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1
- 格式:ppt
- 大小:499.50 KB
- 文档页数:33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的结构思路》1. 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散文类型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写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叙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说理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进行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2. 散文的“六大”线索类型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等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结构清晰;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思想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3)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丰富了文章内涵;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深化主题的作用。
地点(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 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行文人物(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行文感情/心理(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行文事件(事线)以某个事件为中心行文3. 散文的“八大”结构形式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写人叙事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重点突出时间因素,按时间顺序层层铺开,条理清晰,叙事完整。
按空间位置变化组织材料文化游记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有些议论说理散文往往按事物性质展开,有时还把感受分成几类写,便于安排结构。
以中介物组织材料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
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 有些散文往往是按照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来写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行文,写出了自己络组织材料内心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意蕴丰富。
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即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散文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为主要特点。
在分析散文的文章结构时,需要把握文章的主题、情感表达和叙事方式等要素,以达到恰当地把握文章思路的目的。
散文的文章结构通常包括开始、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但具体的结构形式和篇幅要根据文章的题材和表达方式而定。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散文结构框架:一、开始部分开始部分是散文的引子,通常包括背景介绍、事件引出或寓意开示等内容。
在这部分,要引起读者的兴趣,以吸引他们继续往下阅读。
1.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文章主题,并以个人或鲜活的事例作为引子,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初春的阳光洒满大地,我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花海,心情不由得兴奋起来。
”2.引人入胜:通过给读者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人物介绍,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这种方式常常采用形象的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例如:“人们常说山水有灵,但我从未亲身体验过。
直到那天,我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山林。
”二、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通过描写、抒发情感、陈述观点或阐述故事来展开表达。
1.折叠式叙述:逐步展开主题,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叙述,将整个思想过程阐述出来。
例如:“我走进了这片深山,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这里的花花草草、山川河流,宛如一幅自然审美的画卷。
”2.夸张和对比: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强调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效果。
例如:“我来到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它破败而苍凉,却又散发着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
古老与现代,在这座城市中交织着,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三、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是对散文的总结与应用,通常包括感悟、思考、呼吁或意义解读等。
通过对主题的再次强调和总结,营造出令人满意和耐人回味的结尾效果。
1.见微知著:通过对散文中其中一细节的描写和点评,进一步展开主题和思考。
例如:“细雨绵绵,如丝如缕,淅淅沥沥地洒落在大地上。
不禁让我想到了人类对自然的渺小和对生命的珍惜。
”。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高三语文散文常用结构思路有哪些以高三语文散文常用结构思路有哪些一、引子式引子是散文的开篇,它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个情节或者一幅插图,通过引子,读者可以迅速进入故事的氛围,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情感。
引子式可以是直接引子、间接引子、双引子等。
二、对比式对比式是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异同来突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对比两个人物、两个事件、两个时间、两个地点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对比式可以是并列对比、递进对比、转折对比等。
三、因果式因果式是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描述一个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后果,或者通过描述多个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因果式可以是单因果、多因果、链式因果等。
四、叙述式叙述式是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或者经历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描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一个地方的变迁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叙述式可以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主题顺序等。
五、抒情式抒情式是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反思人生意义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抒情式可以是描写抒情、抒发抒情、抒发思考等。
六、议论式议论式是通过阐述观点、论证论点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议论式可以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等。
七、描写式描写式是通过描写人物形象、环境场景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语言、细腻的描写手法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描写式可以是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八、哲理式哲理式是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真理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提出哲理问题、探索哲理思考、阐述哲理观点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哲理式可以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
以上是高三语文散文常用结构思路,每种结构思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可以根据具体的主题和要素进行选择和运用。
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结构思路,可以使散文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生动有趣。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学习目标】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1•关于文章整体结构安排的问题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上组织材料▲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洼意文童标翹h頁旳标題揭示.线袈h三要注意文卡反复出现i斤词语.、.甸子.四要需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答题角度:①结构②内容、主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正反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总领全文;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内容主旨: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2013年潍坊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散文阅读——分析文章思路结构【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2、以思路为方法归纳文章主旨,然后以结构思路结合主旨为方法解答具体考题。
【学法指导】一、1、考点解读:《考试大纲》规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其能力层级为C。
2、《考试说明》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本考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⑴能够分析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段内的结构层次),⑵能够分析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全篇的结构层次),⑶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二、高考回眸: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6分)《听朗诵》(2012年全国大纲卷)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6分)《耳边杜鹃啼》(2012年湖北卷)3.文章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2010年重庆卷)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大河家》(2010年全国卷Ⅱ)5.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谈静》(2010年江苏卷)三、文章结构思路类题型知识点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材料的方法和手段,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分析结构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
大的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小的结构指语段和语句的安排。
1.文章结构方式及作用(1)总分式:简单明了,完整谨严。
(2)并列式:大开大合,丰富内容。
(3)层进式: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4)对照式:前后对比,鲜明突出。
散文阅读解题技巧之结构思路作者:梁昱伶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1年第06期解题技巧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结构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结构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梳理结构思路不仅仅是一个重要考点,更重要的是只有把握住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文本,为进一步赏析文本做好铺垫。
一、设问方式1.间接式提问,例如: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2015年·湖南高考)“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3年·广东高考)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2012年·安徽高考)2.直接式提问,例如: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年·重庆高考)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2012年·大纲卷)3.其他设问方式,例如:(1)本文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2)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
二、解题思路1.明确文体,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
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
不同的文章类型,结构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2.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标示段意,显露脉络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每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思路(思路分析概括句段作用)【答题模式】【题型1】: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5.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6、文章以……为线索,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2.具体概括文章内容。
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示例1、(08江西卷)《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示例2、针对线索分析结构。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6分)(08湖北卷)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题型2】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规范答题】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1、开头段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呼应下文……;为……作铺垫;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