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材料
- 格式:docx
- 大小:13.81 KB
- 文档页数:10
手足口病培训内容1.什么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71型感染性疾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导致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它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种疾病;2.这种病什么季节容易发生全年都可发生,以4——9月多见;3.那些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5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婴幼儿;4.手足口病严重吗通常不严重,多数病例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只有个别病例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甚至死亡;5.手足口病会传染吗会传染,在儿童当中传染性强;6.手足口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染⑴一般通过患儿接触过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传播;⑵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⑶门诊交叉感染;⑷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7.手足口病感染后有哪些症状多以发热起病,一般在38度左右,部分患儿在手、足、口腔粘膜、臀部、肛周等处出现皮疹,有的患儿会出现咳嗽、呕吐、咽痛、咽部充血等,还有的出现精神差、烦躁、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个别患儿可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以2岁以下患儿多见,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重症病例多在发病后7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8.手足口病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吗目前还没有特异的治疗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9.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等EV71型病毒感染性疾病⑴饭前便后勤洗手,预防并从口入;⑵室内常通风,注意卫生及消毒;⑶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场所;⑷加强营养,多休息;10.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后怎么办⑴孩子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⑵患儿暂不送幼儿园或学校等,遵医嘱,必要时住院治疗;⑶有病人家庭应特别注意卫生,经常用洁净剂洗手,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清洁、消毒;青州红庙社区卫生服务站2018-5-30。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1.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听起来像是个外星病种,其实它可是咱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麻烦。
它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就是柯萨奇病毒。
得了这病的小朋友,通常会出现口腔内的小水泡,还有手、脚上也会长一些小疙瘩。
没错,这可不是一场小儿科的“盛宴”,看着孩子难受,作为家长,心里那真是一个五味杂陈。
2.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这病可真是“粘人”,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鼻涕、疱疹液等传播。
想想看,孩子们爱分享玩具,爱亲亲抱抱,这可就给病毒提供了大好机会。
你要是看到小朋友们一边玩耍一边用嘴巴撕开零食包装,那真是要警惕了。
这些病毒可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潜伏着,随时准备“出击”。
不过,家长们也别过于紧张,毕竟保持卫生、勤洗手,就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2.1 防治措施那么,我们要怎么防治呢?首先,勤洗手是关键!记得孩子们吃饭前、上厕所后都要洗手,洗得干干净净。
再说,尽量让孩子们少去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别让他们“闹场”。
而且,如果家里的小朋友不幸感染了,尽量让他们在家休息,减少与其他小伙伴的接触。
别忘了,保持家里的环境清洁也很重要,定期消毒玩具和生活用品,这可是小细节,做得好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
2.2 注意症状如果孩子真的不幸得了手足口病,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观察症状。
起初可能只是发热,接着嘴巴里会长水泡,可能还会出现食欲不振、烦躁等表现。
这时候,给孩子多喝水,保持水分补充,能减轻症状。
同时,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稀饭、面条等。
尽量避免让他们吃辛辣或酸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
孩子们的脾气就像小火焰,得了病会更加烦躁,家长们可要耐心陪伴哦。
3. 预防知识最后,家长们要记得给孩子讲讲防病知识。
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能理解“洗手”的重要性。
你可以把洗手变成游戏,比如用洗手歌吸引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在快乐中养成好习惯。
此外,教他们不要用手去摸脸,这个习惯可得从小抓起,毕竟手上的细菌可不想成为他们的小伙伴。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传染性较强且易发生暴发。
为了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和防控能力,以下是一些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和建议: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洗手,尤其在接触到儿童、食物或污物之后。
- 妥善处理垃圾:将垃圾正确分类并及时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 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2. 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 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勤刷洗家具、玩具和床上用品等,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 通风透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滋生的机会。
- 定期消毒:对常接触的物品和家居表面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儿童使用的玩具和器具。
3.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食用安全的食品:选购新鲜、卫生的食材,做到分开储存生熟食品,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
- 煮熟食物:确保食品彻底煮熟,尤其是肉类和蛋类,避免生食。
4.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注意保持手指短剪并保持指甲清洁:减少手指进口的机会,避免将病毒带入口腔。
- 注意避免密切接触: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接触其体液、唾液或分泌物。
- 带口罩:在人员密集、易感染的场所佩戴口罩,减少病毒传播。
5. 加强儿童日常防护- 室内活动:尽量减少儿童在公共场所活动,特别是疫情高发时期。
- 避免共用物品:减少儿童共用器具、玩具等,避免病毒交叉传播。
- 保持监测:及时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并隔离。
通过以上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和建议,我们可以有效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预防手足口病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将宣传知识传播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预防手足口病,守护孩子的健康!。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培训材料一、手足口病简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肝星病毒引起,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患病后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皮疹等,严重病例还可能伴随神经系统并发症。
对于儿童园幼儿园而言,手足口病的防控尤为重要。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轻易地在幼儿园内扩散。
家庭成员是初次感染的患者,一旦进入幼儿园存在感染,易造成集体感染。
因此,控制传播途径十分关键。
1.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唾液等飞沫传播给他人。
•在幼儿园中,在孩子咳嗽、打喷嚏时,容易传播给周围的小伙伴。
2. 接触传播•在触摸带有手足口病毒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或鼻腔等黏膜易使病毒侵入,造成传播。
三、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幼儿园是手足口病易发的场所,因此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下是一些针对手足口病的常见防控措施:1. 卫生教育•针对师生开展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师生及其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症状、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防控意识。
2. 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加强对幼儿园环境卫生的的监测及日常处置,保持空气和物品的清洁,并做好儿童案被物品消毒。
3. 早期疫情发现与隔离•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学校应第一时间上报,及时隔离患儿,并配合卫生部门进行疫情控制和处理。
4. 个人防护•孩子在幼儿园时,要求保持自身卫生,儿童及教职工应勤洗手、嘴巴、擦拭眼睛、清洗物品等,减少病菌传播。
四、结语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尤其对于幼儿园这种集体环境更容易传播。
因此,提高师生及家长的关注度,加强卫生管理,加强幼儿园卫生宣传及教育,才是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
希望幼儿园可以认真对待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保护幼儿的健康。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和口唇周围出现红疹、肢体末梢的皮疹等。
手足口病人群主要为儿童,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如何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
多洗手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带有病毒污染的物品和食物造成感染。
因此,多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卫生
保持室内和外部环境清洁和卫生,特别是常接触的地方和物品,如桌子、电视机、水龙头、门把手、玩具等需要经常消毒。
适当居家隔离
如果家里有患手足口病的人,应该尽量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
患者需要单独住房、独自使用餐具、洗漱等物品。
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
饮食上要注重卫生,尽量不要吃油腻或者刺激性食物。
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如何及时识别手足口病的症状
红疹和皮疹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口腔黏膜和口唇周围出现红疹,肢体末梢的皮疹也是常见的症状。
发热
发热是手足口病的另一种常见症状,体温一般会在37.5℃以上。
呕吐和腹泻
手足口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因为手足口病体内的病毒主要通
过消化道传播。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家庭卫生做好预防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手足口病的传播。
另外,及时识别手足口病的症状,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治愈率。
以上是关于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介绍,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学习并合理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疾病。
手足口病防治培训内容手足口病防治培训内容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病原有哪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有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l6型最为常见。
三、什么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中的一种,简称为ev71,人感染了该病毒后能引起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其中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四、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有哪些?当人感染了肠道病毒(含ev71),经过最短12-24小时、最长6天、一般2天的潜伏期后,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五、手足口病的预后如何?绝大部分尤其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绝少数患者得病后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治疗会危及生命,以至死亡。
六、诊断手足口病的依据是什么?诊断手足口病依据有下列几条: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七、什么叫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医院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遇见患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的患者,应做好诊断,对符合下列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诊断为临床诊断一般病例或重症病例:一般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听起来有点严肃,但咱们就轻松聊聊吧。
最近,手足口病成了家长们心里的小魔鬼,虽然它的名字听上去挺可怕,但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预防和控制它。
想想吧,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玩耍,彼此的手不自觉地就会碰到,嘴巴也难免会咬到一些玩具,这种时候,手足口病就有了可乘之机。
别担心,只要咱们好好了解一下,做好防范,这个“小魔鬼”就不那么可怕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就是个小病菌。
它通常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比如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手上有病菌,接着又去摸了嘴巴,唉呀,就是这样简单。
咱们要提醒孩子,玩得开心也要注意卫生啊。
要记得经常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时。
说到洗手,这可是预防的“法宝”,水和肥皂的搭配就像天生一对。
洗手时,前后、里外都要洗到,不然就像给小偷留了门。
然后,孩子们的饮食也得注意哦。
要给他们吃新鲜的、干净的食物,尽量避免吃生的或者未煮熟的东西。
像是一些街边摊的小吃,虽然看起来诱人,但安全起见还是要谨慎选择。
孩子们的小肚子可不能受委屈,营养均衡又安全的饮食,才能让他们的免疫力提高,抵御这些小病毒。
平时还得多开窗通风,空气流通能够帮助杀死一些细菌和病毒。
要知道,病毒可是喜欢在封闭空间里“聚会”,咱们可不能给它们机会。
晒太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阳光下的空气总是让人觉得清新,病毒也不喜欢这个环境。
更别提,阳光还能让小朋友们心情愉悦,玩得更加开心。
家长们也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
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烧、口腔溃疡、手脚上出现小疹子的症状,最好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检查。
就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把病情控制住。
别拖着,让小朋友在痛苦中挣扎,及时处理,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玩耍。
哎,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担心,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该怎么办?绝大部分病例是轻微的,医生通常会建议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最重要的,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确保他们能够安心休息。
手足口病预防及健康教育宣传知识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中。
手足口病以高发热、口腔颌面部疱疹和手足皮疹为特征,症状轻重不一,但一般在1-2周内可以痊愈。
为了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宣传知识。
一、个人卫生习惯:1.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带有病毒的物体或经过公共场所后。
2.保持手指和指甲的清洁:幼儿指甲内可能藏有病毒,因此应常剪指甲,并坚持勤洗手。
3.避免接触有眼部分泌物或鼻涕的人:手足口病的病毒可以通过眼睛和鼻腔黏膜感染。
二、环境卫生:1.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家庭和托儿所环境的清洁,并用消毒剂擦拭常常接触的表面,如玩具、门把手等。
2.防止交叉感染:家庭中有人患手足口病时,应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接触,避免一起使用毛巾、餐具等。
三、饮食卫生:1.护理婴幼儿的饮食:避免喂食不安全的食物,特别是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
2.饮食多样化:提供各类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C和E、锌的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3.喝干净的水:给婴幼儿饮用煮沸的水或瓶装水,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
四、健康教育宣传知识:1.宣传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提高家长和师生的认识,如高温、结疱、发疹等症状,以及通过接触病人排泄物感染的方式。
2.加强家长和师生的防护意识:通过宣传海报、传单等形式,教育大家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并提醒注意个人卫生。
3.广泛宣传清洁和消毒的重要性:强调家庭和托儿所的清洁消毒措施,并指导正确的消毒方法和频率。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材料1.手足口病的流行特性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明的地区性,是全球性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2.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多见传染病。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肠道病毒EV71只是引起手足口病的其中的一种病毒。
3.手足口病的的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四个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皮疹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疱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手、足、口病症状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4.手足口病危机吗?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约一周左右具有自愈的倾向。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心肌炎、急性和缓性麻痹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5.哪些人简易感染手足口病?人是唯一宿主,普遍易感,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6.哪些消毒剂对EV71肠道病毒有用?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涸明锐。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7.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1)经(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病从口入)粪-口传播;(2)呼吸道飞沫(近距离飞沫)传播;(3)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8.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幼儿园预防控制措施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不可移动的共用物品、游玩设施进行清洗消毒;3.衣被及其它日常用品和玩具要勤晒太阳;4.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5.保持充塞的睡眠,提高儿童的抗病能力;6.落实晨检制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材料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小41988) 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主要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l6)、肠道病毒71型(EV71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007年至2010年,手足口病在中国大陆大范围流行。
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多个地区有大规模流行暴发,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不断有死亡病例出现。
全国发病人数:07年为85844例;08年为 488955例;09年为1155525例,2010年为09年的2倍以上。
病原学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包括数十种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COX) , A2、A4> A5> A7、A9、A10、A16型等,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COXAI6、EV71最常见。
但近年来报告由EV71引起的症状较重,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
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一般为1 — 2周至3-5周之间,有时更长,病毒可经粪便排出,也可经疱疹破溃时的液体流出。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粪口传播,密切接触,另有报导公共游泳池、医院门诊口腔检诊器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本病,其次接触传播,飞沬也可传播。
人群易感性婴幼儿对手足口病的各型病毒普遍易感,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发病后的免疫力不我巩固,可再次感染。
病毒之间无明显交叉免疫。
隐性感染病例较多,1983年天津发生本病的流行,总发病率为2.O2%o,幼托机构发病率23. O3%0o1975年在保加利亚流行由EV71引起的70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1%有瘫痪,44例(6. 29%)死亡。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儿个省(市)均有报导。
手足口病在我国各地以夏季最高。
我市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均有散发。
以4 —7月为多。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多以中等度发热起病,也可不发热,出现咽痛,小婴儿表现为流涎、拒食。
口腔内可见疱疹、溃疡,出现流涎、拒食、哭闹、烦燥。
手足心可见散在的斑丘疹及疱疹,疱疹呈圆形、椭圆形、扁平状,周围绕以红晕,无明显瘙痒。
有的患儿肛门周围、臀部、膝部、也可以出现类似皮疹。
皮疹的特点四不像不像蚊虫蛟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临床“四不”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普通病例急性起病,发热(少部分可不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及部分病例臀部、膝部出现斑丘、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仅表现为斑丘疹,无疱疹。
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 — 5天内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有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死亡原因主要原因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脑干脑炎。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年长儿)、呕吐、请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眼球震颤、瘫痪、抽风。
查体:颈抵抗、膝反反射亢进,极少数下肢瘫痪病例膝反射消失或减弱。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
口唇紫组,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沬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呜音。
3、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组;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
脉搏浅速或减弱菽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4、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无心、肺、肾等疾病的情况下,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又称“中枢性肺水肿”或“脑源性肺水肿”。
其在临床上以急性呼吸困难和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早期仅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髙,呼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表现,胸片改变不典待出现皮肤苍白湿冷和濒死感、双肺湿啰音、粉红色泡沬痰、严重低氧血症或胸片检查为双肺大片浸润影时虽诊断己明确,但病情己进入晚期,抢救成功率很低,病死率可高达90.0%。
脑干脑炎一侧或双侧颅神经受累。
球麻痹共济失调、震颤、肌阵挛、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严重者迅速出现肺水肿和心肺衰竭,或MRI证实脑干病变。
EV71感染造成威胁患儿生命的损害是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上述病变使儿茶酚胺类分泌骤然增加,多认为儿茶酚胺过多造成的神经源性肺水肿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病理解剖发现,死亡患儿脑干、脊髓均明显水肿,神经元严重受损,表现为颗粒变性,嗜神经细胞和卫星现象等。
血常规普通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部分可升高。
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CRP —般不升高。
实验室检査血生化病例可有轻度ALT、AST> CK-MB升高。
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血糖升高。
血气分析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脑脊液检查临床诊断重症病例的重要依据,糖、氯化物正常,细胞数、蛋白可轻度增高或正常。
粪便RT-PCR核酸检测并测序检测EV71> COXAI6等肠道病毒。
检出阳性率最高。
是实验室确诊的最好依据。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4倍以上的升高分离出肠道病病毒。
胸片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着。
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征象。
磁共振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一般不易做到。
头颅CT部分重症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回增宽、加深。
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
可有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 改变。
脑电图重症病例(并脑炎)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少数早期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异常。
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皮疹(部分可有臀部、膝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一)粪便肠道病毒(CoXAI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二)分离并鉴定出肠道病毒。
(三)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注: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临床分类一.普通病例:手、足、口(可有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二.重症病例(均并发脑炎)(一)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危重型:出现经下之一者(1)频繁抽风、昏迷、脑疝。
(2)呼吸困难、紫组、血性泡沬痰、肺部罗音等。
(3)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鉴别诊断一)普通病例需与出疹性疾病鉴别。
(二)重症病例病脑、脊髓灰质炎、重症肺炎(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咳嗽症状相对较轻,病情变化迅速,早期呼吸浅促,晚期呼吸困难,可出现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沬痰,胸片为肺水肿表现)。
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者应与暴发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鉴别。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应早期诊治,诊治不及时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型病例…1)持续高热不退。
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高血压。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高血糖。
8)膝反射亢进。
9)颈轻度抵抗。
处置流程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
1)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按照丙类传染病及时报疫情。
2)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3)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程在5天以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尤其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治疗。
普通病例可在门诊或家庭隔离治疗。
4)重症病例应住院及时治疗。
5)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
如何救治普通型手足口病治疗普通病例1)注意隔离,可在门诊或家庭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可选用口服维生素C、B2、板兰根、抗病毒口服液等及釆用中西医治疗。
3)认真告知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出现不适随时就诊。
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神经系统受累治疗1)控制颅内高压积极甘露醇(5ml∕kg∕d)脱水降颅压。
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
2)糖皮质激素治疗甲强龙l-2mg∕kg∕d或地塞米松0. 2-0. 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
病情进展快、病情凶险可加大剂量,在2 — 3天内给予甲强龙10 —20mg∕kg∕d (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Ig)或地塞米松0. 5-1. Omg/kg/do 3)静脉丙种球蛋白酌情应用静丙总量2g∕kg,分2 — 5天给予。
4)抗病毒治疗可适当选用喜炎平、热毒宁、a-b干扰素、痰热清。
5)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呼吸、循环衰竭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自条静脉通道,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 PlP (吸气峰压)20-30cmH20, PEEP (呼气末正压)4 —8CmH20,f20-40次/分,潮气量6 —8ml∕kg左右。
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西米替丁、奥美拉∣⅛等。
10)有效抗生素防治继发肺部细菌感染恢复期治疗1)避免继发呼吸道等感染。
2)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3)功能康复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
禹谟镇卫生院2011年0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