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2
《人口与人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和分布规律。
2、理解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掌握世界主要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和分布规律。
(2)世界主要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2、难点(1)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分析人口问题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三、知识梳理(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人口总数截至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 70 亿。
2、增长特点在 18 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3、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2、分布规律(1)从世界范围看,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平原地带,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三)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等。
(四)人种1、人种的划分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2、人种的特点(1)白种人:肤色较白,头发弯曲而金黄,鼻梁高,嘴唇薄。
(2)黄种人: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
(3)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
3、人种的分布(1)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
《人口与人种》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人口与人种的观点、特征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原因。
一、导入1. 引入问题:你知道人口和人种有什么区别吗?人口结构又是怎样变化的呢?2.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猜测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二、进修内容1. 人口与人种的观点-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而人种则是指人类在生物学上的分类。
- 人口的增长与减少主要受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而人种则是由人类的遗传特征和地理环境共同决定的。
2.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原因-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划分的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等。
- 人口结构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育率、死亡率、移民等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如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
三、进修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与人种的干系,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更直观地了解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原因。
3.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所在地区的人口数据,并分析其人口结构的特点。
四、教室检测1. 选择题:人口与人种的干系是(A. 相同;B. 相似;C. 不相关)。
2. 简答题:请简要说明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原因。
五、课后拓展1. 网上搜索: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举世人口与人种的分布情况。
2.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社区或城市进行人口结构的实地调研,加深对人口与人种的理解。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人口与人种的观点、特征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同砚们能够关注人口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未来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积极思考,加深对人口与人种问题的理解。
祝愿大家进修进步!。
《人口与人种》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人口与人种的观点和区别;2. 掌握人口数量和人种分布的相关知识;3. 理解人类种群的多样性和互相干系。
二、导学内容1. 人口与人种的定义和区别;2. 人口数量的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3. 人种分布的地理特点和影响因素;4. 人类种群的多样性和互相干系。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小视频或图片展示举世人口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别和人种分布的多样性。
2. 进修(1)人口与人种的观点和区别讲解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内的居民总数,而人种是指共同遗传特征和生理特征的人类群体。
(2)人口数量的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介绍人口普查、抽样调查和登记制度等统计方法,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发布的人口数据。
(3)人种分布的地理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地区的人种分布特点,如非洲的黑人、亚洲的黄种人等,以及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对人种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4)人类种群的多样性和互相干系分析不同人种之间的遗传差别、文化差别和互相影响,强调人类种群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家当。
3.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总结人口与人种的干系,思考人类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四、导学延伸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举世人口增长和减少的趋势;2. 调查当地人口构成和人种分布情况,探讨其原因和影响;3. 就人类种群的多样性和互相干系展开深入思考,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参与相关讨论。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2. 撰写一篇关于人口与人种的小议论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3. 收集有关人口与人种的新闻报道或钻研效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口与人种的观点和干系,拓展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尊重多样性的认识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宁兴趣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参与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口与人种》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中的第一节内容。
主要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四个方面。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与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不同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与学生前面学过的大洲与大洋、天气与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与我国的国情国策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国情、国策教育,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世界的语言、宗教、聚落、国家等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受年龄、心理及生理特点影响,七年级学生普遍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但许多学生只是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听到或看到有关人口方面的知识,了解很肤浅,不够全面。
在本节课中,要引导他们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对地图、资料的分析与归纳等学习方式,循序渐进地学习。
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比较感兴趣,老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通过阅读课文、图片、联系生活举例,引导学生认识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
但通过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来分析其社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于七年级学生困难较大,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点拨。
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理不仅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
【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目标】1.结合相关材料,分析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和人口增长过慢,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人口与人种》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人口与人种的观点和相关知识。
2. 掌握人口与人种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3. 理解人口与人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一、人口与人种的观点1.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2. 人种是指具有相同遗传特征和生理特征的一群人。
二、人口与人种的基本特征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
3. 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包括迁入、迁出、迁徙等。
4. 人种特征:人种特征包括皮肤颜色、面部特征、身体形态等。
三、人口与人种的分类1. 人口按地域分布可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2. 人口按年龄可分为孩子、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人口。
3. 人种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
四、人口与人种的意义1. 人口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
2. 人种多样性增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人口与人种的变化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口与人种有什么区别吗?2.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人种的特征,引发学生兴趣。
二、进修内容讲解(15分钟)1. 讲解人口与人种的观点和基本特征。
2. 分类讨论人口与人种的分类方法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口与人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思考。
四、知识拓展(15分钟)1. 指挥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资料,了解世界各国不同人种的分布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种多样性对社会的意义。
五、知识检测(10分钟)1. 设计简答题或选择题,检测学生对人口与人种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点名回答问题,稳固学生进修效果。
导学总结:1. 总结人口与人种的观点和基本特征。
2. 强调人口与人种的重要性,增进学生思考和认识。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互联网,了解更多关于人口与人种的知识。
2.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讨论或活动,拓展对人口与人种的认识和理解。
《人口与人种》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人口与人种的观点和特征;2. 掌握人口与人种的统计方法和钻研手段;3. 理解人口与人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内容:1. 人口与人种的观点- 人口: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内的总人口数量。
- 人种:指具有一定遗传特征的人群,通常根据人的生理特征、遗传背景和地理分布等来划分。
2. 人口与人种的特征- 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增长率等。
- 人种:肤色、眼睛颜色、头发颜色、身高、体型等。
3. 人口与人种的统计方法和钻研手段- 人口统计方法:普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
- 人种钻研手段:遗传学方法、人类学方法、考古学方法等。
4. 人口与人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人口: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减少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 人种:不同人种之间的文化差别、生理特征等会影响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
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讨论人口与人种的观点和特征,各自列举几个例子。
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了解人口与人种的统计方法和钻研手段。
3. 实地调研:到当地社区或学校进行人口调查,了解人口结构和分布情况。
4. 小组展示:各小组根据调研结果展示人口与人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评判:1. 每组撰写一份钻研报告,总结人口与人种的相关内容和钻研效果。
2. 参与讨论和展示的小组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小组并颁发奖项。
扩展阅读:1. 人类种群遗传结构的多样性与变化2.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干系3. 种族歧视与人种对等的探讨注:本导学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七年级地理上册《4.1 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②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确立“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观念;③能运用地图,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①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②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教学难点:人口密度、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人新课】人总要居住在一定的空间,人口在空间上的表现,即人口分布。
世界各地人口是怎样分布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讨的问题。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承转我们要准确的了解世界各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分布特征,就需要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密度。
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根据人口密度的概念和举例,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
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活动2、指导学生根据活动1所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把计算所得数据填入表中。
活动3、投影展示下表,反馈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及计算结果。
承转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A地的人口稠密,B地的人口较稀疏。
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匀呢?活动4、投影展示课本P66图“世界人口的分布”(不要文字说明),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对照图例,指出图中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及其分布规律。
(2)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活动5、教师先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
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分布规律。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活动6、教师再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
《人口和人种》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人口和人种的观点及其相关知识;2. 掌握人口统计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3. 了解不同人种的特征和分布情况;4. 探讨人口和人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人口和人种的观点1. 人口的定义:指守时期、特定地区内的总人口数量。
2. 人种的定义:指具有共同遗传特征和生理特征的人群。
二、人口统计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1. 人口变动:指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包括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
2. 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3. 人口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
4. 人口统计学方法:包括普查、抽样调查、模型预计等方法。
三、不同人种的特征和分布情况1. 亚洲人种:黄种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
2. 欧洲人种:白种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
3. 非洲人种:黑种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
4. 美洲人种:红色人种、棕色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
四、人口和人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影响:人口增长导致资源消耗增加,对环境造成压力。
2. 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口对经济发展有不同影响。
3. 人种差别对文化的影响:不同人种之间的文化差别会影响社会发展和交流。
导学任务: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人口和人种的基本观点;2. 分析不同人种的特征和分布情况,探讨其形成原因;3. 思考人口和人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4. 完成相关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应该对人口和人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分析不同人种的特征和分布情况,理解人口和人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批判性思考人口和人种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应该继续关注人口和人种相关的问题,不息深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人口与人种》导学案一、导入人口与人种是人类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通过进修本课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发展和多样性。
本节课将介绍人口与人种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人口与人种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人类种群的分类方法和特征;3. 理解人种差别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课程内容1. 人口与人种的观点- 人口: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人种:指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类群体,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和文化特征。
2. 人类种群的分类方法- 生理特征分类:根据人类的外貌特征进行分类,如皮肤颜色、眼睛形状等;- 文化特征分类:根据人类的语言、宗教、习俗等文化特征进行分类;- 遗传特征分类:根据人类的基因组成和遗传特征进行分类。
3. 人种差别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人种差别可能导致社会不对等和种族歧视;- 人种差别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增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进修方法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理解人口与人种的基本观点;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人类种群的特征和分类方法;3. 参与教室讨论,探讨人种差别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 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五、教室活动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人口与人种的观点及其区别,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不同人种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3. 教室展示:请同砚们展示自己对人种差别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进行互动讨论。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人口与人种的相关知识;2. 撰写一篇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思考;3.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七、评估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展示等活动的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小结、练习题等作业的完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为未来的进修和思考奠定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本课程,积极参与,共同砚习和进步。
课题: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明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了解人种划分及三大人种各自的特征,并简单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用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自学引导】
【合作解疑及展示评价】
人口问题(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
(1)、请同学们读课本第73页人口问题的相关文字和读图4.5,
思考: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应该釆取的措施是。
思路点拨:交通堵塞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饥饿贫困等方面;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不同的人种(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
阅读课本第71页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7)世界人种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8)人类可以分为哪三大人种?
(9)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皮肤颜色、头发形状、脸型、体毛等方面)
思)白种、黄种、黑种三个主要人种;(9)
阅读课本第72页图4.11思考:
(10)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人种分布特点:在世界一既有大范围的分布区,又有分布。
(11)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12)除亚洲以外,还有哪几个大洲黄种人较多?
(13)完成课本第73页1.(3)表格内容
思路点拨:(10)集中小范围的零星分布;(11)白色人种;(12)北美洲南美洲;(13)白种人:欧洲、
南北美洲、大洋洲等;黄种人: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等地;黑种人: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
(14)完成课本第73页第2题
(15)阅读课本第72页阅读材料,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没有优劣之分。
【知识回顾及检测】
1.下列不属于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是()
A.住房紧张,交通拥挤B.就业困难,粮食短缺
C.大气污染,土壤沙化D.农作物产量低
2.人口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老龄程度提高B.国防兵源充足
C.劳动力资源过剩D.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3.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城市带来的问题是()
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②水土流失③垃圾、噪声污染,环境污染④就业、入学、医疗紧张⑤供水、供电负担重⑥扬沙天气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4.乡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中错误的是()
A.经济水平提高,乡村有剩余劳动力
B.人口增长太快,乡村居住不下
C.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D.城里教育、医疗、生活条件好
5.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B.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现象,集中在发达国家
C.世界各国都要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增长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