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

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它也体现了中医神志学说,如我们前面讲的,既有整体观念,又强调某一个脏腑系统在执行这样一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它的特殊作用。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将这一个观点告诉我们七情内伤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一和五脏系统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二在病理情况下来治疗情志性疾病:从整体角度来调节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重在调节心神。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理解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在讲述七情致病的特点之前,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七情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讲七情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七情是神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神,神志活动,其中情志活动必须处于正常状态下,意味着健康。就七情而言,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状态,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条件下,神反馈于形,有利于形体的功能的协调,有利于五脏系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现为机

体内外的阴阳匀平。就这个意义讲,在这样条件下的七情,在生理条件下的七情是人们健康的一种标志。我们前面讲体质的时候,健康标志中就有一个神,讲神应该处于什么状态。我们这里,强调七情和健康的关系,就是神志活动处于正常的活动状态,是健康的标志。正常的情志活动有益于健康。用中医的术语表达,就是情志和合,离开这个条件就不利于健康。它告诉我们要想保持健康,必须不断地来调节自己的情志,使自己处于一个正常的活动状态。在现实当中,刚才我们讲情志是机体心神对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的修养,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七情。所以要想保持七情处于一个正常的状态有利于健康,就要正确处理上述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中医强调通过自身调节来使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状态。第二点,讲七情与疾病的关系。关于七情与疾病的关系,我们在讲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的时候,曾经讲过一句话,叫因郁致病。因郁致病,就是说一个人通过自身的调节不能使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的状态,而表现为七情太过和不及。就(是)七情的活动超过了正常的生理范围,或者是太过或者是不及,中医称之为郁。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会导致疾病。由七情所导致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情志疾病。现代医学把它称之为心神疾病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出版社已经引进了几本经典的心神疾病的专著,介绍了现代医学关于心神疾病的理论和对心神疾病的干预办法。中医学七情学说在《黄帝内经》便形成了,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就病因学而言,已经明确的指出:

七情失和是致病的特别是内伤疾病的重要因素。就这个意义理解,内伤疾病任何一个疾病都与七情失和有关。因此中医学在内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在望、闻、问、切过程中,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有一个和西医不同的特点,即要不断的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思想感情,工作、家庭环境,其中就有用医生的知识来调节患者已经失和的七情这样的作用。把这个过程,中医学文献里面称之为人事疗法,就是人事部那个人事。又叫做活套疗法,死活的活,套子的套,叫活套疗法。它是作(为)一个具体的情志治疗方法出现的。作为一个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必须掌握这一点。从理论上掌握清楚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始终要贯彻这一点。那就是说,通过临床实践体现了中医学认识这个人是有病的人。而西医学生物医学模式认识这个治疗对象是人的病,认识病。中医重在认识人,人是有感情的。现在西医学也已经明确指出,所有的疾病,不仅仅是精神疾病,现代所谓的,还有的说是心理疾病,不仅仅如此,无论是功能的、器质性的疾病统统纳入到心神的疾病里面去。比如现在的冠心病,心绞痛,严重的可以致死。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冠心病和情绪的改变,和它密切相关。以肿瘤为例,中医已经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和情志失调有关,是个重要因素。那么现代医学的肿瘤学,现在的研究结果已经得出结论,同样患肿瘤,治疗条件各方面完全齐同的情况下,就是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一个患者情绪良好,对药物的反应效果就好,患者的生命质量就他的生活状况良好。而反之,另外一个人用中医话叫七情不和,用西医的话说他的心态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加快肿瘤的播散和转移,病情逐

渐加重,对药物的反应效果不好。举这个例子旨在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七情失和、七情内伤是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贯穿到各个疾病内伤疾病当中。而现代的心神疾病也已经认识到情志因素对人的影响,对疾病的影响。从中医而言,生理情况下的七情有利于健康。病理情况下的七情——七情失和不利于健康,可以使人由健康发生疾病,形成七情疾病。原有的疾病由于情志失和,可以加重疾病。患了病以后能够始终保持自身调节,使自己的七情和合,可以使疾病,原有的疾病向缓解、向愈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七情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讲这个思想,旨在说明中医学对七情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认识的?这样不仅从理论上能解释它的理论意义,而更重要的,作为一个中医的医生如何认识有病(的)这个人七情和疾病的关系,如何在自己的医疗行为当中始终贯彻中医这个思想。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七情致病的特点。

(一)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内伤属于精神性因素,从现代理解属于精神性因素,它和精神刺激有关。它表现出什么规律呢?疾病的病理变化的趋势、病理变化的轻与重和情志有关,和这个精神刺激有关,和情绪有关。前面我们讲七情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讲七情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不良的刺激,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机体内部或者是机体外部的刺激,我们作为一个正常活动的人,每时每刻都接受这种刺激,这种刺激作用到人体以后,在心神的调节下,这种反应(能够)处于正常状态。它要求这种刺激和机体之间的关系处于一个协调平衡状态。当这种刺激这个因素,把这种刺激作为

致病的一个因素,刺激到机体以后,心神的反应不能够和这种刺激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喜、怒、忧、思、悲、恐、惊发生异常的反应。那么这个异常的反应就是从生理状态下的七情转化为七情内伤,最终导致各种各样的情志疾病。它这个致病特点告诉我们,人生活在世界当中,生活在人群之中,机体内部的环境、外部的环境作为一种刺激因素时时刻刻对我们的机体有着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保持和这些刺激取得平衡,来协调平衡,保证使自己处于健康状态?通过自身的调节在心神的作用下,通过五脏的调节,不能和这些刺激取得平衡的时候,就会使这些刺激转化为致病因素,而形成情志疾病。所以中医认识人的、考察人的疾病的时候,一定要考察这个有疾病的人,他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人际关系乃至婚姻关系。我们前面讲过问诊求因。就是详细了解这个人的生活史、家属史、疾病史、治疗过程,以及他的工作环境。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就是了解给予他的刺激。用我们现代语言讲叫良性刺激呢还是恶性刺激呢?所谓良性刺激,是指这种刺激因素,通过他自身的作用能取得平衡,有益健康,叫良性刺激;所谓不良刺激呢?是指这种刺激能够使这个人发生情志失和,情志内伤,那么发生了情志内伤就一定会导致情志疾病。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物质文明不断地发达,生存水平的发达、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么工作节奏加快、风险意识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外界这些刺激刺激到机体,能不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使这些刺激变成什么呢?良性刺激,不至于使情志七情变为情志内伤,这是第一。

(二)直接伤及内脏。为什么说七情的致病是直接伤及内脏呢?(1)七情属于神的范畴,神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功能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神的活动、七情的活动,是五脏系统正常生理活动所产生的。一旦这个七情失和、七情内伤,那么七情内伤的产生,是由脏腑系统功能活动不正常而产生。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脏腑气血是产生神志活动,是产生七情的基础。脏腑发生了功能异常,一定会导致七情的异常。就这个意义讲,七情发于心而因于五脏,叫七情从内而发,是指七情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异常的结果。这个情,七情内伤的刺激,刺激到了某一脏,使脏腑发生了功能异常。是由于脏腑某一脏产生的功能异常的反应,表现为七情内伤。表现它的因果关系,它既生于五脏,在正常情况下。反之,在异常情况下,它又直接对应于某一脏。最终损伤了脏腑的功能活动。就这个意义讲,它直接伤及内脏。那么怎样伤及呢?有什么规律呢?五脏与五神相对应,和七情相对应。那就是五志和五脏相对应。那就是怒伤肝,注意这里的怒是指七情内伤的怒。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这里面的怒、喜、思、悲、忧、惊、恐,是指七情内伤而言。这就叫做直接伤及内脏。这个规律有什么实践意义呢?它不仅有上面讲的理论意义,它还有重要的指导实践的意义。例如中医叫做暴怒伤肝,这个结论是说这个人的怒这个情志失和。怒太过,中医称为大怒,或者称为暴怒,马上想到这个七情内伤它首先侵及哪个内脏呢?首先侵及到肝。所以在临床看病的时候,说这个人老爱发脾气,中医一定会想到最容易侵袭肝脏,表现为肝气横逆、肝火上炎。为什么这样想呢?这个思维过

程是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即根据直接伤及相应的内脏而言的。就是说五志把七情转换为五志,它直接伤及内脏。是怎样伤及内脏的呢?伤及相应的内脏,相应这两个字就是五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按照五行分类而得来的,它就是这样的实践意义。

(三)影响脏腑气机。我们前面讲了脏腑经络的气机运动,特别是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气机要进行升降出入,发生形气的相互转化,维持正常的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意味着健康。情志一旦失调就会危及气机升降出入的运行,就会危及每一个脏腑的气机升降。就这个意义讲,七情内伤致病特点是影响脏腑气机。那么为什么说它具有这个特点呢?我们在前面讲肝主疏泄的时候,讲肝主疏泄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调畅气机。(在)心神当中除了强调心主神明之外,在情志当中,调节情志活动,精神情志活动,突出强调肝的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这一最重要的功能在五脏系统中它突出表现为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所以虽然调畅气机的功能是由五脏协调活动的结果,我们唯独在肝里面讲,作为一个肝脏独立的功能讲它调畅气机旨在说明在调节全身气机过程中,肝脏占有特殊地位。七情失调以后,影响脏腑气机,主要是指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导致肝调畅气机的功能异常,从而影响了全身的气机调畅,引起全身的各个脏腑系统气机发生紊乱。这是七情内伤可以影响脏腑气机的。第一点,必须掌握的它这个基本观点。其二、每一个脏腑的气机升降的趋势不近相同,说不同,每一个脏腑对应于七情当中一个,也就是说每一种情志作用于相应脏腑以后,它表现出现来的气机升降

失常的趋向各不相同。那么这个各不相同就是七情当中某一情志,对应于相应内脏,作用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它能够调节这个脏腑的功能使之保持正常的升降出入;在七情内伤的情况下,就会打乱了某一脏腑相应脏腑的气机升降失常。这个气机升降失常表现的特点、规律就是那一个脏腑的气机正常升降的趋向的反面。按照这个规律来理解,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在这里,给同学们介绍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闭,恐则气下,就是七情作用于机体以后,通过脏腑的功能失调,表现为气机升降异常,从而得出了结论。那么这个结果,缓、乱、结、消、闭、下,是一个病理的特征,病理变化特征。气机升降失常的规律,就是符合本脏气机升降的规律。那么有的地方又不完全符合,这样又回到我们前面讲的中医理论它的思维方法。既然每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是采用类比的方法,用五行的属性类比出来的,那么生理功能便不能被完全来说明,仅仅用五行属性说明,同样病理也不能完全这样。这就会出现按照刚才讲的,七情失和以后影响了脏腑的功能,这个功能异常通过气机升降失常,就是气机紊乱来表现出来的。它表现的规律是某一个脏腑,它的气机升降主要趋势是什么?就是它的特征,那么它主要的趋向失常,是与它原来生理上的主要趋向相一致的。那么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这几个,这是从《内经》以来一直讲到现在。我们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掌握它的概念,这里面又反映出来和上面讲的规律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掌握影响脏腑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紊乱这样一个规律的时候,要求同学们知道怒、喜、惊、思、悲、忧、恐,最后能够出现什

么样的病理结果?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这几个概念记住什么意思?它的含义记住就可以了。

(一)怒则气上。气上就是气逆的意思,主要是指气机上逆和横逆。怒对应于肝而言,因此怒则气上,是指因过怒而使肝气上逆,或者是肝气横逆而言。在这一点,肝主疏泄,肝主升发,它的气机升降易升,但是七情内伤的怒之气上是指肝主升发过度。它会表现什么结果呢?比如前面曾经提到了肝郁火盛,讲到目赤,讲目和肝的关系时说,目赤,易怒,易激动。怎么来解释这个目赤呢?中医说肝失疏泄,肝气上逆的结果。有的人一生气立刻脸红头痛,肝气上逆的结果——怒则气上。有高血压的患者,中医的医生反复告诉他千万不要太生气,一生气脸一红,头痛还会出血,脑出血就死了。中医叫什么呢?叫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为之大厥。厥,手脚凉,意识不清楚。大厥就卒然昏倒,不醒人事,手脚冰凉。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就肝的气机升之太过了,横逆,木旺必克土。旺不是往上去而是往横的方面来。那累及到脾就会出现什么呢?脾胃的功能失调,所以讲肝气郁结必累及于脾,就是肝气郁结的时候一定要出现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二)喜则气缓,缓,气缓,它有两种意思。一是缓和紧张的情志,就是紧张的情绪;二这个气缓使心气涣散,这两种意思。在生理情况下的喜能够缓和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我们在这里面作为一个病因学出现,就是过喜、大喜。中医说大喜则伤心,乐极必生悲。大喜通过什么机制影响了心的功能呢?使心气涣散。出现什么样一个病理结果呢?出现神志病变。心藏神,喜伤心导致了神志功能的异常,

表现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甚则失神。所谓失神在这里暂时理解为就是神志异常。大家看电视剧,这个人突然由某一个偶然事件使其太高兴,从来没遇见过的,非常高兴,高兴之极,精神失常,送精神病院去了。中医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叫大喜则伤心,喜则气缓,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所以他就疯了,上精神病院去。中医强调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通过自己的调节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平和状态。受到了精神刺激以后,外界环境刺激以后一定要调节自己的七情,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这样才能维持正常健康状态。从日常生活来讲,那么你的成功经得起考验,你的挫折和失败也得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这两方面的考验,你能通过你自身的调节保证七情和合,意味着你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味着你是健康的。否则尽管形体壮实,仍然意味着不健康。

(三)悲则气消。气消在这里面限定为、理解为能够使肺气消耗,就是过度的损伤肺气。过度的损伤肺气,使肺气的功能减弱,除影响呼吸功能之外,还表现为全身的气虚。在神志上,七情在情绪上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日常生活举个例子,看过度悲伤的结果,表现为外表最突出的就是哭。但是过度悲伤表现为大哭,哭得非常厉害。没有一个人大哭之后都说我气力很足,大哭的结果,都是上气不接下气。如何用中医理论来理解,如何大哭之后上气不接下气呢?悲则气消。就是悲,过度悲伤耗伤了肺气,使肺气的功能下降,表现为神志上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尽管这样解释似乎是有些牵强,但是实践证明,中医用这个实践来证明来指导调节精神情志的异常是科

学的、是合理的、是真实的。尽管解释,多次提到对某一个科学事实在理论上解释允许有不完善,甚至是谬误的解释。但是用这个理论呢,用这个事实证明了它的实践解决的办法是正确的。如何来解释?那需要不断地来完善。在这里面解释悲则气消同学们听起来,李老师讲的还是论据不是那么充分,但是到今天为止,中医理论就是这样来解释的,从《内经》到现在就是这样来解释的。大家就这样来理解。那你大幅度悲伤以后,上气不接下气,假如来找你看病,你自杀啊,首先想到不能够疏肝吧。那么你想到悲则气消,首先想到要看看肺的功能如何?如何来保证已经虚的气?出现气耗气虚了,那你就得治气了,肺主一身之气。就是从这儿来入手的。那么这样一个思路指导这样一个临床实践,它是正确的。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 1寸白虫是指() C) 绦虫 2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是() A) 辨症求因 3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C) 手太阳小肠经 4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治宜取下列哪一项() B) 温阳散寒 5上气不足属于下列何种病变() B) 气陷 6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 脾 7病人喜笑不休多因为() C) 心气实 8肺主治节是指() C) 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9“中焦如沤”是描绘() D) 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10“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说明了脾胃之间存在的哪一种关系(D燥湿相济 11《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12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D) 《左传》 13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来治疗,应概括为下列哪一项()D) 寒者热之 14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 元气 15脾气下陷者应() A) 益气升提 1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D) 稳定性 17在机体水液代谢中具有输布水液作用的是() B)肺与脾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病理性产物() C) 血瘀 19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D) 气门 20对寒因寒用的表述,下列中何项为错() C) 用寒凉药应尽量避免在寒冷季节使用 1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被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C)阳中求阴 2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寒邪 3下列哪项一般不属于心血亏虚的病理表现()D)眼目干涩、昏花4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 5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6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是()B)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 7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D)控制血液在脉道内的运行 8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言之,属于下列中哪一项()D) 标本兼治 9热性病变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来治疗,此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 B)热者寒之 10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疾病,称为()D) 继发 11脾主运化是指()C) 运化食物和水液 12《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1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D)脾肺肾 14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B) 足少阴肾经 15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 16心与哪季相应() B) 夏 17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D)湿邪18下列哪项不属于肺气宣发的具体体现()D)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 19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C)推动 20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A)肝气的疏泄功能 1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 寒邪 2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D)水与火 3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心 4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D)表里传变 5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C)前半夜 6金元四大家中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是()C)李杲 7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 8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B)宗气 9“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 C) 真实假虚证 10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是()A)经筋 11虚证的病机特点是()C)正气不足,邪气已退 12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 B) 气 13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最确切地说明了脏与腑的区别( C)化生贮藏精气与受盛传化水谷 14“中焦如沤”是描绘( D)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15七情内伤首先影响()B) 心神 17属于结石停滞体内的致病特点是()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18寒因寒用,系指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下列哪一病证( B)真热假寒证 19以下哪项一般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机内容()D)气虚 20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水克木 1思则() C) 气结 2阴损及阳的病机多表现为()A)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3心藏()A)神 4结石多发于()D)肝胆肾膀胱 5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思维方法是()C)整体观察法 6大怒主要损伤的脏腑是()D)肝 7《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8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属于气的哪项功能()B)温煦与凉润9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A)胃经 12对热因热用的表述,下列何项为错()A)用温热药物应尽量避免在炎热季节使用 13症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唇舌糜烂等是由于(A)火热之邪燔灼趋上 14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 15脾虚可致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A)出血 17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 18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脾 19称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脏腑是()B)脾胃 1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了()D)气与血的相互为用关系 2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D)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4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B) 体型 5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肾为()D)阴中之阴 6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而言,其标本之划分,下列何项表述为错()B)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医学教育网原创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原创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 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中医学基础》第六讲课后作业

第六讲病因 第一节六淫致病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 A.六气 B.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六种毒气 D.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季节性 B.地区性 C.传染性 D.转化性 E.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 ) A.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暑邪 E.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 A.津液 B.气 C.血 D.精 E.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 A.手足震颤 B.四肢抽搐 C.四肢游走性疼痛 D.角弓反张 E.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 A.凝滞 B.黏滞 C.涩滞 D.瘀滞 E.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 ) A.阻滞气机 B.损伤阳气 C.耗气伤津 D.气机收敛 E.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瘀血 E.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D.湿邪 E.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 A.寒 B.燥 C.湿 D.暑 E.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21.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致( ) A.气消 B.气耗 C.气泄 D.气乱 E.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 ) A.暑热炽盛 B.扰及心神 C.耗气伤津 D.暑湿夹杂 E.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 ) A.心火上炎 B.肝火上炎 C.胃火炽盛 D.肺火炽盛 E.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黏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 ) A.风 B.寒 C.湿 D.火 E.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欢迎参加本次测试,祝您做题愉快。答题时间60分钟,只限一次做答。 第1项:班级(例:1703中医入门A班) ____________ 第2项:姓名 ____________ 第3项:学号(例:01) ____________ 第4项:单选题。下列题目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50题,每题2分。 第5项:1. 下列关于整体观念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6项:2.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六腑() ○ A. 大、小肠 ○ B. 脾胃 ○ C. 三焦 ○ D. 膀胱

第7项:3. 人体五脏之阴阳,则心为()○ A. 阳中之阳 ○ B. 阳中之阴 ○ C. 阴中之阳 ○ D. 阴中之阴 第8项:4. 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 ○ A. 病 ○ B. 证 ○ C. 症 ○ D. 主诉 第9项:5.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体现的是()○ A. 阴阳的消长平衡 ○ B. 阴阳的相互转化 ○ C. 阴阳的交感互藏 ○ D. 阴阳的对立制约 第10项:6. 下列关于阴阳属性不正确的是()○ A. 剧烈运动的、相对静止的 ○ B. 外向的、内守的

○ C. 寒冷的、温暖的 ○ D. 晦暗的、黑暗的 第11项:7. “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A. 实寒证 ○ B. 实热证 ○ C. 虚寒证 ○ D. 虚热证 第12项:8. 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 阴阳平和质 ○ B. 偏阴质 ○ C. 偏阳质 ○ D. 阳虚质 第13项: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异病同治() ○ A. 胃下垂 ○ B. 痛经 ○ C. 直肠脱垂 ○ D. 子宫脱垂 第14项:1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 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 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

“悲则心系医学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素问?举痛论》: “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 迅速恶化。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

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它也体现了中医神志学说,如我们前面讲的,既有整体观念,又强调某一个脏腑系统在执行这样一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它的特殊作用。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将这一个观点告诉我们七情内伤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一和五脏系统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二在病理情况下来治疗情志性疾病:从整体角度来调节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重在调节心神。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理解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在讲述七情致病的特点之前,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七情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讲七情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七情是神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神,神志活动,其中情志活动必须处于正常状态下,意味着健康。就七情而言,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状态,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条件下,神反馈于形,有利于形体的功能的协调,有利于五脏系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现为机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与理论就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就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就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与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瞧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就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三就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就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就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就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与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与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与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就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素问·本病论》怒伤肝,就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就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与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就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副主任医师张玲 何大娘平日里身体不错,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可前些天,由于天天观看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电视节目,心情总是郁郁寡欢,动情之处还会随着主持人流泪,就是晚上关了电视眼前总有那些撼人心扉的场面,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起初尚无大碍,可几天下来感到头晕目眩,难以支撑,家人赶紧送往医院。大夫了解了病情,做了相关检查后,告诉家人说,是因为心理受到持续的刺激,引发的躯体症状,治疗得从心理调整入手。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情志致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但七情太过,就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七情致病的机理 七情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明确指出情志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形神合一”的,“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整体联系。以五脏为中心,七情可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配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流通,脏腑协调,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

中医基本护理选择题

1、“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相结合”是属于下列哪一项的内容:(C) A.药物预防 B.加强锻炼 C.起居有度 D.调摄情志 E.既病防变 2、根据病室环境安排的要求,需要光线较暗的病人是:(B ) A、风寒证的病人 B、急性热性的病人 C、长期卧床的病人 D、阳虚证的病人 3、根据病室环境安排的要求,需要光线较亮的病人是:( A ) A、长期卧床的病人 B、急性热性的病人 C、肝阳亢进的病人 D、痉证病人 4、在生活护理中对于病室环境管理的要求,以下不正确的是:(A ) A、春防凉 B、夏防暑 C、秋防燥 D、冬防寒 5、春季养生应重在:(B) A、养阴 B、养阳 C、养血 D、阴阳并养 6、根据四时气候护理要求,秋季人们的生活起居应:( C ) A、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B、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C、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D、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8、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B ) A.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质 9、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为:( B ) A.阴阳平和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阴虚质 E.气虚质 10、易致人体阴阳失调的饮食因素是:( D ) A.饮食过饥 B.饮食过饱 C.五味偏嗜 D.寒热偏嗜 E.饮食不洁11、得神的表现提示( A ) A.精充气足神旺,或虽病精气未伤,属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属虚证或体弱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或邪气亢盛,功能障碍,属病重 12、小儿指纹显于命关,多属( B ) A.气血旺盛,正常表现 B.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C.邪气入经,邪深病重D.邪气入络,邪浅痫轻 E.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

杨家桥乡卫生院中医学习讲稿08 ——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和理论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和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是直接伤及内脏。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是直接伤及内脏。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 “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 “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素问·本病论》说: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

“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 “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 “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 “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 “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 “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 “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素问·举痛论》说: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医醇剩义·劳伤》说: “悲则气逆,膹xx不舒,积久伤肺。” 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肾藏精,《素问·举痛论》说: “恐则精却。”《灵枢·本神》说: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惊伤心胆,是指大惊可以伤心神及胆。《素问·举痛论》说:

七情六欲之七情伤

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

中医基础理论》作业9答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作业9答题 2009-12-18 19:38:05| 分类:远程教育|字号大中小订阅 A型题: * 1. 寒邪致病,引起肢体屈伸不利,与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 2. 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B.寒邪 * 3.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 * 4.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E.传染性强 * 5.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C.为阳邪,性炎上 * 6. 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D.突然受惊 * 7. 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D.刺痛 * 8. 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C.脾阳 * 9.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凝滞 * 10. 一经病症未罢,又见它经病症的发病类型是:E.并病 * 11. 《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所伤的是:A.伤气 * 12. 湿邪致病缠绵难愈的主原因是: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病难速愈 * 13.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A.心、肝、脾 * 14.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B.心

* 15.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16.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B.为阳邪,其性开泄 * 17. 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C.伤津 * 18. 风邪伤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与其哪种性质有关:A.风性善行 * 19. 饮在肠间的为:A.痰饮 * 2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21.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C.过怒 * 22.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D.风性数变 B型题: * 23. 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特点的邪气是: A.风邪 * 24. 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 25. 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B.寒邪 * 26. 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消 * 27. 过度愤怒对气机的影响是:C.气上 * 28. 具有善行数变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 29. 具有重浊粘滞致病特点的邪气是:C.湿邪 * 30. 具有干涩伤津致病特点的邪气是:D.燥邪 * 31. 具有生风动血致病特点的邪气是:E.火邪 * 32. 具有易袭阳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 情 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

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 藏神。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它也体现了中医神志学说,如我们前面讲的,既有整体观念,又强调某一个脏腑系统在执行这样一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它的特殊作用。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将这一个观点告诉我们七情内伤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一和五脏系统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二在病理情况下来治疗情志性疾病:从整体角度来调节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重在调节心神。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理解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在讲述七情致病的特点之前,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七情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讲七情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七情是神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神, 神志活动,其中情志活动必须处于正常状态下,意味着健康。就七情而言,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状态,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条件下,神反馈于形,有利于形体的功能的协调,有利于五脏系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现为机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和理论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和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是直接伤及内脏。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