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励志人物传媒大亨默多克
- 格式:docx
- 大小:20.03 KB
- 文档页数:5
默多克:传媒大亨的创业历程导读: 默多克:传媒大亨的创业历程1931年3月11日,默多克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公里处阿德莱德的一个农场里,他在4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也是全家唯一的男孩。
这是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家庭,从欧洲移民澳洲后,他们过上了比较富有的殖民生活。
默多克就是在传统的欧式教育和开放的移民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默多克于1943年至1945年入伍服役。
在美国军队中,他担任射击教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复员回到自己的家乡——堪萨斯市。
1949年,默多克来到英国,就读于牛津大学的伍斯特学院,开始了正规的文科学习。
在他宿舍的窗台上,摆着他崇敬的伟人列宁的胸像。
默多克阅读了几百成功人物的传记。
这大量的传记,使他得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推动他在事业上迈步前进的巨大力量。
默多克热衷于当时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对赌博也很有兴趣。
在同学和朋友眼中,他是那样地视野开阔,那样地雄心勃勃。
1952年秋,默多克的父亲病故,年仅21岁的他只身回到澳大利亚,开始了承担家庭事业的重任。
虽然默多克家族是依靠农场致富的,但默多克的父亲基恩·默多克却是一位成功的报人。
基恩·默多克从通讯员、记者干起,后来拥有了阿德莱德的两份主要报纸——《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
默多克在澳大利亚内陆的穷乡僻壤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默多克在1956年收购了《帕斯星期日周刊》,4年后又买下了《悉尼每日镜报》和《悉尼日报》。
1964年,默多克创办了全国性的大报《澳大利亚人报》。
1969年,默多克杀出澳大利亚,登陆英伦。
当年,他成功地收购了《世界新闻周刊》和《太阳报》。
这本是两份已经没落的垃圾报刊,但经默多克接手经营,凭借着耸人听闻的标题,形形色色的名人隐私以及无奇不有的奇闻轶事,神奇般地走红,没多久读者就增加到了400万人,成了全世界街头小报的登峰造极的偶像和模仿对象。
1973年,默多克又跨过了大西洋。
他在这一年把美国的《圣安东尼新闻》和《星报》弄到手。
默多克的十个重要管理技巧关注默多克,不因他是“传媒大亨”,财大气粗,名声赫赫。
关注默多克,只为他让我们领教了什么是一流企业家的气魄和智慧,什么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技巧,什么是新经济时代的未来眼光。
1953年,22岁的默多克在伦敦《每日快报》开始了其新闻生涯。
在随后的50多年里,默多克不断收购更多的报纸、更多的电视台。
他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
1999年3月,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次年,卫星电视(STAR)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
默多克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
目前,默多克控制澳大利亚2/3的报纸,控股英国40%的报纸,如《太阳报》、《泰晤士报》等。
他还在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拥有股份。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
不要认为默多克的成就是一个神话。
尽管许多媒体把默多克描绘成恶魔,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极其成功的商人(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故意贬损默多克的媒体通常都是他的竞争对手经营的)。
奇怪的是,虽然默多克被视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商人之一,但很少有人探讨他的管理风格。
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描绘默多克这个人的书,但很难找到一本从管理者角度来探讨默多克的书。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许多。
一般人都把默多克视为洪永猛兽,认为他是个像赫斯特和诺思克利夫那样传统、专制而且气量狭小的报社老板(《公民凯恩》一书对此有很多描述),进而认定这种人在管理时一定是以权力压倒一切,不讲究任何管理技巧。
默多克确实运用了他所有的权力和影响力,但管理分散在各地的庞大企业需要高超的管理技巧,仅仅有好斗的个性且采取压制方式是行不通的。
默多克:传媒大亨的创业历程_励志人物默多克:传媒年夜亨的守业过程1931年3月11日,默多克没熟正在澳年夜利亚朱我原以北30私面处阿德莱德的一个农场面,他正在4个孩子外排止嫩两,也是齐野惟一的男孩。
那是一个传统的基督学野庭,从欧洲移平易近澳洲后,他们过上了比力富裕的殖平易近糊口。
默多克便是正在传统的欧式学育战谢搁的移平易近糊口环境外生长起去的。
默多克于1943年至1945年退伍退役。
正在美国戎行外,他担当射击学官。
第两次世界年夜和完毕后他复员归到本人的野城——堪萨斯市。
1949年,默多克去到英国,便读于牛津年夜教的伍斯特教院,开端了邪规的理科教习。
正在他宿舍的窗台上,晃着他崇拜的巨人列宁的胸像。
默多克浏览了几百胜利人物的列传。
那年夜质的列传,使他失到了丰盛的常识战鞭策他正在事业上迈步行进的宏大力气。
默多克冷衷于其时汹涌澎拜的政乱静止,对赌专也颇有趣味。
正在异教战伴侣眼外,他是这样天望家谢阔,这样天大志勃勃。
1952年春,默多克的女亲病故,年仅21岁的他只身归到澳年夜利亚,开端了承当野庭事业的重担。
虽然默多克野族是依托农场致富的,但默多克的女亲基仇·默多克倒是一名胜利的报人。
基仇·默多克从通信员、忘者湿起,厥后领有了阿德莱德的二份次要报纸——《新闻报》战《礼拜日邮报》。
默多克正在澳年夜利亚内陆的十字街头开端了本人的事业。
默多克正在1956年收买了《帕斯礼拜日周刊》,4年后又购高了《悉僧逐日镜报》战《悉僧日报》。
1964年,默多克开办了齐国性的年夜报《澳年夜利亚人报》。
1969年,默多克杀没澳年夜利亚,登岸英伦。
昔时,他胜利天收买了《世界新闻周刊》战《太阴报》。
那原是二份曾经衰败的渣滓报刊,但经默多克接办运营,凭仗着骇人听闻的标习题,各式各样的名人显公以及无偶没有有的偶闻轶事,神偶般天走红,出多暂读者便增多到了400万人,成为了齐世界陌头小报的至高无上的奇像战模拟对象。
1973年,默多克又跨过了年夜西洋。
商界92Business两人相识相爱的全历程像一场来势汹汹的龙卷风,同样猝不及防。
不一样的安-莱斯莉和不甘寂寞的富豪2022年9月的洛杉矶,空气干净又凉爽,密匝匝的葡萄沉甸甸地向下坠着,四处弥漫着一股成熟和诱人的味道。
在自家葡萄园,默多克举行了一场酒会。
此时,他与第四任妻子霍尔才离婚一个月。
好在霍尔远没有第三任妻子邓文迪的精明与世故,她还被蒙在鼓里时,他就用一封邮件为这场婚姻画下了句点。
没想到霍尔至此形迹疯癫,甚至为离婚聘请了一名前伦敦警察局反恐官员,让其在英国皇家空军基地布里兹诺顿为默多克提供离婚文件。
他叹了口气,心不在焉地晃了晃手中的酒杯,突然酒水中倒映出一张沉静而坚定的面颊。
默多克心中一震,安-莱斯莉就这样伴随着爱情来到了他的世界。
与此前结交的莺莺燕燕不同,安-莱斯莉·史密斯本身就是一位富有的女人,纽约,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闪烁的霓虹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
在这里,夜未眠。
这天的纽约与往常不同,到处跳跃着热闹的墨绿色。
圣帕特里克日,大家自发穿上一身洋溢的绿色,走到街头巷口游行庆祝。
对于66岁的安-莱斯莉·史密斯而言,这一天更是意义非凡。
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举着一枚11克拉、价值200万英镑的大钻戒向安-莱斯莉求婚。
已经92岁的他,不再年轻,却仍对安-莱斯莉抱有初恋般的悸动。
他诚挚地注视着安-莱斯莉的眸子,激动紧张又充满期待。
当安-莱斯莉给出肯定的答复后,他信誓旦旦地承诺:“我知道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婚姻,当然最好是这样的。
”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憧憬着夏季婚礼的到来。
然而仅仅两周后,称彼此为“上帝赐予的礼物”的他们,在促膝长谈一整夜后,取消了婚约。
消息一经发布便引起世界哗然,人们惊讶于这场爱情结束得太快。
但其实上,传媒大亨的4次婚姻爱情如火,但富豪们决不允许这把火烧到自家金库。
文/本刊记者 周慧娴她不仅是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的电台主持人、和默多克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两任前夫也留给她丰厚的财产。
默多克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基思.鲁珀特.默多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和首席执行官,他及其家庭控制着公司的30%的股份。
这家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新闻集团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公司净资产超过600亿美元。
在2008年第三财季,公司实现净利润27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实现营业额87. 5亿美元,同比增长16%,以年销售额330亿的惊人业绩成为/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0。
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新闻集团不仅势力范围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而且经营的核心业务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媒体领域,默多克也由此成为地球上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
那么,它是如何造就这辉煌的呢?都有那些值得我们汲取呢,这里我将给大家予以解读。
二、发展历程1.起步报业默多克的父亲基思·默多克爵士是一名战地记者,拥有澳大利亚4家报纸。
1952年,他父亲死于心脏病,正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书的默多克赶回家中处理后事。
然而,清算后默多克发现父亲的几家报纸处于亏损状态,于是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出售。
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广告报》,默多克果断与其合并,并且努力使《新闻报》开始盈利。
同时他又筹措到足够款项,收购了位于帕斯市处于亏损的《星期日时报》,通过调整人员,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
2.初战悉尼悉尼的报业由三个家族把持着:较大的费尔法克斯、帕克家族,以及较小的诺顿家族。
费鲁伯特·默多克与妻子邓文迪尔法克斯经营着《太阳晚报》、《先驱早报》;帕克拥有《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掌管着《镜报》和《星期日镜报》。
由于经营不善,诺顿将《镜报》转让给费尔法斯特,费尔法斯特同样没能使其盈利,于是就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给了默多克。
除此以外,默多克还获得了多家印刷厂。
不久,默多克开始筹划创办澳大利亚第一家全国性报纸。
传媒大王默多克的用人之道8月1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最终以50亿美元成功收购道·琼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编辑们发现:不管你喜不喜欢,默多克都来了。
虽然默多克被视为世界上最成功,而且最有影响力的商人之一,但很少有人探讨他的管理风格。
作为领导者不仅要看到未来的战略,更需要适合的人选去执行他的意志。
本文试图从用人之道解析默多克的领导力。
新闻集团的老对手维亚康姆公司CEO雷石东很客观地认为:默多克梦想征服全世界,事实上他也正在征服全世界。
而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是,似乎总有合适的人选帮助默多克实现他的征服欲。
那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执行他的意志?像默多克一样疯狂新闻集团的二号人物彼得·彻宁相当了解老板的脾气,认为在新闻集团内部,只有像默多克一样疯狂,才能像默多克一样成功。
曾在《泰晤士报》工作过的帕特里克·布罗根说,默多克总是寻找一些粗鲁、咄咄逼人和令人讨厌的人加盟他的报纸,然后把他们训练成才。
《泰晤士报》的主编哈罗德·埃文斯非常自负,认为他可以对付默多克,也就是因为这种自负,他接受了默多克的邀请。
然而,哈罗德·埃文斯后来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与默多克打交道的每一位编辑和许多政客都认为自己是将要改变默多克的人,他们就像与一位花花公子交好的女人,以为这一次是真的,是真心爱我的。
默多克就像一名情场高手。
他有一种致命的能力,使你相信你和他有一种特殊的、无人企及的关系。
遗憾的是,这是一场让人叫绝的骗局。
”按照常理,这样的企业应该独裁专制,管理一团糟。
但有趣的是,埃文斯也认为新闻集团充满挑战和创新,任何天才在那里都不会被埋没,只要你足够大声说明自己的意见,总有人给你机会,而且,尤其珍贵的是,默多克和他的管理团队不习惯抱怨,更不喜欢嘲笑别人。
空运“局外人”掌管新业务选择“局外人”掌管新业务是默多克的惯用手法。
收购《太阳报》时,默多克派出的是让人大跌眼镜的煤矿工人的儿子拉里·拉姆,这家伙思想激进,最终和默多克一起把《太阳报》搞成了低俗不堪但销量惊人的市井报。
传媒巨亨默多克2008474247 新闻2班杨浩英鲁帕特·默多克,一个新闻界与传媒界的传奇,一个在新闻界与传媒界屈指可数的人物,用传媒大亨来形容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公司跨越英美亚等各地,他的新闻集团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
70高龄的他,事业仍在继续发展之中,他半个世纪的新闻传奇还在上演着。
默多克进入新闻界与他的父亲有一定的联系,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位战地记者,拥有澳大利亚的四份报纸,在父亲去世后,默多克在清算的过程中发现父亲的报纸处于亏损状态,于是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出售。
默多克之所以是传媒大亨,与他强断的决策能力是分不开的,在市场分析后发现自己的主要竞争对视是《广告报》,默多克没有采取硬性竞争的方式,而是果断的与其合并,并努力使《新闻报》开始盈利。
凭借的自己的远见卓识,筹款收购了位于帕斯市处于亏损的的《星期日时报》通过调整人员,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
在自己的事业有一定好转的情况下,默多克并没有止步,而是开始了他事业扩张的道路,首先进军悉尼,当时尔法克斯经营着《太阳晚报》、《先驱早报》;帕克拥有《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掌管着《镜报》和《星期日镜报》。
由于经营不善,诺顿将《镜报》转让给费尔法斯特,费尔法斯特同样没能使其盈利,于是就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给了默多克。
除此以外,默多克还获得了多家印刷厂。
不久,默多克开始筹划创办澳大利亚第一家全国性报纸。
1964年7月14日,《澳大利亚人报》正式发行。
1967年发行量达到75000份。
1972年他又收购了帕克的《每日新闻》和《星期天电讯》报。
默多克最突出的扩张路线就是采取收购方法,或者通过股份的扩张掌握公司的经营权,1968年,默多克开始了他新闻事业在伦敦的扩张,在当时以发布黄色内容著称的英国最大的星期日周报《世界新闻报》正在转手,在当年他就购买了该报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在他看来,报纸地位下降的原因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电视的普及。
传媒大亨默多克:我想活到125岁传媒大亨默多克:我想活到125岁亿万富翁投资5亿修建最为先进的食物研究中心也许是一个奇迹,他极少生病,每天精力充沛,最近他又投资5亿美元修建了一所最为先进的食物研究中心,认为健康的饮食可以让他活到125岁。
身高1.72米、头发花白的默多克在《福布斯》杂志“最富有的400位美国人”中名列第130,其产业中包括“多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供应商。
默多克说自己健康长寿的秘诀源自于“讲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3日,《纽约时报》刊发专访,分享默多克的健康心得。
25年来每天吃20多种果蔬现年87岁的默多克几乎从没有过自己生病的记忆。
背痛、头疼、血液病等疾病似乎与他无关。
尽管已经年届87岁,默多克依然堪称健康的典范。
为了活得更久,他还要坚持已经持续了超过25年的生活习惯,他说自己永远吃不够蔬菜水果,他确信那是避免小病和细菌的有效办法。
他每天吃二十多种水果和蔬菜、海产品、蛋白质、豆类和干果,喝2到3杯含有橙子皮的果蔬汁,让身体充满纤维素和维生素,但严格控制的食品包括奶制品、红肉、禽类、酒精、糖和盐。
每天晒太阳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晚上11点之前就上床睡觉。
作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130位美国巨贾,默多克维持着最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卡罗莱纳州500英亩的森林牧场,稀有的黑山羊是他的宠物,驴子、美洲鸵和4只健壮的比利牛斯犬是他的护卫。
默多克拥有超过5处房产,其中最小的一处几乎占据了整个夏威夷小岛拉耐,默多克常常乘坐直升机穿梭于不同住所。
在《福布斯》排名中,默多克以27亿的资产位列400名美国巨富第130位,金融危机前他的资产为42亿美元。
默多克坚信健康的饮食能让他活到125岁。
投入数亿美元研究饭食对于富可敌国的默多克来说,要推广自己健康饮食和长寿的秘诀不是什么难事。
在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默多克投入5亿美元建立专门从事长寿和健康饮食研究的机构:北卡罗拉那研究学院,该校的宗旨在于证明默多克“长寿与健康最大化取决于素食、杂食、多食”理论。
走近你——默多克默多克,提起这个名字,谁都不会陌生。
我们知道他传媒巨人的威名,也耳闻他窃听门的丑闻。
他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有美与丑的两面,走在太阳下,前面是光,后面是影。
同样是人,人无完人。
今天,作为一个学生,我不想太多他的丰功伟绩,或生硬地搬弄他宏大的媒介运营策略,那纵然仅是纸上谈兵,我也还是没有那个底气。
我只想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自由的心境,去走近一个传奇,走近一个传媒人。
我想,当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新闻业的伟大人物时,或许会想到普利策新闻奖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或许会想到因力挺记者披露“水门事件”而导致美国总统黯然离职的《华盛顿邮报》女掌门凯瑟琳·格雷厄姆;也或许会想到一生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的《大公报》总编张季鸾……但是,有意思的是,人们从来不会把鲁伯特·默多克与他们一起谈论,即便他在传媒领域取得的商业成就比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高,即便他总是宣称“自从我是个婴儿时起,我就是个报人,我就是爱报纸。
”人们也从来不会把他列为新闻业的伟大人物之列。
别人说什么,默多克根本不在乎。
从默多克的作为来看,他也许压根就没有想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具有人文情怀和高尚理想的“报人”,尽管他口口声声地宣称他是一个“报人”。
他所做的所有事情只能证明一点:在传媒领域,他的身份完全是一个商人,报纸只是他赚钱的工具而已。
默多克对于传媒业的经营完全以利润为转移,就像他在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时所说的:“读者喜欢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
他更强调自己欣赏“流行新闻学”,这也许才是默多克不能与那些伟大的报人同列而有办法让报纸起死回生的深层原因。
鲁伯特·默多克先生之所以既是最会赚钱的商人、又是职业新闻人,并且一次又一次演绎着媒体神奇,根植于他对于人性的洞察、超越传统与表象而对人及社会需求的准确把握;而作为高价“购物狂”的鲁伯特·默多克先生,其胜算概率一直很高,则因其并购发展战略暗合了近几十年全球化与西方社会经济的相对高速发展:故其是“知人顺势而为、事半功倍之效”。
“全民公敌”默多克今年,默多克80岁。
这不算老,默多克的母亲103岁仍然健在,老默也能再拼几年。
对于关心传媒的人来说,你可能不知道麦克卢汉,但你不可能不知道默多克。
但如今的鲁珀特·默多克很苦恼,他或许应该披上雨衣而不是运动衣出现在公众面前,因为“口水”已经从四面八方喷涌而至。
随着新闻集团“窃听门”继续发酵,新闻集团被迫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旗下高管相继辞职或被捕,默多克被迫接连道歉,铺天盖地的指责、谩骂和攻讦,会成为埋葬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开始吗?传媒“拿破仑”默多克1931 年3 月11 日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1952 年其父去世后默多克继承了阿德莱德的小报《新闻报》,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将其发展为跨越欧、美、亚、澳几大洲,涉足广播、影视、报业诸领域的传播媒介帝国。
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负盛名的英国《泰晤士报》,也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
2007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51.6亿美元的价格将道琼斯集团和《华尔街日报》收入麾下,默多克登上事业的顶峰。
短短的几十年内,由小报老板发展成为国际报业大王,不少奄奄一息的报纸到他手中就能起死回生,默多克被称为“媒体怪杰”、“传媒业的拿破仑”。
一只“老狐狸”铁腕的手段和迷人的魅力,是默多克纵横媒介江湖的武器,尽管他在追逐商业利益时咄咄逼人而且冷酷无情,但私下里他也能态度温和,并善于游说。
同时,默多克还与政界保持着极为良好的关系——当然,任何一个了解媒介威力的人都不会想要得罪默多克。
既在商业上咄咄逼人,又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比其他媒体巨头都更灵敏,默多克就是一只“老狐狸”。
这只“老狐狸”以三寸不烂之舌打消了媒体界的疑虑,收购了《华尔街日报》等资产。
然而一旦他控制了这两家媒体,就迅速解雇了它们的编辑,尽管他刚刚还信誓旦旦地承诺要保持编辑独立性。
在新闻集团,默多克是不可取代的。
在已过去的接近60年中,新闻集团只听命于神一样的这个人。
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宣布退休
作者:
来源:《综艺报》2023年第19期
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日前宣布,将于今年11月正式卸任新闻集团和福克斯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职务,仅保留名誉主席。
其长子拉克伦·默多克将接任成为新闻集团董事长,同时继续担任福克斯公司首席执行官。
在随后写給员工的一封公开信中,鲁珀特·默多克表示,“现在是我承担不同角色的时候了,但我向你们保证,我每天都会参与思想的碰撞。
我们的公司是共同体,我将成为我们共同体的活跃成员。
我将以批判的眼光关注我们的节目,浏览我们的报纸、网站和书籍。
”。
名人伟人励志故事精选在我们有所空闲的时候,找一些名人伟人励志故事来看看还是很不错的,那么名人伟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种过夜来香、玫瑰、月季,最后都枯死在阳台上。
最后十多个盆子全都栽上了仙人掌,终于,让人看到了茁壮成长。
养过金鱼、红鲤鱼、娃娃鱼,它们最后都饿得一命呜呼,听说乌龟好养,几天不给吃的,也会安然无恙。
乌龟买回家后,作了一个试验,放养阳台三天,结果差点把那乌龟渴死。
培育花花草草,养小动物,其实等于养了一个孩子,得有十分的心境去对待,不然,哪养得好。
去过一位公司负责人办公室,他的办公桌整洁如新,地板光可照人,办公室的窗口摆着花草,绿油油的像是要滴出水来,更让办公室增添情趣的是,他的案头放着一只圆形的金鱼缸,两三条红裙金鱼在水里悠然游动。
总以为他不会自己照顾那些花草、金鱼的。
那天坐着,一位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他打扫了副总、总工的办公室后,顾自离开了。
我便觉得奇怪。
而他已经站了起来,从抽屉里取出一包鱼食,捏出几颗,轻轻放在鱼缸里。
我明白了,办公室里的花草、金鱼都是他照顾的,也许这种照顾就是一种最大的人生乐趣。
我喜欢这样的人,既可以管理1000多号人的工厂,也可以管理花花草草。
据说传媒大亨默多克有一次到香港来,来到他的下属办公室,下属办公室在香港最繁华的市区的摩天高楼上,当然装修得十分豪华,但默多克最感兴趣的不是那些中式的装修,而是房里那些绿油油的翠竹、青松。
默多克问下属:“请问这些绿树如何栽培?”下属微笑着说:“那是用布料做的,不需要浇水、施肥。
”默多克奇怪地问:“为什么挑选用布料做的树呢?”下属说:“因为我没有时间去料理它们。
”默多克听了一言不发。
不久,默多克就调整了驻香港的人员。
据说,默多克表示:“做传媒可能比其他工作都要紧张,但不至于会没有时间去料理办公室里的花草。
”默多克是智慧的,那些在办公室里养育花草的人,往往对事业充满激情,工作起来有条不紊。
道理其实很简单,工作那么忙,还有闲情,一者说明他高超的处理能力,二者说明他是认同这个工作环境的,并把它当作一种享受生活的地方。
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成功之道(上)
陈洁
【期刊名称】《出版广角》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不管默多克曾经支持的是保守党还是工党,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扩大其事业,而一切政治上的恩怨,不过都是过眼浮云。
默多克心中有杆事业的秤,他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只因他总是努力身在高处,因而视野开阔、目光远大。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陈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712
【相关文献】
1.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成功之道(下) [J], 陈洁
2.浅析传媒大亨默多克在中国投资策略的改变 [J], 陶莉莉
3.丑闻的价格:传媒大亨默多克损失数十亿美元 [J],
4.传媒大亨默多克开办“全球最大印刷厂” [J],
5.传媒大亨默多克被曝将辞职次子或接任福克斯CEO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励志人物传媒大亨默多克
励志人物
____年3月11日,默多克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公里处阿德莱德的一个农场里,他在4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也是全家唯一的男孩。
这是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家庭,从欧洲移民澳洲后,他们过上了比较富有的殖民生活。
默多克就是在传统的欧式教育和开放的移民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默多克于____年至____年入伍服役。
在美国军队中,他担任射击教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复员回到自己的家乡——堪萨斯市。
____年,默多克来到英国,就读于牛津大学的伍斯特学院,开始了正规的文科学习。
在他宿舍的窗台上,摆着他崇敬的伟人列宁的胸像。
默多克阅读了几百成功人物的传记。
这大量的传记,使他得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推动他在事业上迈步前进的巨大力量。
默多克热衷于当时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对赌博也很有兴趣。
在同学和朋友眼中,他是那样地视野开阔,那样地雄心勃勃。
____年秋,默多克的父亲病故,年仅21岁的他只身回到澳大利亚,开始了承担家庭事业的重任。
虽然默多克家族是依靠农场致富的,但默多克的父亲基恩·默多克却是一位成功的报人。
基恩·默多克从通讯员、记者干起,后来拥有了阿德莱德的两份主要报纸——《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
默多克在澳大利亚内陆的穷乡僻壤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默多克在____年收购了《帕斯星期日周刊》,4年后又买下了《悉尼每日镜报》和《悉尼日报》。
____年,默多克创办了全国性的大报《澳大利亚人报》。
____年,默多克杀出澳大利亚,登陆英伦。
当年,他成功地收购了《世界新闻周刊》和《太阳报》。
这本是两份已经没落的垃圾报刊,但经默多克接手经营,凭借着耸人听闻的标题,形形色色的名人隐私以及无奇不有的奇闻轶事,神奇般地走红,没多久读者就增加到了400万人,成了全世界街头小报的登峰造极的偶像和模仿对象。
____年,默多克又跨过了大西洋。
他在这一年把美国的《圣安东尼新闻》和《星报》弄到手。
____年2月,他先后收购了《纽约邮报》和拥有《纽约》、《乡村之声》、《新西方》等周刊的纽约杂志公司。
默多克真正名扬世界,还是在____年,他看准了时机购买了象征着大不列颠的体面和尊严的、有着200年历史的《泰晤士报》。
说来也不能不佩服默多克地超乎常人的才能,他总是能十分精确的判断出大有发展前途的报纸,并果断地据为己有,然后大把赚钱。
____年,默多克买下了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可他看中的不是电影公司,而是该公司下属的福克斯电视台。
默多克用了一年的时间,把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独立电视台改造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电视网,从此这家电视台就成了一座宝藏。
福克斯电视网所拥有的会员数从最初的12家电视台发展到188家,与美国老牌电视业巨头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并肩而立。
不久,他又购买了即将破产的英国收费电视台——天空电视台,然后以他的魔力让它起死回生,如今,英国天空电视台成了欧洲的电视节目发射中心之一。
____年,为了打入中国市场,默多克购买
了香港--网,香港--台通过其技术上的优势在亚洲电视淘金中尽占先机,为默多克的电视节目和影视产品赢得了全世界近一半的观众。
经过40多年的奋斗,默多克成了当今世界最庞大的传媒帝国之一的领导者,他把自己塑造成了现代传媒业泰斗的化身。
默多克是第一批意识到现代传媒业成功的秘诀在于同时控制内容和发行的佼佼者之一。
默多克的传媒王国覆盖全球约1/3的人口。
在美国,默多克拥有第四大电视网,在好莱坞拥有电影制片厂;在拉美,默多克与三家电视台合作,通过卫星播送150套节目;在欧洲,默多克有天空电视台;在印度有eetv;在中国3500万个家庭可以通过卫星收看到默多克的电视节目;在英国,40%的报纸都属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默多克王国的发祥地澳大利亚,默多克的新闻
励志人物
英国《观察家报星期刊》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传媒和商业巨头已经取代英国传统名流,成为对英国人日常生活影响力最大的人物。
调查显示,当今最能左右英国人的300个人中,排在榜首的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传媒大亨默多克和微软公司主席盖茨。
____年7月2日,默多克在伦敦宣布其属下的新闻集团正式加入有线革命,转型为国际网络公司。
他指出,报纸印刷年代就要结束。
默多克强调,未来的世界不再是以大欺小,而是以快击慢。
____年4月,新闻集团开始策略性地投资互联网、数码电视与无线通讯产业。
进入____年后,默多克又在尝试和yahoo合作,并和诺基亚讨论在无线网络发展方面的合作。
而旗下的子公司更是已建立了多家新闻、健康医疗和电子商务网站。
其实,默多克早就洞察了网络
的未来。
早在____年,他就斥资把自己在香港有线电视有限公司的股份从48%提高到了100%。
对于互联网,默多克有一句名言:我不了解互联网而且永远也不会懂。
不过你不必了解互联网,只要懂得如何利用它就好!这的确是句大实话。
在很多人眼中,默多克不能算是报人,只能算是报业投机商。
默多克是胆量、谋略与勤奋的神妙结合。
默多克说:在买报和卖报中,我学会了办报。
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报人的区别,正是默多克成功并不断发展的原因,他不会拘泥于已有报纸的本身,而是时刻盯着下一个目标。
正如默多克所总结的办报纸的一条经验:要时刻注意新技术的端倪,向新技术投资。
默多克虽然已是富可敌国,但仍然像个澳大利亚拓荒者一样起早贪黑。
每天5点半起床,喝点胡萝卜汁,游一会儿泳,7点一到准时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9点。
他的助手随时可能接到他的电话:我是默多克。
无论是头版的新闻、各种照片,还是广告的编排,他无不亲自过问。
默多克只用6名助手管理他在全世界的4万员工,而这6个人也不过是绝对服从的执行者。
默多克坚信发展事业的唯一办法是自己亲自管理。
很长时间,他的财务管理仅停留在卖热狗小贩的水平,账目简单得像结绳记事时代的产物。
默多克喜欢通过兼并不断扩展其王国的疆界,但并不胡乱拿钱打水漂。
他总是在看好之后才出手。
对此,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动手最快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成功。
这似乎与当前网络业流行的法则有些矛盾。
但默多克不是一个喜欢泡沫的人,他像澳大利亚最淳朴的农民一样要求实实在在的成就。
对于兼并和
业务拓展,他一旦看好,必定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掷千金毫不含糊。
这时,他的理论又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强不如快。
默多克无疑是风云人物。
____年,由他控股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电影巨作《泰坦尼克》风靡全球,给他赚了20亿美金;世界杯之后他斥资10。
2亿美金企图收购曼联队;克林顿总统闹出绯闻后,他又要出资300万美元购买莱温斯基的风流史……传媒大王默多克不断地制造着当今世界的热点和卖点,同时他本人也成为传媒追逐的对象。
狂人默多克以独特的扩张和避税手段创造着超级利润。
4月17日,澳大利亚股市暴跌,究其原因,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身患癌症。
正如分析家所称:癌症与默多克的名字一同出现足以令股市暴跌。
真可谓,一人患病,澳洲震动。
默多克究竟何许人也?其实,就算你不知道默多克,那你也一定知道属于他的那些大名鼎鼎的媒体和球队。
比如,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美国福克斯电视网、洛杉矶道奇队等等。
69岁的默多克是全球百大富豪排行榜的常客,总资产达72亿美元。
他建立的传媒王国已覆盖了世界3/4以上的人口。
今天的默多克控制着世界上很多主流媒体,但他的传媒王国却是从澳大利亚的一家山区小报《阿德莱德日报》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