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思维与陌生化艺术_约翰_邓恩_跳蚤_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235.87 KB
- 文档页数:4
试析《跳蚤》中独特的创作手法摘要: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约翰·邓恩在其代表作《跳蚤》中采用了奇喻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本文将试从哲学观,爱情观,与宗教观三个方面对其创作手法进行详细剖析。
关键词:《跳蚤》;奇喻;哲学思辨;灵肉统一;三位一体約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他的诗歌比喻奇特,意象新颖,妙想连篇,似非而是,寓情感于理喻,奇想与悖论争辉,智力与激情同构,如此成就了其独特的玄学诗风。
《跳蚤》是邓恩玄学诗中的名篇,它以诗人向情人求爱的口语体写成,语气调侃,比喻出人意料,推理和结论也超乎常人想象。
在这首爱情玄学诗中,为突出主题,邓恩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即奇喻。
T.S.艾略特将奇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认为它融合了明喻、隐喻、类比等多种修辞方法,并加入独特的意象及玄妙的思维,能达到力求新奇,吸引读者的效果。
邓恩这首诗之所以有特殊的魅力不仅在于他能娴熟地驾驭这种修辞手段,更在于他已将奇喻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
奇喻承载了他的哲学思辨、爱情誓言以及对宗教虔诚的表达,它使读者对原本熟悉的事物产生了陌生感,从而增加了感知的长度,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本文将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独特的创作手法进行详细剖析。
一、奇喻蕴含哲学思辨在传统的彼得拉克诗歌中,比喻明确固定,合乎常理,如把被爱的女子比作“玫瑰花般的脸”,“象牙般的皮肤”等。
同样中国诗人在歌颂爱情时,常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鸟儿的坚贞,树枝的缠绵仿佛是最好的爱情宣言。
相比之下,诗人邓恩将跳蚤与神圣的爱情与婚姻联系在一起,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跳蚤的意象突兀另类,确实很难让人喜欢,而这种效果正是邓恩所希望的。
他将跳蚤的身体看作是提供秘密场所的“屏障”是有一定道理的,跳蚤吸了“你”“我”的血,“我们”已经融为一体,而这样的结合其实是爱情在精神上的结合,邓恩崇尚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外人看不到,因此就不会被冠之以“罪恶和耻辱”之名。
别出心裁的比喻——约翰·邓恩的《跳蚤》赏析《跳蚤》是约翰邓恩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他最具文学特色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诠释作者如此优秀的文学创作,深入挖掘他那出神入化的文学创意,以及别出心裁的比喻。
《跳蚤》描述了一个关于城乡比较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乡村少年,父亲是当地的牧师。
一天,少年和他父亲得知一只被逐出城市的跳蚤来到了他们家,这只跳蚤像一个清醒的孩子,他见识狭窄,只知道城市的繁华,不知道乡村的美好。
随着父亲和少年的照顾,跳蚤逐渐认识到乡村的美,并开始探索它的温暖、简陋却充实的一面,最终,跳蚤选择了留在乡村,奔赴城市的梦想成为可望不可及的遗憾。
在这部小说中,约翰邓恩意在表现他对乡村的理解,乡村中的一些点滴小景,以及乡村的简单美味,这些都可以从书中有所体会。
例如,作者使用了一个充满比喻意义的心理模型,将跳蚤看作城乡的比喻,把少年的心理,乡村的历史,城市的躁动,以及他最终选择留在乡村的纠结,用一只跳蚤这样深刻的比喻,把乡村的共鸣和城市的分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作者还使用了几个含蓄的比喻来描述乡村的美、乡村人民的勤劳以及乡村团聚之情。
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作者用屋里烧开汤水的美景,像《跳蚤》中,少年把家里的肉汤拿到江边,让跳蚤吃,这句“有一线热汤的芳香”,充满了家的温馨温暖。
另一个比喻是,作者用放牛的早晨来描写满院芬芳的乡村风景,例如,少年和他父亲一起放牛,“牛在乡村里散步,牛嘴里吐出来的是落叶”,这样的比喻把乡村景象生动地还原了出来,充分展现出乡村的温馨。
此外,约翰邓恩在文学创作中另一个独特的重点就是隐晦的抒发了他的人生哲学思考。
《跳蚤》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本质,也向我们暗示:在我们追求财富、快乐的过程中,也要更多的欣赏与感受生活的本质。
在这样的思想哲学的背景下,约翰邓恩提出了“要接受自然,享受它的温暖和寂静,跟随它了解生活的本质”,这种价值观以及文学艺术上的表现能力,都让《跳蚤》具有深刻的意义,让我们从中获得茅塞顿开的心灵感悟。
约翰邓恩《跳蚤》主题论析张武;徐雯雯【摘要】发生在《跳蚤》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智斗"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对话关系,而作为这场"智斗"的见证者——"跳蚤"——则体现和强化了诗人"活在当下"的时代情绪。
倘若把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互动式"对话"同贯串全诗的跳蚤意象结合起来思考,则不难发现:《跳蚤》一诗实质上是诗人内心深处互不调和的两种道德观念激烈斗争的外化表现。
毋庸置疑,诗人的这种灵魂双声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
%The man and the woman in the battle of wits happening in John Donne’s poem The Flea presents an equally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and the flea,the only witness of the battle in thepoem,symbolizes the hedonist thought prevailing in Europe of John’s day.Putting the two together,we get to know that the poem is actually the externalization of two different moral ideologies latent in John Donne himself.【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4)001【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跳蚤》;约翰·邓恩;玄学派诗人【作者】张武;徐雯雯【作者单位】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12;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2《跳蚤》虽说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被收录次数最多的诗篇之一,针对它的研究评论却极少。
论约翰·邓恩的创作风格——《跳蚤》创作的玄思妙想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一批诗作风格与前人迥异,且对后辈诗坛产生极大影响的诗人。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有约翰·邓恩、安德鲁·马维尔等,这批诗人组成了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上都享有盛誉的创作流派——英国玄学派。
玄学派诗歌从1610年至1680年的70年时间里,流传广泛,风靡一时,对20世纪的英美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13),17世纪玄学派诗人,他的诗歌以爱情、讽刺、宗教等为题材,在语言、描述、情景、想象等方面独具特色,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且诗歌中具有意想奇异、结构严谨、内容新颖深刻,特别是他的出人意料的比喻、多变的格律以及口语话的诗体更加使人耳目一新,开创了玄学派的一代诗风。
约翰·邓恩的诗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他的玄思妙想(Conceit),他追求新奇的思想,喜欢云前所未云,经常从各种“新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捕捉新奇的事例,再把两个截然不同的物体安置在一个语境中,使二者的关系既贴切又隐秘,还能在内容上彼此阐发,这些比喻既让人初读觉得不可思议,掩卷细想又觉得颇有道理,这些都反映了邓恩式的玄思妙想。
下面通过约翰·邓恩《跳蚤》来进一步论述约翰·邓恩的玄思妙想的创作风格。
《跳蚤》一诗的新奇之处表现在邓恩的玄思妙想(Conceit),“玄思妙想”是因为诗中的比喻既玄又妙的思想,或者说虽然玄但非常妙的思维和想法,玄思妙想的最大特点是把最不伦不类或不相关的东西勉强地或生拉硬扯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比喻听起来怪诞不经,但细想一想却雅致入理。
《跳蚤》一诗中的玄思妙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标题的玄思妙想跳蚤是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成虫通常生活在哺乳动物身上,少数在鸟类。
原本只是一只普通的昆虫,因叮咬、吸血寄生直接危害人畜,传播多种疾病,因此,人们对于它虽没有群起诛之、大卸八块之意,但往往对之生之厌恶,恐惧,见之唯有躲其意。
The Flea (《跳蚤》) 赏析背景介绍《The Flea》(中文名《跳蚤》)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创作的一首颇具争议的诗歌作品。
写于17世纪初,是约翰·多恩的一部早期作品,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跳蚤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复杂的爱情故事,通过嬉皮笑脸的语言和神秘的比喻,探讨了爱情、性和灵魂的关系,以及人类欲望的本质。
诗歌分析诗歌结构《The Flea》采用了三节的押韵体诗歌结构,每节包含9行。
每行诗歌无固定韵脚,但整体上保持了一定的韵律。
诗歌的流畅度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
主题和意象主要的主题是爱情、性和灵魂的关系以及欲望的权力。
跳蚤在整首诗中被用作一个象征,代表了情欲的力量,并在爱人之间传递了各种信息。
通过跳蚤的比喻,诗人表达了情欲和欲望的强大力量,以及它们如何在爱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比喻与修辞手法《The Flea》通过大量运用比喻和修辞手法来展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最显著的比喻是将跳蚤与爱人之间的性关系进行对比,跳蚤的叮咬象征了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接触。
诗人通过这一比喻传递出了他对性和欲望的渴望和追求,以及两个人之间欲望的不可分割性。
此外,诗人还使用了反讽和双关语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诗歌的情感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强烈的自信、激情和渴望。
他试图通过跳蚤这个微小的生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对于爱情和欲望的强烈渴望,并将其与自己的爱人联系在一起。
尽管诗歌表达的内容较为争议,但其传递出的情感和对人性欲望的思考引起了读者的独立思考和探索。
主题解读《The Flea》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爱情、性和灵魂之间的关系。
通过跳蚤这一微小生物的形象,诗人传达了对于爱情和欲望的追求和渴望,并呼唤读者思考这一复杂而普遍的人性问题。
诗中的跳蚤被描绘成一种介于两个人之间的“联结”和“结合”力量。
诗人将跳蚤的叮咬与爱人之间的性接触进行对比,强调了肉体上的亲密关系。
从约翰.多恩诗歌《跳蚤》看玄学派诗歌
约翰·多恩的诗歌《跳蚤》是一首充满玄学色彩的诗歌,从中
可以看出玄学派诗歌的特点。
首先,玄学派诗歌重视诗歌的神秘性。
《跳蚤》中的诗句“深
深的暗夜里,跳蚤发出灵动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跳蚤发出
的神秘声音的美好感受,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其次,玄学派诗歌重视诗歌的抽象性。
《跳蚤》中的诗句“夜
空中闪烁着璀璨的星光,把宇宙的秘密灌溉到大地”,把宇宙
的秘密比喻成星光,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诗歌的抽象性。
最后,玄学派诗歌重视诗歌的传神性。
《跳蚤》中的诗句“深
夜里,跳蚤在草地上游荡,就像一只梦中的小飞鸟”,将跳蚤
比喻成一只梦中的小飞鸟,表达了诗人对跳蚤的传神感受,体现了诗歌的传神性。
总之,约翰·多恩诗歌《跳蚤》充分体现了玄学派诗歌的特点,即重视诗歌的神秘性、抽象性和传神性。
诗歌《跳蚤》之分析诗歌《跳蚤》是约翰.邓恩最负盛名的一首诗之一,也是“玄学派”的代表诗作之一。
读了这首诗之后,我感触颇深。
首先要说的是这首诗所用的奇思妙想,在这首诗中,诗人说被跳蚤叮过的两个人的血混合在跳蚤体内,那么就意味着这两个人结婚了。
跳蚤本来是最恶心的动物之一,现在邓恩竟然把跳蚤比喻为婚床,是婚姻的象征。
这种将两种反差巨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方法,正是奇思妙想的写诗方法的一大特色。
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此时的心情,也许他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而由于自身的居住条件,他也许也刚好看到了一只跳蚤,于是他把自己这种失落的心情赋予在了跳蚤身上。
但由于他深爱着对方,看到跳蚤,他幻想着被跳蚤叮过的他和对方在跳蚤的体内结婚。
这种幻想,是作者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的一种奢望。
然后是这首诗的逻辑,这首诗的逻辑非同一般的绕。
作者首先运用了想象,说跳蚤叮了你,又叮了我,那么我们就算结婚了。
然后又说对方不能杀死那只跳蚤,否则,对方会犯三宗罪。
这三宗罪我认为是杀人、自杀和渎神。
这说明作者想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婚姻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你我都应该认真地对待,千万不要轻易地扼杀婚姻。
同时作者也在暗示对方:如果你深爱着我,那就和我结婚吧。
如果爱我却拒绝我,那就相当于犯罪了。
接着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他写道,即使对方杀了那只跳蚤,那也不会对他们的爱情造成丝毫的影响。
因为跳蚤就是跳蚤,与他们的爱情、婚姻没有丝毫的关系,所以杀了那只跳蚤又会有什么影响呢?作者借此比喻即使你不同意和我结婚,那又有什么影响呢?那没有一点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作者像一个情场失意者,像在自我安慰一样。
别出心裁的比喻——约翰·邓恩的《跳蚤》赏析
约翰邓恩是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表现出独
特的风格和哲学思考,在这一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史中成为标志性的象征。
《跳蚤》是约翰邓恩的处女作,它是以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的苦难和欲望。
《跳蚤》的主题是人的欲望和对未知的恐惧,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充斥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抗争。
约翰邓恩利用一只跳蚤作为比喻,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欲望和恐惧。
在诗中,跳蚤暗喻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但又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想要探索它们。
然而,当探索未知时,人们又会面临着很多苦难,这就构成了人与未知之间艰苦的抗争。
跳蚤作为比喻,有着深刻的内涵:当它受到惊吓时,它就会仓皇逃跑;但它仍旧会有吸引力,无论是受到惊吓的多少,也无法抵抗未知事物的诱惑,依旧被它吸引。
这也暗示了人们对探索未知的热望,但又不敢大胆去做,可见约翰邓恩把比喻运用得颇为巧妙。
《跳蚤》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约翰邓恩的思想。
浅显的哲学思想和重要的比喻都渗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对这首诗有着极深的理解。
约翰邓恩依靠一只跳蚤更有力地表达了他的智慧和洞察力。
他把比喻用作诗歌的精髓,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以及关于生活矛盾内涵的隐喻。
在约翰邓恩的《跳蚤》中,有别出心裁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人类欲望和恐惧的深刻洞察力。
他把跳蚤作为比喻,表达出人类对未知事
物的恐惧与欲望,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艰苦抗争。
同时,他又利用跳蚤显示出它们之间残酷的关系,让读者了解到虚无缥缈之中所隐藏的深刻真理。
从这可见,约翰邓恩利用跳蚤构建的比喻,对当代的英国及以后的诗歌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外国文学约翰·邓恩《跳蚤》中的陌生化艺术魏凤姣邵阳学院摘要:“陌生化”技巧强调艺术的体验性与新鲜的直观感受。
本文以约翰·邓恩《跳蚤》为例,分析诗作中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的陌生化,通过诗人别出心裁的取喻和戏剧性独白的运用,使《跳蚤》散发永恒魅力。
关键词:陌生化;跳蚤约翰·邓恩(1572-1631)是17世纪玄学派诗人的典型代表,德莱顿称他“喜弄玄学”,爱情诗本应言情说爱,“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想,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转引自李正栓 2005:62)。
他的一生历经曲折动荡,坎坷的经历使他的诗作弥漫着怀疑、反叛的情绪,更是他大胆革新,勇于打破传统的源泉,正所谓“诗人不幸诗之幸”。
约翰·邓恩的诗歌不拘一格,富含奇思妙想,咋一看觉得天马行空,生拉硬凑,细想不仅令人拍案叫绝。
他别出心裁的比喻新颖独特,即使是爱情诗作也不乏推理与思辨,《跳蚤》便是被收录次数最多的诗篇之一。
该诗以诗人向情人求爱的口语体写成,语气富有调侃,比喻怪诞,意象奇特,推理超乎意料,这与“陌生化”艺术不谋而合,反映邓恩式的奇想。
一、陌生化艺术“陌生化”这一术语是俄国形式主义大师维多克·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他指出“艺术的技法是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加大感知的难度和长度。
因为感知过程本身就是审美过程,必须设法延长。
”将熟悉事物非熟悉化,能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克服知觉的过度自动化。
实现“陌生化”的途径多种多样,语言表达、叙事策略、结构布局、情节安排等都可以摆脱一贯的做法,化腐朽为神奇,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文将从思维模式和语言形式两方面探讨《跳蚤》中的陌生化技巧,从而更进一步欣赏约翰·邓恩诗作的美感与张力。
二、陌生化技巧在《跳蚤》中的表现(一)思维模式的陌生化——别出心裁的比喻《跳蚤》没有爱情诗中常见的玫瑰、胡桃等意象,取而代之的是画风奇特的跳蚤,初看令人匪夷所思。
跳蚤是嗜血类昆虫,在中西方文化中,它都是被人们所厌弃的。
·叙事策略·修辞艺术及其它·马军校明洪慧等主题词:叙事策略·修辞艺术及其它《跳蚤》之意象分析马军校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名篇《跳蚤》意象的分析,探析了其“奇思妙想”在诗中修辞手法方面的表现,表明了其“奇思妙想”并非怪异荒诞,而是雅致入理。
关键词:跳蚤;奇思妙想;雅致入理约翰多恩是英国十七世纪早期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
他曾经在剑桥大学学习,后来担任圣保罗教区的主持,他也是一位博学和有天赋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宗教散文、布道文和诗歌。
实际上,约翰多恩给人们记忆深刻的是他的诗歌,其诗歌对后来年轻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约翰多恩诗歌的特点,著名学者吴伟仁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曾经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约翰多恩有关人生的诗歌中显示出的极度坦率和极具穿透力的现实主义。
其次,其它一些主题较为轻松的诗歌表现出的愤世嫉俗,它是对彼特拉克传统下理想化的女性做出的清醒的反应。
其三,他的爱情诗充满着浓烈的情感和火热的激情,在英国文学中树立起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由于风格独特,约翰多恩的诗歌引起后世很多人的研究兴趣。
除了主题、观点和形式新颖别致之外,其出人意料的比喻和华丽的夸张等修辞手法也使其诗歌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这些令人神往的修辞手法被称之为“奇思妙想”。
约翰多恩被认为是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主要是由于他新颖独特的风格,特别是由于他的诗歌中大量的“奇思妙想”。
对“奇思妙想”的作用,吴伟仁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中做了如下描述:“在发人深思方面他的风格变得深刻、直接、直抵人心,其创新、其力量,在伊丽莎白时代诗人难觅。
有时其‘奇思妙想’之‘奇’以至于不知其所云。
”《跳蚤》是约翰多恩诗歌中的精品,更能深刻地展示他的“奇思妙想”。
为欣赏约翰多恩对“奇思妙想”娴熟的运用及其魅力,笔者在这篇文章籍由分析诗歌《跳蚤》的意象来予以说明。
收稿日期:2012—08—20作者简介:葛然(1988-),女,山东济宁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第33卷第5期济宁学院学报2012年10月Vol.33No.5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Oct.2012文章编号:1004—1877(2012)05—0039—04“陌生化”技巧的典范———约翰·邓恩和他的《跳蚤》葛然(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强调新鲜的感受,强调事物的质感,强调艺术的具体形式。
而早在17世纪,以约翰·邓恩为代表的玄学派就已把“奇思妙喻”、各种怪诞的意象和戏剧化手法运用到了诗歌创作当中。
这种背离传统的情感表达与形式主义“陌生化”原则不谋而合。
此处选取邓恩的名诗《跳蚤》为研究对象,从思维模式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诗中“陌生化”技巧的运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陌生化;邓恩;《跳蚤》;奇思妙喻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20世纪初,为了打破生活给人造成的“过度自动化”,恢复现代人感知的敏锐程度,使人能够真正体验生活的原汁原味,什克洛夫斯基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领军人物,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核心原则———“陌生化”。
他主张,“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能够恢复对生活的感知,为了让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地。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事物的视觉感受,而不是提供事物的识别知识。
艺术的技法是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加大感知的难度和长度。
因为感知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事物艺术性的途径,而事物本身并不重要。
”因此,形式主义文评认为诗歌中的夸张、比喻、婉转说法,诗中常用的古字、冷僻字、外来语、典故等等,无一不是变见习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的“陌生化”手法。
然而,远在17世纪,以标新立异、风格怪诞著称的约翰·邓恩似乎早已在创作中践行着“陌生化”原则,为形式主义文评谱写了无数经典的范例。
别出⼼裁的⽐喻――约翰·邓恩的《跳蚤》赏析2019-09-18摘要:⽞学派诗⼈出现于⼗七世纪,通常喜欢在他们的诗歌中运⽤别出⼼裁的⽐喻(conceit)。
约翰·邓恩被认为是⽞学派诗⼈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跳蚤》是被收录次数最多的诗篇之⼀,诗作以诗⼈向情⼈求爱的⼝语体写成,⽐喻出乎通常想象,反映了邓恩式的奇想。
关键词:⽞学派诗⼈奇喻跳蚤⼀、⽞学派诗⼈和奇喻Metaphysics这个词最早出现于John Dryden的著作Discourse Concerning Satire (1693)中,他曾批评邓恩在他的诗作中“affects the metaphysics”。
后来,1779年,Samuel Johnson⼜把“Metaphysical”这个词延伸指⼗七世纪初期的⼀群诗⼈,即“⽞学派诗⼈”(Metaphysical poets)。
这些诗⼈是⼀群博学多才的⼈,他们的诗作以别出⼼裁的⽐喻(conceit)、⼝语化诗体、富于变化的格律等为主要特征。
与此前伊丽莎⽩时代和此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相⽐,此派诗歌内容⽐较复杂,有⽐较浓郁的宗教神秘⾊彩。
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紧张的⼼情和关于⼈的感情的议论和分析。
这种诗通常⽤词简单,经常采⽤出⼈意料的⽐喻。
句式简略凝缩,多为诗⼈以第⼀⼈称展开的⼀场与爱⼈、上帝及⾃⾝的辩论。
⽞学派诗在18世纪湮没⽆闻,到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重新赢得了诗⼈们的注意,特别受到现代诗⼈T.S.艾略特的推崇。
⽞学派诗⼈的主要代表者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乔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1593―1633)、理查德·克拉肖 (Richard Crashaw,1613―1649) 和亨利·沃恩 (Henry Vaugham 1621-1695)等等。
在⽂学史上,约翰·邓恩被认为是⽞学派诗⼈的重要代表。
浅析玄学派诗人约翰丶邓恩诗歌的意象特征一诗歌中的“跳蚤”意象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用来赞颂美好事物的东西本身应该是完美的。
相形之下,邓恩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另一妙喻“跳蚤”则显得那么另类,让人难以接受。
任谁也无法将让人见之即厌的“跳蚤”与人类视之神圣的爱情与婚姻联系起来,这恐怕是邓恩另一次大胆的尝试。
《跳蚤》一诗这样写道:看这个小跳蚤你就明白你对我的否定是多么渺小它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融合在一起你知道这不能向人提及这种罪恶和耻辱足以令少女失掉首级然后它在求爱前尽情享乐身体因两种血液组成的血液而膨胀这远比我们要做的勇敢无数……突然而残忍地,你的指甲染上无辜的紫色血液而你却对此毫无知觉这个跳蚤究竟犯了什么罪孽无非是从你那吸取的一滴血液……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千古传诵的爱情比作跳蚤,男女双方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它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融合在一起。
”《跳蚤》可以说是一首让人过目不忘的玄学派诗歌,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对美好的东西有着偏爱的人来说,跳蚤的意象很难让人喜欢起来,相信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意象是有些另类的,而这种效果正是邓恩所希望的。
将跳蚤的身体看作是可以提供隐居的场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跳蚤既吸了“你”的血,也吸了“我”的血,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融成一体,而这样的结合是外人看不到的,因此就不会被人们称做“罪恶和耻辱”。
但很可惜的是:女方最后杀死了跳蚤,也就断了双方的联系,爱情的坚贞不渝受到了置疑。
一个小小的跳蚤居然能引发诗人如此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邓恩的想象力,从而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邓恩会成为玄学派诗人的领军人物了。
二诗歌中的“圆规”意象在邓恩赠给妻子的诗《别离辞:节哀》中,他使用“圆规”意象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感情,从而使该意象成为玄学派诗人著名的“奇思妙喻”。
邓恩在诗中这样写到:就还算两个吧,两个却这样和一副两脚规情况相同;你的灵魂是定脚,并不像移动,另一脚一移,它也动。
66约翰•邓恩诗歌中的陌生化探析——以《跳蚤》为例■胡艳秋/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英国诗人约翰·邓恩(JohnDunne)是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玄学派诗人”的代表。
他大胆运用复杂流畅的诗歌歌曲节奏戏剧技巧和口语的结合,打破了读者的对于诗歌惯有形式的理解,陌生的韵律和意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扩展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开创了一代诗歌创作的先河。
本文通过分析诗歌《跳蚤》中的意象处理和语言特征,探讨约翰·邓恩诗歌中陌生化的艺术特征。
《跳蚤》一诗运用新奇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奇妙的意象, 融夸张、比喻、推理、象征等修辞手法于一炉。
性格、人生的矛盾因素促使邓恩用奇想和诡辩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来记载自己充满斗争的内心世界。
陌生化表达首先表现为非人格化意向。
不用优美富丽的辞藻讴歌求爱对象的美与价值,而是将其非人格化;《跳蚤》除了在意象上出其不意的非人格化外,其语言表达也不同于同时代诗歌格律工整的风格,以口语化的戏剧语言而独树一帜。
关键词:约翰·邓恩 《跳蚤》 陌生化一、前言“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一概念起源于俄国文学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理论,即对于熟悉的事物,反应往往是麻木的,只有机械地自动接受。
艺术审美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它超越于审美者的自动化感知,艺术作品的美唤醒欣赏者个性化的生活感受,与之产生共鸣。
艺术创作不是对现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炼和升华,构思出主体与客体相融合的意象。
因此,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将客体陌生化的过程。
创作者应用陌生化手法,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增加艺术欣赏者品读、接受作品时的难度和时间,以此延长艺术感觉的过程。
[1]在文学实践中,陌生化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叙事策略和情节安全上。
邓恩是17世纪英国诗人,是“形而上学学派”的杰出代表,“陌生化”是他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
the flea赏析
英国玄学派诗人(Metaphysical Poets)的鼻祖约翰邓恩,以绝妙的比喻意象和对事物的独特见解而著称。
在《跳蚤》中,跳蚤叮了“你”和“我”,“在这跳蚤肚里,我俩的血混为一体;”承认这一点就意味着承认两人;否认这一点——捕杀跳蚤——却也证明拒绝结合的无理。
很明显,作者阐明了自己的爱情观。
作者的表达含蓄而直接,“含蓄”在于用“跳蚤”来象征爱以及“饱胀的跳蚤”来象征二者结晶。
而西方诗歌所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这常常是由情感的不安的运动所决定,他们的情感是探索的,所以他们的表现手法总体上说比较多样和丰富,或夸张,或拟人,或比喻,或直白等,他们的情感往往出于自身运动的需要而“主动”去寻找载体的。
如在《跳蚤》一诗中作者把“跳蚤”来作为载体,表达感情主动直白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