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_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与爱的原型_潘宇文
- 格式:pdf
- 大小:144.91 KB
- 文档页数:4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摘要:善于运用宇宙天体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是邓恩特色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圆形和三角形意象。
本文以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为例,解读邓恩对和谐爱情观的独到理解和表现。
关键词:圆形;太阳;圆规;三角形;和谐爱情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以“奇思妙喻”(conceit)著称,经常把太阳,星体,圆规等看似怪诞的意象运用到其爱情的写作当中。
邓恩对数字和几何图形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钟爱圆形表达自己独到的爱情观。
他的创作灵感主要得益于“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亚里士多德—托米勒宇宙理论),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宇宙理论也曾是无数诗人的创作源泉。
“卓越的诗人总是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反映传统的宇宙模式,并赋予源自于宇宙的各种意义”1,邓恩正是利用圆形在宇宙概念中的涵义来诠释他的爱情观。
依据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人们所指的传统意义上的宇宙是指肉眼可见的有形宇宙,它的主要特征是圆形。
“柏拉图说,神以自身的形象创造宇宙,把它做成了圆形,这是所有形体中‘最完美、最自我相似的形体’”。
2 宇宙 (cosmos) 在英语中意为“秩序”,毕达哥拉斯采用这词来指形状匀称和谐的宇宙。
综上可知圆形具有神的属性,它是无所不在、不所不包的和谐完美的象征,它在传统的宇宙结构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无独有偶,在邓恩的诗作中,圆形的意象比比皆是,他以圆形的视角对世间的一切进行审视和思考。
包罗万象的圆可以幻化为任何图形,本文取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三个意象对邓恩的圆形理念进行深入剖析。
圆形意象与太阳十六、十七世纪的诗人大都遵循“摹仿自然”的诗学原则,摹仿自然的实质就是摹仿宇宙。
如果说圆形是人类对宇宙的摹仿,那么太阳则是诗人把具化的宇宙形象进行的二度临摹。
太阳是宇宙七行星之一,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书中,太阳被拟人化为老者的形象,它头戴王冠,手持王笏以及书册 ( 太阳神阿波罗同时又是乐神和诗神,书册暗示太阳与诗歌的关系)。
邓恩诗歌《早安》赏析约翰·邓恩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常常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精妙的修辞手法著称,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诗作《早安》便是这样一首小诗,它以“觉醒”为中心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爱的觉醒和对人自身认识的觉醒、领悟与成熟。
在《早安》一诗中,邓恩巧妙地运用了三个意象——“村野的欢乐”、“睡眠者的洞穴”和“梦幻”,揭示了“觉醒”前的蒙昧无知状态。
首先,“村野的欢乐”和后置副词“幼稚无知”共同描绘出诗人对爱情的无知状态,这里的“村野的欢乐”象征着诗人过去的纯真无知,而“幼稚无知”则暗示了诗人对爱情认知的不足。
接着,诗人通过引用的基督教传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过去沉溺于感官愉快却对其毫无醒悟的画面。
在这个故事中,七个青年基督教徒因逃避迫害而藏身于一个洞穴中,陷入长久的睡眠。
这里,诗人用“睡眠者的洞穴”这个意象来象征过去的愚昧无知,把人性的蒙昧、无知与沉睡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最后是“梦幻”这个意象,它代表了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的观点,这种现实与真理的矛盾与冲突,正是诗人对爱情本质的深入探索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诗人的“觉醒”不仅是对爱情的觉醒,也是对人自身认识的觉醒和领悟。
诗人通过描述一对恋人相互凝视的情景,暗示了爱的力量和永恒精神之爱的指向。
这种觉醒是诗人在深入探究爱情、宗教、人文主义精神和宇宙观等多重内容后得到的领悟与成熟。
邓恩的《早安》不仅是一首表达爱情的小诗,更是一首对人性、爱情、宗教与真理的深度思考和独特表达。
它以其深刻的内涵、生动的意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呈现出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邃感悟,为我们在思想与艺术的海洋中提供了一座宝贵的航标。
总的来说,《早安》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精神的诗歌,它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爱的觉醒和人性的觉醒,为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邓恩的诗歌,我们得以领略到人类情感、信仰与智慧的交融,感受到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论文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论文摘要:善于运用宇宙天体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是邓恩特色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圆形和三角形意象。
本文以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为例,解读邓恩对和谐爱情观的独到理解和表现。
关键词:圆形;太阳;圆规;三角形;和谐爱情约翰·邓恩(JohnDonne,1572-1631)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以“奇思妙喻”(conceit)著称,经常把太阳,星体,圆规等看似怪诞的意象运用到其爱情的写作当中。
邓恩对数字和几何图形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钟爱圆形表达自己独到的爱情观。
他的创作灵感主要得益于“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亚里士多德—托米勒宇宙理论),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宇宙理论也曾是无数诗人的创作源泉。
“卓越的诗人总是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反映传统的宇宙模式,并赋予源自于宇宙的各种意义”1,邓恩正是利用圆形在宇宙概念中的涵义来诠释他的爱情观。
依据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人们所指的传统意义上的宇宙是指肉眼可见的有形宇宙,它的主要特征是圆形。
“柏拉图说,神以自身的形象创造宇宙,把它做成了圆形,这是所有形体中‘最完美、最自我相似的形体’”。
2宇宙(cosmos)在英语中意为“秩序”,毕达哥拉斯采用这词来指形状匀称和谐的宇宙。
综上可知圆形具有神的属性,它是无所不在、不所不包的和谐完美的象征,它在传统的宇宙结构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无独有偶,在邓恩的诗作中,圆形的意象比比皆是,他以圆形的视角对世间的一切进行审视和思考。
包罗万象的圆可以幻化为任何图形,本文取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三个意象对邓恩的圆形理念进行深入剖析。
圆形意象与太阳十六、十七世纪的诗人大都遵循“摹仿自然”的诗学原则,摹仿自然的实质就是摹仿宇宙。
如果说圆形是人类对宇宙的摹仿,那么太阳则是诗人把具化的宇宙形象进行的二度临摹。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发表时间:2011-10-31T10:46:03.813Z 来源:《素教教师》2011年9期供稿作者:姬永爱[导读] 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姬永爱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石家庄 050016摘要:善于运用宇宙天体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是邓恩特色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圆形和三角形意象。
本文以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为例,解读邓恩对和谐爱情观的独到理解和表现。
关键词:圆形;太阳;圆规;三角形;和谐爱情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以“奇思妙喻”(conceit)著称,经常把太阳,星体,圆规等看似怪诞的意象运用到其爱情的写作当中。
邓恩对数字和几何图形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钟爱圆形表达自己独到的爱情观。
他的创作灵感主要得益于“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亚里士多德—托米勒宇宙理论),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宇宙理论也曾是无数诗人的创作源泉。
“卓越的诗人总是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反映传统的宇宙模式,并赋予源自于宇宙的各种意义”1,邓恩正是利用圆形在宇宙概念中的涵义来诠释他的爱情观。
依据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人们所指的传统意义上的宇宙是指肉眼可见的有形宇宙,它的主要特征是圆形。
“柏拉图说,神以自身的形象创造宇宙,把它做成了圆形,这是所有形体中‘最完美、最自我相似的形体’”。
2 宇宙 (cosmos) 在英语中意为“秩序”,毕达哥拉斯采用这词来指形状匀称和谐的宇宙。
综上可知圆形具有神的属性,它是无所不在、不所不包的和谐完美的象征,它在传统的宇宙结构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无独有偶,在邓恩的诗作中,圆形的意象比比皆是,他以圆形的视角对世间的一切进行审视和思考。
包罗万象的圆可以幻化为任何图形,本文取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三个意象对邓恩的圆形理念进行深入剖析。
论约翰·邓恩的诗歌写作特点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被公认为是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英国最著名的诗人。
他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他打破了传统诗歌所采用的彼待拉克式的甜美、娇柔的诗风,对诗歌进行了大胆的变革,“通过逻辑、类比、科学参照的暗示,运用独创性的比喻复杂事物意象的手法,展现了沉博绝丽的诗歌形式和起伏跌宕的节奏”。
他的诗歌凝聚着智慧、幽默、激情、哲理;语言生动、格律多变、意象夸张,具有浓厚的思辨特征。
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认为邓恩“以极富热情的庄严感融合了别人不曾做到过的------辩证之精妙和谈吐的最高升华。
”玄学奇喻(metaphysical conceit)是邓恩的诗歌最显著和最出名的特征。
所谓玄学奇喻,也就是“将很明显的两个毫不相关的主题以一种奇妙的、匪夷所思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比喻”,即“a combination of dissimilar images,or discovery of occult resemblances in things apparently unlike.”(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如他将夫妻比喻为圆规的两个腿;将死亡和拯救比喻为地图上的东方和西方,甚至将跳蚤比喻为恋人的婚床、婚姻的殿堂等。
邓恩的诗歌类比独特,诡异新颖。
不同的思想、情感、意象的交织,赋予了他的诗歌一种清新、独特、奇异的美。
本文拟以邓恩在诗歌中的戏剧性独白的元素及口语体为视角,探讨邓恩的玄学奇喻所带来的戏剧性对比及语言口语化的效果。
一、新颖的比喻、奇特的意象约翰·邓恩的诗歌以想象大胆、独特,比喻新颖、别致而著称。
奇思妙喻(metaphysical conceit)是其诗歌最显著的特征。
诗人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中获取意象,并借助于它们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奇妙的圆规,永恒的爱情——解读约翰多恩《别离词:节哀》李开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6(0)S1
【摘要】多恩无意创立玄学诗派,而其诗风被同时代诗人仿效,玄学诗派则颇为壮观;虽然其诗在十八、十九世纪被浪漫主义诗歌潮流淹没,但是二十世纪初又重见天日,成为英美现代主义潮流的先声。
多恩才智机敏,诗风奇特,长于思辨,多用巧智。
《别离词:节哀》是玄学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诗通过突兀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和新颖巧妙的奇喻表现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总页数】2页(P179-179)
【关键词】玄学诗;奇喻;《别离词:节哀》
【作者】李开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
【相关文献】
1.浅析邓恩《告别辞:节哀》中的圆规双脚 [J], 李佳宏
2.析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节哀》中的韵律与隐喻 [J], 胡荣欣;王树利
3.浅析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节哀》中的韵律与隐喻 [J], 王潇
4.浅析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节哀》中的韵律与隐喻 [J], 王潇
5.浅析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节哀》中的韵律与隐喻 [J], 王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12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12-13作者简介:付君秋,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何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谢静静,河北医科大学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从《歌与短歌集》和《哀歌》———看约翰·邓恩的和谐期盼付君秋何力军谢静静(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81;河北医科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17)[摘要]约翰·邓恩经过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在其写作的爱情诗集《歌与短歌集》和《哀歌》中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和谐期盼:灵与肉的统一,对爱情全情投入,爱情的自主性、排他性和相互性。
邓恩诗歌中对和谐爱情的探讨使他的诗歌超越了当时的时代,是文学爱情主题的进步。
[关键词]约翰·邓恩;爱情诗;和谐[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133-02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其一生创作的诗歌可大致分为爱情诗和宗教诗。
其中占比重较大也最具特色的是爱情诗,主要包括《歌与短歌集》(Songs and Sonets )和《哀歌》(Elegies )。
在诗中,邓恩对爱的追寻既直接又含蓄,既大胆又谨慎,留给读者的是发人深思的爱情哲理。
他一生都在期盼和探讨和谐的爱情,从盲目追求到迷惑,直到最终理解了爱的真谛:灵与肉的统一与男女和谐。
一、灵与肉的统一邓恩强调两情相悦的男女双方既要有精神层面的吸引与忠诚,也承认物质层面的最基本的肉体需求,即灵与肉的统一。
《歌与短歌集》中的《出神》一诗被人认为是邓恩诗歌中最富有哲理性的一首诗歌,同时也是邓恩对于灵与肉互相统一的观点的最好诠释。
出神是基督教关于祈祷的著作中常述及的一种超常体验。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女性身份的缺失
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歌与短歌集》收录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独特诗作。
他其他的作品包括挽歌、散文信以及神圣诗等也包括涉及男女关系的爱情作品。
对于邓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他的时代,并且在20世纪达到高峰。
我国关于邓恩研究的发展也同样丰富,其作品已被翻译为不同版本的中文专著,评论家也从不同的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其作品进行剖析。
在文艺评论中,女性主义分析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在对邓恩作品进行分析之后发现,邓恩爱情诗中所反映的主题广泛复杂,这与他个人的不平经历和宗教冲突有关。
本论文意在研究邓恩爱情诗中女性地位的缺失现象。
第一章意在从被动倾听和女性沉默两方面探索邓恩诗歌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第二章意在通过阐述邓恩时期女性地位现状和讨论其诗歌中所反映的不平等关系,研究邓恩诗歌中存在的平衡关系的缺失。
第三章通过将其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归类和分析其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批判,探究邓恩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观点。
通过女性主义的运用,本文旨在达到以下结论:邓恩诗歌中存在对于女性话语权、平衡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忽略和缺失,其原因归结为他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
约翰·邓恩百科名片约翰·邓恩约翰·邓恩(John Dunn,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为T·S艾略特特别推崇,于其中布罗茨基和这位久远年代的异国诗人 .曾在欧洲大陆游历。
也曾是宫廷中潇洒倜傥、前途无量的绅士。
1598年,他被任命为伊丽莎白宫廷中最重要的一位爵士的私人秘书。
他的仕途似乎一片光明。
邓恩也能够逢迎那些达官贵人。
但是1601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他与一位17岁少女秘密结婚,由此毁了自己的大好仕途。
目录个人简介个人经历影响其他资料后人评价家庭情况文学对比作品推荐部分作品展开编辑本段个人简介近年来,学者们对约翰邓恩(1572~1631)的兴趣大增,尤其是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对他更是推崇备至。
邓恩曾就读于牛津和剑桥两所学校,但未获任何学位。
尽管他从其父处继承了一笔钱,但远远不能使他经济上获得自立。
他不善经商,不得不以另一种途径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他只得依靠智慧、幽默、情趣、学识、勇敢以及别人的恩惠。
他广泛阅读了神学、医学、法律和古典著作,因此在写作中,他有时显示出其不凡的学识、机智和幽默。
邓恩虽婚姻美满,但他上层的朋友们对他耿耿于怀,不肯原谅他。
那些爵士解除了邓恩的职务,并命人逮捕、拘禁了他。
获释后,邓恩不得不干各种差使,以供养妻儿。
30多岁的邓恩已风光不再,他疾病缠身,穷困潦倒,郁郁不乐。
编辑本段个人经历邓恩出身于天主教家庭。
开始他曾经断然拒绝担任神职。
1615年,邓恩终于成为一名卓越不凡的英国车教牧师。
他的玄学风格,大胆显露的博学多才,以及机智和幽默,都在他的布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1621年,他成为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有多篇优秀的布道文得以流传下来。
不难理解,邓恩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宗教诗。
邓恩的诗歌与其前人和同龄人的作品迥然不同。
伊丽莎白时代的诗歌大多讲究雕饰,意象华丽。
邓恩通过使用一种更注重智力的比喻,激情与推理融为一体,而给诗歌重新注入了活力。
外国文学约翰·邓恩《跳蚤》中的陌生化艺术魏凤姣邵阳学院摘要:“陌生化”技巧强调艺术的体验性与新鲜的直观感受。
本文以约翰·邓恩《跳蚤》为例,分析诗作中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的陌生化,通过诗人别出心裁的取喻和戏剧性独白的运用,使《跳蚤》散发永恒魅力。
关键词:陌生化;跳蚤约翰·邓恩(1572-1631)是17世纪玄学派诗人的典型代表,德莱顿称他“喜弄玄学”,爱情诗本应言情说爱,“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想,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转引自李正栓 2005:62)。
他的一生历经曲折动荡,坎坷的经历使他的诗作弥漫着怀疑、反叛的情绪,更是他大胆革新,勇于打破传统的源泉,正所谓“诗人不幸诗之幸”。
约翰·邓恩的诗歌不拘一格,富含奇思妙想,咋一看觉得天马行空,生拉硬凑,细想不仅令人拍案叫绝。
他别出心裁的比喻新颖独特,即使是爱情诗作也不乏推理与思辨,《跳蚤》便是被收录次数最多的诗篇之一。
该诗以诗人向情人求爱的口语体写成,语气富有调侃,比喻怪诞,意象奇特,推理超乎意料,这与“陌生化”艺术不谋而合,反映邓恩式的奇想。
一、陌生化艺术“陌生化”这一术语是俄国形式主义大师维多克·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他指出“艺术的技法是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加大感知的难度和长度。
因为感知过程本身就是审美过程,必须设法延长。
”将熟悉事物非熟悉化,能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克服知觉的过度自动化。
实现“陌生化”的途径多种多样,语言表达、叙事策略、结构布局、情节安排等都可以摆脱一贯的做法,化腐朽为神奇,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文将从思维模式和语言形式两方面探讨《跳蚤》中的陌生化技巧,从而更进一步欣赏约翰·邓恩诗作的美感与张力。
二、陌生化技巧在《跳蚤》中的表现(一)思维模式的陌生化——别出心裁的比喻《跳蚤》没有爱情诗中常见的玫瑰、胡桃等意象,取而代之的是画风奇特的跳蚤,初看令人匪夷所思。
跳蚤是嗜血类昆虫,在中西方文化中,它都是被人们所厌弃的。
2009年第2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4 No.2 第34卷(总第146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Apr., 2009 陌生化的手法,另类的意象——邓恩的玄学派艳情诗《上升的太阳》赏析周忠新1 王 梦2(1.燕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本文运用俄罗斯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对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著名艳情诗《上升的太阳》进行了剖析,揭示了玄学派艳情诗的写作手法和用喻特点,解读了邓恩诗歌中另类的太阳、恋人和帝王等意象,并对艳情诗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陌生化;玄学派诗人;奇思妙喻;太阳意象作者简介:周忠新(1967-),男,河北泊头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9)02-0045-04 收稿日期:2008-9-16一“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论是20世纪初由俄罗斯文艺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使对象形式变得困难,就是要审美主体对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受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1]12。
文学陌生化手法不仅可以用在语言技巧方面,还可以用在体裁、立意、布局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开创“玄学派”先河的约翰•邓恩的诗歌可以在陌生化理论的框架内得到阐释。
所谓“玄学派诗人”,指的是英国17世纪初出现的一批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奇特的比喻,口语化诗体,富于变化的格律等为主要特征。
这些诗人是一群博学多才的人,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但他们在世时并未被称为“玄学诗人”,也没有形成任何流派。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7约翰·邓恩诗中男女平等思想的隐喻朱 莹 凌瑞宁【摘 要】虽然约翰·邓恩的诗中不乏对女性不忠和善变的刻画,但是邓恩并非歧视女性,也不是厌女主义者。
邓恩在其诗歌中创造的大量有关男女平等思想的隐喻,如空气与天使,两个半球,和圆规双脚等。
邓恩创作中的矛盾现象是由其早年的天主教信仰和其仕途雄心的激烈碰撞所导致的。
【关键词】男女平等 隐喻 天主教思想 仕途雄心 女性 文艺复兴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知识渊博,其诗充满奇思妙喻,但有时为普通读者难以理解,一直反响平平。
邓恩诗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但他在这些诗中表达的态度有些极端。
有评论者认为邓恩不够了解女人,但也有人则认为邓恩真正明白女人的处境。
[1]在《早安》一诗中,邓恩描绘的两性关系非常和谐,就像组成一个星球的两个半球一样平等,然而在《歌》中,他又嘲笑女人就像流星,难以捉摸,不忠不信。
[2]女人和性是邓恩诗歌的两大主题,所以诗中所表现的两性关系很容易引起关注。
事实上,邓恩在许多诗中都流露出对女性的尊重和对男女平等的探讨,并创造了许多有关男女平等思想的隐喻。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一)妇女在文学作品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坛巨星闪耀,莎士比亚尤为引人注目。
莎士比亚作品中出现许多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
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可能会让人们觉得妇女自古就受重视。
她们与男人们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比男人还要伟大。
[3]然而这些只是虚构的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她们机智博学,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很可能只是文盲,因为历史上很少有当时妇女自己留下的文学作品,她们没有权利和能力书写自己的历史。
另一种女性形象出现在许多当时著名诗人的爱情诗中,他们深受彼特拉克的影响。
在他们的诗作中,女主纯洁美丽,但也残忍无情。
她的恋人知道自己的爱不会得到回应,却仍会默默追求她多年,心甘情愿像仆人一样守护女主。
[1]在这些描述中,女人似乎能够自主选择她们的恋人和配偶,控制着恋情的发展。
·叙事策略·修辞艺术及其它·马军校明洪慧等主题词:叙事策略·修辞艺术及其它《跳蚤》之意象分析马军校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名篇《跳蚤》意象的分析,探析了其“奇思妙想”在诗中修辞手法方面的表现,表明了其“奇思妙想”并非怪异荒诞,而是雅致入理。
关键词:跳蚤;奇思妙想;雅致入理约翰多恩是英国十七世纪早期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
他曾经在剑桥大学学习,后来担任圣保罗教区的主持,他也是一位博学和有天赋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宗教散文、布道文和诗歌。
实际上,约翰多恩给人们记忆深刻的是他的诗歌,其诗歌对后来年轻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约翰多恩诗歌的特点,著名学者吴伟仁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曾经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约翰多恩有关人生的诗歌中显示出的极度坦率和极具穿透力的现实主义。
其次,其它一些主题较为轻松的诗歌表现出的愤世嫉俗,它是对彼特拉克传统下理想化的女性做出的清醒的反应。
其三,他的爱情诗充满着浓烈的情感和火热的激情,在英国文学中树立起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由于风格独特,约翰多恩的诗歌引起后世很多人的研究兴趣。
除了主题、观点和形式新颖别致之外,其出人意料的比喻和华丽的夸张等修辞手法也使其诗歌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这些令人神往的修辞手法被称之为“奇思妙想”。
约翰多恩被认为是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主要是由于他新颖独特的风格,特别是由于他的诗歌中大量的“奇思妙想”。
对“奇思妙想”的作用,吴伟仁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中做了如下描述:“在发人深思方面他的风格变得深刻、直接、直抵人心,其创新、其力量,在伊丽莎白时代诗人难觅。
有时其‘奇思妙想’之‘奇’以至于不知其所云。
”《跳蚤》是约翰多恩诗歌中的精品,更能深刻地展示他的“奇思妙想”。
为欣赏约翰多恩对“奇思妙想”娴熟的运用及其魅力,笔者在这篇文章籍由分析诗歌《跳蚤》的意象来予以说明。
第23卷 第5期2001年10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 eachers C ollegeV ol.23 N o.5Oct.,2001约翰・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与爱的原型Ξ潘宇文(湖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其诗歌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
对于他的爱情诗中运用的隐喻,众说纷纭。
用Searle的隐喻理论对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典型的爱的隐喻进行分析,可以阐明其隐含的意义不符合常规关系;然后再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在诗人对爱进行的隐喻描述与古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之间进行对比,可以论证约翰・邓恩爱情诗中所运用的隐喻之精妙。
关键词:约翰・邓恩;爱情诗;隐喻;原型中图分类号:I56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1)05-0043-04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
他早年生活狂放不羁,早期以写爱情诗见称。
他的语言里充满了别具匠心的奇思怪喻,且笔法奇特,意象奇崛,寓情感于理喻,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
对于他的爱情诗中所运用的隐喻,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其精妙无比,生动贴切;也有人认为其牵强附会,荒诞不经。
因此,对于他的作品,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G.C.Thorneley and G wyneth R oberts所编著的An Outline o f English Literature中,有这样一段对约翰・邓恩的评价:“…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com plete poem by him which is faultless.He wrote many things,but no perfect poem.”[1](P28-29)而Ben Johns on(班・章孙)称赞他是“the first poet in the w orld in s ome things”。
[2](P537)文学作品所要揭示的真谛往往不止一个,不同的读者,由于欣赏水平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诠释,从而对同一作者可以作出迥然不同的评价。
而对作品的诠释和对作者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品中具体的语言形式和作者的创作手段。
本文结合Searle的隐喻理论及荣格的“原型”理论,对约翰・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作一探讨。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力图以最精妙和最富有情感的言辞来描绘人世间的爱,以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告别辞:莫伤悲》一诗是诗人约翰・邓恩于1611年赴法国之前写给他妻子安妮的,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与追求,该诗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一个大胆而奇特的比喻。
诗人把一对相爱人的灵魂比作一副圆规的两脚,无论离合,都紧紧相连。
为了便于理解,在此附上此诗的后三节: 我们俩的灵魂即便是两个,/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你的灵魂是圆心脚,没有任何/动的迹象,另只脚动了,它才动这只脚虽然在中心坐定,/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待到另只脚归返,它就直立。
对于我,你就是这样,我象另只脚,/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3](P49)(胡家峦译)诗中的“圆心脚”代表诗人的妻子安妮。
毫无疑问,“另只脚”即圆周脚则代表赴法国的诗人自己。
历代文人都好用蝴蝶、鸳鸯、连理枝等有生命的,具有典型的爱情象征物的意象来颂扬爱情,而用无生命的仪器圆规作为爱情的象征物,在一般读者眼里显得陌生、奇特、不可理喻。
圆规在外形上两脚纤细、对称,中国读者也许马上会联想到鲁迅笔下的杨二嫂:“我吃了一吓,赶紧抬起头来,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Ξ收稿日期:2001-04-25作者简介:潘宇文(1971-),女,浙江长兴人,湖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44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3卷(鲁迅:《故乡》)此外,圆规作为一种画图仪器,在特征上精密、机械、规则,根据searle的隐喻理论,读者很难在圆规与爱情之间找到共同之处。
Searle(1993)关于隐喻理论的其中一些观点是:就简单的结构而言,隐喻的基本形式为:说话人的一个“S is P”的句子,其隐喻意义为“S is R”。
这就涉及对S、P、R三个成份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而隐喻的其中一原则是:P事物的根据意义就是R,即如果是隐喻,R是P的显著特征之一。
听话人可依此原则来寻找该句的隐含意义即R的可能值。
[4](P7-8)。
在《告别辞:莫伤悲》一诗中,说话人即诗人,听话人即读者。
从诗中我们可以得出S is P的句子具体表现为:一对相爱的人的灵魂是圆规的两股。
根据上述的隐喻理论及原则,S代表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P代表一副圆规的两股,R代表圆规的显著特征———精密、机械、规则,那么S is R就代表了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即爱情是机械的、无感情的,这与爱情的浪漫和激情显然格格不入。
另外在《跳蚤》一诗中,诗人一反传统而独创一格。
按传统,向女性求爱的人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爱慕,而邓恩在这首诗中则是着眼于肉体的结合。
他的写法是借助一个奇特的比喻,以跳蚤吸取两人的血象征两性的交接。
在诗中,他这样描述道: 它先咬了我一口,现在又咬你,/我俩的血融合在跳蚤的身体里。
/你知道这不算是罪恶,/亦非耻辱,亦非贞操的破裂;/它未求婚之前就如了意,/任两人的血把它涨得鼓鼓的;[2](P534)(梁实秋译)跳蚤先吸了一口“我”的血,接着又吸了一口“你”的血,给人一种恶心感和血腥味。
历来也有诗人把跳蚤写进他们的诗篇,跳蚤在情人身上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触摸到情人的肌肤,最终死在情人的手心里。
但用跳蚤吸取两个人的血来象征令人销魂的肉欲之爱,实在太不相称。
隐喻在形式上是相合(be)关系,是以此喻彼。
“一个好的隐喻意味着在千差万别中直觉地认出相同之处。
”(亚里士多德:《诗学》)而在上述两例隐喻中,我们很难找出本喻和喻体之间的相同之处,更不用说凭直觉了。
这些不符合隐喻理论,违反常规的隐喻在许多读者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但在邓恩的爱情诗中比比皆是,而奇思怪喻也正是玄学派诗歌的显著特征。
它通常是在两个显然不同或不一致的事物或情境之间作一种非常巧妙或富于想象力的对比。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这些奇思怪喻?我们或许可以从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即“背对背球形人神话”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按照这一神话,人最初有男人、女人和阴阳人三种,与现在人不同的是,他们在形体上‘是一个圆团,腰和背都是圆的,每个人有四只手,四只脚,一个圆颈上安着一个圆头,头上有两副面孔,朝着前后相反两个方向,而形状完全一样,耳朵有四只,生殖器有一对,其他器官的数量都依比例加倍。
’由于这些背对背圆形人力大无比,宙斯‘象截青果做脯和用头发截鸡蛋一样’将他们全部一分为二。
这样,对于由球形生物截开而成的人类来说,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只是‘一半’,他们总想与另一半重新合拢,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人类便产生三种恋情: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异性恋。
其中,异性恋就是原阴阳人截开后这男女两半之间产生的恋情,也就是现在常见的一种恋情。
阿里斯托芬说,从此以后‘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心里,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为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疼。
’因之,爱情被等同于一种希望恢复他所失去的整一状态的期待,它源于‘整一态的缺失’。
它要通过对于完整的恢复来实现这种期待。
”[5](P28)柏拉图认为“这种原始的追求完整和合二为一的欲望和过程就是爱。
”[6](P108)。
荣格把这种追求统一体完整的欲望和过程认为是一个爱的原型模式。
邓恩在他的爱情诗中运用奇特隐喻来体现这种爱的原型。
诗人用圆规的两脚象征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
借助原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从圆规的形状来看,圆规是球形人的变体。
圆规分开时的两脚分别代表球形人被截开的两半。
画圆的过程则是宙斯截开球形人过程的变体,也是球形人被截开后的两半寻求相聚的过程。
圆规的两脚互相牵制,两脚有分有合,但只有圆心脚能坚定不移,圆周脚才能画出完整的圆。
同样,也只有圆周脚志矢不渝循着圆的轨迹,圆心脚才能站稳脚跟,不会偏移。
在古希腊神话中,圆心是黄金的象征。
黄金具有不分裂、延展的特性,它可以被打成极薄的金叶,以至于能不断延展开来与周围的圆周会合,从而融为一体。
被截开的球形人中其中的“一半”只有坚定不移地寻觅从前与自己连成一体的另一半,且双方步调一致,最终两半才能互相拥抱,合二为一,两人相爱的灵魂才能得以完美的结合。
圆规的分合也代表了人间的聚聚散散。
情侣的离别被喻为死亡。
死亡不能把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分开,何况是短暂的离别呢?在邓恩看来,死亡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在《死》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死亡使我的躯体得到安息,/灵魂得到解放。
”“死如同短睡一场,/我们永生在天堂”。
[7](P1330-1338)诗人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别离,意味着在天堂的永生与相聚,离别今生,进入来世。
离别———死亡———离别的模式,极近似圆规的合———分———合。
圆规终止在它出发的地点,最终完成自己的圆。
而这个圆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象征着美满的爱情。
两个相爱的人,心心相印,虽然要分离,但那不是分裂,而是延展。
他们的灵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诗人借助圆规这一隐喻,表达了他对妻子挚热的情感以及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与向往。
除了追求精神之恋外,邓恩也坦率地肯定并强调了肉欲之爱即肉体的交接。
跳蚤分别咬了“你”和“我”,将“你”、“我”的血融合在它的躯体里,使之成为渴望结合而非单纯肉欲的象征。
小小的一只跳蚤,使两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个体。
这一个体既是“你”也是“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两人合二为一的产物。
至此,被两人的血涨得鼓鼓的跳蚤可被视为是球形人的另一变体,是由“你”“我”两个一半组成的一个整体,不可轻易被分离。
作者在诗中写道:“这跳蚤即是你和我,/即是我们的婚床,/亦即是婚礼的大礼堂。
”婚床、举行婚礼的大礼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你”如宙斯截两面人一样猛的一下杀死跳蚤,这也就等于将“你”和“我”组成的整一体分开,残忍地破坏了“我们”的结合。
杀死跳蚤的“你”被看作是宙斯的另一变体。
诗人进一步以跳蚤这一奇特的隐喻作为论述的基础,迫使“你”接受“我”的要求。
表达了诗人期待恢复原始人整一状态、希望与情人结合的强烈愿望。
类似的隐喻例子还很多,如在《出神》一诗中一对情人在相对凝视: 我们的视线交缠,/拧成双股线穿入我们的眼。
[7](P1330-1338)(梁实秋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视线的交缠就是心灵的冥合,灵魂的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同样,在《告别辞:请哭泣》中,眼(视线)使两人结合在一起的功能也得以充分体现: 当我还在这里,/让我当着你的面把眼泪倾倒,/因为我的脸创造了它们,它们拥有你的容貌,/就凭这一创造,它们产生了价值,/因为这样我的眼泪里,/犹如怀孕而拥有了你;它们是多忧的果实,并象征着更多,/当一滴泪洒出,里边的你也掉落,/所以,到两岸相隔时,你是什么?什么是我?[8](P52-53)(李正栓译)当着“你”的面哭泣,“你”的眼看到“我”的泪水,这样“我”的泪水中便拥有了“你”,“你”、“我”便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