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
- 格式:doc
- 大小:975.91 KB
- 文档页数:15
凸透镜由于其自身不同的成像规律,可以折射成像,成的像可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
对光线起汇聚作用。
今天小编就我大家讲解一下凸透镜成像饿的规律及其记忆口诀。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应用:测焦距。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应用:放大镜。
2.凸透镜成像的记忆口诀2.1基础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
实像总是异侧倒。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总是同侧正。
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追着物体跑,物距像距和在变。
2.2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注:这里所指的一倍焦距是说平行光源通过透镜汇聚到主光轴的那一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也可直接称为焦距;两倍焦距就是指该距离的两倍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分界点:2f点是成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f点是成实像、虚像的分界点。
薄透镜成像满足透镜成像公式:1/u(物距)+1/v(像距)=1/f(透镜焦距)注:透镜成像公式是针对薄透镜而言,所谓薄透镜是指透镜厚度在计算物距、像距等时,可以忽略不计的透镜。
当透镜很厚时,必须考虑透镜厚度对成像的影响。
2.3凸透镜、把光聚,成象规律真有趣两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二焦以外倒实小,我们用作照相机;一二焦间倒实大,我们用作投影仪;焦点以内正大虚,我们用作放大镜;欲想得到等实象,两倍焦距物体放;焦点之位不成像,点光可变平行光;成象规律记心间,透镜应用法无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放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三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光线通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折射率: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不同,用折射率表示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凸透镜成像: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使物体在透镜后的光屏上成像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凸透镜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光线通过凸透镜:会聚到一点,称为焦点焦点的位置:与凸透镜的形状和材质有关焦点和焦距的概念01020304焦点: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称为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
焦距与成像的关系:焦距越长,成像越远;焦距越短,成像越近。
焦距与物距的关系: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01凸透镜成像原理: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在焦点处汇聚成像。
02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03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具有放大、缩小、正立、倒立等特点,与物距、焦距、像距有关。
04应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广泛应用于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光学仪器中。
物体放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之间时01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02应用:放大镜、投影仪等03成像原理: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在焦点之前会聚,形成虚像04注意事项: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否则无法形成虚像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像比物体小。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增大。
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减小。
物体移动时,像的大小和位置随之变化。
虚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虚像越大。
03虚像的放大率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成正比,距离越近,放大率越大。
凸透镜成像公式咱们来聊聊凸透镜成像公式哈。
你知道吗,凸透镜这玩意儿在咱们的生活中可太常见啦!就说我之前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望远镜,那里面就用到了凸透镜。
当时我好奇地凑近去看,透过那个小小的镜片,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咱们先来说说凸透镜成像公式到底是啥。
它就是 1/f = 1/u + 1/v 。
这里的f 表示凸透镜的焦距,u 是物距,v 是像距。
这公式看起来挺简单,可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比如说,当物距 u 大于 2 倍焦距 f 的时候,像距 v 就在 1 倍焦距 f和 2 倍焦距之间,这时候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想象一下,你拿着相机拍远处的高楼大厦,这就相当于物距很大,拍出来的照片里,那高楼就变小了,这就是倒立缩小实像的实际应用。
要是物距 u 等于 2 倍焦距 f 呢,像距 v 也等于 2 倍焦距 f ,成的像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我有一次在教室里做实验,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好不容易把物距调整到正好等于 2 倍焦距,看到那清晰等大的像出现在光屏上,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当物距 u 在 1 倍焦距 f 和 2 倍焦距之间时,像距 v 就大于 2 倍焦距,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把小小的胶片上的图像放大,让咱们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清晰的画面。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当物距 u 小于焦距 f 时,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就是这样,你把小蚂蚁放在放大镜下面,看到的是一个比实际大很多的蚂蚁,可神奇啦!学习凸透镜成像公式,可不能光是死记硬背,得结合实际去理解。
就像我那次在公园里,用自己带的简易凸透镜观察花朵,通过调整距离,看到了不同大小和清晰度的花朵影像,这让我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其实,凸透镜成像公式不仅仅是个数学公式,它更是打开我们观察世界的一扇窗户。
通过它,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能明白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东西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清晰有时模糊。
所以啊,同学们,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凸透镜成像公式,它里面藏着大大的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就像我在博物馆看到那个古老的望远镜,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凸透镜,能让我们看到那么遥远的地方,能让我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应用:放大镜。
八年级物理竞赛专题七凸透镜成像及应用【知识要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下表所示:物距u 和焦 距f 的关系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像距v 大小 变化规律 应用举例 u > 2 f f V v v 2 f u 增大,v ___ , 像变 ____ u = 2 f v = 2 f f V u v 2 f v > 2 fu = f不成像 u v fv > u u 增大,v ___ , 像 _____凸透镜成像公式:一+ - == u v f2.眼睛、眼镜和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比较如下:眼睛 照相机 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 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 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 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 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成清 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 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的 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近视眼利用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利用凸透镜来矫正。
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眼镜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
【典例分析】 土例1、一种手电筒上所有的聚光小电珠如图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 灯丝(可看作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它出射时,出射光束(图中实线所示)比无此 亍 透镜时的光束(图中虚线所示)要窄,即它可减小光束的发散,有聚光功能。
在这种小电珠中,灯丝应位于( )A. 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B .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C .凸透镜的焦点处。
D .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例2.在儿童乐园,摄影师给卡通人照相,在对焦时,发现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1甲所示。
为了使毛玻璃上卡通人像的位置如图1乙所示,摄影师应当将镜头适当地A. 向下并且向左移 B .向下并且向右移C .向上并且向左移D .向上并且向右移例3.如图2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 ,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像的形状应该如图3中的( )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1、物距(u)大于2倍焦距时规律:物距(u)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v)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照相机、眼睛、摄像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2、物距(u)等于2倍焦距时规律:物距(u)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v)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应用: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测焦距f=u/2=v/23、物距(u)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规律:像距(v)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5、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规律: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实虚像。
应用:放大镜,利用放大镜看物体,若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物体靠近焦点位置。
凸透镜成像规律1.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二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实像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一倍焦距处,不成像;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虚像;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蜡烛,凸透镜,光屏应尽量保持在等高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透镜成像满足透镜成像公式:(只作了解)1/u(物距)+1/v(像距)=1/f(透镜焦距)(异侧时要带上正负号)物体靠近凸透镜过程中[2F外→F),像距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大,最后靠到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物体远离凸透镜过程中(O→2F外],像距越来越小,像越来越大。
凹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为实物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当物体为虚物,很复杂,故在此不介绍。
凹透镜与凸透镜的区别一.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主要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主要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三.成像性质凸透镜是折射成像,成的像可以是正、倒;虚、实;放、缩,起聚光作用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只能成缩小的正立像,起散光作用凸透镜是折射成像面镜是反射成像。
凸透镜可以成像现象
凸透镜成像现象是指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
当物体放置在凸透镜的一侧,光线会经过凸透镜折射,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如下:
1.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像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成像距离也在2倍焦距处,形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像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时,成像距离在凸透镜的同侧,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像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例如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
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
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规律简介】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能用光屏呈接;反之,则称为虚像,只能由眼睛感觉。
有经验的物理老师,在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所谓“正立”和“倒立”,当然是相对于原物体而言。
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三种虚像,都是正立的;而凹面镜和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以及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实像,无一例外都是倒立的。
当然,凹面镜和凸透镜也可以成虚像,而它们所成的两种虚像,同样是正立的状态。
那么人类的眼睛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我们知道,人眼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
根据上面的经验规律,视网膜上的物像似乎应该是倒立的。
可是我们平常看见的任何物体,明明是正立的啊?这个与“经验规律”发生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大脑皮层的调整作用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
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这个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像。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的虚像。
与凹透镜的区别一.结构不同凸透镜是由两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镜体组成凹透镜是由两面都是磨成凹球面透明镜体组成二.对光线的作用不同凸透镜主要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主要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三.成像性质不同凸透镜是折射成像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凸透镜是折射成像成的像可以是正、倒;虚、实;放、缩。
凸透镜成像,神奇的眼睛一,考点、热点回顾1、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2、透镜示意图:凸透镜:凹透镜:3、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a.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透镜由两个球面镜构成,固有两个球心)的直线b.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c.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d.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成像大小虚实物像位置像距(v) 应用u > 2f 缩小实像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u = 2f 等大实像透镜两侧v = 2ff < u <2f 放大实像透镜两侧v > 2f 幻灯片u = f 不成像u < f 放大虚像透镜两侧v > u 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照相机与眼睛a. 人的眼睛与照相机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近视眼需佩戴凹透镜,老花眼需佩戴凸透镜。
2、望远镜与显微镜a. 构造:由两个透镜组成,分为目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和物镜(靠近物体的透镜)。
3、投影仪: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二、典型例题例1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远些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远一些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近一些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由凸透镜成像实验可以看出,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时候,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也可从成像原理得出结论,平行于主轴的光线不变,而随着物体的远离透镜,过光心的光线越来越平缓,所以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就离透镜越远,像就越大。
也就是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时候,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越大。
所以答案为B。
例2 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实验用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他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入眼中的光一定是由像发出的B.像一定是虚像C.像一定是倒立的D.像一定是放大的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在手拿凸透镜,并伸直了手臂看远处的物体时,物距远大于两倍焦距,所以会成像在手内侧稍大于一倍焦距处。
而人的眼睛在一个手臂以外,所以进入人眼的光线肯定是折射光线汇聚成像后再分开的光线,我们看到就好像是从像发出的。
这个像肯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答案是C。
而选项A 中并非所有进入人眼的光线都是从像发出来的。
二、作为放映机镜头的应用例3 在农村放映电影,试镜头时,发现屏上的影像小了一点,应当怎样调整放映机()A.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B.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C.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D.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解析:这是一道凸透镜的应用题,电影放映机镜头(凸透镜)的焦距是不变的,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胶片距透镜焦点的距离越近,屏上成的像越大,同时,屏离透镜越远。
从上述分析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三、作为照相机镜头的应用例4 某同学拍毕业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像。
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A.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B.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C.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D.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解析: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后是暗箱,胶片装在暗箱底部,胶片相当于光屏;当拍完合影后,再拍单身像,像要变大。
成像时要使像变大,物距应减小,同时增大像距,即拉长暗箱或使镜头前伸。
从上述分析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例5 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B.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C.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解析:根据照相机成像原理,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要在胶片上得到物体清晰的像,应将暗箱适当拉长一些,同时,胶片上的像将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
本例中,池底的物体在有水与无水两种情况下,相对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是不同的;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池中有水时相当于物距减小了。
根据成像原理可知,正确选项为C。
例6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要在空中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为()A.10mm之外B.略小于50mmC.略大于50mmD.等于50mm解析:航空摄影是指在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由于物体距离凸透镜非常远,可以看成从无限远处入射的光线,它所成的像应当略大于焦距。
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三、课堂练习一.选择题( )1.如所示,一束光线斜射人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A.向左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B.向右移动后静止 D.仍在原来位置( )2.如图所示,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3.用普通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突然有一只小飞虫飞到物镜上,则A.视野中出现了一只大飞虫B.视野中出现了一只小飞虫C.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大黑点D.视野中不会出现飞虫或黑点( )4. f=10㎝的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脉时,叶片离放大镜的距离u应为A.u<10㎝B.u=10㎝ C .10㎝<u<20㎝ D.u >20㎝( )5.如图所示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光路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为近视眼,应用凹透镜来矫正B.图(a)为远视眼,应用凸透镜来矫正C.图(b)为近视眼,应用凸透镜来矫正D.图(b)为远视眼,应用凹透镜来矫正( )6.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1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A.a B.b C.c D.d( )7.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将物体放在主轴上距透镜中心7cm处,物体所成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8.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
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 )10.右图是为2008北京奥运会而建造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透明薄膜“外衣”上点缀了无数白色的亮点,它们被称为“镀点”。
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正值盛夏,“镀点”能改变光线的方向,将光线挡在场馆外。
“镀点”对外界阳光的主要作用是A.反射太阳光,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反射太阳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折射太阳光,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D.折射太阳光,不遵循( )11.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中将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如图,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自动将镜头前lm处人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摄像机的镜头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1m B.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1mC.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m D.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6m( )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从高空飞机上拍摄到的画面,若用一镜头焦距为60mm的相机在高空拍照,此时胶片到镜头的距离A.大于120mm B.恰为60mm C.小于60mm D.略大于60mm ( )13.在湖边,小丽看到了平静的湖水中金鱼游弋于蓝天白云之间,她看到的金鱼和白云A.都是经水折射而成的像B.分别经水面反射和水折射而成的像C.都是经水面反射而成的像D.分别经水折射和水面反射而成的像( )14.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cm 的凸透镜。
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 ,且胶片应正立放置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cm ,且胶片应倒立放置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D.将白色的墙上蒙上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15.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
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A.实像,距离变大B.实像,距离变小C.虚像,距离变小D.虚像,距离变大二.填空题 ( 每空1分,共13分 )16.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 ;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 处时,如图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 (填:“实”或“虚”)像。
17.王老师在课堂上,看近处课本时要戴上眼镜,观察远处同学时又摘下眼镜,这样戴上摘下,非常不方便。
王老师的眼睛是________(近视、远视)眼,可以用________镜来矫正。
小军将一种新型眼镜送给了老师,如图所示,镜片A 区厚度相同,B 区可以矫正视力,现在王老师可以通过________区看书,通过_______区看同学,再不需要频繁戴上摘下眼镜。
18.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好像顽皮的孩子在不时地眨着眼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19.如图将铅笔插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发现铅笔好象在水面折断了,这一现象属于光的 现象;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时,发生了 的缘故。
20.四位同学在测量自己的体温时,分别沿A 、B 、C 、D 方向观察读数,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