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64.50 KB
- 文档页数:22
浅析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留学生的汉语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掌握词汇量的多少。
词汇掌握量的多少还对留学生的汉语表达是否合适、得体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汉语的词汇一般都有其产生的理据,理解汉语词汇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运用各种方法让留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理解汉语中的词汇,从而更好地习得汉语,顺畅地用汉语进行交流。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1. 词义理解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对于留学生来说,最难把握的就是汉语词义的理解,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外国学生对汉语词义的理解:(1)利用实体事物、手势语等来理解词语的意义。
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如“讲台”,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就可以结合眼前的讲台来告诉学生“jiang tai”这两个音节形式所代表的内容及意义。
手势语主要用于帮助外国学生理解动词,如“招手”、“点头”等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很方便地用手势语来向学生做出解释。
利用实物、身势及手势向外国学生解释汉语词汇,主要利用这种方法的形象性,运用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2)以学过的旧词解释新词。
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汉语词汇来解释新词往往能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
解释词时,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词自己释义,然后再加以纠正和归纳。
这样做很容易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和煦”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熟悉的词“温暖”来理解词义;在讲“死性”一词时,可以用“死板”、“固执”等学过的词进行引导。
用所学过的汉语词汇释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还有助于他们正确地理解词义,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也非常有效。
(3)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义。
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语境可使词义单一化、具体化。
汉语中一些简单的名词可以用上面一种方法来解决,但也有很多是用上述方法不能解决的,那么不妨放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
对外汉语中的语音与词汇教学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汉语也开始在世界上广泛流行,因此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语音、词义、语法等多方面的教学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应该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使用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应对?本文主针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更好的教学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语音;教学“对外汉语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仔细研究,以便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汉字,是困扰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汉字的主要特点是“它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很多外国留学生特别是非汉字圈的学生都会说汉字难写、难记,太难学了,原因在于“汉字不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语素、词中几十个音素和几百个音节,而是用成千上万的符号去表示语素或词的意义,同时附带地表示语素的声音。
因此有人把汉字说成是语素文字。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
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
因此,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
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说:“语法的基础是词汇,最足以代表汉语特征者是词汇,所以,应从词汇问题讲起。
”长期以来,人们把汉语词汇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汉语的语法问题,并不是按照西方词类的分法就可以解决得了的。
如名、形、动之间的转化,实词转化为虚词,实词和虚词的大量兼用以及有许多成分的半虚半实的性质都是汉语独特的语法现象。
所以,把虚词从词汇中抽出来,归为语法研究的对象看来并不合适,汉语的词汇本来就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案【摘要】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存在诸多难点,如词汇量大、学生母语干扰、记忆困难、词义歧义和缺乏实践应用等。
为了克服这些难点,我们可以采取分阶段、分等级教学、使用多样化的辅助教材、提供记忆技巧、实践教学结合以及融入文化背景等解决方案。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要想解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需要采取多种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汉语词汇。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难点, 解决方案, 引言, 正文, 结论, 词汇量大, 学生母语干扰, 记忆困难, 词义歧义, 缺乏实践应用, 分阶段、分等级教学, 辅助教材多样化, 提供记忆技巧, 实践教学结合, 文化背景融入教学.1. 引言1.1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案介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一直是教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而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是他们学习的重点之一。
词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难点,如词汇量大、学生母语干扰、记忆困难、词义歧义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教师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对外汉语学习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词汇量大。
汉语是一种词汇量庞大的语言,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分阶段、分等级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词汇教学。
学生母语干扰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词汇的学习和使用出现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辅助教材来帮助学生构建与母语无关的词汇记忆体系。
记忆困难和词义歧义也是词汇教学中的常见难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记忆技巧,比如通过联想、分类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了解词义的具体语境,避免词义歧义的产生。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本文概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在教授非汉语母语者汉语语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和关键要素。
随着全球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汉语语法教学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将对汉语语法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常见的难点,如语序的复杂性、时态和语态的多样性、量词和名词的搭配等。
文章还将探讨一些教学重点,如基础语法的掌握、句子结构的理解以及语法规则的灵活运用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为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汉语语法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词类的教学:汉语的词类繁多,各类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位置、搭配等都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使用各类词,是语法教学的首要任务。
例如,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等,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句型的教学:汉语的句子结构有其独特的规律,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
教授学生如何构建和理解这些句型,是语法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句型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以便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虚词的教学:汉语中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
虚词的使用往往决定了句子的语法关系和意义。
因此,虚词的教学也是语法教学的重点之一。
语法规则的讲解与练习:除了上述的具体内容,语法教学还需要注重规则的讲解和练习。
通过系统的语法规则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这些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这些重点知识。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1. 引言1.1 现状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成语的特殊性质,很多外国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他们往往只是从表面理解成语的意思,而无法深刻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这就导致了在实际交流中应用不当,甚至产生误解的情况。
成语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很多教材中对成语的教学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填空练习,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环节。
这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成语,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教育者和学者们共同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成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重要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成语是汉语文化的精华,是汉语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成语,学生不仅能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深刻理解汉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成语作为汉语特有的表达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能够体现汉语的深厚底蕴。
通过成语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略古人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成语在汉语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熟练掌握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地道、深刻,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质量,增强交流的效果和感染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不仅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必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和认同的重要途径。
成语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和重视。
2. 正文2.1 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是由四字以上的词语组成的固定词组。
它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不可随意拆分或更改顺序,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成语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固定性:成语是由一定的词语组成的固定词组,不能随意更改或拆分,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结构。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论文关键词:语言教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从词汇教学入手,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拓展和教学实践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几乎每一篇关于词汇教学的论文中都谈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论述: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①的观点;齐春红先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详细论述了词汇教学的特点与认知理据②;胡明扬先生以语言的实质情况为视角,认为“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
”③总之,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因此,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
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因此,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
词汇的本质就是人们对现象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词汇具有音节的整齐性、组词的灵活性以及复合词的构成方式跟词与词的结合方式的一致性等特点④。
词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一门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如何通过对词汇本质和特点的把握来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汇讲解是基础,因为学生学习汉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人交流,能够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及解决方法作者:解静雯来源:《活力》2016年第20期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问题及解决方法语音的学习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难,很多外国人只会说而不认字,这种现象很常见。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往往很注重口语的学习,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最怕的就是出现洋腔洋调。
那么语音方面我们该怎样教学呢?很多老师在初级汉语教学中会先采用单一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学习,然后再结合课文和语境进行练习,这种方式我很赞同。
声母和韵母的学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讲很易掌握,只是声调对于他们来说很难。
对于洋腔洋调的现象,很多过了HSK六级的学生依然不能过这一关,所以在语音教学中四声调尤为重要,老师更应该在初级时就把好语音关,每个声母、韵母都要争取准确,声调更是要常常练习,多听音频,多与人练习。
有位葡萄牙学生声调掌握的十分不好,尤其是上声和去声分不清楚,在读句子的时候更加糟糕,四个声调完全混淆,她的声调问题一直让我很头疼。
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首节奏感十分强的摇滚歌曲,在听歌的过程中不断点头跟着哼唱,我发现这样发上声很容易。
于是我发现发阴平时,我们的脖子保持向前伸的状态并把声调故意拉长就很容易发出来;发阳平时选择用疑问语气代替声调,就很易发出;去声要快读,这样读起来会容易些。
我的学生尝试了我的方法,很有效果,但还需继续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四声。
我的其中一位美国学生发不好舌尖后音“r”,他总是发成了美式的卷舌音。
汉语中的“r”音舌尖微卷,几乎要抵到上颚处,而英语中的“r”音舌头卷曲程度较大,这个微小的区别令我的美国学生在读辅音“r”做声母的音节时会很别扭。
我教他保持微笑,将嘴角咧到最大程度,闭紧牙关,以缩小上下颚的距离,使舌头没有空间在口腔中做很大程度的卷曲动作,从而减轻他发“r”音有美国味。
这个方法在初步教学中可以多次使用,让学生感受舌尖在口腔中的位置,直至练熟。
这是我通过实践证明的方法,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读者亦可以借鉴。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述评随着汉语热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越来越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点。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根基。
词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记忆,而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日常会话交际。
本文将主要谈论有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一、比较法比较法通常多用作同义词的辨析中。
采用比较法能够更好的区别同义词之间的相近和差别之处。
有的同义词存在着意义的轻重。
例如:轻视和蔑视都表示有瞧不起的含义。
但是蔑视的程度明显要高于轻视。
还有类似这样的词语:盼望和渴望、失望和绝望。
有的同义词的范围的大小不同。
例如:战役和战争,明显战役的范围大于战争。
还有的同义词表示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包含特征。
例如:树林和树、书籍和书、河流和河。
还有同义词所搭配的对象不同。
充足和充沛都表示足够的意思。
但是充足搭配对象多是自然界或者物质方面的东西。
阳光充足、食物充足。
充沛搭配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精力充沛、感情充沛。
有的同义词就存有褒义、贬意和中性的差别。
比如:成果结果后果都存有结局的意思。
但是成果就是褒义词,结果就是中性词,后果就是贬义词。
除了一些同义词采用的场合相同,有的用在日常口语中,有的用在正式宣布的书面语中。
妈妈和母亲,妈妈常用在口语中,母亲则多见于书面语中,变得比较正式宣布。
例如:深刻和深入都表示深的含义。
但是这两个词的词性是不同的。
深刻是形容词,有接触到事物本质的意思。
如:你分析得很透彻。
还有表示人的内心感受,如: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入是动词,有达到事物内部的含义。
如:这句广告语深入人心。
二、轻易法直接法是指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幻灯、图画和肢体语言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
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
这种方法直观形象、简单易懂、一目了然。
大多数的名词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具体事物的名词。
例如:教室、黑板、台灯、帽子、大楼、窗户、房子。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案引言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在国际上的日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汇是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和学习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针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难点分析1. 语法不同对于许多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汉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其语法与英语、法语等语言存在较大差异,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学习困难。
2. 词义多样汉语词义往往十分丰富和多样化,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词汇可能会具有不同的含义,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3. 过程记忆词汇是一个需要过程记忆的学习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记忆和强化来掌握词汇。
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的感觉。
4. 性质复杂汉语词汇的性质往往是复杂的,包括音形义结合、音形义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这些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解决方案1. 强化语法教学针对学生在语法上存在的困难,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强语法的解释和讲解。
通过让学生了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语词汇。
2. 体现词汇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该注重词汇语境的体现。
通过丰富的语境来展示词汇的不同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
3. 应用场景教学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词汇。
例如,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场景、职场场景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词汇,更容易记忆和应用。
4. 强化练习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让学生反复强化对词汇的记忆和掌握,以达到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准确运用所学词汇。
结论对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而言,学生在词汇掌握上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是教师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适当加强语法教学、体现词汇语境、应用场景教学和强化练习等方面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在对外汉语词汇领域的掌握程度。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生词教学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决定了汉语的词语十分丰富,而且表意精确神妙。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由于学生词汇量很少,直接用汉语讲解生词显然是行不通的,单纯依靠翻译也是不可取的。
用什么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并积累大量汉语词语呢?这是一个值得对外汉语教师探讨和重视的问题。
从认知记忆的角度来说,学会一个生词大致都要经过认读、理解、记忆和运用四个阶段。
其中“理解”是关键,它是对“认读”阶段的深化,又是“记忆”和“运用”的基础。
因此,在基础汉语的生词教学中,应当把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一般都对生词采用了翻译的方法,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理解词义。
但是外文翻译并不能取代课堂上的词汇教学。
因为不同语言的词汇,是不同的系统。
在两种语言中很少有意义完全相同、用法完全一样的两个词。
例如汉语里的“大娘”,基本意义是“伯母”,也可以指年长的妇女,但“姨母、舅母、姑母、婶母”除外,而英语里的aunt基本意义是“伯母、舅母”,还可以指一切年长的妇女,其中包括“姨母、舅母”等在内。
再如汉语中的动词“有”,英语可分别译为have、there is (are):汉语中的“穿”和“戴”,英语却只有wear一个词和它相对应。
针对这些复杂的语言现象,我们必须帮助学生认真理解每个生词的含义,时时提醒学生重视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只凭外语的习惯来运用汉语。
在词汇教学中,我们既要利用外语翻译这个有利条件,又要注意克服外语对学生理解汉语词义的干扰、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理解汉语每个生词的基本词义、感情色彩、引申意义以及词性、功能、习惯用法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法之外,寻求、探讨汉语词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充分而且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复摸索,本人在此方面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词汇教学中的板书,就是将所要讲的生词词形展示出来。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多,对外汉语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在词汇教学中,“语素法”是一个常用的教学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对外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语素法”时往往会面临词汇记忆的困难。
在汉语中,一个词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语素组成,而每个语素都有自己的意义和词性。
学习者需要记住每个语素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语素的组合来理解和记忆词汇。
这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是一项挑战。
他们可能会被语素之间的关系和搭配所迷惑,导致记忆上的难度。
其次,对外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语素法”时还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困惑。
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词语的组成和意义往往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中国人往往会充分利用语素来表达更加精确和细致的意义。
然而,对外汉语学习者可能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
他们可能会陷入过度依赖语素的局限性,而忽略了词语整体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此外,对外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语素法”时还可能面临难以处理的语素歧义问题。
语素在不同的词汇中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会导致学习者在词汇理解和使用中产生歧义。
而且,一些词汇中的语素可能具有多种意义和词性,这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大的困惑。
例如,“心”这个语素既可以表示心思、心理等意义,也可以表示心脏、中心等意义。
这种歧义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棘手的。
最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也存在教材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目前,供对外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中,对语素的解释和训练还相对较少。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法获得充分的语素信息和练习机会。
这也限制了学习者在词汇教学中运用“语素法”的能力和效果。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词汇记忆困难、理解困惑、语素歧义问题以及教材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四个维度”一、引言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词汇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在“孤立主义”教学传统的影响下,“就词论词”式的教学模式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导致了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只限于浅层次理解,无法透彻理解和掌握词的确切意义。
很多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记忆词汇,却因为不得要领而收效甚微,从而造成了词汇教学“效果不彰、效率低下”的尴尬状况。
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将“教”与“记”截然分开。
认为“教”是教师的事,“记”是学生的事,直接导致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不得法。
以阅读为例,有观点认为,快速的词语解码对高效阅读极其重要,词语提取的速度越快,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少,越能为更高层次的篇章理解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
如果词语内化效果差,提取受限,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将认知资源浪费在逐词逐句的表面化理解上,剩下的认知资源不足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推理,于是就有可能导致篇章解读失败。
因此,重视记忆方法,提高词汇内化效果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将“词汇的内化”等同于“强化背景下的记忆”,而“强化背景下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长时记忆,而是短时记忆或者工作记忆。
“TOT”(词在唇边)现象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为什么提倡了多年的交际法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仍然步履维艰?问题在于对词汇的重现程度太低,内化效果差,学生“张不开嘴”,我们认为,词汇内化成功的标准应该是使词具有“即时快速自主表达”的特质,达到了这一点,就表明“记忆已经凝固”(Squire & Kandel,2000),内化已经完成,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只能表明内化的进程尚处于短时记忆或者工作记忆的“半成品阶段”。
(三)将“词汇的重现”与“词汇的再认”混为一谈,忽视了“词汇的回忆”,导致词汇输出对于词汇习得的重要性被普遍忽略,学生输出机会贫乏,词汇外化能力差,而词汇外化能力差又对词汇内化能力的提高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中词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教学时间里,认识、理解、记忆词语,并最终能熟练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学老师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一、选词每进入新的一课学习,我们都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么多的生词,该怎么讲解给学生?是全部讲,还是部分讲.全部讲,时间不够,课堂上也不可能实现。
所以,只能权衡轻重,选择部分重点词语进行精讲操练。
那么,哪些词语是应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的呢?下面这几条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每课中应该讲解的词语。
1.从词性上看,虚词详讲,实词略讲。
汉语词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叹词,象声词等,因为其词义具体,所指对象明确,所以可以在课堂略讲,甚至不讲,一带而过。
而介词、连词、副词等虚词,因词义虚渺,理解困难,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要挑出来跟学生好好解释一下。
介词.介词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中的介词虽然不是很多,但其搭配却非常广泛.从意义上看,它们可以引出时间(当、在、从、离),引出方向(向、往、朝),引出对象(对、跟、和、比、为、给),引出目的、原因(为、为了),引出施事或受事(把、被、叫、让),或者表示排除或加合等等。
另外,很多的介词词义是从动词或名词虚化而来,介词词义与原义有什么不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等等,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如:“在”,既可作动词,又可作介词,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指明。
他在学校,不在家里。
(动词)他在学校里看书,不在家里看书。
(介词,引进地方)他一个人在今天晚上去了学校。
(介词,引进时间)讲解介词,要结合课文中介词的词义,引导学生不断说出相同语境下的搭配组合来,从而加深学生印象,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学习的内容是介词的新的词义,那么还要注意总结介词的用法,让学生区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用法.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