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 格式:doc
- 大小:13.69 KB
- 文档页数:3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
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省九江市。
我刚刚讲到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一个大学者叫王昶,他是专门研究书院文化的。
他还有一本专著,叫做《天下书院总志》。
在这本书的序里,他对天下的书院依次作了个排名,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
那么凭什么给这个评价?有很多人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我考虑来考虑去,我觉得王昶之所以对白鹿洞书院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很长,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次要的方面。
最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后面专门要给各位讲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在这里诞生的。
它影响之大,影响之久远,等一下我会做一个介绍。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张《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入口,我在这里想说一下,这个入口距白鹿洞书院的正门还差蛮远的。
这就是为什么叫它叫“洞”,等一下我会给你讲。
这入口是在公路旁边。
从这个入口处进去就开始往下了。
这个往下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要去的话,建议您坐车下去。
你要是走下去,走到那个正门的地方你就累的不得了了。
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
这样的地方古人亏了他们找啊。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往下。
这就正门了。
这里现在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白鹿洞书院名称的由来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叫“白鹿洞”。
各位都知道宋代的四大书院其他的三大书院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
那么这个地方在古代它是处于江州,具体的讲它是属南康府管,也就是现在的星子县,那个时候叫南康府。
宋代它的级别比较高,叫南康军。
所以朱熹是南康军的知军。
在那里一共呆了三年。
这个地方要是按地名应该叫江州书院或者南康书院,怎么搞个白鹿洞书院呢?所以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它这个名字的由来。
白鹿洞的传说故事
白鹿洞是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的一处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海会镇。
关于白鹿洞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庐山五老峰下住着一位叫李渤的学者。
他性好读书,博学多才,白天出门劳作,晚上就在家读书。
他读书十分刻苦,经常秉烛夜读到天亮。
有一天,李渤正在家中读书,突然一只白鹿闯了进来。
李渤十分惊奇,但见这只白鹿通体雪白,没有一根杂毛,两只眼睛如同黑宝石一般闪亮。
白鹿见了李渤,也不惊慌,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他。
李渤见白鹿十分可爱,便走上前去抚摸它。
白鹿也不反抗,任由李渤抚摸。
李渤见白鹿如此温顺,便对它说:“你是不是饿了?我这里有一些食物,你可以吃。
”白鹿听了,点了点头,走到李渤身边吃了起来。
从那以后,白鹿每天都来到李渤家,和他一起读书。
李渤也对白鹿十分照顾,每天都会给它准备食物。
渐渐地,李渤和白鹿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李渤对白鹿说:“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白鹿点了点头,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去。
于是,李渤带着白鹿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
李渤和白鹿游历了许多地方,见识了许多风土人情。
他们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李渤和白鹿的故事,便在庐山五老峰下修建了白鹿洞书院,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1。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故事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浙江省乐清市的一处历史名胜,也是中国文化
人的一处重要的朝圣地。
它曾经是南宋时期学士书院,文化氛围浓厚,被誉为“东南第一书院”。
在明清时期,这里被定为进士考试的考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白鹿洞书院占地面积广达100余亩,建筑群依山傍水,环境清幽
宜人。
这里的主要建筑群有白鹿洞、白鹿塔、岳王庙、棠溪浴池等。
据传说,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一座道观,建于唐朝,是一位名叫张先
生的道士所建。
南宋时,有一位名叫洪咨夔的学者以自己的私邸为书院,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学子,正式开启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故事。
白鹿洞书院曾经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云集之地,学者们在此崇尚
道德、礼仪、文学,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教育体制。
不
少文人墨客闻名当时,如诗人陆游、文学家吴敬梓等都曾在此求学、
著述。
到了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进一步发展壮大,被列为国家考试的
重要考场之一。
古时候,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选拔官吏的制度,而白鹿洞书院就成为当时南方的四大省级考场之一。
每年的科举考试
吸引了众多考生前来应考,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为了自己的个人
前途,有的则是为了报效国家和民族,大家都希望能在这里获取一份
荣誉和成就。
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白鹿洞书院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
每年,数以万计的文化爱好者和书法家、文学家聚集于此,欣赏历史文化,感受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
白鹿洞
书院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人的人生哲学、道德观念、文学涵养和品格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棂星门牌坊的左边便是白鹿洞书院的门楼,入内左边房子为泮池旁的“泮斋”,右边房子为“憩斋”,是老师的卧室。
再前便是二层的阁楼“御书阁”又名藏书阁,经过下面的门道,便看见园子前方的明伦堂,这里就是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授课的课堂。
绕过明伦堂,后面山体开有一洞穴,这就是白鹿洞,洞内有一石鹿,鹿后有一石碑,这洞是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今星子县)知府王溱开挖的。
明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工匠琢石鹿置于洞内,并作《石鹿记》立石碑于石鹿后。
这俩位官老爷都做到了千载留名的“到此一游”,王溱建洞之初,洞顶只是一个平台,二十年后,第三个官老爷:明嘉靖三十年(1551)江西巡按曹汴到此一游时又手多多在平台上修建一座木亭,名为“思贤亭”。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第四个官老爷:江西参议葛寅亮,以另类的手法也实现了千载留名的“到此一游”:叫手下马仔把石鹿移出挖个坑埋了,之后又有不少大师在此挥毫留个印记。
世间的事,真是有那么巧的,1982年,在维修礼圣殿时于二米深的泥土下发现了这只石鹿,又重新置于洞内。
今天当游人站于此地,回顾着历史,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1:2:3:御书阁(藏书阁)4:御书阁(藏书阁)5:6:7:8:9:10:明伦堂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思贤台23:24:25:26:27:前为明伦堂,远处为御书阁28:礼圣殿29:30:碑廊31:32:老照片来自网络图片说明:位于白鹿洞书院明伦堂后面的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士文》。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出。
”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
石鹿后有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少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书院记》。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白鹿洞书院,位于星子县白鹿镇。
始建于南唐,在当年李渤读书之处设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在朱熹知南康军时达到鼎盛时期,与宋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唐贞元年间,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台榭,植花木。
关于他与白鹿洞书院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正值青春年少的李渤,住在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读书,整整两年都未离开山洞一步。
一天五老峰巅的一群神鹿脚踏祥云,敬仰地俯视李渤晨读。
李渤日夜攻读的刻苦精神,感动神鹿群中的一只白鹿,为了陪伴李渤读书,它飞下云际,来到李渤身边,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伙伴。
黎明,白鹿引颈长鸣,唤醒李渤离开山洞,迎着朝霞读书;夜晚,山风飕飕,白鹿衔过一件长袍,轻轻给李渤披上御寒;深夜,李渤疲惫地伏案而睡,白鹿只身奔进深山,衔来山参送到书案之上,给李渤滋补身体。
有一次李渤躺在山岩上读书,渐渐掩着书睡熟了。
这时乌云四起,山雨欲来,白鹿当即一声鸣叫,唤来五老峰头的鹿群,簇拥着李渤遮风挡雨。
李渤醒来,感动地抚摸着满身淋湿的白鹿,流出了热泪。
从此主仆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为使李渤专心读书,白鹿还主动为主人购买纸墨笔砚。
只要主人将钱与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它就从洞里出发,抄松林小径,跑到落星湖畔的小镇里,将李渤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
李渤功名成就,当了江州刺史,再来洞中寻找白鹿,白鹿早已腾云驾雾返回天庭了。
为了纪念白鹿,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书院大门匾额上“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笔锋庄重遒劲,运笔矫若游龙,鲜有人知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之手书。
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李梦阳,一天来到书院巡学,一位学子冒昧请他题字留念。
白鹿洞书院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白鹿洞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一北路,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代书院遗址。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介绍。
一、历史渊源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初年,据《福州府志》记载,白鹿洞书院最早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当时由湖广黄冈人郭泄以及琅琊琅琊士康元吉等人共同创办。
建院之初,白鹿洞书院以招收学子、培养人才为宗旨,迅速成为当地知名的学府。
清代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格局,是当时福建省内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书院之一。
二、建筑风格白鹿洞书院的建筑风格融汇了福建传统建筑的特色,充分展现了福建古代建筑的魅力。
整个书院主要由三进院落组成,前厅庑殿,布局严谨有序。
主体建筑采用红砖木构结构,建筑风格匠心独运,雕梁画栋、彩绘饰物精美华丽。
尤其是书院的正殿,其建筑形式独特,屋顶呈折角状,檐部影翘,给人以峻拔、雄伟之感。
除了建筑本身的独特之处之外,书院内还保存着丰富多样的文物和文化遗迹,如石碑、匾额、字画等,这些都为深入了解白鹿洞书院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三、文化意义白鹿洞书院作为福建省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见证了古代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白鹿洞书院曾是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孕育了许多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对于当地的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白鹿洞书院也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总结白鹿洞书院作为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历史渊源的延续,建筑风格的独特性以及文化意义的深远影响,使得白鹿洞书院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学术研究对象。
今天,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白鹿洞书院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领略到这段历史的魅力与智慧。
书院3白鹿洞书院
书院是宋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特色。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院,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书院,史称“四大书院”。
其中被推崇为“四大书院之首”,“海内外书院第一”的当属江西省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
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后因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而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白鹿洞来历:唐德宗年间,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
他们还驯养了一只白鹿,山村乡民视之为神,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虽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由于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为白鹿洞书院,檐下石额上“白鹿洞书院”五字由赵朴初提字,院内明伦堂前竖立着一座王阳明先生的雕像。
书院“进士榜”上写着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下江西所有中过进士的名单,其中从白鹿洞书院走出的进士就有102名,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名字如:晏殊、朱熹、王守仁、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文天祥等等先贤们。
白鹿洞出人才!
单位管理将书院比喻成古代中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白鹿洞书院简史据五卷本白鹿洞书院志编白鹿洞书院简史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志记载:唐德宗贞元时(785-805),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
朱熹在《延和殿奏事》中提到“遂立簧舍”,也就是指办了学校。
李渤兄弟驯养了一只白鹿,山村乡民视之为神,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
他们兄弟隐居的山谷,被称为白鹿洞。
五代时,白鹿洞先由杨吴江州得阳县管辖,南唐李氏代杨吴,又改隶南唐江州奉化军德化县管辖。
南唐异元四年,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起了庐山国学,白鹿洞从此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
这是一所与当时建立在南唐首都金陵(今南京)秦淮河畔国子监相类似的学校,故后来有的史书也称白鹿国学为“辟雍”。
南唐朝廷派遣国子助教前来庐山国学,主持国学行政和教学工作。
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以主教授。
建隆二年(961),南唐中主(元宗)李碌由金陵迁都南昌途中曾住落星诸(即当时德化县星子镇,现星子县城)。
李碌及随行在游览庐山的同时,视察了庐山国学。
他看到了学生江为的题壁诗“吟登萧寺旎檀阁,醉倚王家敢帽筵”非常赞赏。
五代,中原战乱频繁,政权更替不已,经济、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
而南唐、吴越因偏安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成为华夏经济的重心所在。
在发展文化、学术方面,南唐更为突出。
江西是南唐君臣藉此与中原抗衡的后方,南昌又曾是南唐的南都,庐山是李瀑、李惺两位君主发迹之地,他们又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因此,在他们的极力倡导和关注下,庐山国学成为五代时期一所著名的大学和南唐重要文化学术中心之一。
庐山国学生徒,最多时达好几百人,平时保持百余人不等,这些生徒不乏知名人士,如李中、刘钧、杨徽之、刘式、江为、伍乔、夏宝松、殷鸽、何昼等。
其教授内容除传授与阅读儒家孔孟经书外,也学习史籍、诗文,以及诸子百家文集。
据史料记载,庐山国学诸生中,有的长于军事、政治;有的“精于经史、能为文章,’;有的以文学盛名;更多的则能诗,善诗,以诗名扬四方。
江西白鹿洞书院的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江西山水秀美的景区——白鹿洞书院。
这座历史悠久的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请跟随我的脚步,一同探寻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一、书院的建立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明代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唐寅的家族所建。
唐寅以其高超的书法功力和独特的文学才华在文坛上广受好评,被誉为“唐家三杰”之一。
他的家族以南明郎中唐嗣容为代表,是在明代后期文化昌盛时期的知名文人家族。
唐寅的家族因贫困移居到江西南昌,并在白鹿洞附近寻找生计。
随后便在这里建造了书院,以便在此学习,休息和交流文化。
书院也成为了唐寅等人的文化聚集地,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前来。
二、建筑特色白鹿洞书院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明清时期的古代传统式样。
书院建筑结构合理,气势恢宏,形态独特,颇具古典巴比伦风格。
书院靠山而建,南门设在凸岩之下。
穿过南门进入,首先眼前是一间充满韵味的“春梦楼”,再行分头走过去,便是碑坊正龛门前,两侧是书院募捐碑和唐嗣容家塾碑。
书院北门联曰:“回首峰前,宛然更有兰亭意;一探洞中,别具龙舟梦。
”三、文化特色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成就和里程碑。
书院内陈列着唐寅的书法作品和著名诗词,包括《白鹿洞书院图》等。
这些文化珍品是中国书法、绘画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代表之一,其中蕴含了许多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
这些思想和传统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重要活动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胜地,也是赏识文化艺术的人士的聚集地。
每年书院都会举办许多重要活动和文化节庆,吸引着众多文艺爱好者和游客的到来。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白鹿洞书院诗歌节”。
在诗歌节期间,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会在书院内作诗,共赏诗词之美。
这样的活动除了提供文化交流的机会,也为文学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白鹿洞书院,位于星子县白鹿镇。
始建于南唐,在当年李渤读书之处设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在朱熹知南康军时达到鼎盛时期,与宋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唐贞元年间,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台榭,植花木。
关于他与白鹿洞书院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正值青春年少的李渤,住在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读书,整整两年都未离开山洞一步。
一天五老峰巅的一群神鹿脚踏祥云,敬仰地俯视李渤晨读。
李渤日夜攻读的刻苦精神,感动神鹿群中的一只白鹿,为了陪伴李渤读书,它飞下云际,来到李渤身边,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伙伴。
黎明,白鹿引颈长鸣,唤醒李渤离开山洞,迎着朝霞读书;夜晚,山风飕飕,白鹿衔过一件长袍,轻轻给李渤披上御寒;深夜,李渤疲惫地伏案而睡,白鹿只身奔进深山,衔
来山参送到书案之上,给李渤滋补身体。
有一次李渤躺在山岩上读书,渐渐掩着书睡熟了。
这时乌云四起,山雨欲来,白鹿当即一声鸣叫,唤来五老峰头的鹿群,簇拥着李渤遮风挡雨。
李渤醒来,感动地抚摸着满身淋湿的白鹿,流出了热泪。
从此主仆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为使李渤专心读书,白鹿还主动为主人购买纸墨笔砚。
只要主人将钱与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它就从洞里出发,抄松林小径,跑到落星湖畔的小镇里,将李渤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
李渤功名成就,当了江州刺史,再来洞中寻找白鹿,白鹿早已腾云驾雾返回天庭了。
为了纪念白鹿,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书院大门匾额上“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笔锋庄重遒劲,运笔矫若游龙,鲜有人知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之手书。
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李梦阳,一天来到书院巡学,一位学子冒昧请他题字留念。
当他得知这位学子与自己同名同姓时,便饶有兴趣地口出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要求这位学子对上一联。
学子一听,明白上联之意,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的。
下联一出,众差役齐声吆喝“大胆”,吓得这位学子跪伏在地。
李梦阳向众吏忙摆手示意,爽朗地说笑道:“无妨,无妨!对仗工整,学子有才!”
于是泼墨挥毫欣然写下了这五个大字,悬挂于门顶匾额之上,并世代相传至今。
撰文/李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