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23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武强木版年画
佚名
【期刊名称】《文化产业》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地处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管辖。
武强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武强木版年画制作采用传统手工木版套印而成。
在题材方面,既有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亦有当代现实生活及时事新闻,其中对传统美德的宣扬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强木版年画有门画、灶画、中堂、对联、窗花、灯方、斗方、条屏、历画、炕围画等几十种形式,充分表达了下层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它在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中散入千家万户,吉利红火,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总页数】1页(P82-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8.3
【相关文献】
1.河北武强木版年画考略 [J], 卢海英
2.老手作掘出新价值——河北武强木版年画设计研发新思路 [J], 陈凌;
3.武强木版年画 [J], ;
4.图像的自叙——探寻武强木版年画工艺变迁 [J], 邸小松; 王烁
5.武强木版年画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探析 [J], 王烁;邸小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学研究武强戏曲年画的文化内涵及其地域特色张瑞民(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本文以戏曲年画作为切入点,在传统民俗与文化记忆视角下探讨河北武强年画的文化特色、艺术特征、地域特色等,将武强戏曲年画的传承和保护有机融合和统一起来,突出戏曲年画文化的包容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武强戏曲年画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武强年画由于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地方气息浓郁而享誉国内国外。
康熙年间流传着一首民谣:“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
都说天津人烟密,比不上武强一南关。
每天唱上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
”在这首流传度极高的民谣里,“千台戏”足以表现出武强戏曲年画生产和销售的鼎盛气象,体现出河北武强地区作为北方年画产地的重要地位。
年画专家王树村(2006)指出,戏曲年画的特点是“戏中有画",同时“画中有戏",是年画中"最有学问”的存在,真正把“画中有戏”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内容最丰富、风格最多、影响最广远的确是戏曲年画。
一、文化记忆维度下的戏曲年画文化的传承戏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可以唤醒我们曾经共同的文化和集体记忆。
这种共同的记忆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是所有人的,文化遗产是民族自己的。
比如神话传说作为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具有超自然想象的特点,但是人们并不否认神话传说作为遗产的变化、神力、怪谈的依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曾提出文化记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和社会群体互动中才会产生文化记忆。
戏曲年画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记忆的载体通常是专有的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历史。
虽然戏曲和年画的历史随着时间的长河已经慢慢淡去,但是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应当将遗产引进公共领域,通过集体和社会记忆的固化让它走得长远。
仅仅把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物对待,搜集、整理、收藏、储存都不足以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产生于燕赵大地的武强年画,出自北方农民艺人之手,带有燕赵人民粗犷豪放的风格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风格1.题材广泛从天到地,从古至今,从幻想到现实,武强年画题材丰富多彩,有神像、戏出、节俗年画、农事耕作、风趣幽默、娱乐百戏、历史典故、新闻时事、组字画谜、智力游戏、山水、人物、动物花卉、春宫图等,品类繁多,洋洋大观,美不胜收,成为农耕社会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2.形式多样适应各地人们不同的风俗习惯、房间布局,武强年画分门别类“量体裁衣”,创造出门画、中堂、对联、条屏、贡笺、窗画、灶画、月光、炕围、桌围、云子、开条、斗方、灯方、扇面、绣样儿、张哒、册页、西洋镜、博戏图等共计30余种,有讲究地张贴或应用于不同部位,满足了广大人民美化生活环境、寄托民俗愿望的多种需求。
3.构图饱满构图饱满首先是适应木版印制工艺的要求。
因为木版年画全靠手工印刷,画版上若有大片空间,便会塌纸沾污画面,因此,艺人总是尽量把画稿画得圆圆满满,几无空闲,在无法补起的空间上,也是添加一些与主题相关、象征吉祥、发财之类的图案。
或者在大片空地上加刻独立的“垫版符号”,这种丰满的画面有助于造成一种充实感,一种热闹气氛。
也表达出人们希望生活圆圆满满的美好愿望。
4.造型夸张武强年画在人物造型上大都是五短身材,夸张的头部重点表现眼睛,目语心声。
注重表现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气质,讲究“武将要威风煞气,文官要舒展大气,美女要窈窕秀气,童子要活泼稚气”。
艺人笔下的动物更是大胆夸张头部的刻绘,有“十斤狮子九斤头”之说。
5.线条粗犷武强年画在绘稿上用线简练,线刻大刀阔斧,粗犷奔放,挺拔疏落,高度概括,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刀味木趣的效果,呈现出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也有一些作品阴阳结合、刚柔并济,以粗犷有力的线条区分大的轮廓结构,以委婉顿挫的线条勾勒细部装饰,通篇看去整体感强,既大气磅礴又精制细腻。
武强木版年画早在我国宋元时期,河北武强县已经开始盛产年画。
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武强年画声名远播。
武强县历史上曾是中国最大的年画集散中心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武强年画继承了中国著名的雕版印刷技术,采用木版水色套印,完全一手工制作,构图紧凑饱满,线条粗放、稳健、清晰,尤以大刀阔斧、粗狂自然的刻法见长,以阳刻为主,有的兼施阴刻,单色套印以及黑白效果的运用,表现出刀味木趣、笔情墨意,成独特的古朴而稚拙的风格。
武强年画在造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刻画的人物多以正脸出现,着重表现头部和眼睛、寥寥几笔,神情毕现。
武强年画有窗花、条幅、连环画等多种形式,涉及风土人情、天文地理、时事政治等广泛题材。
民间灯彩灯彩又称花灯、彩灯,相传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是我国极优美而独特的民间艺术,也是一项实用性与装饰性兼具的工艺品,不愧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由于花灯象征喜庆、吉祥,中国的传统节日、婚寿吉庆的良辰美景中,总会有它的身影。
尤其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从古至今一直是展览、观赏花灯的盛大节日。
正如宋诗中描述的那样:“鱼灯万里耀长空,闹灯元宵处处同。
顶马狮龙人物好,街歌巷舞尽儿童”。
云冈石窟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有一绵延1公里长,依山开凿的石窟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品味高雅,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宝库”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由北魏时期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开凿。
在我国著名的石窟中云冈石窟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有吸取和融合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武强木版年画姓名:代薇学号:208408162*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民间百姓的生活和风俗的真实反映。
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贴的花花绿绿,表达了百姓对富贵和吉祥的一种期盼。
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位于河北的冀中平原,那里的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是先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然后再涂色印在纸上,再点染上各种颜色,所以,也叫木版水印年画。
而武强的木版年画产生与宋末元初,并且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后来,由于地理交通状况的变化而逐渐衰弱,种类繁多,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日和民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的佼佼者。
武强木版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完全的手工制作,手传口授,世代沿袭,经久不衰。
在构图上匀称饱满,在内容上从人们喜闻乐见出发,以现实为根据夸张变形,大胆取舍,着重突出主要部分,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风格粗犷,色彩简单浓烈,颇受欢迎。
武强年画最早全用手工描绘,叫"生笔画",产量较少,价格较高。
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发展,便采用半印半画以至全部套印了,但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来完成。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
有门画、窗画、条屏、贡笺、灯画、年历画等几十个品种,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五大门类,根据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通过四季花木、时鲜果品、动物形象等组合的画面来表现吉祥的喜庆气氛,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被誉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农民艺术的象征"。
从刻版上来说,武强年画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出木刻刀韵的效果。
近年来,武强年画艺人,在继承传统木版年画的同时,创作了许多新年画。
■ 李立华“年画之乡”河北衡水市武强县,曾盛产一种印有戏出并配有谜语的画——灯方年画。
灯方年画,是武强年画独有的品种。
将印在薄而透明纸上的灯方年画糊成灯笼,供人们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上元夜观赏猜谜。
五彩缤纷的灯方年画,赏心悦目,妙趣横生。
清代“灯谜”的活化石灯谜又称“灯虎”,因为其内容一般较难,不易猜中,好像射老虎一样困难,所以元宵节猜灯谜又被称为“射灯虎”。
猜灯谜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早在宋代,民间就出现了“灯”与“谜”的结合,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之上,在元宵节夜晚供人猜射。
但是,那时的花灯什么模样?又是怎样悬挂的?灯上的谜条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自宋至明的相关实物并未见留存。
清代葛甡撰有《余生虎口虎凡例》一书,以文字形式描述过“灯”与“谜”结合的形态:“灯谜宜用灯也。
应在春宵秋夕,粉壁墙阴悬一长扁方灯,糊以或绢或纸。
近来最明亮者,玻璃灯也。
白门出谜时,灯之正面皆粘长词律句,皆不掉底;两端则粘短谜,底则写明猜四书五经、诗句、古人、美人、俗语、市招等类。
似此便与他处所出尽系短谜别致也。
出谜原应春时在灯节前后,秋夜在会期歌舞之场。
惟须闹中取静,免其非个中人嘈杂,以败文雅兴趣也。
”非常难得的是,此书中关于当时“灯”与“谜”结合的描述,有实物可证——在保存至今的武强古版灯方年画上,一幅幅画面和文字,复原了清代“谜”与“灯”结合的情景,堪称清代灯谜的“活化石”。
武强灯方年画,有横灯方、竖灯方、大灯方、小灯方4种形式,有连环戏出灯方和通景成套灯方等。
每4幅灯方画糊一个灯笼,两个灯笼是一对,4个灯笼是一堂,32个灯笼是一街。
灯方画面多为上方写灯谜,下方画戏出故事,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
老画工巧制“灯谜画”关于灯方年画,武强县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明朝万历年间,武强南关街东面有个名为“宜兴斋”的画店。
掌柜姓白,身材细长,长着一双鼠眼,为人出了名的奸猾刁钻。
武强年画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武强年画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形态下的产物。
武强年画内涵丰富,创作形式独特,流传范围广,富有浓郁的世俗气息,生动展现古代燕赵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场景,其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与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从美术学角度论述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研究年画的构图和造型特征,探析武强年画美学形式,探讨武强年画所表达的平民艺术思想,以期保护这枝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
关键词:武强年画造型特征构图特征年画,顾名思义主要是春节用来在家中张贴悬挂的纸画,增添节日气氛,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画由早期的神灵崇拜到后来祈福辟邪、传播思想、装饰美化,内容逐渐丰富。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平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记录了社会历史变迁。
自古就有:“南桃(桃花坞),北柳(杨柳青)论画庄,庄家年画数武强”的说法。
武强年画工艺简单,批量生产,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求福辟邪、五谷丰登、多子多福以及宣传一些公序良俗,用色上单纯强烈,造型质朴自然,色彩鲜亮,造型夸张,构图饱满且均衡对称,题材广泛,图文并茂,展现广大农村地区丰富多彩生产生活原貌。
农村是其主要的消费市场,展现平民艺术是武强年画最大特点与最有研究价值的地方。
一、武强年画概况武图1 武强年画博物馆刘佳制图2 富贵花开刘佳制强县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木板年画之乡”,根据武强年画博物馆记载:武强年画在宋元时期由于雕刻版印刷术的传播得到发展,之后年画从剪彩工艺演变为木板年画,明朝永乐年间形成规模。
清朝康熙、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至清朝末年仅武强南关就有144家画店,城周围42个村庄都有年画作坊,从业者上千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鲁艺、华北联大的革命画家与武强艺人结合,配合革命斗争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新年画,被称为“美术运动上的创举”。
近年,武强年画历史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重新焕发生机。
公共选修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案第四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衡水之武强年画授课班级:2014-2015学年第1学期授课教师:王长征第四讲武强年画一、年画简介年画是我国人民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上世纪90年代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家家户户都买年画,由大门到堂屋到卧室,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渲染了新春欢乐热闹喜庆的气氛。
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
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 shen shu 、“郁垒yù l ǜ”升像。
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
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相传远古时候,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性,神荼与郁垒两便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
后来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而流传至今。
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
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桃符,顾名思义,以桃木为材料。
在古代,桃木有“鬼怖木”之称,桃木驱鬼辟邪的信仰由来已久,并且从来都关乎于门户。
观看视频:中国民俗年画年画最早出现在宋朝,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并在全国形成了几个有名的年画产地。
武强年画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在哪里呢?它是什么样的艺术品呢?根据目前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认为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国立堡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四美图》和《关羽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年画,也是中国年画的始祖,平阳年画是中国年画的源头。
这些展品大部分是1908年—1909年科兹洛夫从额济纳旗黑城盗挖运回俄罗斯的。
由制、售、贴的风俗看武强传统年画作者:张艳梅来源:《档案天地》2014年第02期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山海经》中等文献记载可知,门神信仰和门神画可以看做是民间年画的前身。
后来大门上画秦琼、尉迟恭、关羽、岳飞等历史人物作守门之神,都是由此衍变、发展而来。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
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河北武强年画素有“年画之乡”的美誉,它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年画齐名,是我国五大年画产地之一。
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板年画之乡”,2006年,武强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武强年画产生于元代,到清康熙、嘉庆年间更为兴盛,一直到晚清,在南关开业的字号可考的画店有144家,最著名的有宁泰、泰兴、天玉和、万兴恒,号称“四大家”。
各有印画案子50台左右,常年生产,甚至到外地打庄、设立外柜,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由此可见当时年画在武强已经是一个大的行业了。
而随着画业的日臻成熟,从制年画到卖年画,一直到贴年画都逐渐形成了许多有趣的习俗,而这些风俗更加折射出武强传统年画的本质——即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
画店里的趣俗旧时武强大型画店的人员组成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一般有东家一人、掌柜一人、账房一人、支样子的一人、印刷师傅多人、学徒多人。
衡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资料
衡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1985年建立的全国第一家年画专业博物馆,
衡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
它坐落在华北平原沧石路边的武强县城,馆舍古朴典雅,富有传统民族特色。
既是年画之乡的特征,又是展示、研究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的艺术殿堂。
是河北省和衡水市命名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强,1993年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出版研究会”会址就设在武强年画博物馆。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年画专业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而且陈列形式最受欢迎的博物馆,
衡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占地总面积25100平方米,陈列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9个展厅和两个画廊,还有传统工艺复原展示车间和民间工艺品服务部。
馆藏明清以来历代年画精品3788件。
陈?列分四部分:①武强年画的历史沿革;②武强年画的`传统艺术风格及特点;③武强年画的传统工艺;④武强年画的传统经营。
陈列以原作件为主,兼有复原陈列,形式多样,达到历史与现实、艺术与政治、传统陈列与现代技术的协调统一。
整个陈列新颖别致,富有时代气息,又有
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
有较强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开馆以来,深受国内外专家和参观者的好评。
武强的虎年画晋干宝《搜神记》佚文即有云:“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
”1[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248页。
这是文字记载虎作为门画的开始。
至于年画的实物,因使用中久贴易损,且罕有收敏,故清代之前的年画已不多见,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百图》一书中著录宋至明的年画实物仅有区区6件而已。
2参见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百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清代以下以虎为主题的年画,据曹振峰整理,至少有十余个省份的40余张。
3曹振峰,《虎文化:两千虎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第76-80页。
这些年画中的虎,有的是单独出现,命名为“一品当朝”,有的是成对出现,配有文字“镇宅神虎”,有的是大小老虎同在一画,有的是作为神人的坐骑,有则配以宝物,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虎的造型和文化内涵。
本文即以河北武强地区的若干虎题材木版年画的风格、工艺、主题及晚清产业盛况,略论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
据现存年画实物《盘古至今历代帝王全图》,河北武强地区的年画产生至迟可追溯至元代。
武强虎年画常见有门画和挂于室内的巨幅中堂两种形式,起着镇宅保平安的作用。
如《泰山神虎》中的神虎身妪粗壮,双目圆睁,毛发竖起,尾如金鞭,造型十分夸张可怖,守护着脚下的聚宝盆,表现出老虎威风源凛的神韵。
画面上有“泰山神虎”印信一方,其配诗日:"猛虎雄威住山林,咆哮如宙惊鬼神。
始皇救封山中兽,待守广镇树宝盆。
”另一件《母子虎》画有母子二虎,因“虎子”与“护子”谐音,有保护孩子平安的寓意。
有孩子的家庭喜欢这∙题材。
此外还有一种“三联画”的形式,如《驱邪迎祥》。
画面左右两边各画一只下山虎,中央为驱五毒、去五鬼的张天师。
画面配诗曰:“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间。
善家请了去,四季保平安。
虎是兽中王,除邪到下方。
贵府请家去,万事大吉昌。
”这种三图通篇的年画是比较特殊的。
就风格而言,武强的虎年画总体上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粗犷劲健,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富于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