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怒火喷向谁_约翰_邓恩_歌_主题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222.42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约翰·邓恩的理想主义爱情观论文关键词:理想主义爱情观灵与肉的结合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论文摘要:约翰•邓恩是英国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诗人。
他是玄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因他的爱情诗而着名。
在他的爱情诗中,从尖刻讽刺到热情奉承,从玩世不恭到深情热恋,爱情的种种情感皆有体现。
学者们对邓恩在其爱情诗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爱情观已有深入研究,但诗中体现的理想主义特色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本文通过分析邓恩的爱情诗,透视邓恩的理想主义爱情观——恋人间的爱是排他的、相互的、自给自足的、疯狂的、平等的、灵肉相结合的且神圣的,展现邓恩“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之形象。
一、引言约翰•邓恩是英国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诗人。
他是玄学诗派的创始人,同时也因他的爱情诗而着名。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邓恩诗集的主题。
邓恩的爱情诗不落窠臼,摆脱了丘比特之箭、流血的心、玫瑰般的脸颊、樱桃似的红唇之类的俗套比喻,代之以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类比,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超验意象和奇特的情感体验。
英国古典主义先驱本•琼生曾预言: 邓恩将不被人们理解而销声匿迹, 所幸的是,琼生没有言中。
在二十世纪初,随着格瑞尔森编辑的《约翰•邓恩诗集》的出版和艾略特《玄学派诗人》一文的发表,玄学派诗歌将情感和思想融为一体的特色得到了认同。
邓恩的地位与作用也再次得到肯定。
作为一个“已经品尝过爱情果园里各种果子的人” (Bennet 178),邓恩的爱情诗体现了相爱之人的各种感受。
学者们对邓恩在其爱情诗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爱情观已有深入研究,但诗中体现的理想主义特色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邓恩的爱情诗,透视邓恩的理想主义爱情观——恋人间的爱是排他的、相互的、自给自足的、疯狂的、平等的、灵肉相结合的且神圣的,展现邓恩“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之形象。
二、孕育于怀疑论中的理想观刘易斯先生在《爱的寓言》中写道:“对女人的怀疑论和理想观是生长在同一枝干上的孪生果子,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极端看法”。
约翰邓恩诗歌中的三大特点提起17世纪的伟大诗人约翰·邓恩,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玄学诗、陌生化之词。
当然,邓恩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开创者,也是玄学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充满了奇思妙想、诙谐机智并富有创造力。
尤其是他运用大量的“奇喻”使得他的诗歌与众不同, 虽然晦涩难懂,却新颖独特而且富有哲理。
因而,邓恩诗中的巧妙的表达形式与深刻的心理剖析对后期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细读邓恩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诗歌的确带有现代文学的某些特征,可以说他的诗歌为以后的现代诗歌埋下了伏笔。
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早期。
作家们主要从外在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追求神秘的梦境世界,他们运用暗示、象征、意象、意识流等手法去探索人的心理活动,在结构上让时空任意颠倒。
我们阅读约翰·邓恩的诗歌,发现其某些诗歌的特点与现代诗歌的特点不谋而合。
一、从苦闷到怀疑的消极悲观思想邓恩是玄学诗歌的创始人,这一派别的诗歌主要描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拯救,常常带有怀疑主义的色彩,反映出科学进步对传统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揭露了社会中的矛盾。
邓恩生活在16 世纪末英国社会政治动荡时期,当时的英国反对天主教,具有天主教家庭背景的邓恩感到前途黯淡,一直挣扎在希望和痛苦的矛盾之中,生活中充满了悲观情绪。
“他要在社会上取得地位,不得不依附国教权贵,这使他内心极度苦闷,产生了悲观主义情绪。
”这与波德莱尔的现代诗歌《恶之花》中精神家园的失落与寻找、人的惶恐和在陌生世界的绝对孤独,以及艾略特《荒原》中的人们一度精神空虚并对生活与现实产生了迷惘与失望的消极悲观思想是一致的。
这种怀疑悲观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人精神危机的表现。
邓恩的诗歌运用了许多隐晦难懂的奇喻,其实隐藏着诗人的苦闷及内心的挣扎。
在《圣露西节之夜》中,强烈的怀疑与悲观主义气息贯穿于全诗。
“世界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饥渴的大地疯狂吞噬生命的精灵,它们已慢慢枯萎,渐渐干涸如将死之人,步步走向冥冥;滋润生命的养分所剩无几,坟墓将是它们的唯一归宿,一种死寂般的虚无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约翰.邓恩的艺术,诗歌,思想摘要:本文通过一种海德格尔式的解读,重新阐释约翰.邓恩的艺术,诗歌,思想之美。
认为约翰.邓恩的艺术是真之创建,诗歌是命运的回声,思想是与歌的对话。
关键词:约翰·邓恩艺术诗歌思想约翰·邓恩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
刘守兰认为,“邓恩的诗歌意蕴深刻,才思峻刻,风格清旷雄奇,意象突兀奇特,语言生新瘦硬,扫尽纤艳。
”[1](430)王佐良先生认为,邓恩诗歌“不论写爱情或写信仰,都像是在同人进行辩论,带哲学探索意味。
”[2](122)约翰.德莱顿指出:“爱情诗本应言情,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辨,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
”[3](28)本文欲用海德格尔的哲学观来分析邓恩的艺术,诗歌及思想,认为约翰.邓恩的诗歌充满了无尽的哲学思想,他的艺术是真的创建,诗歌是命运的回声,思想是与歌的对话。
一、真之创建:艺术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基本看法是:艺术在其本质上既不再现、表现和象征什么,也不单单是将存在者带上前来,艺术创建存在者的真。
“诗人的歌唱把我们的无保护性转变为敞开者,在不妙中吟唱着美妙。
”[4](288)在海德格尔看来,美与真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派生的关系,美是由真派生而来的。
他所谓的美与真完全不是现代哲学所理解的美与真。
”[5](152)邓恩的创作主要是爱情诗和宗教诗。
在爱情诗中,他敢于写男人与女人,理性与荒谬,灵魂与肉体,生与死;他敢于写天球、新星,炼金术,圆,战争和死亡,他的爱情诗反映了他早年在爱情问题上内心的极度困惑。
在宗教诗中,他敢于虔诚而谈,敢于表达他的忏悔,希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人们普遍认为,宗教诗中的邓恩一心赎罪,而爱情诗中的邓恩则玩世不恭。
然而,晏奎认为,“邓恩的作品,无论宗教还是世俗,抑或是强烈的思辨色彩等,都是前后贯通的。
他在爱情诗中写灵,具有浓烈的宗教味;而在宗教诗中写爱,又具有强烈的世俗味。
”[6](141) 以《跳蚤》为例,此诗的第一节便真真切切地写到我和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主人公就以咄咄逼人之势向女主人公展开凌厉的攻势。
song john donne 赏析
约翰·邓恩(John Donn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一位聪明才华横溢的神职人员。
他的作品横跨爱情诗、宗教诗和抒情诗等多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在约翰·邓恩的诗集中,有一首著名的作品,名为《歌》(The Song)。
这首诗以传统的抒情诗形式展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思索和感悟。
首先,诗人以细腻而豪情澎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爱情画卷。
他运用
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将爱情表达得鲜活而深刻。
诗中的爱人被描绘为一位完美而神圣的存在,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她的无尽赞美之情。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矛盾情感。
他既渴望爱情的滋养和美好,又
对其所带来的痛苦和离别感到忧虑。
邓恩用充满张力的语言和旋律感的抒情节奏,生动地表达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不可抵挡的魅力。
最后,诗人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对爱情的价值进行了深刻探讨。
他认为只有通
过爱情,人们才能战胜时间的流逝,超越肉体和生命的限制。
诗中透露出对永恒与不朽的向往,以及对爱情力量的坚定信仰。
邓恩的《歌》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天赋和对于爱情的深刻理解。
他的诗作将官
方与私人、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融为一体,为后世传统爱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以独有的才华和深情感悟,将爱情的理性和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成为时间长河中的经典之作。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世界已入夜布罗茨基一切都睡了,只有雪在絮语,英格兰的旷野一片寂静,是你吗,大天使加百利,是你吹响了号角?〓约翰·邓恩(1572-1631),17世纪英格兰玄学派大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曾供职国会,国王詹姆士一世的私人教师,代表作《解剖世界》、《丧钟为谁而鸣》等。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文 | 布罗茨基译 | 刘文飞图像选配 | Styx Watcher约翰·邓恩睡了,周围的一切睡了。
睡了,墙壁,地板,画像,床铺,睡了,桌子,地毯,门闩,门钩,整个衣柜,碗橱,窗帘,蜡烛。
一切都睡了。
水罐,茶杯,脸盆,面包,面包刀,瓷器,水晶器皿,餐具,壁灯,床单,立柜,玻璃,时钟,楼梯的台,门。
夜无处不在。
无处不在的夜; 在角落,在眼睛,在床铺,在纸张间,在桌上,在欲吐的话语,在话语的措辞,在木柴,在火钳,在冰冷壁炉中的煤块,在每一件东西里。
在上衣,在皮鞋,在棉袜,在暗影,在镜子后面,在床上,在椅背,又是在脸盆,在十字架,在被褥,在门口的扫帚,在拖鞋。
一切在熟睡。
熟睡着一切。
窗户。
窗户上的落雪。
邻居屋顶白色的斜面。
屋脊像台布。
被窗框致命地切割,整个街区都睡在梦里。
睡了,拱顶,墙壁,窗户,一切铺路的卵石和木块,栅栏,花坛。
没有光在闪亮,没有车轮在响动。
围墙,雕饰,铁链,石墩。
睡了,房门,门环,门把手,门钩,门锁,门闩,门钥匙,锁栓。
四周寂静,不闻絮语、悄音和敲击声。
只有雪在絮语。
一切在熟睡。
黎明尚远。
睡了,监狱,要塞。
鱼铺的磅秤在睡。
肉铺的猪胴在睡。
正房,后院。
拴着的公狗在睡。
地窖里的母猫在睡,耳朵耸立。
鼠类在睡,人类在睡。
伦敦在酣睡。
港湾的帆船在睡。
船体下落了雪的海水在梦里呓语,与熟睡的天空在远处融为一体。
约翰.邓恩睡了。
海与他睡在一起。
白垩崖睡在大海之上。
整个岛在睡,被同样的梦抱拥。
每个庭院都用三道门闩封住。
睡着,槭树,松树,榆树,冷杉和云杉。
睡着,山坡,坡上的溪流,山路。
约翰·邓恩经典爱情诗歌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约翰·邓恩经典爱情诗歌欣赏,希望大家喜欢!约翰·邓恩经典爱情诗歌:宣布成圣For God's sake hold your tongue, andlet me love ;Or chide my palsy, or my gout ;My five gray hairs, or ruin'd fortune flout ;With wealth your state, your mind witharts improve ;Take you a course, get you a place,Observe his Honor, or his Grace ;Or the king's real, or his stamp'd faceContemplate ; what you will, approve,So you will let me love.看上帝面上请住嘴,让我爱;你可以指责我中风兼痛风,可以笑我鬓斑白、家道穷,且祝你胸有文采、高升发财,你可以选定路线去谋官,看重御赐的荣耀和恩典,仰慕御容或他金铸的脸.对你的路固然要刮目看待,但是你要让我爱。
Alas ! alas ! who's injured by my love?What merchant's ships have my sighsdrown'd?Who says my tears have overflow'd hisground?When did my colds a forward spring remove?When did the heats which my veins fillAdd one more to the plaguy bill?Soldiers find wars, and lawyers find outstillLitigious men, which quarrels move,Though she and I do love.唉,唉,我的爱会把谁妨碍?我们叹息翻沉过谁家商船?谁家田地曾被我的泪水淹?我发冷,何曾推迟春天到来?我发烧,烧得我血脉如焚,何曾使瘟疫死亡单增加一人?士兵们寻求战争,而律师们把爱争吵的诉讼者招徕,无关乎她与我相爱。
第24卷第4期2010年8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B aicheng N or m a l Co llege V o.l 24,N o .4A ug .,2010人生真谛的追寻约翰 邓恩的女性情结解析许德华,张淑娟(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白城137000;吉林油田高中,吉林松原138000)摘要:约翰 邓恩在探寻人生之初就与女性结了缘,女性成为他早期作品中主要描写的对象。
从邓恩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来解读邓恩的女性情缘,邓恩既有美化女性的一面,又有批判女性的一面,这有助于结构邓恩的诗歌及其女性观,这也是邓恩诗歌艺术魅力的一种凸现。
关键词:约翰 邓恩;女性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中图分类号:I 512.0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3118(2010)04 0083 03收稿日期:2010-06-30作者简介:许德华(1967 ),女,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张淑娟(1968 ),女,吉林油田高中英语教师。
约翰 邓恩(1572-1631)是17世纪初英国玄学诗派的创始人。
1633年他的诗歌第一次结集出版,接下来7次再版,他的诗歌不断被引用、模仿和改写。
[1]但是在17世纪晚期邓恩诗歌也受到了本 琼生(1572-1637)、斯蒂尔(R ichar d Steele ,1672-1729)等人的批评。
整个18世纪,邓恩的诗歌都变得很沉寂。
到了19世纪,人们又开始赞扬邓恩了。
兰姆称邓恩!在其出人意料的比喻的内在深处 在其比喻的令人困惑的迷宫中 闪耀着一种灵魂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
[2]柯勒律治(Co leri d ge)赞赏邓恩的才智。
[3]高德温(W il lia m Godw in ,1756-1836)盛赞邓恩,!思想最深刻、最具哲理的诗人。
#[4]可见,这一时期,邓恩得到了文学界人士的关注和赞扬。
1921年,T.S .艾略特发表了∃玄学派诗人%一文,盛赞邓恩等人!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型,由此迅速引发了国外文学界对邓恩的!狂热#研究。
邓恩爱情诗歌中矛盾的女性观作者:林艳虹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2期[作者简介]林艳虹,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 林艳虹(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摘要]玄学大师约翰·邓恩的爱情诗歌充满了玄学色彩。
邓恩对女性有着矛盾的情感,一方面,他仰慕又崇拜女性,相信真爱;另一方面,他又有着极强的大男子主义意识,贬低女性和爱情。
本文分析了邓恩矛盾的女性观。
[关键词]约翰邓恩;女性;仰慕;贬低;爱情诗歌[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2-0062-02约翰·邓恩(1572~1631)是 17 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包括讽刺诗、爱情诗、格言诗、宗教诗等等,诗歌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褒贬不一。
邓恩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再嫁不久又去世。
母爱的缺失导致了他强烈的恋母情结,这也许是他年轻时期频繁流连于风月场所的原因。
邓恩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是他与16岁的安妮摩尔私奔结婚。
他们的结合遭到当时他岳父的反对,邓恩甚至因此入狱,仕途暗淡,开始拮据的生活。
婚后邓恩从一个花花公子变成一个虔诚的传教士。
早年的邓恩风流倜傥,因此女性成为他早期诗歌的主要人物。
邓恩对待感情的态度非常矛盾和极端,对女人的态度也是变幻莫测。
他向往真诚持久的爱情又害怕被女人背叛和伤害。
因此邓恩的爱情诗主题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贬斥爱情,嘲弄女性对爱情的不忠;另一种是抒写刻骨铭心的爱情,褒扬女性的。
一邓恩早期因艳情诗出名,里面充斥着他强烈的大男子主义。
在这些艳情诗歌中,男人具有绝对的主导性而女人必须臣服,表现了对女人身体的占有和鄙视。
《跳蚤》就是立足于诗人对他的情人的欲望之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引导女性,而女性只是作为一个缄默模糊的客体。
这首诗中,男人一心想占有女性的身体,享受俗世的快乐,于是对女性发出性暗示,引诱对方放弃贞洁和他寻欢作乐,女性只是处在被动从属的地位上。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约翰邓恩《歌与短歌集》节律研究崔佳灿【摘要】As a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metaphysical poets, John Donne succeeds in distinguishing his poetry from his contemporaries in terms of theme, meter and form. His poems depart from regular sonnets by using large numbers of trochees and plosive sounds. Because of this unique style, Donne delivers a strong sense of individual emotion and achieves the perfect unific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约翰·邓恩作为英国玄学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歌在主题和节律上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诗人有明显不同。
他的诗歌不遵守十四行诗的诗节规范,在音律上大量使用扬抑格和爆破音。
正是因为这一独特的写作技巧,邓恩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在形式和内容上获得了完美统一。
【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约翰·邓恩;《歌与短歌集》;节律;意象【作者】崔佳灿【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2作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邓恩的诗歌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邓恩生于1572年,卒于1631年,在创作时间上与威廉·莎士比亚和克里斯托佛·马洛处于同年代。
而与同时期盛行的抒情诗相比,邓恩的诗歌着实显得另类。
他的诗作中“充满玄奇、炫目、巴洛克式夸张的意象,喜好运用并展现融合来源于日常生活常识与超于常人领悟能力之上的异教知识的特异性奇想。
别出⼼裁的⽐喻――约翰·邓恩的《跳蚤》赏析2019-09-18摘要:⽞学派诗⼈出现于⼗七世纪,通常喜欢在他们的诗歌中运⽤别出⼼裁的⽐喻(conceit)。
约翰·邓恩被认为是⽞学派诗⼈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跳蚤》是被收录次数最多的诗篇之⼀,诗作以诗⼈向情⼈求爱的⼝语体写成,⽐喻出乎通常想象,反映了邓恩式的奇想。
关键词:⽞学派诗⼈奇喻跳蚤⼀、⽞学派诗⼈和奇喻Metaphysics这个词最早出现于John Dryden的著作Discourse Concerning Satire (1693)中,他曾批评邓恩在他的诗作中“affects the metaphysics”。
后来,1779年,Samuel Johnson⼜把“Metaphysical”这个词延伸指⼗七世纪初期的⼀群诗⼈,即“⽞学派诗⼈”(Metaphysical poets)。
这些诗⼈是⼀群博学多才的⼈,他们的诗作以别出⼼裁的⽐喻(conceit)、⼝语化诗体、富于变化的格律等为主要特征。
与此前伊丽莎⽩时代和此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相⽐,此派诗歌内容⽐较复杂,有⽐较浓郁的宗教神秘⾊彩。
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紧张的⼼情和关于⼈的感情的议论和分析。
这种诗通常⽤词简单,经常采⽤出⼈意料的⽐喻。
句式简略凝缩,多为诗⼈以第⼀⼈称展开的⼀场与爱⼈、上帝及⾃⾝的辩论。
⽞学派诗在18世纪湮没⽆闻,到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重新赢得了诗⼈们的注意,特别受到现代诗⼈T.S.艾略特的推崇。
⽞学派诗⼈的主要代表者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乔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1593―1633)、理查德·克拉肖 (Richard Crashaw,1613―1649) 和亨利·沃恩 (Henry Vaugham 1621-1695)等等。
在⽂学史上,约翰·邓恩被认为是⽞学派诗⼈的重要代表。
浅析玄学派诗人约翰丶邓恩诗歌的意象特征一诗歌中的“跳蚤”意象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用来赞颂美好事物的东西本身应该是完美的。
相形之下,邓恩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另一妙喻“跳蚤”则显得那么另类,让人难以接受。
任谁也无法将让人见之即厌的“跳蚤”与人类视之神圣的爱情与婚姻联系起来,这恐怕是邓恩另一次大胆的尝试。
《跳蚤》一诗这样写道:看这个小跳蚤你就明白你对我的否定是多么渺小它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融合在一起你知道这不能向人提及这种罪恶和耻辱足以令少女失掉首级然后它在求爱前尽情享乐身体因两种血液组成的血液而膨胀这远比我们要做的勇敢无数……突然而残忍地,你的指甲染上无辜的紫色血液而你却对此毫无知觉这个跳蚤究竟犯了什么罪孽无非是从你那吸取的一滴血液……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千古传诵的爱情比作跳蚤,男女双方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它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融合在一起。
”《跳蚤》可以说是一首让人过目不忘的玄学派诗歌,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对美好的东西有着偏爱的人来说,跳蚤的意象很难让人喜欢起来,相信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意象是有些另类的,而这种效果正是邓恩所希望的。
将跳蚤的身体看作是可以提供隐居的场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跳蚤既吸了“你”的血,也吸了“我”的血,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融成一体,而这样的结合是外人看不到的,因此就不会被人们称做“罪恶和耻辱”。
但很可惜的是:女方最后杀死了跳蚤,也就断了双方的联系,爱情的坚贞不渝受到了置疑。
一个小小的跳蚤居然能引发诗人如此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邓恩的想象力,从而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邓恩会成为玄学派诗人的领军人物了。
二诗歌中的“圆规”意象在邓恩赠给妻子的诗《别离辞:节哀》中,他使用“圆规”意象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感情,从而使该意象成为玄学派诗人著名的“奇思妙喻”。
邓恩在诗中这样写到:就还算两个吧,两个却这样和一副两脚规情况相同;你的灵魂是定脚,并不像移动,另一脚一移,它也动。
约翰.邓恩《早安》的生态主义解读
《早安》是约翰·邓恩的一首著名的歌曲,这首歌曲表达了作
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的主题。
歌词中提到了“一个清晨,一个梦想,一个自由的天空”,这暗示着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因为仅仅是一个清晨就可以激发人们的梦想,而自由的天空则是生态环境的象征。
歌词中还提到“山顶上的风景,比任何地
方都更美”,这暗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以及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歌曲的歌词中还提到“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夜晚,每一个阳光
灿烂的白天”,这暗示了生态环境的循环性,提醒人们要珍惜
自然环境,不要破坏它。
最后,约翰·邓恩用“让我们一起来珍
惜生态环境”来结束这首歌,这暗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
醒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环境,以及大家要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约翰邓恩诗歌中的神学观杨波南方(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该文从约翰邓思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诗歌反映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入手,通过分析约翰邓恩的诗歌和其思想体系中关于神学的观点归纳总结出约翰.邓恩的神学现。
生态观。
人生价值现等。
关键词:约翰邓恩;诗歌;神学现一、引言约翰邓恩(1572—1631)/丑生在伦敦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
青年时期放浪不羁。
后来他历经挫折,于1615年皈依英国国教.潜心布道讲经。
并于1621年出任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直到1631年去世。
他是英国玄学派诗歌领袖.其作品主要包括诗歌、书简和布道文。
他的诗歌以爱情、讽刺、宗教等为题材。
其诗歌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奇特的.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他的神学观、生态观在诗歌中的体现及特征。
二、约翰.邓恩眼中的神与自然在邓恩看来,神不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神与世界是一体,神的律法也就是自然法则。
神的力量与自然事物的力量是同一的。
反映了约翰邓恩自然主义人生观。
邓恩从神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作了深刻的反思。
他认为人类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传统基督教所强调的“人类中心论”.要解决人类社会危机,就需要对传统基督教作创造性的转化。
他认为,现代的世界观是一种以忽视和牺牲自然为特征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分离。
他的神学生态观承认人类与自然之复杂的相互关系因而承认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宇宙是过程的集合,过程则由上帝和世界共同决定。
上帝没有完全垄断世间的一切力量,所以。
上帝不是全能的。
三、约翰邓恩诗歌中神学思想的体现邓恩生活的时代宗教间的冲突对邓恩的神学观、道德观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英国国教作为一种新教,其根本是加尔文主义。
加尔文主义反对只有教会才有权力解释圣经的传统观点.认为个人的良知能够领悟圣经,而教堂、宗教仪式等都与个人救赎无关。
最重要的是。
它由此强调原罪。
强调人的堕落与罪恶。
昭显神权的独断性。
约翰?邓恩《歌》中意象的陌生化效果作者简介:张莉,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教授;卢沛沛(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约翰·邓恩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先锋代表,其爱情诗也因独特意象的运用受到追捧。
爱情诗《歌》中邓恩巧用各种意象,产生陌生化效果,增强诗歌的艺术感。
关键词:《歌》;意象;陌生化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1.引言约翰·邓恩(1572-1631)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先锋代表,他的作品主要包括诗歌、书简和布道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爱情诗歌。
多恩的爱情诗歌独辟蹊径开创了诗歌先河,充满奇特的意象,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诗歌意象以语言为载体,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
而诗歌的创作就是诗人将客观事物转化为意象,使主观情感通过具体的意象生动地再现。
在诗歌创作中,邓恩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创新,摒弃了陈腐的比喻,运用新奇的意象,通过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拉长了审美的时间,给诗歌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产生陌生化效果。
2.意象的陌生化效果第一个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却使用了“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说法。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言的就是一种陌生化手法。
正是因为通过这种陌生化手法,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变得奇异,从而使读者有惊奇的快感。
同时,“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由什克洛夫斯基(victorshklovsky)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
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强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