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与服从.doc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1
“从众”“服从”傻傻分不清?应该很多考生都遇到这个问题,“从众”和“服从”这两个概念总是傻傻分不清,而且在做题的时候常常出现混淆的情况,尤其是做概念反选题的时候常常选不出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种:①自己对这两个概念还不是特别理解。
②学者们的观点不统一。
1、从众: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相对于服从而言,从众是自愿的行为。
如:人云亦云。
影响从众的因素:①个体的特点。
首先是年龄和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儿童比大人更容易从众;其次是知识经验;最后是个性特征。
②群体因素。
首先是群体的一致性强弱;其次是群体的权威性高低。
③刺激物的因素。
首先是刺激物的清晰性;其次是刺激物的内容。
2、服从: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相对于从众而言,服从是非自愿行为。
如:屈打成招。
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者的权威性。
②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③情境压力。
对于这两个概念,不同大咖的教材说法不一样,在做题的时候总会导致我们混淆,我们来感受下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1、章志光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给出的定义如下: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即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2、而在冯忠良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给出的定义则是: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乍一看,怎么感觉章志光的从众概念和冯忠良的服从概念特别像?这也许就是导致我们混淆的原因了,但是没关系,我们看出题人是从哪个本书来出题,由此判断出题人倾向的答案是哪个就可以选出来了,我们来做一下下面这两题来区分一下。
社会⼼理学笔记第⼗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本章要点从众的概念服从和依从的定义从众的原因服从和依从的⼼理机制依从⾏为诱导策略服从的经典实验服从的原因第⼀节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基本概念从众、依从和服从属于社会中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三者都是个体或群体态度与⾏为朝着社会占优势的⽅向变化的现象,这⾥的优势⽅向可以是多数⼈的⾏为⽅向,或者是互动对象的期许,也可以是权威的命令。
从最轻的“简单暗⽰”到最重的“强化灌输”都包括在社会影响范围内。
根据⾏为原因和⾏为表现的不同,社会影响可以划分为从众、依从和服从三种主要类型。
(⼀)从众的概念社会⽣活过程是⼀个群体互动的过程,群体成员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获得各⾃需要的信息。
个⼈需要⽤从众的⽅式在最⼤可靠程度上使⾃⼰迅速适应⼀种⾃⼰缺乏判断资源的环境。
从众的⾏为⽅式对于个⼈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意义。
⼀个社会从社会功能的执⾏到社会⽂化的延续,保持多数⼈的观念与⾏为⼀致都是必要的,社会有共同的语⾔、共享价值观与共同⾏为⽅式,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才能够顺利进⾏,社会作为整体才能顺利运作和延续。
从个⼈的⾓度说,⼀个⼈只有在更多的⽅⾯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致,才能够适应其赖以⽣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
(⼆)依从的定义依从指⼈因为他⼈的期望压⼒⽽接受他⼈请求,⾏为符合别⼈期望的现象。
(三)服从的定义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控球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做出命令指定⾏为的现象。
⼆、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三、少数⼈的影响第⼆节从众⼀、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三)不从众三、从众⾏为的利⽤与控制(⼀)有益从众团体共识是团体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共识暗含着正确性,对群体成员如何⾏为提供了启发。
(⼆)不良从众的控制⼀个良性的群体,需要发展民主氛围,减少群体的压⼒,以使不良的从众倾向受到控制。
研究表明,如果群体给予从众者较多的赞赏和对偏离者不能宽容时,就会诱导更多的从众⾏为。
第七讲从众、依从与服从一、什么是从众•概念: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特点:–压力可以是真实,也可以是想像的–群体压力可是有意识的或没有意识到的–从众行为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使个体更好适应社会生活、也有可能使个体失去主动性。
是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团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二、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表里如一,心服口服–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2、权宜从众–表里不一致•3、不从众–(1)表面不从众,内心从众(群体的领导者)(亦被称为反从众)–(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三、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1.谢里夫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最早利用“游动错觉”研究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1935)。
• 2.阿希的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20世纪50年代做过多次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获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果。
阿希从众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
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
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
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
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
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
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4)人们单独做出判断时,准确率超过98%•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从众、服从以及顺从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涉及人们在群体中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概念。
这些心理现象通常反映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受到群体压力和权威影响的方方面面。
以下将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实际场景来说明这些心理现象。
### **1. 从众心理的事件:****例子一:社交媒体中的舆论引导**在社交媒体时代,从众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旦某一观点或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更多的人可能会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而选择从众。
例如,某一时期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某种挑战或模仿的风潮,许多人会迅速跟风参与,因为他们希望融入主流、获得认可。
**例子二:消费潮流和时尚**在消费领域,从众心理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当某个品牌、款式或产品成为潮流时,很多人因为追求同侪认同和社会认可而选择从众购买,即便个人兴趣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这种现象在时尚行业尤为显著。
### **2. 服从心理的事件:****例子一:密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斯坦利·密尔格拉姆进行的经典服从实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标志性研究。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一位学习者进行电击,尽管他们明知这可能对被电击者造成伤害。
结果显示,很多人在权威的压力下选择服从,即便这违背了他们自己的良知。
**例子二:组织中的层级结构**在工作组织中,员工往往出于服从权威、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心理,执行领导下达的任务,即便他们个人可能对某些决策存在疑虑。
这种服从心理在军队、企业等组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3. 顺从心理的事件:****例子一:家庭教育中的顺从**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通常出于对父母的尊重和顺从心理,遵循家庭的规矩和教导。
即便他们个人有时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为了避免冲突和尊重长辈,他们选择顺从。
**例子二:宗教仪式和信仰**在宗教活动中,信徒通常会出于对神的顺从心理,遵循宗教规定的仪式和戒律。
这种顺从心理是宗教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例子三: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在社会层面,人们通常会因为顺从法律和社会规范而执行某些行为。
从众与服从.doc从众和服从标签: 从众行为杰拉德从众实验群体 2009-01-03 13:38 图14-1活动的难度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扎琼克(1969)用蟑螂作为被试,享特(P. J. Hunt)与希尔瑞(J. M.Hillery)(1973)用人类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简单的迷津,有人在场时,学习得较快,而对于复杂的迷津,单独学习时更快些,见表14-6。
简单迷津复杂迷津单独旁观者单独旁观者蟑40.48 32.96 110.45 129.4 螂 6 44.67 36.19 表14-6迷津学习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人184.91 220.32、是否具有适当的被他人评价的意识类 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我们很关心自己被别人如何评价。
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种被评价的意识或动机就会很强烈,结果就可能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对于容易的任务,起助长作用,对于困难的活动,起干扰作用)。
如果没有对别人评价的关心,即使他人在场,也不会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
考特雷尔和莫道奇(Murdoch)通过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他们把被试分成三组,要求完成简单的辨认单词的活动。
甲组个人单独完成,乙组在有人在场旁观的情况下完成;丙组是在被蒙着眼睛的人在场的情况下完成。
结果,乙组成绩最好,产生了社会助长作用,而丙组与甲组的成绩几乎没有差别。
因为在场的他人眼睛被蒙上后就消除了被试被别人评价的意识。
斯威尼(Sweeney,1973)、威廉姆斯(J. E. Williams,1981)的研究表明:在群体共同活动的情况下,如果个体的活动被单独评定,就会激起个人被评价的意识,活动效果就更好;如果只评定群体的共同活动,而不评定个体的活动,就会降低个人被评价的意识,个人对活动的努力程度就会减少。
个人被评价的意识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强度。
研究表明,如果过分担心被别人的评价,就会分散自己对活动的注意力,会降低活动效率。
二、从众和服从(一)从众及其制约因素1、什么叫从众从众(conformity)或从众行为(亦称相符或相符行为)是指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从众行为。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穿衣打扮、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从众行为是大量的。
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早是由谢里夫(M.Sherif)在1935年做的。
谢里夫利用“游动错觉”进行研究。
“游动错觉”是指在黑暗中的一个小光点,即使是完全静止的,但看起来也似乎是在运动,因为缺乏参照物。
该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一个被试被带进一间暗室,给他看一个实际上是静止的小光点,告诉被试这个光点正在运动(被试不了解游动错觉)。
他们的任务是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结果,不同被试的估计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有的认为光点仅移动了几英寸,其他被试则认为光点移动了二十或三十英寸。
经过几次实验以后,被试开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估计移动的范围。
比如一个被试第一次估计光点移动了15英寸时,然后又说12英寸,第三次是14英寸,那么他所确定的范围就是12~15英寸。
实验的第二部分,谢里夫把三或四个人一起放在同一个暗室里,他们都参加过前一部分实验,并已经建立起各自的范围,但他们的范围是各不相同的。
研究者发现,当由2~3人组成的小组面对同一光点时,要求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估计,他们就开始相互影响了。
如,有两人原来各自的估计的移动范围分别是5~8寸,18~25寸。
一经共同估计,两人估计的范围就一次比一次接近。
实验进行到第9次时,两人的估计范围竟然达到完全一致,都是11~15英寸。
该实验表明:在情况模糊不明确的条件下,一个人对外界的认识或见解会受到别人的认识和见解的影响的,即产生从众。
那么,在情况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人们是否会产生从众行为呢,阿希(S.Asch)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被试是123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三所大学。
每组7人,其中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
其他人是主试的助手。
阿希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任务是判断线断的长度。
然后,呈现两张卡片,让被试判断。
每次判断都是真正的被试最后回答。
实验一共进行了18次,前6次,大家都做出正确判断,而其它12次,助手们却一致地做出错误的判断。
结果32%的真正被试也跟着做出了错误的回答。
柯瑞奇菲尔德改进了阿希的方法进行了新的实验。
他把被试分成五人一组,每人分别坐在彼此隔开的房间里,通过屏幕向他们提出线断判断、图形面积、句子对错等问题。
每次实验中,被试在做出自己的判断之前,首先能够看到其他人的判断答案(这些答案由主试操纵,是人为安排的一致错误的答案),之后要求每位被试做出自己的回答。
结果,38,的被试跟着做了错误的回答。
可见,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情况下,很多人仍然采取从众行为。
这些人为什么要从众呢,詹姆斯.瑟伯在下面这段文字里很传神地描述了人的一种从众现象: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
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
不管他想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可能是去马拉莫饭店,那里是男女情人见面的最佳地点。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
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了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上帝”、“大堤”这些词。
“决堤了~”这充满恐惧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的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察说的,也可能是一个小男孩说的。
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但是2000多人都突然溃逃起来。
“向东~”人群喊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
“向东去~向东去~”一个又高又瘦、目光严厉、神色坚定的妇女从我身边擦过,跑到马路中央。
而我呢,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喊叫,我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费了好大劲才赶上这个妇女。
别看她已经快60岁了,可跑起来倒很轻松,姿势优美,看上去还相当健壮。
“这是怎么了,”我气喘吁吁的问她。
她匆匆地瞥了我一眼,然后又向前面跑去,并且稍稍加大了步子,对我说:“别问我,问上帝去~”这段描写,虽然有些可笑,却很恰当地说明了人的从众现象。
(采自《当代社会行为心理学》朱传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2、从众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原因在于群体压力。
按照道奇(M.Deutsch)和杰拉德(H.B.Gerard)提出的观点,群体压力有两种,即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所谓信息压力是指他人提供的意见、信息对个人的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
他人的信息是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经验表明:多数人的意见正确的可能性较大。
比如,一位口渴的旅行家在一个绿洲上,看到两口井,阿拉伯的人只是从其中的一口井打水喝,那么这个人也会只喝这口井里的水。
因此,他人信息,特别是多数人的信息,常常会成为一个人评价自身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
在模糊不清的情境中,信息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谢里夫的实验中,被试就是受到这种信息压力而采取了从众行为。
所谓的规范压力是指群体规范,特别是有关的奖惩措施对群体成员的个人行为产生的影响。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遵守群体规范,会受到表扬奖励、接纳、欢迎;违反群体规范,会受到批评、惩罚以及冷淡、疏远、讽刺、挖苦、排斥。
所以,为了趋利避害,人们常常遵守共同的规范,与群体的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弗里德曼和杜博(1968)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群从未见过面的人作为被试被召集到一起,给他们一些彼此的信息,其中有一个人被描写得有些与众不同,似乎在性格上有点“格路”。
然后,让这个群体选出一个人来参加一项学习实验,被选出的人在实验中每做出一项错误反应,就会受到一次电击。
结果,群体以压倒多数的票选出了那个“偏离者”承担这一受电击的苦差。
在另一种情况下,要求群体成员选出一个人参加一项学习实验,选上的人将会得到美元作为报酬,结果,群体尽量避免那个“偏离者”而选了一个普通成员。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违反群体规范也会受到直接惩罚。
比如,在对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一项观察研究中发现,尽管工厂规定工资依据劳动生产率而定,多劳多得。
但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似乎都有一个标准,每天他们完成这个工作量以后,便松驰下来。
任何人努力苦干都会被他人认为不好。
因为这会使管理人员提高劳动定额。
因此,工人们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个人不能干得太多,否则,他就是一个“假积极”;一个人也不能干得太少,那样会使他背上“磨洋工”的黑锅。
当一个人做得太慢或太快时,就会受到别人的“提醒”,这种提醒就是往偏离者的肩上打一下。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任何一个群体成员都可以实施这种惩罚,挨了打的人也不能还手。
在阿希的经典实验中,被试的从众行为主要是由于规范压力。
尽管理智告诉他们,群体是错误的,但不与群体保持一致,他就成了偏离者,出于对偏离的恐惧,他不得不屈从压力而就范。
信息压力与规范压力是不同的。
受到信息压力而从众时,往往是心甘情愿的,因为自己不能确定,只有依靠他人的信息做依据,受到规范压力而从众时,往往是行为上遵从,但心里并不情愿,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对错,只是出于对偏离的恐惧不得不从众。
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群体方面1)群体的规模群体的规模即群体人数的多少对个体是否从众有重要的影响。
人数少的时候,从众的可能性较小。
比如,两个人一起走,一个人说天挺冷,另一个人如果没有感觉到冷,就不一定附和,如果是很多人一起走,大家都说天冷,这时一个人尽管感到有点热,也可能随声附和地说一声天真冷,他可能想自己穿得太多了。
所以,一般来说,人数较多时,群体压力也越大,越可能导致从众。
但并非人数越多对从众的影响越大。
首先,在阿希的经典实验中发现,充当助手的人数是4人时,从众量最大,是35%。
但当人数增至8人时乃至16人时,从众量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见表14-1。
因此,阿希认为,要产生最多的从众行为,最适宜的群体规模是3~4人。
杰拉德Gerard的研究群体人阿瑟Asch的研究数(男) (男) (女)1 2.8 12.62 12.8 21.03 33.3 25.94 35.0 33.65 24.16 34.67 30.18 32.016 31.3表14-1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杰拉德.威尔米(R.A.Wilhelmy) (1968)和柯罗莱的研究结果稍有不同。
他们发现,男性被试增至7人,女性被试增至6人时,遵从量最大。
在现场研究中,米勒格拉姆(gram,1969)让实验助手望着马路对面一个办公大楼的六层窗口,当助手人数不同时,过路人停下来观望的人数也不同。
当助手一人观望时,停下来观望的人只有4%,当助手有5人时,增至16%,10人时增至22%,15人时,达到40%。
当然,边走边观望的人数就更多了,而且也与助手的人数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