀血所致,若为外感发热,则需辨清六淫致病之邪,缘于六淫诸如寒、湿、热等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夹杂致病。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伤发热是指人体内部出现异常状况,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内伤发热在中医中被称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内伤发热的病因众多,可以是由外部环境的劣质食物、污染空气等因素引起的外感热毒,也可以是由情志不遂、劳累过度等内因造成的内伤。
无论是外感热毒还是内伤,都会导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发热症状的出现。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由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引起的。
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促进免疫细胞的活跃和功能的增强。
但是,当发热超过正常范围,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病理症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手段,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病因和病理变化等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旨在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内伤发热的概念和病因,以及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内伤发热这一病症,有效地防治和治疗内伤发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内伤发热的名词解释与中医相关的内容:1. 概述:介绍内伤和发热的基本概念,以及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探讨。
探讨内伤和发热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2. 内伤的概念和原因:阐述内伤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内伤的种类和主要原因。
解释内伤发生的机理和内外因素对内伤的影响。
3. 发热的概念和病因:解释发热作为一种症状的定义和表现,探讨发热的主要病因和发生机制。
讨论外感与内伤引起发热的区别与联系。
4. 内伤和发热的关系:分析内伤与发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伤对发热的影响。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11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和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病因1.久病体虚2.饮食劳倦3.情志失调4.外伤出血(二)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以气郁、血瘀所致的发热属实,气虚、血虚、阴虚所致者属虚。
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内伤发热主要是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
一、病因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引起阴虚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导致气虚发热,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阴虚内热,而引起阴虚发热;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可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郁而化火,或恼怒过度,的,导致气郁发热。
《丹溪心法·火》言:“凡气有金是火”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
气为之帅,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气不畅则血不行,瘀血内生,导致血发热。
4.外伤出血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出血导致血循不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塞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
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二、病机1.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湿郁遏化热,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包括肺、脾(胃)、心、肝、肾,而以肝、脾、肾为主。
2.大致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气机郁结、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气、血、湿等郁结,塞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水不济火而发热,或因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虚阳外浮而发热。
3.不同病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久病往往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后期症见虚实夹杂,疾病由轻转重。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饮食、情志、劳倦、病理产物、外伤、体质等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鉴别要点主要与外感发热的鉴别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缓慢,一般病程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而不恶寒,或虽寒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病位病性:内伤发热的病位在脾、胃、肝、肾。
病性有虚热、实热之不同。
其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为虚火内生,均属虚热;肝郁发热与瘀血发热均属实热。
(2)辨病情之轻重:一般认为,发热间歇时间渐长,舌脉证相合者为顺证,病情较轻;而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不减,兼证较多,病证错杂,舌脉证不相合者多为逆证,病情较重。
2、治疗原则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3、分证论治(1)气虚发热【证候】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患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辅导内伤发热病因病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现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1. 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
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
因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发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 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 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
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
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 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热。
5. 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
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
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6. 阴精亏虚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 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
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
【范围】凡非因外感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西医学中功能性低热、原因不明之发热,以及由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等有内伤发热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内伤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发热。
2.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3.房劳过度嗜欲无度,肾之精气俱损,若肾阴亏虚无以制火则虚热内生;若肾阳亏虚,则虚寒内生,格阳于外,致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
4.痰湿停滞久居湿处,外湿内侵,湿邪困脾;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酿湿生痰;或脾虚之人,阳气不足,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精微反停滞于内,生湿化痰,以上因素均可致痰湿停留,痰气郁结日久则壅遏为热。
5.瘀血内阻肝郁气滞,气虚不运,寒凝经脉,热邪熏灼,跌打损伤以及久病入络和血证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内阻,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发热。
6.久病气虚血弱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耗伤元气,阳气虚弱,浮越于外则发热;各种血证慢性失血,久病心肝血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等因素均可致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内炽而发热。
二、病机·1.发病上述诸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或肝郁瘀血,或脾虚痰湿者,均可引起本病发生,一般发病较缓慢。
2.病位病位在脾、胃、肝、肾。
其中以脾肾多见。
3,病性以虚为主,常可虚实夹杂。
虚者以肝脾肾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实者以气滞、血瘀、痰湿为主。
4.病势总的趋势为初期病在气血,以气血亏虚及痰湿血瘀为多见,渐可气损及阳,血虚及阴,而致阴阳为病。
内伤发热[定义]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一般以低热多见,但有时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源流]相当于西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
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
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1、肝气郁结2、瘀血阻遏3、内湿停滞4、中气不足5、血虚失荣6、阴精亏损7、阳气衰惫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由气滞、瘀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因气血、津液郁滞,壅结阻遏而引起发热。
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不足所致。
[诊断]1、病史及症状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病多病程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2、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及X线、超声、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由内伤病因引起感受外邪所致病机气血壅遏,阴阳失调正邪相争虚实多属虚证多属实证起病缓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短特点低热或自觉发热,大多高热恶寒不恶寒,怯冷,发热恶寒同时得衣被则温存在,得衣被而寒不减兼症常兼见头晕、神倦、常兼见头身疼痛、自汗、盗汗、脉弱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2、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治疗原则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阴)1、肝郁发热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分析: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1)肝经火热炽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2)肝热阴伤——疏肝清热,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症状:内伤发热病征+血瘀证症状分析:瘀血阻滞,气行不畅,壅而为热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方药:三仁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变证:气虚兼湿或夏季感受暑湿——健脾益气,除湿清热—东垣清暑益气汤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分析:阴血不足,阳气偏旺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清骨散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本病主要由于情志、饮食、劳倦等内因引起,亦有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发生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病及的脏腑则随内伤发热的各种类型各异。
分述如下: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失于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这种发热与情志密切相关,亦称为“五志之火”。
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瘀血内停,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滞不通,因而导致发热。
中气不足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
血虚失养久病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因出血,产后或术后出血过多,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阴精亏虚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阳胜,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病。
内伤发热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
气郁,血瘀者为实,气血阴阳不足者为虚。
一般而言,本病的病机转化多表现为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
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正气亦虚,而成为气郁气虚之发热,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
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