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用色及象征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38
爱藏网()征购旧纸币,邮票,金银币,大炮筒,连体钞,纪念币等藏品武强木版年画兑奖小版涨势惊人武强木版年画兑奖小版第1枚“四季平安”:招财童子右手紧握铜钱,左手拿折枝牡丹,喻意富贵,用于恭贺生财有道,四季平安第2枚“五福临门”:童子骑一只大公鸡,手执“吉星高照”的条幅,头戴菊花,喻意吉星高照;几只蝙蝠,取“福”字之音义,象征幸福。
第3枚“富贵花开”:图中大花瓶主体纹样是象征男女爱情的凤凰戏牡丹。
瓶中插着牡丹花、菊花和莲花,象征富贵、吉祥、夫妻和合等吉祥祝福。
第4枚“狮子滚绣球”: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之一,古代绣球象征男女的定情信物,图中吉祥瑞兽的狮子蓬头大耳,温顺可爱,寓意祛灾祈福。
武强年画小版是年画系列小版中唯一的“黄袍加身”!整版邮票散发出的皇家富贵让人过目难忘!武强年画小版采用雕刻版印制,是中国邮政和中国印钞造币公司紧密合作推出的艺术精品,黄色边纸的设计更是使这版邮票如虎添翼,充满皇家风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版跟纸币最接近的邮票品种,它的防伪性能非常突出!武强木版年画兑奖小版由着名邮票设计家王虎鸣设计!王虎鸣为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主任设计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年年获奖的金牌邮票设计家!他设计的《清明上河图》、《步辇图》等邮票均成为邮市爆炒的热点品种,这枚武强年画小版邮票也必将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武强木版年画兑奖小版邮票的主题非常好!年画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武强年画起源于宋元时期,鼎盛于清代康熙、嘉庆年间。
武强年画常以谐音、喻义、象征等艺术手法装饰画面,即选定世俗认同的吉祥物为代表,表现人民大众祈福的美好愿望。
武强年画继承了雕刻印刷技术,采用木版水色套印,构图紧凑饱满,线条粗放稳健,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具有独特的古朴稚拙的风格。
武强年画小版张发行量非常少,消耗量非常大!武强邮票于2006年发行,恰逢中国邮市最低迷之际,邮票的发行量仅为783万套(折合大版39万版)!小版的发行量并未公布,但是根据当年的市场情况,理应在100万—200万之间。
邮票上的今天1月22日武强木版年画视频 | 武强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民间传统美术作为中国传统年画流派之一,武强木版年画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县而得名。
武强木版年画起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有着数百年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使其成为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国家民间艺术木版年画之乡”。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以反映祝福祈祥、镇妖辟邪、世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居多,年画构图饱满、色彩明快、形象夸张、线条粗犷、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2006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志号为2006-2的《武强木版年画》特种邮票一套4枚,分别选用了武强木版年画“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富贵花开”“狮子滚绣球”的画面。
2005年,在确定发行武强年画邮票之后,邮票印制局的图稿编辑人员专程赶赴河北武强县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
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丰田、河北省民间美术研究会会长李春峰等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民间美术专家薄松年也通过信件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各位专家对已发行的三套木版年画邮票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在充分考虑邮票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要选择武强年画里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作品来作为邮票的表现图案。
武强年画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四季平安》与《五福临门》的入选可谓水到渠成。
在《花开富贵》与《狮子滚绣球》的选取上,则是另辟蹊径,选用了前面三套邮票很少用到的大花瓶和狮子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开始发行木版年画系列邮票。
2003-2005年,已经发行了三套木版年画邮票,分别为《杨柳青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和《杨家埠木版年画》。
这套邮票采用了电脑处理原画稿的创作方法,在力求保持和突出民间年画原汁原味的同时,尽可能在邮票上凸现年画的原有风貌。
邮票印刷采用了胶雕套印,雕刻版由雕刻家精雕细琢而成,且印刷工艺要求高,所以邮票不易被仿制。
武强年画武强年画,因产地在河北衡水武强而得名。
明初已具规模,盛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那时,县城南关就有一百四十多家画店,周围五十多个村庄有画业作坊,形成了武强画业中心,在外地有一百六十多处批发庄,年总产销量高达一亿对开张,行销大半个中国。
武强年画色彩明快,线条粗矿,构图饱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到晚清、民国,武强年画一直誉满民间、兴旺发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在考察完武强年画后,形象地称之为“东方圣经的图解”。
在1979年,武强年画被河北省命名为名牌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各国。
武强年画的“出身”并不好,即不精美不优雅或也不实用。
武强在历史上曾属深州,《深州风土记》上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绌,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板集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
其事至鄙浅,然颇行远……”由于武强年画是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艺术,总被官方视为“粗俗”之品而被排除在艺术史册之外,又因为它是一年一度的节俗时令装饰品,用价格低廉的毛头纸制作,很少有人保存或者使用多年,因而造成武强年画很难找到准确的历史起源,但从博物馆抢救、收存的大量民间年画古版和年画资料考证及文化考古,它始于宋元时代。
传统的武强年画需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完成。
绘,是第一道工序。
画师画的样子要经过作坊主人的同意,然后用薄薄的绵纸照样子将墨线重描下来,反贴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
木板板面要平,板质要硬,柔韧适度才便于雕刻且耐磨损。
把墨线稿用浆糊粘贴上,不得有折皱,待浆糊干透后,涂上一层芝麻油,一是为了墨线更清楚,再就是增加板面的柔韧性。
刻,墨线版也称“主版”,将刻好的主版印出样,照画稿的颜色分版,叫“择套”,一色为一版,一般是红、黄、蓝三套色版,有的加粉红或者浅蓝,通称“小红”、“小蓝”。
虎印,也叫“全套”,先印墨线版,依次印大红、粉红、黄、蓝、浅蓝版。
有的画稿需要两块色版重复套印才能形成另外一种颜色,而每刷一种复色,必须在上一版的颜色晾干后才能施行,以防把颜色弄脏。
武强木版年画姓名:代薇学号:208408162*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民间百姓的生活和风俗的真实反映。
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贴的花花绿绿,表达了百姓对富贵和吉祥的一种期盼。
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位于河北的冀中平原,那里的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是先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然后再涂色印在纸上,再点染上各种颜色,所以,也叫木版水印年画。
而武强的木版年画产生与宋末元初,并且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后来,由于地理交通状况的变化而逐渐衰弱,种类繁多,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日和民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的佼佼者。
武强木版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完全的手工制作,手传口授,世代沿袭,经久不衰。
在构图上匀称饱满,在内容上从人们喜闻乐见出发,以现实为根据夸张变形,大胆取舍,着重突出主要部分,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风格粗犷,色彩简单浓烈,颇受欢迎。
武强年画最早全用手工描绘,叫"生笔画",产量较少,价格较高。
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发展,便采用半印半画以至全部套印了,但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来完成。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
有门画、窗画、条屏、贡笺、灯画、年历画等几十个品种,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五大门类,根据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通过四季花木、时鲜果品、动物形象等组合的画面来表现吉祥的喜庆气氛,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被誉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农民艺术的象征"。
从刻版上来说,武强年画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出木刻刀韵的效果。
近年来,武强年画艺人,在继承传统木版年画的同时,创作了许多新年画。
爱藏网()征购旧纸币,邮票,金银币,大炮筒,连体钞,纪念币等藏品
武强木版年画小型张介绍
早在我国宋元时期,河北武强县已开始盛产年画。
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武强年画声名远播。
武强县历史上曾是中国最大的年画集散中心之一,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成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武强年画继承了中国着名的雕刻印刷技术,采用木版水色套印,完全以手工制作,构图紧凑饱满,线条粗放、稳健、清晰,尤以大刀阔斧、粗犷自然的刻法见长,以阳刻为主,有的兼施阴刻,单色套印以及黑白效果的运用,表现出刀味木趣、笔情墨意,形成独特的古朴而稚拙的风格。
武强年画在造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刻画的人物多以正脸出现,着重表现头部和眼睛,寥寥几笔,神情毕现。
武强年画有窗花、条幅、扇面、连环画等多种形式,涉及风土人情、天文地理、时事政治等广泛题材。
代表作品有“踏雪寻梅”、“三娘教子”、“赵州石桥”、“六子争头”、“狮子滚绣球”、“天官赐福”等,从中可以体味淳朴的民风以及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自强精神。
1992年,武强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年画博物馆。
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国家民间艺术木版年画之乡”。
武强木版年画小型张价格如下(仅供参考):
《武强木版年画》在1月22日农历“小年”面世。
邮票画面充满乡土气息,胶雕版印刷工艺是木版年画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6年,武强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来源爱藏网)。
武强年画的特点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艺术色彩,从设计、绘图、刻版、印刷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
艺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使画面造型优美,布局丰满匀称,线条挺拔简练,色彩鲜艳明亮。
比如“虎”,就是艺人们从周代画虎于门以驱邪祈安的习俗沿袭下来的,其造型朴拙,有趣,同民间儿童玩的布老虎一样,威猛而不凶恶,生动可爱,是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
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多为气氛热烈,符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希冀和愿望,象“五谷丰登”、“福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强年画的主要内容。
它采取象征、比拟、双关等手法,表达出民间艺术特有的浪漫色彩。
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就取名“连(莲)年有余(鱼)”等等,都是通过画面上的事物来象征寓意吉祥的内涵。
但是,武强年画更多的是采用十连环画形式,即一张纸印多幅画,表达一个故事。
此类作品常取材于传统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呼家将”等。
这种画人物突出,眉目清秀,体态传神,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从完整的故事中受到启示和教益。
从刻版上来说,武强年画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出木刻刀韵的效果。
在着色上,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强烈、
鲜明,风格独特。
在历次鉴赏会上,国内外美术界无不认为,武强年画主题突出,结构严谨,画面清晰,线条粗犷,人物形象健美,举止体态传神,堪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是我国年画中一支绚丽多彩的花朵。
武强年画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武强年画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形态下的产物。
武强年画内涵丰富,创作形式独特,流传范围广,富有浓郁的世俗气息,生动展现古代燕赵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场景,其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与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从美术学角度论述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研究年画的构图和造型特征,探析武强年画美学形式,探讨武强年画所表达的平民艺术思想,以期保护这枝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
关键词:武强年画造型特征构图特征年画,顾名思义主要是春节用来在家中张贴悬挂的纸画,增添节日气氛,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画由早期的神灵崇拜到后来祈福辟邪、传播思想、装饰美化,内容逐渐丰富。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平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记录了社会历史变迁。
自古就有:“南桃(桃花坞),北柳(杨柳青)论画庄,庄家年画数武强”的说法。
武强年画工艺简单,批量生产,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求福辟邪、五谷丰登、多子多福以及宣传一些公序良俗,用色上单纯强烈,造型质朴自然,色彩鲜亮,造型夸张,构图饱满且均衡对称,题材广泛,图文并茂,展现广大农村地区丰富多彩生产生活原貌。
农村是其主要的消费市场,展现平民艺术是武强年画最大特点与最有研究价值的地方。
一、武强年画概况武图1 武强年画博物馆刘佳制图2 富贵花开刘佳制强县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木板年画之乡”,根据武强年画博物馆记载:武强年画在宋元时期由于雕刻版印刷术的传播得到发展,之后年画从剪彩工艺演变为木板年画,明朝永乐年间形成规模。
清朝康熙、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至清朝末年仅武强南关就有144家画店,城周围42个村庄都有年画作坊,从业者上千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鲁艺、华北联大的革命画家与武强艺人结合,配合革命斗争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新年画,被称为“美术运动上的创举”。
近年,武强年画历史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重新焕发生机。
传统图形之“武强年画”的色彩探究吕大卫【摘要】:年画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图形的重要组成。
而河北武强年画是我国五大民间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它的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其色彩鲜艳,单纯中表现热烈的特点。
本文从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民间画工用色特点、年画的印制以及武强独特的地质条件等方面探究了武强年画的用色特点。
【关键词】:武强年画;色彩鲜艳;鲜明对比;红、黄、蓝;前言年画是指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示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
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五大年画产地。
其中河北武强是年画产生较早(宋元时期) 、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基地,并在清康熙至嘉庆年间进入兴盛时期。
《六子争头》(见图1)是武强年画最最著名的代表作,画中儿童与臀互相借用,循环往象,有“三童变六童”,循环相扣,生生不息,构思巧妙,观之趣味无穷。
清代古版《六子争头》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图1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武强年画色彩对比强烈,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并且色彩鲜艳。
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关系为设色基础,大红大绿,鲜明对比,红火热闹,吉祥喜庆。
那么究其原因这是什么造成的呢?是武强人祖祖辈辈的传统还是另有别的原因?我对此作了研究、考证,得出以下结论:一: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民间年画的色彩,明显地呈现出人从本能出发选择色彩的色彩表象,如在年画色彩中红色最为普遍,因为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振频率最慢,是人类视觉最先反映、最易感受的色彩,原始人类的色彩应用基本都是从红色开始;另一方面,因为本能的色彩冲动,往往使年画制作突破社会性和地域性集体色彩的影响,时时表现出新的色彩面貌,如在年画制作中最流传的口诀:“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画画无正经”体现了艺术的随意性和游戏性,“新鲜就中”体现了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
公共选修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案第四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衡水之武强年画授课班级:2014-2015学年第1学期授课教师:王长征第四讲武强年画一、年画简介年画是我国人民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上世纪90年代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家家户户都买年画,由大门到堂屋到卧室,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渲染了新春欢乐热闹喜庆的气氛。
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
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 shen shu 、“郁垒yù l ǜ”升像。
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
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相传远古时候,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性,神荼与郁垒两便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
后来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而流传至今。
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
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桃符,顾名思义,以桃木为材料。
在古代,桃木有“鬼怖木”之称,桃木驱鬼辟邪的信仰由来已久,并且从来都关乎于门户。
观看视频:中国民俗年画年画最早出现在宋朝,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并在全国形成了几个有名的年画产地。
武强年画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在哪里呢?它是什么样的艺术品呢?根据目前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认为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国立堡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四美图》和《关羽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年画,也是中国年画的始祖,平阳年画是中国年画的源头。
这些展品大部分是1908年—1909年科兹洛夫从额济纳旗黑城盗挖运回俄罗斯的。
武强年画的故事和传说
武强年画是中国河北省武强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它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根据传说,武强年画起源于明代的一位画家。
相传这位画家年轻时曾患重病,他在病中得到了神仙的指点,告诉他可以用画画的方式来驱魔治病。
于是他开始画了一幅幅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画作,并在庙会上展示。
人们看到这些画后,发现不仅能够辟邪、祈福,还能够增加生活的趣味和乐观情绪。
因此,这位画家的作品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认可,从而形成了武强年画的传统。
武强年画通常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民俗风情为题材,画面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包括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福祸吉凶的期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元素。
画作的风格以细腻、鲜艳、富有装饰性和象征性为特点,画家们善于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技巧,使得每幅画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武强年画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赞誉。
它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欣赏武强年画,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
力和独特之处。
武强民间木版年画
李晓杰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1991(000)003
【摘要】武强是我国民间年画产量最大、品种繁多、历史悠久、独具风格的基地
之一。
武强年画是用杜、梨木刻版,采用黑、红、绿、黄、紫、粉几套色版套色水印的木版画它用手工刻版、手工摺印,绘、刻、印紧密结合,古朴而又精美,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武强年画出于民间艺人之手,取材于乡土,服务于
农村,并很少受宫廷和文人的画风影响,所以有其深厚的乡土气息。
它是一种特殊的
文化,又是中国民间本身的文化资源,它在社会最底层,同时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总页数】9页(P66-71,65-100)
【作者】李晓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作为图像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武强年画博物馆藏年画精品展?"展览后记 [J], 姜彦文
2.老手作掘出新价值——河北武强木版年画设计研发新思路 [J], 陈凌;
3.武强木版年画 [J], ;
4.图像的自叙——探寻武强木版年画工艺变迁 [J], 邸小松; 王烁
5.武强木版年画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探析 [J], 王烁;邸小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吳血叙4*1•笼民问崇拜视野下武强年画风格特征探究□刘晨摘要:武强年画是河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题材丰富,蕴含着民间崇拜的诸多内容。
该文通过阐述武强年画与原始崇拜的关系,以题材、色彩、形式为媒介,分析武强年画在民间崇拜影响下的风格和内容,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观念入手,探究其为后来的年画艺术发展提供的营养与动力,思考武强年画承载的传统价值以及其对新时代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武强年画民间崇拜风格特征木版年画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发源于远古时期,经过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间审美和民间信仰。
武强年画作为我国木版 年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在基本的表现形式、风格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上体现出原始民间崇拜与宗教信仰,保留了民俗习惯和民间独特的审美理念,形成了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原始崇拜中诞生的武强年画远古时代,先民对于自然界当中产生的各种现象难以做出明确的解释,便将各种现象归结于天地神灵,认为天地神灵有着强大的意志与权力,从而产生了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这样的思想推动先民将日月山林、花鸟虫兽等形象呈现在日常器具与宗教祭祀活动中。
作为中国民间崇拜的重要载体,年画将崇拜神灵这一民俗习惯记录下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为辟邪祈福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过去民间曾有“十分年画七分神”的说法,由此可见年画传统题材中原始崇拜这一题材的重要性与普遍性。
早期武强年画的表现内容及其蕴含的民俗内涵体现了民间信仰最初的表现形式。
武强年画最早产生于宋元时期,明初已具规模,清代达到鼎盛。
武强在历史上曾隶属于深州,地处海河水系。
根据文献记载,武强地区水患频发,存在地脊人贫的问题。
清代《深州风土记》就曾有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细,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版集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1武强年画的形成与兴起离不开武强人摆脱贫困、寻求生存的需求。
武强人通过绘制、雕刻花鸟虫兽以及门神、灶神等神灵,期望达到辟邪驱灾的目的。
五福临门武强年画
年画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表达了民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祈求,是年画根深叶茂、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年画作为民间的新年祝福,充满了喜庆,因此,民间年画大多采用大红大黄等鲜艳火爆的色彩,注重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
体现了民众智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年画都蕴涵着各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形式变化多样,内容广泛,各类武将门神、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光景色等应有尽有。
文章由中藏联盟网编辑整理。
年画不仅于岁末腊月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和城镇街巷,就是在平时的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仍可见到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
在嫁女.聚亲、生子弥月、入读书、考试中举、升官授职、拜师收徒、酬师谢神、养蚕获利、捕鱼丰收、出猎平安、搬家迁居、谢医挂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艺术形式点缀其盛。
所以,年画艺术与民俗密切相关。
武强年画用色及象征意义前言年画是指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示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
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五大年画产地。
而河北武强年画是我国五大民间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它的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其色彩鲜艳,单纯中表现热烈的特点。
年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承载了老百姓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
同时木版年画也承载了巨大的文化价值。
它最早以门神的样式出现,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武强基本用色武强年画印刷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如图(杠箱官)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通常神品为红、黄、蓝三套色,戏出花卉类则增加一个品红。
因黄、蓝重叠可压出绿,黄和粉红重叠可压出桔红,粉红与蓝重叠可压出紫,这样,三套色版可印出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四套色版可印出红、粉、黄、蓝、绿、桔、紫七种颜色,收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古代神荼、郁垒捉鬼饲虎的传说流传民间,后演变为画神虎贴于门上,成为年俗传世。
武强门画出现最早,至清末民初,画业作坊已遍布全县。
武强年画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
武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爱憎,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现已成立武强年画社,并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年俗博物馆,以满足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传统民间年画艺术的观赏与研究。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后演变为门神画,东汉已经流行,北宋出现了木版印刷年画。
衡水地区武强县素有“年画之乡”的美誉。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武强年画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桐县艺人到此以后,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
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画,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
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到了清康熙、嘉庆年间(1662-1820年),武强年画业进入兴盛时期,从业人员约500人,店铺达144家,最高年出产画品达一亿多张,约占当时全国年画销量的三分之一。
武强年画几经沧桑,到1980年成立了“武强年画社”,武强年画得以正式出版发行。
武强年画是用杜木刻板、采用黑、红、绿、黄、紫、粉几套色水印的木牌画。
手工刻板,手工拓印,绘、刻、印紧密结合,古朴而精美。
其构图饱满,线条粗放,色彩强烈,装饰性强,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面结构紧凑,主题突出,人物场景简练。
刻版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线条稳健、流畅。
运用黑白对比手法,不失其古朴、雅拙的风格。
色彩用原色,单纯而富有变化,强烈而又调和,形成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武强年画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艺术形式、广泛的题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500多年来,在中国农村广为流传。
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国家民间艺术木版年画之乡”。
武强年画为木版套色水印武强年画为木版套色水印。
整个制作过程是由绘稿、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完成,若是精品还需要装裱。
刻版所需的木材是当地生长的耐旱抗盐碱的杜树,因为此树生长期短,年轮不明显,木质柔韧,遇水后伸缩性小,绘刻利刀,不脆不裂,且上版不走样,卸版不变形。
在武强境内有滏阳河、嘑沱河因此而盛产芦苇,武强是传统的农业县,当地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而小麦又是主要种植的农作物,而麦秸与芦苇是造纸最好的原材料。
印制年画需的颜料是从槐花米(黄色)、石榴花(红色)、靛蓝草(蓝色)等花草上提取。
由于工艺制约和刻印方法的特殊效果,形成了武强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构图匀称饱满,装饰性很强,线条粗放简练,挺拔疏落,遒劲健美,古朴稚拙,;色彩强烈,浓烈而不凝滞,单纯而有变化,常以大红大绿等明快舒畅的色调,形成一种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来装点节日强年画的色彩视觉涵义已被转换成一种特殊情感文化。
武强年画艺人在多年的施色套印中,总结了丰富的用色经验,或以不同的颜色的块面大小,或以深浅浓淡,或以近似排列,达到对比鲜明而又统一的效果。
要求用色少而变化多,使平面色块增加层次感和立体感。
用同一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复印重点部位使色彩饱满丰富,变化万千。
图案花纹有明有暗,朱黄相争盛,兰紫相间,每件作品都有一个主调,形成单纯明快,强烈而响亮的旋律,给人以闪跃跳动的感觉。
\如图表现五月天气渐热,痨疫灾病容易发生,民间习俗在端午节张挂张天师像,以辟瘟消灾,霹为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振频率最慢,画无正经,新鲜就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画画无正经”体现了艺术的随意激。
因此,长期来我国的武强民间年画多用极色,例如图(灶王)灶王是一家之主的小神,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为玉皇惩恶扬善提供依据。
故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的习俗。
糖瓜,既甜又有粘性,目的是让灶王嘴甜说好话或不致武强年画一些色彩之间搭配给人怎样的色彩视觉感应象征性是我国自远古至今的用色传统。
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将赤铁砂粉粒撒布在尸体周围,李泽厚先生认为这些红色已“包含着提供着某种观念的含义”。
尤其在上古社会规定的“白、青、黑、赤、黄”五色与五行、五方、四时等相配属,赋予色彩以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内涵。
所以,存在于我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民间年画的色彩,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对这种象征性的继承,画面出现的各种色彩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凡表现吉祥吉庆之事的各地年画,如图武强年画(福禄寿三星)以红色为主,黄色为辅,绿紫次之,画面色彩热烈激昂俗话说“天上三吉星,人间福禄寿“。
还说:”福星高坐把福施,禄是送子下祥云,寿星骑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临门。
”可见三星是民间喜欢的吉祥神。
福神源于福星,即木星、岁星,也就是“天官”,年画《天官赐福》即来于此;禄神出自民间,禄者富也,绘禄神多以富豪之家有钱人像为本,禄神即赐官与功名之神;寿即南极老人,古人说老寿星出现,国泰民安。
;山东潍坊木板门神年画如图1,以大面积红色为主色,年节之时象征着吉庆;广东佛山门画“大刀门神”如图二仅以红、黄、绿三色套色,纸底为朱红橙色,鲜明夺目。
红色还被用来表示性格,如图三山西临汾木板年画“五子登科”门画中如图三,文官面部被绘以红色,象征着正直、威严。
另外,以黑色表示刚直勇敢,以黄色表示暴虐,以绿色表示顽强,以金银色表示神仙鬼怪,等等。
所以,武强民间画工的配色口诀,往往是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虑的结果,武强年画玉虎坠用粉色和青色绿色为主调俗话说“粉青绿,人品细”,是指性格温柔妇女形象的衣饰配色;武强年画中图老鼠嫁女这是一幅富有幽默情趣的年画作品,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老鼠被猫捕食后到阴司告状的故事。
中大量运用红黄色,表现喜气“红配黄,喜煞娘”,是指新娘形象的衣饰配色;如他们把桃红称为俏色,用此色多表现妇女、儿童的服饰及其花卉纹样,而对于较为庄重体裁的年画中则很少用。
在武强年画制作过程中,武强民间画工运用色彩很少受表现对象的限制,他们首先考虑大众普遍的视觉习惯和审美趣味,形成了丰富的用色经验。
如把红、紫、黑色称为“硬色”,黄、桃红、绿为“软色”,从而总结出“软靠硬、色不楞”的设色原则,意为软色和硬色搭配使用更为恰当。
因为硬色明度相近,互相配合画面易“发闷”,与“软色”搭配拉开距离,在明度上形成对比有序的关系。
如“红配紫、臭似屎”口诀,说明紫与红色同是硬色,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容易产生气闷之感觉。
山东木板年画“门神”的色彩的搭配,则是口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的运用。
民间画工还善于吸取在民间得到普及的其它艺术门类的色彩,来丰富年画的色彩语言,如对戏剧服装、化妆造型、民间泥塑等色彩的模仿和借鉴。
如有些年画门神形象“秦叔宝”恭”、“锦地门神”和“御前侍卫”等的设色,与戏剧舞台上的服装颜色几乎相同。
民间画工们的作品,极少能够流传下来,他们所总结的经验也较少有文字记载,因此反映用色经验的施彩原则,大多以师徒相授、口口相传的口诀方式继承。
尽管这些简白的色彩口诀,多是以直觉把握色彩,以简单直接的“难看”和“好看”描述来表达色彩判断,但却与现代色彩学原理和规律有许多相通之处。
这是因为不论古人或现代人的视觉经验,都是建立在视觉感受的生理基础之上的,由视觉感受所形成的视觉经验都具有基本的共性。
如山东木板年画所使用的主要颜色为红、兰、黄、紫、黑加上白色的底子,在画面上构成如同现代色彩的补色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的关系,形成了共同作用、同时对比的色彩效果。
另外武强民间年画中的“抗战门神还利用套印,如图形成色块重叠、大小色块穿插、色线排列等色彩效果,其手法与现代平面装饰色彩的基本手法相同这些民间工匠总结用色经验,所形成的丰富的施彩原则口诀,呈现了某个特定地域民间习俗的集体意向,简明易懂便于掌握,使人们只需经过简单的甚至无需经过专门的色彩训练,就能参与年画的制作活动。
从清乾隆年间始,天津杨柳青已形成“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盛况;在民间年画产地陕西风翔小里村,目前还有十数家年画作坊,每年进入腊月,家家印刷年画,除满足当地需求,还远销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山东杨家埠、河南朱仙镇等地,历史上亦盛产年画,也曾出现人人善画、家家能印的繁荣景象。
这样,虽然因为年画制作的普及性,不可避免地在设色上出现相互模仿和缺少变化的特征,但普通百姓作为年画的创造者和欣赏者,正是在这种普及性的约定俗成的色彩应用中,使内心的感情到更直接、自然的抒发和表现,从而显示出色彩的生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我国年画的装饰色彩,是源于人类本能到感情表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富于民族文化个性的色彩艺术样式,具有本能性、象征性、大众性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样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各个造型领域中得到吸收运用。
所以,面对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不存在是否要继承的问题,而是如何继承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对民间年画的一些色彩元素,进行表象的借鉴或模仿,是不得其旨的。
如文中所述,民间工匠的用色经验,主要体现在他们所总结的施彩口诀之中,这些口诀呈现了某个特定地域民间习俗的集体意向。
所以,挖掘流传在民间的施色口诀,从中探寻年画的色彩规律,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传统年画的题材内容极其广泛,有:戏文故事、仕女娃娃、风景花果,耕织生产、时事风俗、岁朝吉庆等等。
年画中有的反映了民众对美好一物的赞美和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如《牛郎织女》、《雪中送炭》、《耕织图》、《春牛图》等;有的联系现实,歌颂历史英雄人物,如《抱当铺》、《武松打虎》等等;还有颂扬爱国主义题材,反映民间风俗、市井小民情调的作品等。
年画的题材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但是内容大都喜庆吉祥,情节通俗易懂;构图饱满充实,形象生动传神,色彩鲜艳,效果强烈,具有欢快,热烈的情调和深厚的装饰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