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黑色素瘤
- 格式:doc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4
颅内黑色素瘤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颅内黑色素瘤的病理病因,颅内黑色素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颅内黑色素瘤病因*一、发病原因体表恶性黑色素瘤多发于皮肤、黏膜、视网膜等处,向颅内转移而成为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也存在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但很少见。
*二、发病机制颅内黑色素瘤细胞多存在于脑底部及各脑皮层的沟裂处。
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来源于软脑膜黑色素小泡或蛛网膜黑色素细胞,经脑膜扩散并向脑实质内蔓延,采取直接种植或血性转移等形式。
脑内瘤灶常呈多发性,广泛分布于脑膜、蛛网膜、脑皮层及皮层下区。
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则随血流分布。
以脑内病变为主,也可同时发生脑膜转移。
严重的颅内黑色素瘤可波及全部中枢神经系统。
高度恶性者甚至可侵犯颅骨及脊髓组织。
肿瘤组织也可浸润和侵蚀脑表面血管导致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
单纯病理组织学检查很难确定颅内黑色素瘤为原发性或继发性。
因两者在组织形态学上基本一致。
肿瘤呈灰黑色,因肿瘤部位不同形态不一。
脑内肿瘤常呈结节状,界线尚清,脑膜或近皮层的肿瘤呈弥漫或地毯状。
若近颅底常包绕周围脑神经,造成多发性脑神经损害,侵及脊髓者常伴有相应节段的脊髓神经根症状。
显微镜检查可见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被色素掩盖或挤向一侧,很少有核分裂现象。
胞质内有颗粒状或块状的黑色素,瘤细胞无一定排列方式,在蛛网膜下腔聚集成堆,或沿血管向外延伸。
颅内黑色素瘤无论在组织发生、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均难与黑色素型脑膜瘤相区别。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颅内黑色素瘤病因,颅内黑色素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颅内黑色素瘤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颅内黑色素瘤”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颅内黑色素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颅内黑色素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颅内黑色素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颅内黑色素瘤如何诊断鉴别,颅内黑色素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颅内黑色素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一、检查腰椎穿刺脑压常偏高,脑脊液中蛋白、细胞数均不同程度增高。
如肿瘤侵及血管引起出血时,脑脊液常为血性。
1.脑血管造影颅内黑色素瘤的血运丰富,易侵及血管壁引起瘤内出血和广泛血性转移。
脑血管造影可见丰富的肿瘤循环和染色,有较高诊断价值。
2.CT扫描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和范围,但诊断特异性较差。
CT扫描病灶多表现为高密度影,少数也可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均匀或非均匀性强化。
3.MRI 对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T,典型MRI表现为短T1和短T2信号,少数不典型MRI表现为短T1和长T2或等T1等T2信号,这取决于瘤中顺磁性黑色素含量和分布及瘤内出血灶内顺磁正铁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
*以上是对于颅内黑色素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颅内黑色素瘤应该如何鉴别诊断,颅内黑色素瘤易混淆疾病。
*颅内黑色素瘤如何鉴别?:*一、鉴别1.颅内胶质瘤与颅内黑色素瘤在临床上相似,极易误诊。
CT及MRI有明显占位效应及大片水肿带。
在MRI扫描中,病变呈均匀的短T1和短T2信号为黑色素瘤的特征性表现。
2.脑血管病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颅内黑色素瘤由于生长迅速,发生瘤卒中性出血。
肿瘤组织也可侵及脑表面血管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及MRI扫描可以鉴别。
儿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考虑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外,还应考虑颅内黑色素瘤伴出血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颅内黑色素瘤应该做哪些检查,颅内黑色素瘤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颅内黑色素瘤”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15例报告景治涛;刘佳;班允超;李龙;孙允伟;杜绍楠;李志鹏;勾丹青;郭宗泽【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年(卷),期】2014(13)3【摘要】目的颅内黑色素瘤发病率较低,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病理诊断为颅内黑色素瘤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其影像学、病理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以占位效应、癫痫与局灶神经症状为主,CT与MRI表现多样,MRI典型表现只有5例,上皮样细胞是病理的主要类型共13例,溶解蛋白(S-100)的敏感性与人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对诊断有所帮助.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2个月,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平均生存期为5个月.结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大体所见与病理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较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更差.【总页数】4页(P259-262)【作者】景治涛;刘佳;班允超;李龙;孙允伟;杜绍楠;李志鹏;勾丹青;郭宗泽【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4【相关文献】1.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王军;郭宗泽;王运杰;欧绍武;王义宝;邢德广;仇波;李婷2.颅内黑色素瘤诊断及治疗(附2例报告) [J], 郭春雨;姚洁民;朱晟;卢科;梁真3.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J], 马文超;唐晓平;罗波;李峥;赵龙;彭华;4.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J], 马文超;唐晓平;罗波;李峥;赵龙;彭华5.颅内原发恶性黑色素瘤MRI 1例报告 [J], 吕青青;张勇;程敬亮;汪卫建;许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黑色素瘤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视盘水肿、偏瘫、头痛、恶心与呕吐、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意识障碍
依据肿瘤所在部位、形态、大小及数目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1.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视盘水肿。
2.神经系统损害定位症状肿瘤发生于脑实质内或侵入脑室内可
发生偏瘫、失语、偏盲、癫痫、精神症状等。
发生于脊髓可出现相应脊髓节段感觉、运动障碍。
3.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肿瘤卒中症状当肿瘤侵及血管时,可发生肿瘤内、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上可出现突发性意识障碍、呕吐,甚至发生脑疝。
4.其他肿瘤位于颅底,可侵及多组脑神经,出现多组脑神经损害。
肿瘤代谢产物对软脑膜或蛛网膜的刺激,可产生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症状。
蛛网膜炎性反应及肿瘤细胞在蛛网膜下腔扩散、聚集可引起脑积水,继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由于颅内黑色素瘤生长快、病程短,常易误诊为蛛网膜炎、脑血管病、颅内胶质瘤及癫痫等。
临床上凡病程短,颅内压增高症状发展快,CT及MRI检查明显占位效应,体表或内脏有黑色素瘤手术史,应想到颅内黑色素瘤的可能性。
术中发现肿瘤区域的硬脑膜、脑组织或肿瘤呈黑色病变,为诊断颅内黑色素瘤的可靠依据。
但术前很难达
到定性诊断。
不过较公认的诊断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的先决条件是:①皮肤及眼球未发现黑色素瘤;②上述部位以前未作过黑色素瘤手术;③内脏无黑色素瘤转移。
黑色素瘤需要切除吗?黑色素瘤这四个字,大家一定并不陌生。
因为黑色素瘤是一种严重的恶性癌症。
不过幼年黑色素瘤只是良性肿瘤,一般不需要接受治疗。
不过,一旦身体出现变化,良性肿瘤转化为恶性肿瘤,那么就严重多了,可能需要做手术来彻底根治。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黑色素瘤的切除。
1、手术切除宜早期施行对原发瘤的切除,若冷冻切片证实为黑色素瘤,则手术应做扩大切除。
传统理论认为切除范围应包括瘤外5cm区域。
但近年来倾向于同意Mohs的观点,认为面部只需切除瘤外1cm区域,其他部位黑色素瘤切除瘤外2cm区域即已足够。
术后4~6周,可根据头皮淋巴结引流方向作区域性头颈部淋巴清除,有利于提高生存率。
2.物理治疗适用于浅表型和早期病变,可用激光或液氮,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3.化学治疗对已转移者,化疗可延缓病情恶化。
(1)抗黑色素瘤素(三嗪咪唑胺,简称DIC或DTIC),每天2.5mg/kg加入150ml 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快速静脉滴注(10~15min),连用10天为一疗程,3周后可做第2疗程。
具有抑制骨髓和胃肠道反应及感冒样症状。
应用第2疗程前须做白细胞数检查。
对晚期患者可试行同侧颈外动脉插管,便于多次连续注射治疗,以提高疗效。
(2)双氢氯乙亚硝脲(BCNU),每天2.5mg/kg加入250~500ml 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周2次,连用3周为一疗程。
看了以上关于切除黑色素瘤的信息,大家一定有所了解了。
恶性的黑色素瘤是很可怕的,所以如果您检查出了自己带有黑色素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一定要格外注意身体的变化,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哦。
祝愿得了黑色素瘤的朋友们早日康复!。
手术治疗复发性原发颅内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李剑;杨柳;张曙;顾志恺;严耀华;沈剑虹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4(21)1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复发后的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4月收治的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
颅内黑色素瘤复发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果患者经首次手术全切除后病理报告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未行放化疗等后续辅助治疗,随访7年余复发,二次术后恢复良好,随访5月余未见复发。
结论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长期生存者较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多变,术前易误诊,手术全切除是治疗关键,对于复发病例重复切除仍是延长生存期的方案;放化疗效果
不确切,手术结合立体定性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案似乎是原发
性颅内黑色素瘤的最佳方案。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李剑;杨柳;张曙;顾志恺;严耀华;沈剑虹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原发颅内孤立性Rosai-Dorfman病1例及文献复习
2.一例误诊为脑膜瘤的颅内原发罗道病报告并文献复习
3.颅内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伴脑膜播散1例及文献回顾
4.2月龄原发颅内低分化滑膜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5.儿童颅内原发Rosai-Dorfman病1例及文献复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刘浩黄瑜李家庭陈玉林[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影像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 R I表现。
结果原发性黑色素瘤3例,转移性黑色素瘤2例。
CT平扫肿瘤表现为类圆形、团块状的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影。
M R I平扫中4例表现为典型的短T1短T2信号,1例为等T1稍长T2信号。
M R I增强扫描2例,肿瘤呈均匀强化。
结论黑色素瘤的M R 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
[关键词]黑色素瘤;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do:i10.3969/.j i ssn.1000-0399.2010.11.006The i m aging d iagnosis of in tracran i a lm elano m aLiu H ao,H uang Yu,L i J iati ng,et alD e part m ent of CT and M RI,B engbu Th ird P eop le'sH o s p ital,B engbu233000,China[Abstract]Ob jec ti ve T o exp l o re the i m ag i ng cha racte ristics of i ntracran ial m e l anom a.M e thods CT and M R I characteristi cs i n fi ve pa ti ents ad m itted to our hospito l and d i agnosed as i ntracranial me lano m a w ere re trospectively ana l y zed.Resu lts There we re t hree cases o f pr i m ary m e l anom a and t wo cases of secondary m e l anom a.t he tu m ors presented as h i gh density o r sli ghtly h i gh dens it y in a ll the cases ex-a m i ned by CT.F i ve cases w ere ex a m i ned by MR I,among wh ich typical sho rtT1and short T2signa lsw ere found in f our cases,and equa lT1 and sli ghtl y long T2si gnal w ere f ound in one case.The tu m ors were regu l ar l y enhanced a fter G d-DTPA i n jecti on i n the t wo cases.Conclu-sion T here a re so m e specia l charac teristi cs o f me lano m a on theM R i m ag i ng,wh ich are he l pful to ensure the d i agno si s.[K ey word s]M e l ano m a;Co m puted to m ography;M agnetic resonance i m ag i ng颅内黑色素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极少见的恶性肿瘤。
颅内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一例作者:嵇明伍丽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1期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3岁,以突发左下肢无力4小时入院。
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下肢无力,伴左侧枕颈部疼痛。
急诊送至我院,行头颅CT提示颅内多发高密度占位变(右侧额叶、顶叶、岛叶,左侧颞叶、小脑、脑干)其中右侧顶叶病变伴出血,伴右侧脑室受压。
患者既往左足内侧黑痣病史10余年,初期约蚕豆大小,曾有破溃脱落,现呈黄豆大小。
50天前曾因间断头晕于外院查头颅MRI提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
查体:心肺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Babinski征可疑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左下肢肌力约Ⅰ级,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左足内侧皮肤可见黄豆大小黑色隆起,表面欠平整,无毛发。
头颅MR检查:颅内(右侧额叶、顶叶、岛叶,左侧颞叶、小脑、脑干)多发囊实性占位变,右侧额顶及左侧颞叶囊性病变呈短T1短T2信号改变,其他实性病变呈等T1或稍短T1、混杂T2信号改变。
双侧脑室后角可见短T1短T2液性影。
增强扫描见病灶强化不明显。
行胸部CT扫描提示纵膈转移可能。
左足皮肤黑色肿物病理检查:提示黑色素瘤,瘤细胞增生异常活跃。
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临床诊断:颅内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伴瘤卒中。
入院给予止血、减轻脑水肿等治疗,住院当天肢体无力即有好转,至第二天左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至第10天后恢复至Ⅳ级。
住院第20天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顶叶脑室旁高密度影消失,余同前对比无明显变化。
患者拒绝接受进一步治疗,现处于带瘤生存状态。
2 讨论颅内黑色素瘤多为转移性病变,原发性病变非常少见。
转移性颅内黑色素瘤常为多发,多来自皮肤、眼脉络丛和肾上腺髓质等部位起源的恶性黑色素瘤,经血液转移,可发于大脑、小脑及脑干等任何部位。
约占颅内肿瘤的0.1%-0.3%。
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平均生存期不超过5个月[1]。
MRI是颅内黑色素瘤的重要检查方法,但其常常因为伴发囊变、出血等现象使检查结果多种多样。
颅内黑色素瘤MRI诊断孟庆勇,余永强,钱银锋,柏亚,管松(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22)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MRI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黑色素瘤的MRI表现。
结果11例颅内黑色素瘤,共15个病灶,有14个位于幕上,10个病灶伴有出血,4个病灶局部囊变,大部分病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颅内黑色素瘤MRI信号表现为:8个病灶T。
WI为高信号、T:WI为低信号,3个病灶以T。
WI为等信号、T:WI为低信号表现为主的混杂信号,2个病灶以等T,、等T:为主的混杂信号,2个病灶T。
WI为低信号、T:wT为高信号;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结论颅内黑色素性黑色素瘤MRI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对于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MRI表现无明显特征,诊断困难。
关键词:脑;黑色素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9.41;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71(2008)12—1585—03MRImagingDiagnosisofIntracranialMelanomaMENGQing—yong,l,UYong—qiang,QIANK凡一乃,增。
BOYa,GUANSong(DepartmentofRadiolog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MedicalUniversity,Anhui230022,China)Abstract:0bjectiveToinvestigatetheMRcharacteristicsofintraeranialmelanoma.MethodsMRfindingsin1lpatientswithin—tracranialmelanomasverifiedbyoperationandpathology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Fifteenlesionswerefoundin11patients-amongwhich14werelocatedatsupratentorialand1atinfratentorialcompartment.Tenlesionsaccompaniedwithhemorrhageand4withcyst—iedegeneration.Mostoflesionshadperi—tumoredemaindifferentdegrees.EightlesionsdemonstratedtypicalsignalintensitywhichwerehyperintensityonTlWIandhypointensityonT2WI,whilenontypicalsignalintensityasloappearedsuchasisointensityonTlWIandhypoin—tensityonT2WIorisointensityonbothT1WIandT2WI-orevenhypoingtensityonT】WIandhyperintensityonT2WI.Differentdegreesofcontrast—enhancementoflesionsweredemonstratedoncontrast—enhancedMRscans.ConclusionTypicalintracranialmelanomaiseasytogetcorrectdiagnosispreoperatively,butthediagnosisofnontypicallesionsisdifficult.Keywords:brain;melanoma;MRimaging颅内黑色素瘤是指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非常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18%~0.56%,分为原发性黑色素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以转移性黑色素瘤多见。
696±±睦&盐拄盎盘塑Ⅱ生!且韭塑1芷釜!虬—些ⅡL№』!%j山』山。
№丝L土盟NeuⅢi20107:mOI101712]《*,《m《*目m*mKM-&n*e女自一q十4#*&*Hm{,200521:】90”1*mi,M№#2女≈一l·M*&《‰g&*&女镕∞口*#∞”十十"&*Hm^o∞92S:727030】4]【∞wDN.㈧I.KrJd,:ielkaD,nal0It…p硎…“GammaKnifesurgery^…cJa…a11”Ⅲmetast*mJN’…__《“11114:769:H9…;!芸嚣ii黧,黑:“””“””1;::勰篇精ji:嚣;豁i::!鬻”:284(奉立编辑:陈{平—48h动态观察MRV,均提示静脉窦血流受阻.大脑浅静脉增粗,其中3倒于伤58h建女侧枝循环,l饲于伤后12h建i侧柱循环.有蜊柱精环管径增粗接近j*状窦;杂2倒后颅商m肿的患者因急诊手术,虽行MRV椅A.世影像学I:术m察到寓汇Ⅸ和攒窦血藏受阻的直接或问接征象。
1方法:2侧目颅窝血肿的患者急诊手术发现口陷骨折明显压迫窦£E厦寿横蜜.清除硬膜外m肿.出除骨折片后恪{H员伤之静眯赛;另4例L欠状窦Ⅸ损伤患者经动卷m愫MRV,均存静脉塞q&m流受阻的征象,仆别于伤后8—48h行圭骨片m肿清除术,静酥g∞蚌}ltm手术解除静酥窭的,I迪二,结果6倒患者术口均行MRV复矗,除日颅寓静脉窦区损伤的2侧MRV束见异常外,余4例十术后I周MRV与术前N№&示:受Ⅱ的t失状窭e渐恢复(圈Ia、.侧枝循环丰进步增粗,E接近正常(圈n,)。
l唰周±炙状赛巾段血流受阻目表现为口肚瘫痪^t患者,术目l周日胜新伏恢复活动,3J目后pu胜4动恢lⅡ常;I倒表现为缄肤的患者2个月后断嵌复.余病倒恢复趣好。
DOI】03760/em…n10010Ⅲ20il07016”#m&:030009mⅢ女^Ⅲm十o《‰#女”H*∞镕#:TiHEnudl:Ⅵ位000Mj6@一t州发现有侧枝循环建立。
/portal/mode.php?m=cms&q=list&column=173颅内黑色素瘤科室:外科肿瘤科并发症:术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主要原因为脑水肿、颅内血肿及脑积水。
术中操作粗糙,牵拉过重,术野暴露时间过长,损伤大动脉、静脉或失血过多均易导致术后脑水肿的发生。
颅内血肿的发生主要与止血不彻底,盲目止血及血压波动不稳定有关。
如在术后12h内病情加重,首先应考虑颅内出血。
脑室、脑池及其附近手术或颅后窝手术,直接或间接影响脑脊液循环,可发生脑积水,使病人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逐渐加重。
(本站内容未经药历网许可禁止转载)概述颅内黑色素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临床病程进展迅速,恶性程度较高,诊断治疗非常困难。
颅内黑色素瘤的血运丰富,易侵犯血管病引起瘤内出血和广泛血性播散转移,预后极差。
病理颅内黑色素瘤细胞多存在于脑底部及各脑皮层的沟裂处。
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来源于软脑膜黑色素小泡或蛛网膜黑色素细胞,经脑膜扩散并向脑实质内蔓延,采取直接种植或血性转移等形式。
脑内瘤灶常呈多发性,广泛分布于脑膜、蛛网膜、脑皮层及皮层下区。
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则随血流分布。
以脑内病变为主,也可同时发生脑膜转移。
严重的颅内黑色素瘤可波及全部中枢神经系统。
高度恶性者甚至可侵犯颅骨及脊髓组织。
肿瘤组织也可浸润和侵蚀脑表面血管导致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
单纯病理组织学检查很难确定颅内黑色素瘤为原发性或继发性。
因两者在组织形态学上基本一致。
肿瘤呈灰黑色,因肿瘤部位不同形态不一。
脑内肿瘤常呈结节状,界线尚清,脑膜或近皮层的肿瘤呈弥漫或地毯状。
若近颅底常包绕周围脑神经,造成多发性脑神经损害,侵及脊髓者常伴有相应节段的脊髓神经根症状。
显微镜检查可见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被色素掩盖或挤向一侧,很少有核分裂现象。
胞质内有颗粒状或块状的黑色素,瘤细胞无一定排列方式,在蛛网膜下腔聚集成堆,或沿血管向外延伸。
颅内黑色素瘤无论在组织发生、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均难与黑色素型脑膜瘤相区别。
临床表现依据肿瘤所在部位、形态、大小及数目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1.颅内压增高症状? 表现为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视盘水肿。
2.神经系统损害定位症状? 肿瘤发生于脑实质内或侵入脑室内可发生偏瘫、失语、偏盲、癫痫、精神症状等。
发生于脊髓可出现相应脊髓节段感觉、运动障碍。
3.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肿瘤卒中症状? 当肿瘤侵及血管时,可发生肿瘤内、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上可出现突发性意识障碍、呕吐,甚至发生脑疝。
4.其他? 肿瘤位于颅底,可侵及多组脑神经,出现多组脑神经损害。
肿瘤代谢产物对软脑膜或蛛网膜的刺激,可产生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症状。
蛛网膜炎性反应及肿瘤细胞在蛛网膜下腔扩散、聚集可引起脑积水,继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诊断由于颅内黑色素瘤生长快、病程短,常易误诊为蛛网膜炎、脑血管病、颅内胶质瘤及癫痫等。
临床上凡病程短,颅内压增高症状发展快,CT及MRI检查明显占位效应,体表或内脏有黑色素瘤手术史,应想到颅内黑色素瘤的可能性。
术中发现肿瘤区域的硬脑膜、脑组织或肿瘤呈黑色病变,为诊断颅内黑色素瘤的可靠依据。
但术前很难达到定性诊断。
不过较公认的诊断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的先决条件是:①皮肤及眼球未发现黑色素瘤;②上述部位以前未作过黑色素瘤手术;③内脏无黑色素瘤转移。
治疗由于颅内黑色素瘤生长迅速,恶性程度极高,而且极易颅内种植转移扩散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目前治疗较为困难。
大多数颅内黑色素瘤患者手术后存活可超过1年,而非手术治疗存活期为5个月。
因此,手术治疗仍为目前颅内黑色素瘤病人主要治疗手段。
对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而CT或MRI有占位效应者,应该手术治疗,必要时连同病变脑叶一并切除。
术中应注意周围脑组织的保护,以免肿瘤细胞扩散转移。
应尽量避免切入脑室,以防脑室系统种植转移。
对CT或MRI占位效应不明显,但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脑室扩大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以缓解颅内高压,但在脑室穿刺时应尽量避开肿瘤区域,以防脑室或腹腔种植转移。
近年来,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后配合放疗和化疗方法,对延长病人生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有人采用免疫治疗亦取得了可喜的结果。
由于颅内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界限有时欠清,且极易种植转移,故手术后复发很难避免。
术中注意保护周围脑组织,用棉片将肿瘤区与其他部位特别是脑脊液通道隔开,冲洗液及时吸去,防止外溢,可减少肿瘤细胞扩散种植的机会。
在非重要功能域尽量争取将肿瘤全切。
对可能发生肿瘤或碎块漂散种植者,术后及时作放射治疗。
预防无特殊。
颅内黑色素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体表恶性黑色素瘤多发于皮肤,黏膜,视网膜等处,向颅内转移而成为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也存在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但很少见。
(二)发病机制颅内黑色素瘤细胞多存在于脑底部及各脑皮层的沟裂处,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来源于软脑膜黑色素小泡或蛛网膜黑色素细胞,经脑膜扩散并向脑实质内蔓延,采取直接种植或血性转移等形式,脑内瘤灶常呈多发性,广泛分布于脑膜,蛛网膜,脑皮层及皮层下区,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则随血流分布,以脑内病变为主,也可同时发生脑膜转移,严重的颅内黑色素瘤可波及全部中枢神经系统,高度恶性者甚至可侵犯颅骨及脊髓组织,肿瘤组织也可浸润和侵蚀脑表面血管导致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
单纯病理组织学检查很难确定颅内黑色素瘤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因两者在组织形态学上基本一致,肿瘤呈灰黑色,因肿瘤部位不同形态不一,脑内肿瘤常呈结节状,界线尚清,脑膜或近皮层的肿瘤呈弥漫或地毯状,若近颅底常包绕周围脑神经,造成多发性脑神经损害,侵及脊髓者常伴有相应节段的脊髓神经根症状,显微镜检查可见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被色素掩盖或挤向一侧,很少有核分裂现象,胞质内有颗粒状或块状的黑色素,瘤细胞无一定排列方式,在蛛网膜下腔聚集成堆,或沿血管向外延伸,颅内黑色素瘤无论在组织发生,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均难与黑色素型脑膜瘤相区别。
依据肿瘤所在部位、形态、大小及数目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1.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视盘水肿。
2.神经系统损害定位症状肿瘤发生于脑实质内或侵入脑室内可发生偏瘫、失语、偏盲、癫痫、精神症状等。
发生于脊髓可出现相应脊髓节段感觉、运动障碍。
3.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肿瘤卒中症状当肿瘤侵及血管时,可发生肿瘤内、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上可出现突发性意识障碍、呕吐,甚至发生脑疝。
4.其他肿瘤位于颅底,可侵及多组脑神经,出现多组脑神经损害。
肿瘤代谢产物对软脑膜或蛛网膜的刺激,可产生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症状。
蛛网膜炎性反应及肿瘤细胞在蛛网膜下腔扩散、聚集可引起脑积水,继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由于颅内黑色素瘤生长快、病程短,常易误诊为蛛网膜炎、脑血管病、颅内胶质瘤及癫痫等。
临床上凡病程短,颅内压增高症状发展快,CT及MRI检查明显占位效应,体表或内脏有黑色素瘤手术史,应想到颅内黑色素瘤的可能性。
术中发现肿瘤区域的硬脑膜、脑组织或肿瘤呈黑色病变,为诊断颅内黑色素瘤的可靠依据。
但术前很难达到定性诊断。
不过较公认的诊断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的先决条件是:①皮肤及眼球未发现黑色素瘤;②上述部位以前未作过黑色素瘤手术;③内脏无黑色素瘤转移。
(一)治疗由于颅内黑色素瘤生长迅速,恶性程度极高,而且极易颅内种植转移扩散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目前治疗较为困难。
大多数颅内黑色素瘤患者手术后存活可超过1年,而非手术治疗存活期为5个月。
因此,手术治疗仍为目前颅内黑色素瘤病人主要治疗手段。
对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而CT或MRI有占位效应者,应该手术治疗,必要时连同病变脑叶一并切除。
术中应注意周围脑组织的保护,以免肿瘤细胞扩散转移。
应尽量避免切入脑室,以防脑室系统种植转移。
对CT或MRI占位效应不明显,但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脑室扩大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以缓解颅内高压,但在脑室穿刺时应尽量避开肿瘤区域,以防脑室或腹腔种植转移。
近年来,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后配合放疗和化疗方法,对延长病人生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有人采用免疫治疗亦取得了可喜的结果。
由于颅内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界限有时欠清,且极易种植转移,故手术后复发很难避免。
术中注意保护周围脑组织,用棉片将肿瘤区与其他部位特别是脑脊液通道隔开,冲洗液及时吸去,防止外溢,可减少肿瘤细胞扩散种植的机会。
在非重要功能域尽量争取将肿瘤全切。
对可能发生肿瘤或碎块漂散种植者,术后及时作放射治疗。
(二)预后颅内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预后不良。
王锐报道的18例中16例死亡,术后1年内死亡14例。
徐涛报道5例颅内黑色素瘤均在术后1年死亡。
颅内黑色素瘤应该做哪些检查?腰椎穿刺脑压常偏高,脑脊液中蛋白、细胞数均不同程度增高。
如肿瘤侵及血管引起出血时,脑脊液常为血性。
1.脑血管造影颅内黑色素瘤的血运丰富,易侵及血管壁引起瘤内出血和广泛血性转移。
脑血管造影可见丰富的肿瘤循环和染色,有较高诊断价值。
2.CT扫描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和范围,但诊断特异性较差。
CT扫描病灶多表现为高密度影,少数也可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均匀或非均匀性强化。
3.MRI 对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T,典型MRI表现为短T1和短T2信号,少数不典型MRI表现为短T1和长T2或等T1等T2信号,这取决于瘤中顺磁性黑色素含量和分布及瘤内出血灶内顺磁正铁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
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男性,58岁,头痛,左下肢乏力一月余,无发热,平素体检。
ct平扫ct增强扫描mr高仕福发言:左颞叶占位性病变。
ct示:右侧颞叶团块状高密度影,增强呈较明显强化,其内侧见一子灶,肿块接近基底动脉环,与右侧大脑中动脉关系紧密。
mr示右侧颞叶异常信号:t1wi呈高信号,t2wi+flair为低信号,dwi低信号,周围轻度水肿。
中线轻度左侧移位,大脑脚受压.考虑:颅内黑色素瘤可能性大。
请查阅: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年第6期p582-583结果:手术随访及病理结果:肿瘤在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切除,沿右侧侧裂进入,发现肿瘤起源于右侧颞叶脑膜,术中见部分肿瘤周围脑水肿明显,肿瘤呈黑褐色,边界多清楚,有包膜,质脆且软,血供丰富,肿瘤完全切除。
光镜下细胞形态多样性以及黑色素颗粒为主要特点。
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hmb45及vim为阳性,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听蝉观竹点评:概述黑色素瘤是由胚胎发育期的神经嵴细胞来源的黑色素细胞发生的。
蛛网膜、软脑(脊)膜和脑实质等部位都有黑色素细胞的存在,软脑膜上还有黑色素母细胞,这些细胞都可能成为黑色素瘤的起源。
颅内黑色素瘤有原发和转移两类。
willis提出诊断原发性黑色素瘤的3个基本条件:皮肤及眼球未发现有黑色素瘤;既往未做过黑色素瘤切除术;内脏无黑色素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