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概述共4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10 MB
- 文档页数:40
非营利组织简介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是指以追求公益为目标,但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的组织形式。
它们通过自愿组织、自愿捐助和自愿服务等方式,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性质、作用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 定义与性质非营利组织是一种法人实体,旨在通过各种合法的手段和途径,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奉献。
这些组织通常是由志愿者和捐助者组成,他们的活动范围广泛,包括教育、环保、医疗、扶贫、人权等各个领域。
性质上,非营利组织与商业组织相比,追求的是社会影响力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盈利。
这使得他们的活动往往更加高度关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注重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的不足。
2.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1)填补社会需求的空白:非营利组织能够灵活应对社会变革和时代需求,迅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他们通常能在政府无法满足的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填补公共领域的空白,满足民众的需求。
(2)促进社会发展:非营利组织通过创新的项目和方法,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他们不受企业盈利的约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公益价值。
(3)社会参与与民主发展:非营利组织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动员,促进民主发展。
他们提供公正的平台和机制,推动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4)倡导社会改革:非营利组织能够发出声音,促使政府和社会关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并推动社会改革。
他们通过舆论引导、研究报告、政策倡导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引起社会的共鸣。
3. 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地位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地位:(1)社会服务供给者: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的不足。
他们通过专业人士和志愿者的努力,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
(2)社会观念引领者:非营利组织通常致力于推动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进步,引领公众的社会观念和行为。
1、非营利组织的表述: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公民社会、志愿组织、草根组织、社区组织、邻里组织、独立部门等等。
2、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支援性的公益或者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的属性(二)非营利组织的属性1、非营利性: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③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2、非政府性:①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②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3、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①志愿者和社会捐赠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社会资源;②非营利组织活动的社会公开性和透明性;③非营利组织提供两种类型的竞争性公共物品二、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1.环境保护:指的是环境、生态与资源的保护。
环境保护是当今非营利组织非常集中和活跃的领域之一。
2.扶贫发展:指的是救助贫困与促进发展。
这里的发展主要说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3.权益保护:指的是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弱势群体指的是由于自然、生理以及机会等原因而不能像大多数人那样获得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常常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的人群,妇女、儿童、各种身体及智力残疾患者等均属于弱势群体。
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帮助他们努力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是许多非营利组织积极致力的事业。
4.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日益成为非营利组织关注的重要领城。
无论是在农村社区还是在城市社区,都有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各种服务。
5.经济中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不仅要依靠企业,其中有许多地方也要依靠各种形式的中介性非营利组织,我们称之为经济中介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1、动员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慈善性、公益性的募款活动筹集善款和吸纳各种社会捐赠,从而动员社会的慈善捐赠资源。
非营利组织的介绍非营利组织一词起源于美国国家税收法,因其涉及范围广泛,包含种类繁多,各国从不同的角度或翻译形成不同额称谓,如非赢利组织、非营业组织、自愿团体、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人民组织、基层支持组织等。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互益性、服务性的非政府、非企业的社会组织。
从组织目标来看,非营利组织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从组织提供的产品来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从组织运作体制来看,非营利组织是以互利为核心的自知体制;从组织特征来看,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
非营利组织是私人性质的组织,具有比政府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创新性。
因为政府不能无限制的扩张其机构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政府需要合作伙伴,非营利组织便应运而:生。
其产生原因:西方一般有三种理论;一是市场失灵论,由于生产者(盈利组织)追求利润的本质,市场竞争并不能提供市场机能充分运作的公平法则,人们不信赖生产者和市场竞争,只有非营利组织是不宜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故比较值得信赖。
二是政府失灵论。
认为公众有差异,是不产生异质需求,政府服务无法满足每一个人,而非盈利组织由于其自发性、自治性,能满足公众的不同要求,政府将其责任授予非营利组织,则会在相同支出下将有更多额人受惠,总成本可降低。
萨尔蒙认为前两种理论无法解释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而提出第三政府理论,即公众渴望公共服务,但又惧怕政府恣意扩大权利,需要第三者——非营利组织来强化政府提供福利服务额角色和功能。
三种理论之间有共同的联系,即人们希望一种组织来调节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和弥补政府经济活动的缺点,这就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和社会养老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非营利组织在其产生和发展之初,尽管也引入了营利组织中的一些管理和控制方法,但却一直没有推行营销的理念,其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市场营销只适用于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并不需要市场营销。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随着20世纪的过去,21世纪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日趋发展成熟,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国家日趋稳定,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很多旧的问题,矛盾等得以解决,同时又会有更多新的问题凸现,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组织或者行业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非盈利组织,而且日趋热门,他们的地位也日渐递升。
本文将从两个大的方面:即非盈利组织的基本状况和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八个小的方面即非盈利组织的概念,出现原因,组织分类,组织的作用,我国的非盈利组织等简单介绍非盈利组织的发展状况。
一非盈利组织的基本状况1、概念介绍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
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
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
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
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
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
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
譬如:《税法》中规定:个人对国家西部地区的教育的捐款可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全额扣除,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的捐款可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限额扣除等。
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NGO)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2 、兴起的原因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非盈利组织兴起的主要原因源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社会问题的多重性、复杂性是市场机制难以招架的,更谈不上合理地解决。
非营利组织一、基本概念——非政府组织、公共产品(一)非政府组织1.基本概念关于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概念,国际上有不同的提法,如:有的称之为“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也有的称之为“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还有的称之为“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s)、“慈善组织”(Charitable Organizations)、“免税组织”(T ax-exempt Organizations)、“公益组织”(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s)、“草根组织”(Grassroots Organizations),或者称之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非营利部门”(Non-profit Sector)、“非政府部门”(Nongovernmental Sector)、“独立部门”(Independent Organizations)、“社会经济组织”(Economic Social Organizations),等等,总计不下20种。
而在中国,有不少学者则愿意称之为“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团”,或称之为“第三者”。
如王名等学者称之为“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盛红兵等学者称之为“第三者”。
中国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在其主办的网站上称之为“社会组织”,这一提法反映了中国对非政府组织的认识、研究、评价正随着时代与历史的变化也处在不断调整、不断深化、不断地“与时俱进”过程中。
(参考《外国非政府组织概括》)虽然目前对非政府组织有很多种定义,我们采用的是现在比较权威的莱斯特·M.萨拉蒙对非政府组织的定义,萨拉蒙认为具有以下特征的组织可以界定为非政府组织:1)组织性,即这些机构都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2)私有性,即这些机构都在制度上与国家相分离;3)非营利属性,即这些机构都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润;4)自治性,即这些机构都基本上是独立处理各自的事务;5)自愿性,即这些机构的成员不是法律要求而组成的,这些机构接受一定程度的时间和资金的自愿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