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图形之“武强年画”的色彩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3
武强年画博物馆观后感你知道吗?我去了武强年画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又涨知识的奇妙之旅呢!刚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
那些花花绿绿的年画就像一个个热情的小使者,争先恐后地跟我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武强年画的色彩,那叫一个鲜艳!红的像火,绿的像刚冒出头的嫩草,蓝的像晴朗的天空,黄的像秋天熟透的麦子。
这么强烈的色彩碰撞在一起,不但不刺眼,反而看着特别喜庆,就像过年时家里张灯结彩的那种热闹感觉。
我在想啊,以前的人可真有艺术细胞,怎么就能把这些颜色搭配得这么好看呢?这就好比是一场色彩的狂欢派对,每个颜色都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魅力。
再看那些年画的图案,真是五花八门。
有威风凛凛的门神,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在说:“妖魔鬼怪别想进来!”那气场,足得很呢。
还有抱着大鲤鱼的胖娃娃,脸上肉嘟嘟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看着就觉得福气满满。
我站在那儿就琢磨,这娃娃要是真能从画里蹦出来,估计能把周围的好运都给带活咯。
每一幅年画都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美好的寓意。
比如说那些画着牡丹的,那就是富贵的象征呗;画着蝙蝠的,那就是福气临门啦,感觉以前的人就用这些画儿,把对生活的期待和祝福都给画进去了。
我还了解到制作武强年画的工序,那可真是复杂得很呢。
从刻板到印刷,每一个步骤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以前的工匠们得有多细心、多有耐心啊,才能制作出这么精美的年画。
看着那些古老的刻板,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就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我就在想,这一块刻板背后,得是多少个日夜的精雕细琢啊。
在博物馆里逛着逛着,我就像是一个在宝藏堆里探险的小海盗。
这里到处都是惊喜,每一幅年画都是一颗独特的珍珠。
而且啊,这个博物馆里不光有静态的年画展示,还有一些关于武强年画历史和制作过程的动态介绍,就像一个贴心的小导游,带着我深入地了解这个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武强年画博物馆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色彩斑斓的年画。
我觉得武强年画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方式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院汇华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 2009级2班学生指导教师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2013230503091论文(设计)题目:以武强年画为例浅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艺传承问题院系:汇华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 2 学生姓名:学号: 2009515649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文主要是以武强年画为范例,通过对武强年画历史、现状的分析调查和研究,指出武强年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需要工艺传承和保护的形势,并就此简要介绍武强年画制作的传统工艺,据此提出对其它相似的传统工艺的继承以至于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尤其要对武强年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并据此参考相关书籍进行论证分析,提出我国传统工艺继承的可行性措施。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
第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年画的概况。
主要包括年画的起源及河北省内武强年画的起源,通过武强年画的历史沿革讲述及现状的调查分析展现武强年画的独特风貌。
第二部分则主要针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独特风貌背后精湛的传统工艺的介绍以至于传承。
第三部分主要根据武强年画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的传承。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本文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了解,现有的文献资料虽不多但足以支撑起本文的写作。
本文主要采用分析研究和同类对比的方法进行相关问题的论述的,并依据所论述内容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4、主要参考文献[1] 新编《武强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2] 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著:《武强古今》,2001年版。
[3]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春峰:《河北武强年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让武强年画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初探摘要:武强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有识之士和政府的关注。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探讨借助纸版画把武强年画引进小学美术课堂,使学生从小对武强年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能为其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武强年画;纸版画武强年画作为优秀民间艺术形态,是“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其蕴含着民俗文化、燕赵风土人情文化,对其进行学习研究和传承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探讨将武强年画引进小学美术课堂,让小学生能够从小认识了解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生根。
一、武强年画的现状与文化艺术价值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与民间生活中的风俗、信仰、传说等有关的一种以图形作为表征的民族艺术。
作为民族传承的民间文化,曾经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写照,反映了人民真实的生活观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祈望,满足了人们的认知及审美欲望。
但这种服务于农耕社会的年画艺术,离人们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究其原因是年画艺术脱胎于原始宗教,自产生之初便带有强烈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的观念不符合现代人们的思维习惯,另外这种传承千百年的民间艺术一直由艺人间的心传口授的传承模式制约了它的发展,再就是题材、体裁等已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模式和审美需要。
值得庆幸的是,武强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有识之士和政府的关注。
也与河北科技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联姻。
在年画艺术之乡武强县城已建成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展示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
2003 年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大试点,2006 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即便是这样武强年画还是没有,也无法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我们很难了解到武强年画,更难以达到传承的目的。
二、武强年画引入课堂的基础分析首先,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里明确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河北武强木版年画装饰语言探析作者:郭佳乐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11期摘要:河北武强木版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
以武强木版年画的装饰语言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对武强木版年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以及艺术风格进行深入探究,并概括其自身的特点;再次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分析,主要从饱满构图的体现、造型语言的特征、画面线条的刻画、装饰色彩的呈现等方面探究武强木版年画的装饰性;最后对武强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展望,呼吁广大艺术工作者对以武强木版年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给予关注,以实现武强木版年画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武强木版年画;艺术风格;装饰语言一、武强木版年画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原始农业时期,武强木版年画在传统思想和民族习惯的影响下得以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立的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和建模方法,是一种具有丰富色彩和独特构图的民间绘画。
武强木版年画在历史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审美水平。
武强木版年画的构图各式各样,大都是饱满的构图形式,色彩对比极为强烈,线条的运用也独具特色,其包含的很多独有的特点都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对于美术研究者来讲,武强木版年画不仅能提升知画、审画、辩画的能力,而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还能发现之前没有接触到的绘画知识。
通过对其装饰性的探究,有利于向更多不同领域的人们展现武强木版年画独特的魅力,使传统艺术能被更多的人关注并发扬光大。
二、武强木版年画概述武强木版年画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发展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从武强木版年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艺术风格总结武强年画相关知识,能进一步地了解武强木版年画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历史价值。
(一)形成背景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耕文明的灿烂文化经久不衰,武强木版年画就来源于中国远古时期传下来的各种图腾。
远古时期的人们没有发达的通信工具及能力,只是靠某种图案来表达特定的内容或事件。
吳血叙4*1•笼民问崇拜视野下武强年画风格特征探究□刘晨摘要:武强年画是河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题材丰富,蕴含着民间崇拜的诸多内容。
该文通过阐述武强年画与原始崇拜的关系,以题材、色彩、形式为媒介,分析武强年画在民间崇拜影响下的风格和内容,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观念入手,探究其为后来的年画艺术发展提供的营养与动力,思考武强年画承载的传统价值以及其对新时代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武强年画民间崇拜风格特征木版年画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发源于远古时期,经过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间审美和民间信仰。
武强年画作为我国木版 年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在基本的表现形式、风格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上体现出原始民间崇拜与宗教信仰,保留了民俗习惯和民间独特的审美理念,形成了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原始崇拜中诞生的武强年画远古时代,先民对于自然界当中产生的各种现象难以做出明确的解释,便将各种现象归结于天地神灵,认为天地神灵有着强大的意志与权力,从而产生了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这样的思想推动先民将日月山林、花鸟虫兽等形象呈现在日常器具与宗教祭祀活动中。
作为中国民间崇拜的重要载体,年画将崇拜神灵这一民俗习惯记录下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为辟邪祈福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过去民间曾有“十分年画七分神”的说法,由此可见年画传统题材中原始崇拜这一题材的重要性与普遍性。
早期武强年画的表现内容及其蕴含的民俗内涵体现了民间信仰最初的表现形式。
武强年画最早产生于宋元时期,明初已具规模,清代达到鼎盛。
武强在历史上曾隶属于深州,地处海河水系。
根据文献记载,武强地区水患频发,存在地脊人贫的问题。
清代《深州风土记》就曾有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细,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版集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1武强年画的形成与兴起离不开武强人摆脱贫困、寻求生存的需求。
武强人通过绘制、雕刻花鸟虫兽以及门神、灶神等神灵,期望达到辟邪驱灾的目的。
关于武强年画社博物馆的观后感前几天去了武强年画社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有趣的体验。
一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传统世界。
武强年画啊,那色彩真叫一个鲜艳,红的像火,绿的像刚冒头的嫩草,蓝的像澄澈的天空,这些颜色凑在一起,一点也不显得杂乱,反而特别和谐,就像一群性格各异但又相处融洽的小伙伴。
我在馆里溜达着,看那些各种各样的年画,发现这小小的年画里可有大大的学问。
每一幅年画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有神话传说的,像什么八仙过海,那画里的八仙一个个栩栩如生,感觉就像要从画里跳出来给我展示他们的神通似的。
还有描绘民间生活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过年的画面,那热热闹闹的场景,让我都能感受到画里浓浓的年味儿。
再看看那些年画的制作工艺,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一笔一划,一色一墨,都是精心雕琢。
从刻板到印刷,工序看起来复杂得很,可就是这么一道道工序下来,才成就了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我在想啊,以前的手工艺人得多有耐心,才能把这事儿干得这么漂亮。
不像现在的我们,有时候做个简单的手工都毛毛躁躁的。
而且这里的工作人员特别热情,看我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东看西看,就过来给我讲各种关于武强年画的知识。
什么这个图案象征着什么,那个颜色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里面全是新奇的东西。
在这个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很多年轻人在学习和传承武强年画。
这可太棒了,这传统文化就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我就想啊,要是每个传统文化都能像武强年画这样被好好传承,那咱们的文化得多丰富、多精彩啊。
走出武强年画社博物馆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精美的年画。
这一趟真没白来,就像吃了一顿文化大餐,肚子里装满了关于武强年画的故事和知识,还带着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
我觉得以后有机会啊,还得再来看看,说不定又能发现什么新的惊喜呢。
武强年画的特点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艺术色彩,从设计、绘图、刻版、印刷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
艺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使画面造型优美,布局丰满匀称,线条挺拔简练,色彩鲜艳明亮。
比如“虎”,就是艺人们从周代画虎于门以驱邪祈安的习俗沿袭下来的,其造型朴拙,有趣,同民间儿童玩的布老虎一样,威猛而不凶恶,生动可爱,是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
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多为气氛热烈,符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希冀和愿望,象“五谷丰登”、“福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强年画的主要内容。
它采取象征、比拟、双关等手法,表达出民间艺术特有的浪漫色彩。
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就取名“连(莲)年有余(鱼)”等等,都是通过画面上的事物来象征寓意吉祥的内涵。
但是,武强年画更多的是采用十连环画形式,即一张纸印多幅画,表达一个故事。
此类作品常取材于传统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呼家将”等。
这种画人物突出,眉目清秀,体态传神,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从完整的故事中受到启示和教益。
从刻版上来说,武强年画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出木刻刀韵的效果。
在着色上,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强烈、
鲜明,风格独特。
在历次鉴赏会上,国内外美术界无不认为,武强年画主题突出,结构严谨,画面清晰,线条粗犷,人物形象健美,举止体态传神,堪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是我国年画中一支绚丽多彩的花朵。
武强年画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武强年画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形态下的产物。
武强年画内涵丰富,创作形式独特,流传范围广,富有浓郁的世俗气息,生动展现古代燕赵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场景,其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与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从美术学角度论述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研究年画的构图和造型特征,探析武强年画美学形式,探讨武强年画所表达的平民艺术思想,以期保护这枝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
关键词:武强年画造型特征构图特征年画,顾名思义主要是春节用来在家中张贴悬挂的纸画,增添节日气氛,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画由早期的神灵崇拜到后来祈福辟邪、传播思想、装饰美化,内容逐渐丰富。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平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记录了社会历史变迁。
自古就有:“南桃(桃花坞),北柳(杨柳青)论画庄,庄家年画数武强”的说法。
武强年画工艺简单,批量生产,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求福辟邪、五谷丰登、多子多福以及宣传一些公序良俗,用色上单纯强烈,造型质朴自然,色彩鲜亮,造型夸张,构图饱满且均衡对称,题材广泛,图文并茂,展现广大农村地区丰富多彩生产生活原貌。
农村是其主要的消费市场,展现平民艺术是武强年画最大特点与最有研究价值的地方。
一、武强年画概况武图1 武强年画博物馆刘佳制图2 富贵花开刘佳制强县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木板年画之乡”,根据武强年画博物馆记载:武强年画在宋元时期由于雕刻版印刷术的传播得到发展,之后年画从剪彩工艺演变为木板年画,明朝永乐年间形成规模。
清朝康熙、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至清朝末年仅武强南关就有144家画店,城周围42个村庄都有年画作坊,从业者上千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鲁艺、华北联大的革命画家与武强艺人结合,配合革命斗争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新年画,被称为“美术运动上的创举”。
近年,武强年画历史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重新焕发生机。
传统图形之“武强年画”的色彩探究吕大卫【摘要】:年画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图形的重要组成。
而河北武强年画是我国五大民间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它的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其色彩鲜艳,单纯中表现热烈的特点。
本文从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民间画工用色特点、年画的印制以及武强独特的地质条件等方面探究了武强年画的用色特点。
【关键词】:武强年画;色彩鲜艳;鲜明对比;红、黄、蓝;前言年画是指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示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
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五大年画产地。
其中河北武强是年画产生较早(宋元时期) 、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基地,并在清康熙至嘉庆年间进入兴盛时期。
《六子争头》(见图1)是武强年画最最著名的代表作,画中儿童与臀互相借用,循环往象,有“三童变六童”,循环相扣,生生不息,构思巧妙,观之趣味无穷。
清代古版《六子争头》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图1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武强年画色彩对比强烈,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并且色彩鲜艳。
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关系为设色基础,大红大绿,鲜明对比,红火热闹,吉祥喜庆。
那么究其原因这是什么造成的呢?是武强人祖祖辈辈的传统还是另有别的原因?我对此作了研究、考证,得出以下结论:一: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民间年画的色彩,明显地呈现出人从本能出发选择色彩的色彩表象,如在年画色彩中红色最为普遍,因为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振频率最慢,是人类视觉最先反映、最易感受的色彩,原始人类的色彩应用基本都是从红色开始;另一方面,因为本能的色彩冲动,往往使年画制作突破社会性和地域性集体色彩的影响,时时表现出新的色彩面貌,如在年画制作中最流传的口诀:“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画画无正经”体现了艺术的随意性和游戏性,“新鲜就中”体现了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
20艺术论丛关于河北武强年画色彩的几点思考王宁河北武强画社摘要:河北武强年画的色彩,是源于人类本能到感情表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富于民族文化个性的色彩艺术样式,具有本能性、象征性、大众性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河北武强年画的色彩样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各个造型领域中得到吸收运用。
所以,面对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不存在是否要继承的问题,而是如何继承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对民间年画的一些色彩元素,进行表象的借鉴或模仿,是不得其旨的。
所以,挖掘流传在民间的施色口诀,从中探寻年画的色彩规律,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武强年画;色彩;探究年画是指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示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
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五大年画产地。
其中河北武强是年画产生较早(宋元时期)、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基地,并在清康熙至嘉庆年间进入兴盛时期。
《六子争头》是武强年画最最著名的代表作,画中儿童与臀互相借用,循环往象,有“三童变六童”,循环相扣,生生不息,构思巧妙,观之趣味无穷。
清代古版《六子争头》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从《六子争头》我们可以看出武强年画色彩对比强烈,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并且色彩鲜艳。
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关系为设色基础,大红大绿,鲜明对比,红火热闹,吉祥喜庆。
那么究其原因这是什么造成的呢?是武强人祖祖辈辈的传统还是另有别的原因?我对此作了研究、考证,得出以下结论:一、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民间年画的色彩,明显地呈现出人从本能出发选择色彩的色彩表象,如在年画色彩中红色最为普遍,因为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振频率最慢,是人类视觉最先反映、最易感受的色彩,原始人类的色彩应用基本都是从红色开始;另一方面,因为本能的色彩冲动,往往使年画制作突破社会性和地域性集体色彩的影响,时时表现出新的色彩面貌,如在年画制作中最流传的口诀:“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画画无正经”体现了艺术的随意性和游戏性,“新鲜就中”体现了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
武强民间木版年画
李晓杰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1991(000)003
【摘要】武强是我国民间年画产量最大、品种繁多、历史悠久、独具风格的基地
之一。
武强年画是用杜、梨木刻版,采用黑、红、绿、黄、紫、粉几套色版套色水印的木版画它用手工刻版、手工摺印,绘、刻、印紧密结合,古朴而又精美,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武强年画出于民间艺人之手,取材于乡土,服务于
农村,并很少受宫廷和文人的画风影响,所以有其深厚的乡土气息。
它是一种特殊的
文化,又是中国民间本身的文化资源,它在社会最底层,同时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总页数】9页(P66-71,65-100)
【作者】李晓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作为图像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武强年画博物馆藏年画精品展?"展览后记 [J], 姜彦文
2.老手作掘出新价值——河北武强木版年画设计研发新思路 [J], 陈凌;
3.武强木版年画 [J], ;
4.图像的自叙——探寻武强木版年画工艺变迁 [J], 邸小松; 王烁
5.武强木版年画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探析 [J], 王烁;邸小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年画色彩及颜料初探【题记】今儿是年三十,仅以此篇文章作为戊戌年收尾之作。
祝各位新年安康!猪事顺利!年画,也称门神、花纸。
——曾经是过年的标识,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息息相关,人们藉由年画表达着自己对风调雨顺、家宅安泰、平安迎新的美好愿望。
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荼、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张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它一直作为年的标识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新年。
年画蕴涵着各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形式变化多样,内容广泛。
虽然在当今年画不是是过年的必需品,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年画没有消失,还在传承,从业者也不少。
著名的年画有“南桃北柳”之称的桃花坞、杨柳青年画,也有历史悠久的朱仙镇年画,还有杨家埠、绵竹、凤翔、梁平、高密年画等。
这些年,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对年画技艺的研究也多了起来。
但多是随雕版工艺研究的多,对年画色彩特别是颜料的研究忽视了,几乎没有研究,造成传统色彩及颜料的传承收到极大影响。
一个传统技艺,是需要完整的技艺才行,材料、工艺、图案是重要的三大要素。
对作为年画载体的纸张、颜料的无视,造成当今的年画几乎变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这也是造成没有市场的原因之一。
首先来说说传统年画的色彩。
就笔者综合各大年画门派的色彩来看,还是非常有共性的。
红、黄、绿、紫、黑、蓝六色是中国年画的主色。
以用色量排名依次是红、黄、绿、紫、黑、蓝,其次辅助色有桃红、粉红、赭石。
不同地区的年画配色有些许差别,从年画艺人的口诀中可以看出:“用紫不用青、用青不用紫”(桃花坞);“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画真新,红主新,黄主淡,绿色大了不好看。
紫多发恶黄发傻,用色干净画鲜艳。
红间黄,喜煞娘,红重紫,臭其屎”(杨家埠);“红配绿,嫩笃笃,红配黄,喜洋洋”(梁平);“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红不靠黄,腥红不靠黑,绿不靠黄,红不与红配,赭紫不靠红,蓝、红、绿色可深浅相邻,红绿蓝色都能靠,黄丹可映红”;“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周全”(绵竹)单色、套色、手绘是年画的主要上色方法。
“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产生于燕赵大地的武强年画,出自北方农民艺人之手,带有燕赵人民粗犷豪放的风格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风格1.题材广泛从天到地,从古至今,从幻想到现实,武强年画题材丰富多彩,有神像、戏出、节俗年画、农事耕作、风趣幽默、娱乐百戏、历史典故、新闻时事、组字画谜、智力游戏、山水、人物、动物花卉、春宫图等,品类繁多,洋洋大观,美不胜收,成为农耕社会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2.形式多样适应各地人们不同的风俗习惯、房间布局,武强年画分门别类“量体裁衣”,创造出门画、中堂、对联、条屏、贡笺、窗画、灶画、月光、炕围、桌围、云子、开条、斗方、灯方、扇面、绣样儿、张哒、册页、西洋镜、博戏图等共计30余种,有讲究地张贴或应用于不同部位,满足了广大人民美化生活环境、寄托民俗愿望的多种需求。
3.构图饱满构图饱满首先是适应木版印制工艺的要求。
因为木版年画全靠手工印刷,画版上若有大片空间,便会塌纸沾污画面,因此,艺人总是尽量把画稿画得圆圆满满,几无空闲,在无法补起的空间上,也是添加一些与主题相关、象征吉祥、发财之类的图案。
或者在大片空地上加刻独立的“垫版符号”,这种丰满的画面有助于造成一种充实感,一种热闹气氛。
也表达出人们希望生活圆圆满满的美好愿望。
4.造型夸张武强年画在人物造型上大都是五短身材,夸张的头部重点表现眼睛,目语心声。
注重表现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气质,讲究“武将要威风煞气,文官要舒展大气,美女要窈窕秀气,童子要活泼稚气”。
艺人笔下的动物更是大胆夸张头部的刻绘,有“十斤狮子九斤头”之说。
5.线条粗犷武强年画在绘稿上用线简练,线刻大刀阔斧,粗犷奔放,挺拔疏落,高度概括,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刀味木趣的效果,呈现出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也有一些作品阴阳结合、刚柔并济,以粗犷有力的线条区分大的轮廓结构,以委婉顿挫的线条勾勒细部装饰,通篇看去整体感强,既大气磅礴又精制细腻。
传统图形之“武强年画”的色彩探究
吕大卫
【摘要】:年画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图形的重要组成。
而河北武强年画是我国五大民间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它的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其色彩鲜艳,单纯中表现热烈的特点。
本文从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民间画工用色特点、年画的印制以及武强独特的地质条件等方面探究了武强年画的用色特点。
【关键词】:武强年画;色彩鲜艳;鲜明对比;红、黄、蓝;
前言
年画是指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示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
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五大年画产地。
其中河北武强是年画产生较早(宋元时期) 、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基地,并在清康熙至嘉庆年间进入兴盛时期。
《六子争头》(见图1)是武强年画最最著名的代表作,画中儿童与臀互相借用,循环往象,有“三童变六童”,循环相扣,生生不息,构思巧妙,观之趣味无穷。
清代古版《六子争头》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武强年画色彩对比强烈,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并且色彩鲜艳。
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关系为设色基础,大红大绿,鲜明对比,红火热闹,吉祥喜庆。
那么究其原因这是什么造成的呢?是武强人祖祖辈辈的传统还是另有别的原因?我对此作了研究、考证,得出以下结论:
一: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
民间年画的色彩,明显地呈现出人从本能出发选择色彩的色彩表象,如在年画色彩中红色最为普遍,因为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振频率最慢,是人类视觉最先反映、最易感受的色彩,原始人类的色彩应用基本都是从红色开始;另一方面,因为本能的色彩冲动,往往使年画制作突破社会性和地域性集体色彩的影响,时时表现出新的色彩面貌,如在年画制作中最流传的口诀:“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画画无正经”体现了艺术的随意性和游戏性,“新鲜就中”体现了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
因此,长期来武强年画多用极色,以黑、白、红、绿、黄、紫等对比强烈、鲜明的色彩来组成画面,而且毫无顾虑地以艳红翠绿、明黄暗紫的色彩搭配,直抒普通百姓心灵感受。
二:武强民间画工用色的随意性和纯净性
万物生长靠太阳,民间画工对阳光有这特别的感情,阳光下的事物是明媚的、纯洁的、美丽的、因此体现在年画中的色彩就显得单纯、鲜明、强烈,画中没有光鲜明暗,没有质感。
民间画工不按色彩规律和自然界真实来用色,而是凭着自己的感性来用色,用主观色彩构筑画面,随意敷色,用色鲜亮纯净,大胆明快,清新活泼,基本原色平涂。
这就产生了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两色为基调的用色特点,呈现鲜明对比,其色彩鲜艳,单纯中表现热烈的特点。
三:武强年画的印制。
武强年画的制作分绘、刻、印三个工序。
在刻板的第二工序,先刻出墨线版(见图3),将刻好的主版印出版样,照画稿的颜色分版,叫“择版”,一色为一版,一般是红、黄、蓝三套色版(见图4)。
根据原稿的颜色,有的粉红和淡蓝,通称“小红”、“小蓝”。
在印刷的第三工序,先印墨线版,然后再印大红、粉红、黄、蓝、淡蓝版。
如粉红色版印过后加印黄色版则形成橘黄色;蓝色版加印黄色版则形成绿色版;蓝色加印粉红色泽形成紫色等。
每刷印一种复色,必须等上一般的颜色晾干后才能施行,不然,就会将颜色弄脏。
由此可见,武强年画的色彩都是在红、黄、蓝三原色的基础上加印成复色的,因此红、黄、蓝三原色是基调,被充分的运用在了年画上,这样一可以节省时间,二还可以节省颜料、人力、物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武强的地质条件。
武强旧属深州,位于冀东南,地势低洼,春旱秋涝,据光绪年间出版《深州风土记》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绌,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版杂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
同时武强地处黄河流域中原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在自然资源方面,武强出产麦秸和
芦苇,是造纸的原料,还出产刻版用的杜木和染色用的槐黄、靛蓝、和柳红等三原色,家家庭院里生长的石榴花瓣里榨出了红色,村口的槐树上结的槐米榨出了黄色,当时到处可见的靛蓝草里榨出了蓝色,有了这来自泥土的三原色,再用盐碱滩上特有的杜梨树坚韧的木干雕成画版,以芦苇造成的毛头纸印刷,并套色、填色,色彩斑斓的“五色纸”就在农民艺术家们粗大的手指和朴素的梦想中诞生了。
这样独特的地质条件武强年画的大宗生产奠定了物资基础。
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武强画业进入鼎盛时期,县里作坊星罗棋布,全国各地还设有180多处年画印刷点和批发庄,年印刷量达一亿对开张,畅销国内18个省,以当时全国的人口计,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至少购买消费两张武强年画。
五:武强年画色彩的转折点。
武强年画的用纸和用色是由传统的。
古代武强年画是土纸土色印制,所以当时出现的“画业公议会”主要就是为了统一熬制颜色。
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实行五口通商后 ,武强年画印制改用进口的机制粉连纸和化学色,通称“品色”,多是德国礼和洋行出品 ,一改从前的土制土色生产,风格为之一变。
进口颜料和纸张有如下特点:一是颜料光艳透明、水色新鲜;二是纸面光洁,白度高,克重小;三是施色简便 ,用开水一泼即可使用,不需熬制;四是用工少,所以价格低廉 ,适应了广大农村的需要。
结语
作为节俗产物的武强年画,色彩以红、黄、蓝为主调,强烈火爆,鲜明跳跃,色彩鲜艳,单纯中表现热烈是传统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在色彩上的反映。
它在我国传统艺术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同时武强年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节日装饰,而且远远的超越了它的美学价值,传承着古老的中华节俗文化,丰富多彩,自称体统。
参考文献:
[1]沈泓:《武强年画之旅》,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3
[2]王树村:《中国民间画决》,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9
[3]张素微:《河北武强年画的生产》,古今农业2005年2期
[4]郄建业:《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