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讲座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讲座为了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了解手足口病,保护孩子的健康,幼儿园举行了一场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讲座。
以下是讲座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手足口病是什么?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口腔黏膜病变。
由于手足口病的高发与季节有关,主要在春、夏、秋季发生,学校开学后是高发期。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等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1.直接接触传播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如果接触到健康孩子的体液、排泄物,比如唾液、鼻涕、粪便等,就可能传染手足口病。
2.飞沫传播如果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在呼吸、咳嗽、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带有病毒的微小液滴,这些液滴浮在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就会感染。
3.消化道传播孩子在消化道病毒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肠道病毒,如果孩子们没有正确洗手,或者接触到带有肠道病毒的食物、水等,就可能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1.保持手卫生孩子经常会接触到家具、玩具、门把手、电视遥控器等物品,这些物品很容易被其他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污染。
因此,健康的手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孩子每天洗手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用温水和肥皂洗手。
2.避免与患者接触如果孩子家里有手足口病患者,家长要尽可能减少孩子与患者的接触。
在家中还需注意物品的清洁,隔离患者的用具,生活急需品不能混用,以减少患部感染的机会。
3.食品卫生手足口病的病原体通过口腔、肠道进入人体,所以孩子们的饮食卫生非常重要。
家长要确保孩子每天喝的水和食用的食物是安全的,避免生食海鲜、禽肉等,加强保健食品的清洁消毒,尤其是蔬菜水果的清洗。
4.注意环境卫生幼儿园是孩子集中活动的场所,要保证毒素清空和里面空气流通,可以经常打开窗户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卫生环境。
另外,班级的洗手设施和卫生间应保持干净卫生,定期消毒。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主讲人:一、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目前流行的就是EV71病毒,但还没有发现此种病毒的变异。
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也就是现在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很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三、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县及县级以上)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
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四、怎样预防手足口病?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五、怎样对待手足口病?虽然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
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有些同学可能认为我已过了三岁前患病危险年龄,可以不担忧、不预防。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和成人一样也可能受到感染,只是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一般感染后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我们也需要做好预防,避免传染给孩子。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
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手足口病怎样传播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并出现丘疹或疱疹,好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的“四不像”特征,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点。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丘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
手足口病的危害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在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丘疹或疱疹,可自愈,不留痂。
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怎样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对手足口病患儿要加强护理,注意加强营养、休息,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避免日光曝晒时间过长,防止过度疲劳引发机体抵抗力降低,出现心肌炎、脑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手足口病的预防1、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一、手足口病的定义和病因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常见的病原体有肠道病毒A组(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16型)、肠道病毒B组和肠道病毒C组。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
二、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1.初期症状:发热、喉咙痛、食欲不振等。
2.皮疹:手掌、足底、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溃疡等。
3.其他症状:可能出现咳嗽、呕吐、腹泻等。
三、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将病原体排出,其他人吸入后感染。
2.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接触后,通过口腔、眼部、鼻腔等粘膜感染。
3.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使用过的带有病毒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
四、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晒被褥、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卫生。
2.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要保持距离,避免接触其分泌物。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不洁食物,尽量吃熟食,多喝水,增加免疫力。
4.加强个人免疫力: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五、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1.对症治疗:如发热可用退热药物,口腔溃疡可用漱口液,腹泻可用止泻药物。
2.休息和饮食调理: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适当饮食,多喝水,补充体力。
3.预防并发症:手足口病容易引发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六、手足口病的注意事项1.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口腔溃疡严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居家隔离:患者在发病期及恢复期需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3.避免交叉感染:患者用过的物品要做好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家庭成员的防护:家庭成员要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家居环境清洁。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于儿童的健康发育有一定影响。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免疫力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讲义年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讲义主讲人:石锦云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该病主要侵犯儿童,并有周期性流行地趋势.手足口病自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我国自年在上海、浙江、北京等地也有过该病发生,年月至月天津市出现手足口病地流行.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组型肠道病毒引起地传染病,该病在夏秋季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岁儿童可以出现散发也可以引起局部流行.肠道病毒型早在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发现后,很快世界各地都有了关于型病毒地流行报告.年我国也分裂到该病毒,这种病毒除侵袭婴幼儿外也可在较大儿童或成人中流行,病人有较重地临床症状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及脊髓灰质炎样地麻痹性疾病等.传染源:手足口病地传染源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毒者.病人在发病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地时间较长,约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既溢出.传播途径: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比如患者地唾液,疱疹液、粪便分污染地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人群易感性:幼儿对手足口病地各型病毒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底.患了手足病地潜伏期一般为天,平均天.治疗期最短天,长者天.在患者患病期间,其口鼻分泌物、粪便及其皮肤疱疹都具有传染性.临床特征与诊断:手足口病潜伏期通常天,一般症状较轻地常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地多为突然发病,约半上数患者出现低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天既出现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控制措施:人与人接触是手足口病地主要传播方式.家庭和托幼机构地传播是本病社会传播地主要机制.迄今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疫苗,亦无物资地抗病毒药物.因此,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患者,是行之有效地控制本病不发生继发感染地有力措施.因本病有自限性,除对症治疗外一般不需用抗菌药物,但要口腔内、手、足等处地疱疹破溃时,要防止细菌地继发感染.卫生部门要做好手足口病地监测和预测工作,控制儿童集体机构地暴发,减少各种并发症.通过卫生宣传教育、早期就诊、早期诊断,减少传播.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体机构,坚持检诊制度,注意观察幼儿体温,口腔和手、足等处,同时做好日常用具地消毒.手足口病患者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密切接触病人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这样可减少发病或减轻症状.医疗单位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实行预诊,分诊或设专门诊室.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地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地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本病地预防很重要,在流行季节要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游玩.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地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青朗侗族苗族乡卫生院年月日。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主要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重症病例表现,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手足口病的传染源等内容,欢迎学习知识。
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手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1。
年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讲义
主讲人:石锦云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该病主要侵犯儿童,并有周期性流行地趋势.手足口病自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我国自年在上海、浙江、北京等地也有过该病发生,年月至月天津市出现手足口病地流行.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组型肠道病毒引起地传染病,该病在夏秋季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岁儿童可以出现散发也可以引起局部流行.肠道病毒型早在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发现后,很快世界各地都有了关于型病毒地流行报告.年我国也分裂到该病毒,这种病毒除侵袭婴幼儿外也可在较大儿童或成人中流行,病人有较重地临床症状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及脊髓灰质炎样地麻痹性疾病等.
传染源:
手足口病地传染源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毒者.病人在发病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地时间较长,约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既溢出.
传播途径:
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比如患者地唾液,疱疹液、粪便分污染地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
人群易感性:
幼儿对手足口病地各型病毒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底.患了手足病地潜伏期一般为天,平均天.治疗期最短天,长者天.在患者患病期间,其口鼻分泌物、粪便及其皮肤疱疹都具有传染性.
临床特征与诊断:
手足口病潜伏期通常天,一般症状较轻地常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地多为突然发病,约半上数患者出现低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天既出现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控制措施:
人与人接触是手足口病地主要传播方式.家庭和托幼机构地传播是本病社会传播地主要机制.迄今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疫苗,亦无物资地抗病毒药物.因此,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患者,是行之有效地控制本病不发生继发感染地有力措施.因本病有自限性,除对症治疗外一般不需用抗菌药物,但要口腔
内、手、足等处地疱疹破溃时,要防止细菌地继发感染.卫生部门要做好手足口病地监测和预测工作,控制儿童集体机构地暴发,减少各种并发症.通过卫生宣传教育、早期就诊、早期诊断,减少传播.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体机构,坚持检诊制度,注意观察幼儿体温,口腔和手、足等处,同时做好日常用具地消毒.手足口病患者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密切接触病人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这样可减少发病或减轻症状.医疗单位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实行预诊,分诊或设专门诊室.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地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地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本病地预防很重要,在流行季节要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游玩.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地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
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
青朗侗族苗族乡卫生院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