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柩礼
- 格式:docx
- 大小:11.36 KB
- 文档页数:1
传统葬礼出殡流程,跟您老家是否有出入中国是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尤其婚丧嫁娶的礼节,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
人们对葬礼、婚礼上的隆重仪式,有种说不出的情怀。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传统葬礼上的出殡流程,看跟您老家是否有出入。
其一、转棺:正式出殡前,要举行传统的转棺仪式。
转棺流程大致如下:先把逝者的棺材移出门外,然后把棺材头抬起,准备好祭祀用品,由管事者主持转棺仪式。
期间丧主要跪拜于地,等祭文宣读完毕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女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礼毕用绳索捆好棺材,盖好棺盖,准备起灵。
其二、起灵:起灵前,送葬队伍要做好充分准备,诸如长子扛幡在前,大儿媳抱“馅食罐”,次子抱灵位牌、遗像,其余孝男孝女要手握“哭丧棒”准备起灵。
其三、拆枕头、摔瓦盆:伴随着起灵的两项礼仪,一个是拆枕头,一个是摔瓦盆。
拆枕头是把枕头里的荞麦皮等物和枕头套一起烧掉。
摔瓦盆是把祭祀时灵前烧纸用的瓦盆摔碎。
摔瓦盆也叫摔老盆,俗称“阴阳盆”、“吉祥盆”,摔瓦盆在传统葬礼上比较普遍,具有很强的仪式感。
摔盆者多为逝者的长子或长孙,如果老人只有一个儿子,那就非他莫属了。
如果逝者无儿孙,就要由侄子进行摔盆,这也意味着逝者的遗产有侄子继承。
摔瓦盆讲究一次摔碎而且越碎越好。
依照传统习俗,摔瓦盆就是摔逝者的锅,瓦盆摔得越碎越方便逝者携带。
瓦盆摔碎、唢呐奏起、幡杆高扬,熙熙攘攘的送葬队伍开始踟蹰前行。
其四、撒路钱:由于各地风俗不同,送葬队伍的队列也会有所差别。
富裕人家的送葬队伍往往比较讲究;穷人家的葬礼,通常比较简单,但葬礼上基本的礼节还是要遵循的,诸如撒纸钱。
起灵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由专人负责撒纸钱。
其五、摆茶、路祭: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
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同时孝子要跪下叩谢。
路祭是指在出殡的路上设置供桌或祭棚,供亲朋祭祀逝者的亡灵。
路祭时送葬队伍要停柩进行祭奠、答谢,路祭完毕后起棺继续前行。
濮阳地区的丧葬祭奠礼12排礼有许多在城市工作的人,回到农村老家参加祭奠,往往被复杂的作揖、叩头弄得眼花缭乱。
经过仔细观察,大致过程如下:
一、进入灵棚,站在中间,一揖;
二、步向灵前,一揖,跪下,焚三香(这个过程简单,双手从一个司礼手中接过燃着的香递给另一个司礼,重复三次),叩头,作揖。
三、退后一步,
1.作揖,跪下,平身,连叩两次头,平身,站起,作揖;
2.重复1的动作,这样共完成四个头;
四、上前一步至香案前,一揖,跪下,奠酒水(这个过程简单,双手从一个司礼手中接过一杯酒递给另一个司礼,重复三次),叩头,作揖。
五、退后一步,
1.作揖,跪下,平身,连叩两次头,平身,站起,作揖;
2.重复1的动作,这样共完成八个头;
六、上前一步至香案前,一揖,跪下,分别奠香、酒水、金纸共三次,叩头,作揖。
七、退后一步,作揖,跪下,连叩四个头,平身,作揖,这样完成12个头。
八、孝子谢客,奠客一揖还礼。
出殡奠礼仪式流程一、悼词宣读出殡奠礼仪式开始时,第一步是宣读悼词。
悼词通常由家属或主持人代表宣读,其内容通常包括对逝者的回忆和怀念,对逝者的赞美和祝福,以及对家属的慰藉和鼓励。
悼词的宣读通常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进行,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二、进殡礼仪进殡礼仪是出殡奠礼仪式的重要环节之一,通常是亲友和家属在灵柩前排成队列,表达对逝者的最后告别和送行。
在进殡礼仪中,亲友和家属通常会向逝者献上花圈或花束,表示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此外,亲友和家属还可以向逝者行鞠躬礼,以示尊敬和悼念。
三、缅怀仪式缅怀仪式是出殡奠礼仪式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是在进殡礼仪结束后进行。
在缅怀仪式中,亲友和家属可以共同祈祷,默哀或献上献花等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
缅怀仪式通常在庄严肃穆的音乐和氛围中进行,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哀思。
四、火化仪式火化仪式是出殡奠礼仪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是在缅怀仪式结束后进行。
在火化仪式中,逝者的遗体被送入火炉,经过火化后转化为骨灰,最终将骨灰放入骨灰盒或骨灰瓮中保存。
火化仪式通常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进行,以表达对逝者的最后致敬和悼念。
五、安葬仪式安葬仪式是出殡奠礼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是在火化仪式结束后进行。
在安葬仪式中,逝者的骨灰被安放在墓地或骨灰安息处,家属和亲友可以在安葬仪式中为逝者祈福、献花或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安葬仪式通常在精心布置的场地中进行,以表达对逝者的永恒怀念和祝福。
总结出殡奠礼仪式是一种尊重和悼念逝者的仪式,通过宣读悼词、进殡礼仪、缅怀仪式、火化仪式和安葬仪式等环节,为逝者送行和致敬,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得到平安与幸福。
出殡奠礼仪式是一种传统的礼仪活动,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它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悼念和纪念,也是对生者的思考和警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珍惜亲情,在有生之年好好珍惜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愿每一个人都能珍惜当下,珍惜亲情,珍惜生命。
河南殡葬礼仪大全:三门峡白事礼仪过程出殡俗称安葬。
富裕人家在出殡日,要请唢呐班吹打。
这天,三亲六故、邻里亲友都前来送礼品、送纸扎、送花圈、送布幔等。
早餐后,执事人喊“起灵”,预约好的几个年青人,进到灵堂将灵柩抬出,绑扎停当。
起行时,各式纸扎与唢呐班在前,孝子执灵幡。
次子捧遗像、牌位,长子抱食罐、丧盆紧跟,其他晚辈执哀杖(俗称哭丧棍)排后。
男孝在前,女孝在后。
唱礼人一声号令,即抬灵柩起动。
棺木路过他人家门,该家即备谷柴点燃(赶殃)。
到墓地棺木落地,行落灵礼。
行祀土礼、安葬礼。
民国时期,灵宝县大户人家老丧或有地位的人出殡,行走大街,有扯灵之举,即多人分两行拉扯孝布近里许。
把送丧队伍夹在其中,以示威风、隆重。
寿木:俗称棺材、棺木。
泛指为老者死后准备的装殓木材,尊称寿木。
民间多以柏木为贵,次为松木、楸木、桐木,杂木最次之。
富豪人家非柏木不用,并讲求寸半以上的厚度,外用大漆(生漆)漆3遍,甚者5遍,漆黑锃亮,肃穆异常。
一般家用松木、桐木者居多,刷成黑色,用桐油或一般杂漆涂一、二遍。
也有穷家以白棺殡葬的,或只涂黑色而已。
山乡仍沿此俗。
老衣:也称寿衣,装殓亡人的衣服,一般在老人(六七十岁时)生前已做好备用。
乡村讲究里外5件或7件,蓝、灰、黑色,忌红色。
用绸、平纹稀布或上好布料作料。
富家为绸缎料。
男衣外为长袍短褂,女衣为上衫下裙。
有的人家事先无备,在人临亡时或亡后,忙置衣料,请来邻里、亲属赶做:还有的来不及裁制,又急于装殓,即以整块布料或绸料覆盖死者身上以代之。
现城乡居民仍沿此俗,衣料更趋高档。
报丧:老人亡后,其子女是在当天或第二天,去舅家报丧。
报丧时着孝衣,穿孝鞋,腰系苘麻绳。
欲称披麻戴孝,见到舅父、舅母,须跪下叩头,哭诉老人死亡情况,以求舅父宽容。
有的人家来不及制作孝衣,只戴上孝帽,穿孝鞋去报丧,此俗农村仍沿袭,但已不太讲礼仪。
亡人殡葬日确定后,还要向其他亲朋报丧。
灵宝县、渑池县老人亡后,其子女不能去舅家报丧(黑头孝子不出门),派邻居或亲友去报丧。
丧葬礼仪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
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
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
未成年人夭折,不移。
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
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
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
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
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
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
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
“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
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
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
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
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
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
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
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
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
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
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
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
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
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
山东省鄄城县农村过三年丧事礼仪鄄城县农村丧事过三年仪式一、孝子孝眷跪棚者1、孝子即死者的儿子,如果儿子也已逝世或者儿子身体不好,也可以由长孙替代,但依然称为孝子;孝眷即死者的家眷,包括孝孙、孝妇、孝女等,即死者的孙子、儿媳、孙媳、女儿、孙女等。
2、跪棚者是指在堂屋前搭建的灵棚中跪着的人,他们多是死者的侄子、孙子以及外甥们。
3、称呼:一年、二年、三年称:孝堂、孝棚。
十年、二十年称:祭堂、祭棚。
:孝子之灵丧,亡父有母者称:哀子子,哀夫子,亡母有父者称:孤子、孤夫子。
双亡者,称孤哀子。
一週年称:痴(知)夫子;二週年称:奠夫子;三週年称:谭夫子十年、二十年、魁夫子二、大执宾大执宾、执事宾和执事。
又称为礼相、礼将、主礼、等。
大执宾因其对仪式的主持、组织作用,不仅主持礼的实施,还负责整场仪式的策划、调度、人事等所有任务。
执事宾也称执宾、执事宾、理事、礼事、礼相等,是指辅助大执宾完成礼的过程的人,与大执宾一起策划、商议、执行礼的实施,通常由三人组成。
按照分工细分为:1、架孝子者:引相、牵相,是大执宾在主持仪式时,引着孝子行礼的人,1人;2、执事宾,也称执事者、相宾、宾相、礼相,执事者在香案前给行礼这接、送香、酒的人,2人,也称站桌子者;负责整场仪式杂活的人,比如接送客人、送菜、烧水、挖坟等,多是青壮年。
负责接客人的执事:约有两三个执事守候在巷子边,等客人来了,要带客人去行礼,还要带客人去礼房,然后再安排好客人临时的休息处。
一场仪式中约有20人左右的执事,等整个仪式完成后(客人走后),主家会和执事们一起吃饭,或者说是宴请执事们以表谢意。
1、三年家请(早晨),大执宾喊:“安神客到”。
2、大街上行礼喊:“送神的客到”。
3、送到坟上喊:“送神的客到”。
4、中午棚口喊:“行奠的客到”。
三、乐班乐班,乐班也叫响笛,人员数就会在10人以上。
乐班多是主家派人去请,鄄城北叫写响笛。
乐班在仪式的当天演出,从早上7点开始至下午3点结束。
出殡仪式与风俗(死者入殓的习俗、为死者送魂、为死者引路──出殡)一、死者入殓的习俗入殓包括小殓和大殓,前面我们已讲过入小殓的情况,这一部分主要是讲“大殓”。
所谓“大殓”,就是指把尸体放进棺材内,这一道程序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大致的规定,《仪礼.丧大记》上说,大殓是在小殓的次日进行,也就是死后的第三天。
原因是“以俟其生”,(《礼记.丧问》)就是说在三天之内还要看一看死者有无复生的可能。
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对灵魂不灭,死后可以成仙这一道教的观念深信不疑,在这样一种宗教氛围中,民间的丧葬习俗也就很自然地遵崇这种宗教。
人们认为人死后大殓的时辰对于死者能否顺利地到达阴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民间对于大殓有了较多的讲究,选择好时辰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因而入殓的时间并不一定按照周代规定,非选择在死后的三天之内不可。
在杭州选择时辰的习俗叫做“山人批书”。
“山人”是民间对于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人的称谓。
在现在上海南汇区一带主持丧礼的“师公”也相当于“山人”,他是释道混合的产物。
丧家请山人选择入殓的时辰,这一时辰必须避开恶煞。
然后用手折书写亲族和至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送到丧家,这在当地就叫做“山人批书”,所批之书叫做“斗书”。
批完以后就由死者的亲人拿着批好的斗书回家去,用斜角的方式贴在大门上,等到入殓之前再由山人在焚烧太岁纸马时一起烧掉。
当选定了入殓的时辰,又给死者换好了寿衣后,就要由孝子奉尸殓入棺了。
通常这时候孝子们都要嚎啕大哭,然后就是给棺上加盖,接着举行大殓奠。
就是在这样一些过程中,各地的都有自己的风俗,有许多不同的作法。
在安徽江淮地区,在这种入大殓的过程中,他们有一种习俗叫做“开殃榜”。
所谓开殃榜就是丧家延请道士,按死者的生肖和死亡的月令干支,以五行的说法,推算出犯冲的生肖和忌讳事项,并把它写在纸上张贴于墙。
当死者入棺的时候,凡是犯冲的亲友都要远避,否则对于丧家不利。
民间认为死了人是一种遭殃,所以把这种榜文叫做“殃榜”。
丧葬礼程序
1、送终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人死后丧事才能正式开始,实际上当亲人同逝者“见最后一面”时就是丧事的开始了,此过程也叫送终。
即使在现今人们也常以老人是否有人送终,是否所有的孩子都来送终来评判老人是否有福,这也成为了一个评判子女是否孝顺的标准。
2、搬铺
临终前,应将其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男移至正寝,女移至内寝。
家中有长者的,不能移至正厅,而要移至侧屋。
3、报丧
逝者咽气后要先哭丧,当然这就并不是什么礼节问题,因为换个正常人都会哭。
此后,需在门外放一挂鞭以通知左邻右里。
古时登门报丧时,不论开门的人长幼尊卑通报者都要叩首,而现代由于楼房和各种限制已经不会放鞭炮了,只需在自家和邻居门上挂白布就行。
4、烧倒头纸
逝者咽气后需要烧倒头纸,通常情况下成都地区倒头纸斤数为3斤6两。
待纸完全烧尽,火星全灭后,需用专用的袋子将纸灰收起来放入逝者怀中。
5、净身穿衣
逝者死后要为其净身穿衣,先用热毛巾擦拭干净逝者的全身后
方可穿衣,穿衣时要遵循“由下到上”的顺序,先穿下身,后穿上身。
穿好衣服后,再用麻绳把逝者的袖口,裤脚都系好。
此后还要在逝者口中放一枚咬口钱,让其用牙咬住,再用白绸掩面。
寿衣一般是套装,有五件的也有七件的,不能穿皮毛的衣服,要么是绸子要么是棉的。
打理好遗体就可以在某一特定时辰入棺了,通常是头朝里脚朝外,也有个别地区相反。
南昌的葬礼祭祀习俗丧葬礼,是整个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项仪式,它表示一个人走完了自己的全部旅程。
自古以来,丧礼规模和名目颇为繁杂而隆重,其核心所注重的并非仪式或陪葬品,而是一种重人伦的丧礼精神和表示对亲人的怀念。
南昌人十分重视丧葬之礼,因为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当然有些人认为排场、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但是大部分人一定是因为爱自己的亲人,才会用心地办好丧礼,毕竟整个丧礼过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情。
礼仪篇送终病人在断气前,在家和在外的子女,必须赶到病人床前,听取临终嘱咐,送别死者,叫“送终”。
死者“断气”后,抬放到厅堂中间的板榻上,安放时头必须朝下,脚朝上,将脸盖上,亲属跪着不停地烧纸,这叫“下路”。
然后四处通知亲戚,叫“报丧”。
同时将全家人的“年庚八字”送请“地仙”选择人殓、埋葬日期,这叫“开书”。
闹丧人死的第二天,请吹打手吹奏哀歌,家里的妇女和着哀歌一齐号哭,这叫“闹丧”。
倒头礼倒头礼给丧家送礼叫“倒头礼”。
至亲送“三牲”(即熟鸡、鱼、肉),一般村邻送一对白蜡烛,一叠“钱纸”。
家属将收到的“纸钱”在灵位附近全部烧掉。
有人来祭拜时,家属在一旁大哭,并且还要说一些保佑祭拜者的话语。
设灵堂、守灵礼仪开始是五天,这五天逝者的家人每天晚上都要“守夜”(也就是整个晚上都不能睡觉,逝者遗体旁边要有人守着。
)一直守到下葬。
出水出水也叫取水,南昌话里面这个礼仪叫出水,其实含义就是取水为先人净身。
全部参加出水的人要穿好服装带好装备,长子在队伍的最前面,要带上水桶,草帽子,黑色的伞,走在第二个的是长孙,依次排下来的次子,次儿媳,女儿,女婿,其他孙子,外孙然后才是其他亲朋好友,伴随着丧葬乐队的唢呐长号大鼓,全部的人排成长队去离家里附近的河里打水回来。
出水最大的忌讳就是走回头路,一定要走不同的路回来。
而且全程路上要不断的打小爆竹。
那个草帽子是不能带回来的,要扔进河里。
出柩礼
维
公元△△△年△△太岁农历△月△日吉旦不孝男△△,阳孝女婿△△等,谨以三牲酒醴,粢盛肴膳,香楮清烛,茶汤果品,庶物之仪,致祭于西逝显考(妣)△公△△老大人之輀車前而泣曰:呜呼!
昨日何日兮,灵柩尚奠于中堂,今日何日兮,輀車将驾于道旁,不孝儿婿兮,扶柩安葬于祖山之阳,輀車既举兮,切勿惊而勿惶,感谢各位兮,安全送至山岗,兹当发引兮,儿婿俱增悲伤,幽灵过道兮,子婿欲见无方,痛容永隔兮,泪汪汪而断肝断,儿等不孝兮,谨具以酒浆,吾△有知兮,祈来格来尝。
呜呼,哀哉。
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