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鹿洞书院教条(原文版)

白鹿洞书院教条(原文版)

白鹿洞书院教条(原文版)
白鹿洞书院教条(原文版)

白鹿洞书院教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附录

先生之父韦斋,建炎间为南■州尤溪尉。罢官待调,迁寓于隔溪郑氏之书室,于庚戍九月十五日生先生,后人因名所近之山曰毓秀峰。

先生幼有异禀,五岁入小学,始诵《孝经》,即了其大义,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间从群儿嬉游,独以沙列八卦象,详观侧玩。又尝指日问韦斋曰:「日何所附﹖」曰:「附于天。」又问:「天何所附﹖」韦斋异之。

韦斋疾,以家事属刘子羽,而诀于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翚,且俾先生父事之。白水以女女焉。不数年,二刘俱没,独事籍溪最久。

孝宗即位,应诏上封事,首论圣学,次论金人有不共之雠,万无可和之理,即参以利害,亦有百害而无一利。次年趋召命,又极言之。

干道四年,建州饥,先生请于府,贷粟散给,民多免死。社仓之法始此。

淳熙二年,吕东莱自东阳来访,先生留止寒泉精舍月余,商订《近思录》。饯东莱至鹅湖,陆子寿、子静、刘子澄来会,相与讲辩其所闻。

六年,知南康军,立濂溪祠,以二程配。别立五贤堂,祀陶靖节、刘西涧父子、李公择、陈了斋。复白鹿洞书院。

十三年,入对,上封事。次年戊申,又上封事。

绍熙元年,知漳州,刊《四经》、《四子书成》。

光宗之立也,赵忠定求能通信于长信宫者,未有其人。或言韩侂冑于太皇后为亲属,遣入白,不许。侂冑出,遇内侍关礼于门,告之故,礼请独入,涕泣固请,太皇许之,命呼侂冑入,使喻意庙堂,其论遂定。侂冑自谓有定策功,依托肺腑,居中用事。先生惕然为忧,因疏寓其意,且进对面陈之。又数戒忠定,勿使预政,而忠定谓其易制,不复远虑,先生因讲毕奏疏极言之。侂冑大怒,阴使其党谋去先生,乃于禁中为优戏,以荧惑上听。及先生再申前疏,而御批与祠,先生去国矣。

庆元元年,侂冑诬赵相以不轨,窜置永州,且创「伪学」之名以斥善类。先生草疏万言,极谏奸邪蔽主之祸,白宰相之 。诸生力谏,遂筮之,遇《遯》之《同人》,先生默然焚其稿,更号遯翁。朝廷时治党人方急,赵相死于道。

先生自筮仕以至属纩,五十年间,历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纔四十日。

初居崇安五夫,筑书院于武夷之五曲,榜曰紫阳,识乡关也。后筑室建阳芦峰之巅,曰云谷,其草堂曰晦庵,自号云谷老人,亦曰晦庵或晦翁。晚居考亭,作精舍曰沧洲,号沧洲病叟。最后曰遯翁。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白鹿书院, 全称白鹿洞书院,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南。 此地背山临溪, 四山环合,环境幽胜。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早年隐居驯养白鹿于此,后称之 白鹿洞。南唐于此设庐山国子监,宋初扩为书院,始称白鹿洞书院。它与岳麓书 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南宋淳熙六年(1179 年)朱熹 重整白鹿洞书院, 制定 《白鹿洞书院教规》 。 宋陆九渊、 王宋仁也曾在此讲过学。 原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有文会堂,御书阁、先贤祠等 360 余间。四周有源 泉亭、独对亭。书院前有枕流桥,以及众多石刻摩崖。白鹿洞书院古为文人汇集 之所,今为游人必览之胜地。 少室山人旧草庐,隔朝换作紫阳居。 一松门外张华盖,五老云中看读书。 白鹿仙踪流水远,青衿灯火讲堂虚。 人间何处寻精舍,稷下淹中恐不如。 [诗名]白鹿书院 [作者]袁枚 [注释]●少室山人:即李渤,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早年刻志于学,隐 居嵩山最高峰少室山(今在河南登封县北),号少室山人;后累官谏议大夫、江州 刺史、 给事中、 桂管观察使、 太子宾客。 ●紫阳: 即朱熹。 他早年居福建崇安时, 厅堂题额“紫阳书堂”,故世称紫阳。●华盖:帝王的车盖。此句原注云:“路 旁古松枝叶蔽芾,号华盖松。”●五老:指五老峰。●白鹿仙踪:据传李渤居庐 山时驯养一白鹿颇有灵性,能远道购物不误;他常遣鹿为己服务。●青衿:书生 衣着。●精舍:旧称学舍、讲学之所。●稷(ji 季)下:古地名,在今山东淄博 市。战国时齐宣王祖辈三代在此建置学宫,广招天下数千文士讲学,是战国各学 派荟萃的中心。●淹中: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淹中为春秋鲁国文化中心,古 文《仪礼》(即《士礼》)出于此地。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诗名]游白鹿洞歌 (全诗 17 句)
1/5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从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大儒。现在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从登第之后,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

“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呢? 二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朱熹始终把德育放在领先的地位,把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学生以知识,又教他们怎样做人。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拟订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如“五教之目”“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他把封建道德作为至纯至上之物,要求大家去遵守,如果谁违反了着中封建道德,就应该是异端。 三 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他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详解如下 一、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五教”就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五伦”即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在《礼记·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意思是:父子之间应该有亲情,君臣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尊卑次序,朋友有诚信。也就是说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从、为长要惠、为幼要顺、为友要相互讲诚信。 二、为学之序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

白鹿洞书院教条(原文版)

白鹿洞书院教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附录 先生之父韦斋,建炎间为南■州尤溪尉。罢官待调,迁寓于隔溪郑氏之书室,于庚戍九月十五日生先生,后人因名所近之山曰毓秀峰。 先生幼有异禀,五岁入小学,始诵《孝经》,即了其大义,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间从群儿嬉游,独以沙列八卦象,详观侧玩。又尝指日问韦斋曰:「日何所附﹖」曰:「附于天。」又问:「天何所附﹖」韦斋异之。 韦斋疾,以家事属刘子羽,而诀于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翚,且俾先生父事之。白水以女女焉。不数年,二刘俱没,独事籍溪最久。

2011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解析版)

2011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活性炭韬光养晦冗(rǒng)长恪(kè)尽职守 B. 谐奏曲咄咄逼人怆(chuàng)然怙恶不悛(qǔn) C. 威慑力暇不掩瑜攫(jué)取唾(chuí)手可得 D. 笑咪咪按图索骥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怙恶不悛应为quān;C项暇不掩瑜应为瑕不掩瑜,唾手可得应为tuò;D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荒谬应为miù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受方言影响误读的字特别多, 【备考提示】注意形近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不合语境。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容易,词语大多较为常见或者经常练习。 【备考提示】使用成语要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词义的轻重,对一些易望文生义的词尤其要引起重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白鹿洞书院讲义

白鹿洞书院讲义 陆九渊 某虽少服父兄师友之训,不敢自弃;而顽钝疏拙,学不加进。每怀愧惕,恐卒负其初心。方将求针砭镌磨于四方师友,冀获开发,以免罪戾。此来得从郡侯秘书至白鹿书堂,群贤毕集,瞻睹盛观,窃自庆幸。秘书先生,教授先生,不察其愚,令登讲席,以吐所闻。顾惟庸虚,何敢当此。辞避再三,不得所请。取《论语》中一章,陈平日之所感,以应嘉命,亦幸有以教之。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读此,不无所感。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卿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汩没于此,而不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于义耳。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心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谨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秘书先生起废以新斯堂,其意笃矣。凡至斯堂者,必不殊志;愿与诸君勉之,以毋负其志。 淳熈辛丑春二月,陆兄子静来自金谿,其徒朱克家、陆麟之、周清叟、熊鉴、路谦亨、胥训实从。十日丁亥,熹率寮友诸生,与俱至于白鹿书院,请得一言,以警学者。子静既不鄙而惠许之;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悚然动心焉。熹犹惧其久而或忘之也,复请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搜集的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一)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创始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个人认为,此李渤即苏轼名篇《石钟山记》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因为两人活动时间类似,活动地点类似,身份类似。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 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

描写景点游记随笔写作-白鹿洞书院

描写景点游记随笔写作:白鹿洞书院 编者按:白鹿洞书院,有白鹿,但没有洞。因其别有洞天,自成一格,所以谓之白鹿洞。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白鹿洞书院。 【1】 从九江乘车去白鹿洞书院,天色向晚,见到了庐山的另一番景象:夕阳余晖,给连绵峰峦镀上一层金色,云霞似锦,又似天上的高山大泽,疑有大罗神仙居住其间,诗仙太白骑鹿访仙。 是与天相接的五老峰。 山下有林木,林木间有水田,水田间有乡道,通着人家。青瓦白墙,恬静安好。 【2】 本来,我对白鹿洞书院期许并不高。以为,就是座书院,坐落在某座现代小城或小镇里。书院是古式的,院门内外,两个世界:门内古老衰朽,散发老旧气息,斯人已去,睹物怀人;门外是热闹街市,有拉客住宿吃饭的生意人,有招揽乘客的司机,有水果摊,有百货店;;和中国所有的小城小镇没啥两样。 想象中,白鹿洞书院是这样的。 然而不是。我是把书院想象成了散落各地的春秋祠。 【3】 车是去星子镇的。在去白鹿洞书院的路口把我撂下。我以为走几

步就到了,没想到得走老远。 但才走几步,我就兴奋了。 这地方和想象的不一样。 最不一样,是它周围不是街市,没有城镇。它在非常安静的地方。 一条水泥路蜿蜒向前,路边草木茂盛,迎风招展,远处是庐山,缥缈如画。暝烟四合,蛐蛐声响。我像个负笈游学的少年,奔向心驰神往的圣地。 走着走着,走进了一片森林。两边古木参天,森林里有潺潺流水声,有鸟鸣。路遇老妪晚归,问:白鹿洞书院还走多远啊奶奶?回:再走几步就到了。 果然再走几步,就到了。 【4】 我大概是今日最后一位客人。管理员领我去延宾馆寻觅住处。匆匆路过书院外,走马观花,无暇细看。想,先歇下,明日再看吧。 到延宾馆,客房老板娘领我看房间,定下住处,说可以招呼我吃一顿晚饭和一顿早餐。我道谢。她说你先歇一下,一会儿去吃饭吧。 行,我说。 住处是榻榻米式的。干净,舒适。有个小书架,有一些艺术相关的书。 我等汗水歇干了,便冲凉洗澡,换洗衣物。 收拾毕,便去吃饭。 【5】

白鹿洞书院揭示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我们明白了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南宋的书院发展到极盛,其中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学院学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将深入的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南宋淳熙六年,即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呈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之道,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揭示了教育的宗旨,展示了人们为学的方向,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这样就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修养的途径都结合了起来。内容有以下五方面: 1;“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就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为学秩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反映了宋代大多数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目标,也为此后历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范本,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经典文献。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使书院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 导读: 一、大学理念 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 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古代书院,是我国传统大学的另一重要形态。它最早见于唐代,书院刚开始时只是一种藏书楼或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古代书院其实质就像今天的民办大学。中国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求功名、循循善诱、学术自由的风气。宋代著名儒学大师朱熹将儒家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与发展作为书院的教育理念。他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提出:“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朱熹在书院教条中指出“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上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其别如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上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上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上接物之要。”[1](р204)分别阐述了书院自由讲学和自学读书的特点,以及阐述了书院办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和接物之要,体现了知、行合一,学、问相济,思辨结合思想,以及教育的非功利思想。这些传统书院的办学理念,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了历代书院学规的典范。各书院大师纷纷依照此例,将自己的讲学宗旨,进德和为学的基本要求及书院生活的基本守则结合起来,形成了特色各异的书院教学制度和书院办学理念。 我国古代大学无论是官学还是书院,其理念都是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夜宿白鹿洞书院

夜宿白鹿洞书院 刘伟(北京)《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9日 16 版) 4月21日夜晚,细雨霏霏,汽车在山谷穿行。车灯照射下,两侧大树林立,树冠枝叶密织如盖,湿漉漉的道路蜿蜒向前。 那远处的白鹿洞书院,是我的,可能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心中的一盏灯。 山林寂静,唯有溪水潺潺,夜色中终于闪现一片建筑。看守人老万打着手电,将我们引入延宾馆。 延宾馆由南宋朱熹始建,取“握发延宾”“礼贤下士”之意。三进院子,带廊道的东西厢房,有房间若干,以前为学子居所,正中高大的“春风楼”,上下两层,书院洞主(院长)在此迎宾、读书和就寝。一楼中堂的正面墙上,贴有一张朱熹像。 屋内一角置有书法条案和茶盘。年近半百的老万在此工作已有八年,他拿出茶叶茶具,让我们自己烧水泡茶。他说,平时来这里住宿的客人很少,暇时自己也写写字,修整院落的树木花草。 夜不能寐,我走出下榻的东厢房,山风摇荡,漫山的树林沙沙作响。“春风楼”下还亮着一盏节能灯,屋檐雨水淅淅沥沥,灰白的灯光映照院中朱熹塑像,身着长衫,一手持书,清癯的面目依稀可见。斯人远去,我虽不能如古时的学子闻道如沐春风,但在夜风夜雨中,仍能感受到那绵长的文化气息。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自唐宋迄今千余载,先圣后贤,代不乏人。现在,我终于如愿来谒。 清晨,鸟鸣此起彼伏,信步出到院外,眼前的景色鲜亮起来。满目青山,拱桥凉亭,摩崖题刻,古道林荫,溪流蜿蜒。从大城市来此,恍如隔世。这是一个隐于深山的建筑群。背山面溪,排列着五座院落,分别是“先贤书院(朱子祠)”“礼圣殿(文庙)”“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斗拱飞檐,高低错落,黛瓦粉墙,古木参天。早期建筑已毁,现大多是明清遗存。 大门上方“白鹿洞书院”几个大字,为明代大学者李梦阳题写,左侧墙上镌刻着几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此的考察感言,其中一个评价倒也贴切:这个地方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建筑,是中国文明的标志。 唐时,李渤来此隐居读书,后官至江州刺史,因渤养有白鹿,其居所谓之“白鹿洞”。白居易过江州,赠李渤诗云: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南唐升元年间,朝廷首建书院“白鹿国学”;这以后,历代多个皇帝对白鹿洞书院有御赐御批。南宋淳熙年间,朱熹任南康知军,到任伊始,首先修复的就是已衰败的书院,并自任洞主,制订教规,邀请当时名家来此教学授徒,开“讲会”之先河。 国家重视文化,尊重读书人,社会便有清朗之气象,但也不能偏颇。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风之盛,才子、佳作之多,在中华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无出其右;而其军备松弛,锦绣河山为铁蹄践踏,万千文化精品毁于战火。这个教训,对现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沉重而深刻。 中国古时的书院,已有较完备的教育功能,既有教学、讲座、藏书、交流、住宿,也有对先贤(以孔子为主)的祭祀,是绵延不绝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场所。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虽短,却蕴含着“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本文探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对学生在处事、修身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对目前我国学生德育教学所有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探究一、《 朱熹在指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时,耳闻目睹了南宋王朝官学衰落、人才匾乏的现状。以及教育上存在风俗日薄、人才日衰的事实,制定出《揭示》,以作为学生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白鹿洞书院揭示》一共有五条,都是朱熹阅览经书,从中提取精髓制定而成。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以“圣人之德”或“圣人之学”造就理想人格的“圣人”为培养目标,以整顿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局面,培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学规中所反映的朱熹教育理念 1“.明人伦、明义理”的教育目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接着又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表明了朱熹所倡导的为学之序,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问、思、辨属于认识,目的在于通过这四个环节,达到穷理。而笃行,属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朱熹提倡认识和实践应当得以统一。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朱熹认为,读书和做学问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求理。求学应该以明义理为目的,明确的抨击了学校和科举流弊。当今我们的

社会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全以成绩单来作为唯一标准,目前学校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教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以健全人格为本,也就是朱熹提倡的:明德。所以,学校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 2“.言忠信,行笃敬”的德育观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见,在朱熹看来,书院的目的是为朝廷培养出有才学之士,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风格,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朱熹主张:学士只能为朝廷所用,而不能为被统治的农民阶层服务。而我国现在德育发展必须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方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文明。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白鹿洞书院揭示》提现的处理人际关系提现的重要原则,它告诉我们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人,这也就是忠恕之道。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人不应该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当代的教育模式大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中,条条框框的说教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目前青少年学生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只是把道德准则作为应试教育的考题,并不能真正打动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相结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白鹿洞书院,位于星子县白鹿镇。始建于南唐,在当年李渤读书之处设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在朱熹知南康军时达到鼎盛时期,与宋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唐贞元年间,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台榭,植花木。关于他与白鹿洞书院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正值青春年少的李渤,住在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读书,整整两年都未离开山洞一步。一天五老峰巅的一群神鹿脚踏祥云,敬仰地俯视李渤晨读。李渤日夜攻读的刻苦精神,感动神鹿群中的一只白鹿,为了陪伴李渤读书,它飞下云际,来到李渤身边,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伙伴。 黎明,白鹿引颈长鸣,唤醒李渤离开山洞,迎着朝霞读书;夜晚,山风飕飕,白鹿衔过一件长袍,轻轻给李渤披上御寒;深夜,李渤疲惫地伏案而睡,白鹿只身奔进深山,衔

来山参送到书案之上,给李渤滋补身体。 有一次李渤躺在山岩上读书,渐渐掩着书睡熟了。这时乌云四起,山雨欲来,白鹿当即一声鸣叫,唤来五老峰头的鹿群,簇拥着李渤遮风挡雨。李渤醒来,感动地抚摸着满身淋湿的白鹿,流出了热泪。从此主仆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为使李渤专心读书,白鹿还主动为主人购买纸墨笔砚。只要主人将钱与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它就从洞里出发,抄松林小径,跑到落星湖畔的小镇里,将李渤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李渤功名成就,当了江州刺史,再来洞中寻找白鹿,白鹿早已腾云驾雾返回天庭了。为了纪念白鹿,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书院大门匾额上“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笔锋庄重遒劲,运笔矫若游龙,鲜有人知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之手书。 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李梦阳,一天来到书院巡学,一位学子冒昧请他题字留念。当他得知这位学子与自己同名同姓时,便饶有兴趣地口出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要求这位学子对上一联。学子一听,明白上联之意,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的。下联一出,众差役齐声吆喝“大胆”,吓得这位学子跪伏在地。李梦阳向众吏忙摆手示意,爽朗地说笑道:“无妨,无妨!对仗工整,学子有才!”

白鹿洞书院的建筑格局及教学方式研究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白鹿洞书院的建筑格局及教学方式研究 姓名:胡娄琴 学号:15407300215 班级:艺学1502 专业:艺术设计学

目录 引言 ........................................................... - 1 - 第1章白鹿洞的地理位置 ......................................... - 1 - 1.1 地理位置优越........................................... - 1 - 1.2 气候适宜............................................... - 1 - 1.3 山川佳境............................................... - 2 - 1.4 胜地的由来............................................. - 3 - 第2章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沿革 (6) 2.1 唐代至五国时期庐山国学 (6) 2.2 宋代的白鹿洞书堂 (7) 2.3 元代的朱晦翁书院 (8) 2.4 明代的白鹿洞书院 (8) 2.5 清代的白鹿洞书院 (9) 第3章书院的建筑格局 (10) 3.1 礼圣殿 (10) 3.2 朱子祠 (11) 3.3 御书殿 (11) 第4章白鹿洞学院的教学方法 (12) 4.1 升堂讲说 (12) 4.2 升堂讲译 (13) 4.3 展礼 (13) 第5章白鹿洞精神 (14) 参考文献 (15)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 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 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 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编辑本段《白鹿洞书院揭示》详解如下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 天下之达道也。”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五教”就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五伦”即五常:父子 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在《礼记·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意思是:父子之间应该有亲情,君臣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尊卑次序,朋友有诚信。也就是说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从、为长要惠、为幼要顺、为友要相互讲诚信。二、为学之序学 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解: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 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三、修身之要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解: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2020年白鹿洞书院景点导游词

2020年白鹿洞书院景点导游词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白鹿洞书院景点导游词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白鹿洞书院景点导游词范文1历史追溯到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清末宣统二年,清廷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

[1] 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合抱大树毁坏甚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表示白鹿洞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 新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啊,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在庐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的遗产过程中是联合国专家考察下塌首选第一站。 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时经朱熹重建扩充,成为四大书院之首,“代表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理学家朱熹等历史上的名人都在此讲过学。 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在礼圣殿的石墙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一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窗口和重要象征。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 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 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 书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规范,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书院的管理架构主要是“山长负责制”。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书院生徒参与管理比较普遍,很多职务都由学生担任,“斋长”是其中最主要的职务,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担任。学规是为古代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语言严肃而不失婉约。书院学规是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 书院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会讲、讲会和游历等活动。讲会指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讲会参与者不分阶级、不问出身,广纳会友,所有人一律平等交流,学生在自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请教,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去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械,开创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留下了千古佳话“朱张会讲”。游历是书院大师提倡的践履活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应该走向民间,走近名山大川。书院山长经常带领生徒“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以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中国古代书院研究综论

中国古代书院研究综论 摘要:书院是唐宋以来的重要教育机构,是古代私学在新的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书院在中国封建教育史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诞生和发展,与宋以后形成的各学派的学术活动紧密相连,更为重要的是书院所特有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形式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一、古代书院的历史沿革 (一)书院的产生 书院产生于唐代,一类是官方所设机构名主要功能在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另一类是私人设立供隐居读书或聚徒教学之所,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主要是私人所创的书院。 唐代书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书籍的积累和传播 唐朝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书籍的大量复制、积累和流通。书院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拥有大量图书。 2.私人讲学的传统 唐代私人创设的书院中有聚书讲学授徒的活动,正是历史上私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宋初的一些著名书院,基本上是由唐末五代私人聚书讲学之地发展而成,可见,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3.佛教禅林的影响 自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禅宗派教徒通常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置禅林精舍,作为坐禅修道和聚徒讲学之所。书院的建置模式和讲学路径与佛教禅林关系密切。 (二)宋朝的书院 书院产生于唐,兴盛在宋。宋代结束了唐末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生产逐渐恢复发展,社会趋于安定,讲学论文之风渐起。但当时统治者仅注重科举选拔人才,尚无暇顾及设教办学,使得宋初官方学校教育处于衰疲状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书院得以长足发展,发挥了教育的重要功能,并形成相应的书院教育制度。这既有利于培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又解决了士林渴望学习的社会问题,所以也得到了统治阶层在物质上的支持。 随着书院的发展和兴盛,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至南宋朱熹重修,并由其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之后,更是名声大振。自此,《揭示》成为理学派书院所共同遵循的院规。 宋代统治集团对著名书院采取扶持和资助的态度,其目的无非是欲引书院于官方教育的系统中,最终达到“变塾为庠”,即私学转化为官学的目的。 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熙宁四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熙宁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理宗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景定元年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三)元朝的书院 1291年,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 书院的官学化,一方面使教学秩序、学生来源、教师任免、财政收入等纳入制度,因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