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现场活动记录表、活动图片
- 格式:docx
- 大小:16.31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时间:2023年3月15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持人:班主任张老师记录人:李同学参会人员:全体同学、班主任、校医---一、班会开场(主持人张老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向大家打招呼)张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提高预防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本次班会的议程。
---二、手足口病知识讲解(校医王医生走上讲台,开始讲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王医生: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1. 病原体: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肠道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2.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
所以,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3.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
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抽搐等。
4. 预防措施:-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消毒液;- 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接触病人,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
---三、学生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就手足口病的相关问题向王医生提问)学生1:王医生,手足口病有没有特效药?王医生: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但是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来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学生2:我们学校有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张老师:学校已经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加强健康教育等。
同时,我们也要求同学们注意个人卫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四、班级讨论(同学们分成小组,就如何预防手足口病进行讨论)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
小组2:除了勤洗手,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用手指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避免病毒侵入。
第1篇会议时间:2023年3月15日会议地点:教室主持人:班主任张老师参会人员:全体学生及班主任记录人:李同学---一、会议背景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各类传染病进入高发期。
近期,我校周边地区出现手足口病疫情。
为了保障同学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班主任张老师组织召开此次班会,旨在普及手足口病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会议议程1. 班主任张老师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情况。
2. 医生讲座: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3. 同学们讨论与提问。
4. 班主任总结并提出要求。
三、会议内容(一)班主任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情况班主任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手足口病的基本情况:1. 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2. 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3. 易感人群: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
4. 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餐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二)医生讲座: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为了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手足口病,我们邀请了我校校医为同学们进行讲座。
1. 病原学特点:肠道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在空气中、物品表面等地方可以存活较长时间。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如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咳嗽、打喷嚏等。
3.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
- 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 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4. 治疗方法:-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
- 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感染药物。
(三)同学们讨论与提问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关于手足口病的问题,如:-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有多长?-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手足口病?- 感染手足口病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校医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使同学们对手足口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1篇一、班会时间:2021年X月X日星期X上午第X节课二、班会地点:五年级X班教室三、主持人:班主任四、班会主题:预防手足口病,健康快乐成长五、班会内容:一、班会开始1. 班主任宣布班会开始,全班同学起立,向国旗行注目礼。
2. 全体同学齐唱国歌。
二、班会主题介绍1. 班主任简要介绍本次班会的主题:预防手足口病,健康快乐成长。
2. 强调手足口病的危害,提醒同学们关注自身健康。
三、手足口病知识讲解1. 班主任向同学们介绍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等。
2. 手足口病的病因: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3.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患者的水疱液、唾液、粪便等途径传播。
4. 症状:发热、咽痛、口腔溃疡、手、足、臀部皮疹等。
5. 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4)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四、同学们分享预防手足口病的心得体会1. 同学A: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同学B: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
3. 同学C:我们要关注手足口病的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五、班会总结1. 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2.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预防手足口病。
六、班会结束1. 全体同学起立,向班主任表示感谢。
2. 班主任宣布班会结束,同学们有序离开教室。
七、班会记录1. 班主任主持班会,全班同学积极参与。
2. 班主任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知识,同学们对预防手足口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预防手足口病的心得体会,提高了班级的整体预防意识。
4. 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了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5. 班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对预防手足口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八、后续工作1. 班主任将本次班会内容传达给家长,加强家校合作,共同预防手足口病。
通知1——3年级各班级:现在是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流行时间段,为了有效的做好预防工作,不让这种疾病在我校发现和发展,所以学校决定在3月15日下午第一节课时间,在四楼会议室召开低学段的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讲座.所以请各班级按照要求组织好学生,积极参与本次疾病防控的讲座。
主讲人:张涛音响负责:祝林涛会场组织:张春华蔡小祥孙桥镇小学2016。
3。
10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讲座主讲人:张涛近期,我国又发生了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即手足病)至死的事件。
幼儿园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
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在我地发生和流行,确保广大儿童身体健康,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关注并了解该病的一般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二、手足口病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三、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四、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一)、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活动小结
针对目前严峻的传染病流行趋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传染病流行季节特点,于2013年4月12日下午,联合街道教育办在**社区开展了2013年度**街道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来自辖区的20多家学校托幼机构和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儿童家长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由区疾病控制中心***医师主讲,*医师主要针对辖区手足口的流行趋势。
通过周边的流行个案病例讲解了手足口病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重点讲解了消毒隔离方法以及生活中如何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手足口病以及六步洗手法等常识。
此次讲座,受众60余人。
现场发放手足口防治和六步洗手法等宣传资料6000余份。
要求前来培训的幼儿园、学校、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等工作人员,结合此次讲座活动,共同携手做好辖区以手足口病为主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做到每个幼儿园晨检消毒隔离达标,记录规范齐全。
同时做好宣传,要求在园的每位儿童家长人手一张传染病防治宣传单,每个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六步洗手法。
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辖区手足口病防治宣传教育与传染病防控工作。
(后附活动现场图片)
健康教育讲座活动记录表
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2013 年4月15日。
幼儿培训记录培训时间:2011年10月17号下午14:00-16:00培训地点:会议室培训人:朱丽香培训主题:幼儿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3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
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3大部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手、足、口3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
这种病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4不特征:在手上和脚上出现的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还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手足口病“欺小怕大”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小宝宝。
2-7天潜伏期:当孩子受到病毒感染后,先有2-7天的潜伏期,然后会出现低热、不舒服、胃口差、喉咙痛等症状。
1-2天后,孩子的口腔中出现红色水疱疹并很快破溃成2-3毫米的小溃疡,分布在舌、牙龈、颊部等处,造成孩子口腔疼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随后在手掌、足底出现红色的斑丘疹,有些还出现含有浑浊液体的水疱,同样的疹子也可以出现在臀部。
受到感染的孩子体温在38.5℃左右,持续2-3天。
7-10天自愈: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轻微的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患病的孩子能在7-10天左右自愈,愈后良好。
通常口腔溃疡在发病一周左右愈合,手掌和足底等处的皮疹在发病10天左右自愈,不会留有疤痕。
手足口病很少有并发症发生,但也有极少数孩子可能会有高热、全身皮疹、腹泻、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教育活动美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教育活动美篇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
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困扰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为此,幼儿园开展了手足口病防控教育活动,让幼儿们获得有效的预防措施和防治知识,形成正确的卫生习惯。
全面加强场所卫生管理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场所卫生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
为保证场所环境的卫生,幼儿园对自身卫生管理进行了全面加强。
卫生人员负责对卫生环境进行日常巡查,保持幼儿园的室内、室外环境干净、卫生、通风。
定期对幼儿园内外墙面、地面、通风设施、垃圾桶、餐桌及独立饮水器等卫生局面进行检查,保证全部到位。
同时加强用品消毒工作,达到无处不消毒的效果。
室外操场、沙池、玩具和床品等重点部位进行周密的消毒工作,让幼儿在一个洁净、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为了提高幼儿的防护能力,幼儿园增强了对幼儿个人防护意识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进行了孩子们熟悉的对本病发病原因、症状的科普教育。
采取模拟游戏和场景模拟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孩子们介绍手足口病的发病机理和常见症状,让孩子们了解自我防护方法。
其次,给每个幼儿发放宣传手册和防护用品,引导孩子们学习并持续开展个人卫生和防病自救常识。
最后,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正确洗手、饮食及其他习惯养成常识的讲解,并通过图形、配音、音乐等多种形式推广到每个家庭,达到良好的防病教育效果。
及时开展保健医学检查幼儿园开展保健医学检查是检查学生身体状态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情况的有效方法,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举措。
幼儿园定期请保健医生到学校对幼儿体格及口腔、皮肤粘膜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筛查和处理。
还建立了健康档案,记录幼儿的身体状况,实时跟进幼儿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
整合学校教育、医疗、社会公益资源,充分发挥幼儿园防控中心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第1篇时间:2023年X月X日地点:XX学校会议室主持人:班主任张老师参与人员:全体学生及班主任记录人:XX一、班会背景随着季节的变换,手足口病进入了高发期。
为了提高同学们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保障同学们的身体健康,我校特召开本次手足口病预防主题班会。
二、班会流程1. 班主任发言张老师首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
她强调,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掌握预防措施,对于保障同学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手足口病知识普及张老师详细介绍了手足口病的基本情况,包括:(1)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
(2)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接触患者的皮肤、口腔、粪便等传播。
(3)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溃疡等症状。
(4)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a.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b.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毛巾、餐具等;c.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擤鼻涕;d. 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e.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f. 发现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3. 互动环节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手足口病知识,张老师组织了互动环节。
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关于手足口病的问题,如“手足口病是否有疫苗?”、“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手足口病?”等。
张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并强调了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4. 总结发言最后,张老师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
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班会,同学们能够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增强预防意识,共同维护校园卫生环境,保障自身及他人的健康。
三、班会效果本次手足口病预防主题班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学们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得到了提高,预防意识得到了增强。
班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校园卫生工作,共同预防手足口病。
通知
1——3 年级各班级:
现在是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流行时间段,为了有效的做好预防工作,不让这种疾病在我校发现和发展,所以学校决定在3 月15 日下午第一节课时间,在四楼会议室召开低学段的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讲座。
所以请各班级按照要求组织好学生,积极参与本次疾病防控的讲座。
主讲人:张涛音响负责:祝林涛会场组织:张春华蔡小祥
孙桥镇小学
2016.3.10
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讲座
主讲人:张涛
近期,我国又发生了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即手足病)至死的事件。
幼
儿园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
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在我地发生和流行,确保广大儿童身体健康,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关注并了解该病的一般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
的婴幼儿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