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与服从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3
心理学考研基础知识:社会影响之从众与服从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然这世界不是只有我们一个人,那我们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别人的影响。
如果让你站在几百人的面前做个演讲,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有压力,那如何克服和看待这个压力呢,心理学家拉塔纳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
有些人抗干扰能力强一些,有些人则弱一些,还有些影响则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考研心理学社会影响要涉及的内容。
心理学考研基础知识:社会影响之从众与服从(1)从众:①含义: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
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②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促进个体适应社会。
③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生活中最普遍的从众形式);反从众。
④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高。
⑤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一致性高、凝聚力强、群体规模在3~4人时,从众行为较多);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高、独立性强的,从众少);情境的明确性(越明确,从众行为越少);其他因素(性别、智力对从众可能也有影响,但结论不明确)。
⑥从众实验:谢里夫社会规范实验;阿希知觉判断实验。
(2)服从:①含义: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②服从实验:米尔格莱姆电击实验。
③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归因。
④影响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被试的道德水平;诱骗入门的策略;权威的接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接近性。
拉塔纳曾用光的作用来类比。
光照在平面上,平面接收到的“光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而且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它与平面的接近程度。
个人所受来自他人的影响与他人的数量、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与个体的接近性有关。
从众与服从是属于社会影响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考研心理学中经常会考查的内容,各位考生应给予一定的关注,祝复习顺利。
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教招笔试易错知识点:群体影响_1.从众VS服从(1)对象不同:从众是个体与众人一致;服从则是个体或众人与组织和权威人物一致。
(2)压力的形式不同:从众的压力主要是心理感觉到的,是无形的,是自愿的;服从的压力是以法规、政策、纪律、命令等形式出现,是有形的,是非自愿的。
2.顺从VS从众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表现出来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3.顺从VS服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的社会角色联系。
4.从众VS去个体化从众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去个体化往往是消极的。
【单选题】1.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羞耻感、负罪感和自责感,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
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做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
这种现象属于( )。
A.责任分散B.从众现象C.去个性化D.群体促成1.【答案】C。
解析: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
题干中一部分学生在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时,自我导向功能削弱、责任感丧失,表明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导致自我导向和责任感的削弱与丧失,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例如题干中“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的行为。
因此,题干的现象属于去个性化行为。
C项正确。
2.服从与从众之间的区别是( )。
A.群体压力B.群体互动C.自愿性D.社会评价2.【答案】C。
解析: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服从则是在外界的压力下被迫做出来的。
“从众”“服从”傻傻分不清?应该很多考生都遇到这个问题,“从众”和“服从”这两个概念总是傻傻分不清,而且在做题的时候常常出现混淆的情况,尤其是做概念反选题的时候常常选不出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种:①自己对这两个概念还不是特别理解。
②学者们的观点不统一。
1、从众: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相对于服从而言,从众是自愿的行为。
如:人云亦云。
影响从众的因素:①个体的特点。
首先是年龄和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儿童比大人更容易从众;其次是知识经验;最后是个性特征。
②群体因素。
首先是群体的一致性强弱;其次是群体的权威性高低。
③刺激物的因素。
首先是刺激物的清晰性;其次是刺激物的内容。
2、服从: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相对于从众而言,服从是非自愿行为。
如:屈打成招。
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者的权威性。
②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③情境压力。
对于这两个概念,不同大咖的教材说法不一样,在做题的时候总会导致我们混淆,我们来感受下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1、章志光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给出的定义如下: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即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2、而在冯忠良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给出的定义则是: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乍一看,怎么感觉章志光的从众概念和冯忠良的服从概念特别像?这也许就是导致我们混淆的原因了,但是没关系,我们看出题人是从哪个本书来出题,由此判断出题人倾向的答案是哪个就可以选出来了,我们来做一下下面这两题来区分一下。
从众和服从从众的概念明确从众的定义,并与顺从,服从和接纳相⽐较。
从众:根据他⼈⽽做出的⾏为或信念的改变。
顺从:由外部⼒量施压⽽违⼼的从众⾏为。
服从:顺从⾏为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
接纳:发⾃内⼼真诚的从众⾏为。
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了解社会⼼理学家在实验室进⾏的从众研究。
解释他们的研究对社会压⼒和⼈性本恶之影响⼒的启⽰。
谢利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就是观察群体规范——对⼀件事的同意认知——的形成过程。
"易受暗⽰性":指⼀⽅很容易受另外⼀⽅的影响,如规范形成研究实验⾥,实验参与者互相受对⽅答案影响,最后趋于⼀个答案。
⼼境联结和变⾊龙效应是个体易受暗⽰性的体现。
"⼼境联结":处于同⼀⼯作团队⾥的⼈们的⼼境通常⾮常相似。
"变⾊龙效应":个体⽆意识地模仿他⼈的动作、表情、⼝⾳乃⾄呼吸的频率。
变⾊龙效应会令我们对他⼈感同⾝受。
也会使他⼈喜欢我们,有益于和他⼈交往,不过模仿别⼈⽣⽓(不好的动作表情)会使⼈⽣⽓。
阿施的群体压⼒研究⼈在群体压⼒下⽆法坚持⾃⼰的信念⽽做出的从众⾏为。
例如让你回答1+1等于多少?当前⾯的被提问者都回答1+1=3时,你知道1+1=2但是由于所有⼈都回答1+1=3,你就会开始怀疑⾃⼰,违背⾃⼰的信念做出从众⾏为。
⽶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参与者接受研究者的命令对学习者做出侵害⾏为。
引起服从的因素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侵害者能不能感受到受害者的反抗。
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接近性)当权威(即研究者——⽶尔格拉姆)在场时,侵害者服从命令的⽐例更⾼。
(正当性)当研究者的命令不正当时,侵害者服从命令的⽐例会不⾜。
机构的权威性*有机构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例如公民会听从警察的安排。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当⼀个⼈受到不公,他可能不会有所反抗,但是当⼤部分⼈受到不公,并且有⼈开始反抗,你也会加⼊反抗的队伍中去。
这就是释放效应。
⾏为和态度情境的⼒量在假设情境中说⽐实际中做来的容易。
社会心理学一.名词解释:从众,服从,依从从众: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即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者权威的命令。
/ 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产生的行为。
依从: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
/ 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二.简述从众的原因1.知觉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把他人的反映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
2.判断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
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
3.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作同样的错误选择,这实际上是顺从行为的一个例子。
三.简述服从和依从的心理机制服从原因:1.合法权力 2.责任转移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写的权威性及其靠近程度 2.他人支持与服从 3.行为后果反馈与服从 4.执行者的个人特征依从规律:1.互惠心理 2.喜爱和熟悉依从服从区别:服从:强制规定的角色关系外在的理由依从:特定对象直接或隐含的影响没有规定的角色关系内在的理由四.依从行为引导技术有哪些1.“登门槛”效应和技术:首先提出一个有关的较小的要求,等较小的要求满足后,在提出目的指向性较大的要求,这时较大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增加了。
2.低球技术:在积极地选择一个目标之后,人们对目标产生了“心理上拥有”,并成为个体自我概念或者自我意象的一部分。
3.留面子效应和技术/以退为进手法: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要求之后,对较小要求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4.过度理由效应: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形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现象。
《社会心理学》易错知识点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有不少知识点容易被误解或混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其中的易错点。
一、从众与服从从众和服从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
从众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而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被迫做出的行为。
易错点在于,很多人认为从众和服从都是出于外部压力而做出的被动行为,没有意识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从众更多是受到群体规范和社会影响的驱动,个体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自愿性;而服从则是对明确的权威指令的回应,通常伴随着对不服从可能带来后果的恐惧。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某种学习方法,个别同学也跟着采用,这是从众;但如果老师强制要求全班同学必须使用特定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服从。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态度必然决定行为。
然而,事实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直接。
虽然积极的态度往往可能导致积极的行为,消极的态度可能导致消极的行为,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这种关系。
比如,情境因素、社会规范、个人的能力和资源等。
一个人可能对环保持有积极的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设施或者周围人的不配合,可能无法落实环保行为。
另外,人们有时会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表现出与内心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三、归因偏差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我们常常会出现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就是一个常见的易错点。
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而忽略了外部情境的影响。
比如,看到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极度紧张或对方受到了极大的挑衅。
相反,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往往会更多地归因于外部情境。
这种自我服务偏差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四、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某个群体的概括性、固定的看法。
这是一个容易出错且具有潜在危害的认知方式。
一方面,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我们对某个群体的成员产生不公正的判断和对待。
从众和服从标签:从众行为杰拉德从众实验群体2009-01-03 13:38图14-1活动的难度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扎琼克(1969)用蟑螂作为被试,享特(P. J. Hunt)与希尔瑞(J. M. Hillery)(1973)用人类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简单的迷津,有人在场时,学习得较快,而对于复杂的迷津,单独学习时更快些,见表14-6。
14-6迷津学习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2、是否具有适当的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我们很关心自己被别人如何评价。
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种被评价的意识或动机就会很强烈,结果就可能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对于容易的任务,起助长作用,对于困难的活动,起干扰作用)。
如果没有对别人评价的关心,即使他人在场,也不会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
考特雷尔和莫道奇(Murdoch)通过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他们把被试分成三组,要求完成简单的辨认单词的活动。
甲组个人单独完成,乙组在有人在场旁观的情况下完成;丙组是在被蒙着眼睛的人在场的情况下完成。
结果,乙组成绩最好,产生了社会助长作用,而丙组与甲组的成绩几乎没有差别。
因为在场的他人眼睛被蒙上后就消除了被试被别人评价的意识。
斯威尼(Sweeney,1973)、威廉姆斯(J. E. Williams,1981)的研究表明:在群体共同活动的情况下,如果个体的活动被单独评定,就会激起个人被评价的意识,活动效果就更好;如果只评定群体的共同活动,而不评定个体的活动,就会降低个人被评价的意识,个人对活动的努力程度就会减少。
个人被评价的意识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强度。
研究表明,如果过分担心被别人的评价,就会分散自己对活动的注意力,会降低活动效率。
二、从众和服从(一)从众及其制约因素1、什么叫从众从众(conformity)或从众行为(亦称相符或相符行为)是指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从众行为。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穿衣打扮、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从众行为是大量的。
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早是由谢里夫(M.Sherif)在1935年做的。
谢里夫利用“游动错觉”进行研究。
“游动错觉”是指在黑暗中的一个小光点,即使是完全静止的,但看起来也似乎是在运动,因为缺乏参照物。
该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一个被试被带进一间暗室,给他看一个实际上是静止的小光点,告诉被试这个光点正在运动(被试不了解游动错觉)。
他们的任务是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结果,不同被试的估计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有的认为光点仅移动了几英寸,其他被试则认为光点移动了二十或三十英寸。
经过几次实验以后,被试开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估计移动的范围。
比如一个被试第一次估计光点移动了15英寸时,然后又说12英寸,第三次是14英寸,那么他所确定的范围就是12~15英寸。
实验的第二部分,谢里夫把三或四个人一起放在同一个暗室里,他们都参加过前一部分实验,并已经建立起各自的范围,但他们的范围是各不相同的。
研究者发现,当由2~3人组成的小组面对同一光点时,要求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估计,他们就开始相互影响了。
如,有两人原来各自的估计的移动范围分别是5~8寸,18~25寸。
一经共同估计,两人估计的范围就一次比一次接近。
实验进行到第9次时,两人的估计范围竟然达到完全一致,都是11~15英寸。
该实验表明:在情况模糊不明确的条件下,一个人对外界的认识或见解会受到别人的认识和见解的影响的,即产生从众。
那么,在情况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人们是否会产生从众行为呢?阿希(S.Asch)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被试是123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三所大学。
每组7人,其中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
其他人是主试的助手。
阿希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任务是判断线断的长度。
然后,呈现两张卡片,让被试判断。
每次判断都是真正的被试最后回答。
实验一共进行了18次,前6次,大家都做出正确判断,而其它12次,助手们却一致地做出错误的判断。
结果32%的真正被试也跟着做出了错误的回答。
柯瑞奇菲尔德改进了阿希的方法进行了新的实验。
他把被试分成五人一组,每人分别坐在彼此隔开的房间里,通过屏幕向他们提出线断判断、图形面积、句子对错等问题。
每次实验中,被试在做出自己的判断之前,首先能够看到其他人的判断答案(这些答案由主试操纵,是人为安排的一致错误的答案),之后要求每位被试做出自己的回答。
结果,38%的被试跟着做了错误的回答。
可见,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情况下,很多人仍然采取从众行为。
这些人为什么要从众呢?詹姆斯.瑟伯在下面这段文字里很传神地描述了人的一种从众现象: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
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
不管他想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可能是去马拉莫饭店,那里是男女情人见面的最佳地点。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
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了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上帝”、“大堤”这些词。
“决堤了!”这充满恐惧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的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察说的,也可能是一个小男孩说的。
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但是2000多人都突然溃逃起来。
“向东!”人群喊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
“向东去!向东去!”一个又高又瘦、目光严厉、神色坚定的妇女从我身边擦过,跑到马路中央。
而我呢?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喊叫,我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费了好大劲才赶上这个妇女。
别看她已经快60岁了,可跑起来倒很轻松,姿势优美,看上去还相当健壮。
“这是怎么了?”我气喘吁吁的问她。
她匆匆地瞥了我一眼,然后又向前面跑去,并且稍稍加大了步子,对我说:“别问我,问上帝去!”这段描写,虽然有些可笑,却很恰当地说明了人的从众现象。
(采自《当代社会行为心理学》朱传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2、从众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原因在于群体压力。
按照道奇(M.Deutsch)和杰拉德(H.B.Gerard)提出的观点,群体压力有两种,即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所谓信息压力是指他人提供的意见、信息对个人的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
他人的信息是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经验表明:多数人的意见正确的可能性较大。
比如,一位口渴的旅行家在一个绿洲上,看到两口井,阿拉伯的人只是从其中的一口井打水喝,那么这个人也会只喝这口井里的水。
因此,他人信息,特别是多数人的信息,常常会成为一个人评价自身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
在模糊不清的情境中,信息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谢里夫的实验中,被试就是受到这种信息压力而采取了从众行为。
所谓的规范压力是指群体规范,特别是有关的奖惩措施对群体成员的个人行为产生的影响。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遵守群体规范,会受到表扬奖励、接纳、欢迎;违反群体规范,会受到批评、惩罚以及冷淡、疏远、讽刺、挖苦、排斥。
所以,为了趋利避害,人们常常遵守共同的规范,与群体的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弗里德曼和杜博(1968)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群从未见过面的人作为被试被召集到一起,给他们一些彼此的信息,其中有一个人被描写得有些与众不同,似乎在性格上有点“格路”。
然后,让这个群体选出一个人来参加一项学习实验,被选出的人在实验中每做出一项错误反应,就会受到一次电击。
结果,群体以压倒多数的票选出了那个“偏离者”承担这一受电击的苦差。
在另一种情况下,要求群体成员选出一个人参加一项学习实验,选上的人将会得到美元作为报酬,结果,群体尽量避免那个“偏离者”而选了一个普通成员。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违反群体规范也会受到直接惩罚。
比如,在对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一项观察研究中发现,尽管工厂规定工资依据劳动生产率而定,多劳多得。
但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似乎都有一个标准,每天他们完成这个工作量以后,便松驰下来。
任何人努力苦干都会被他人认为不好。
因为这会使管理人员提高劳动定额。
因此,工人们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个人不能干得太多,否则,他就是一个“假积极”;一个人也不能干得太少,那样会使他背上“磨洋工”的黑锅。
当一个人做得太慢或太快时,就会受到别人的“提醒”,这种提醒就是往偏离者的肩上打一下。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任何一个群体成员都可以实施这种惩罚,挨了打的人也不能还手。
在阿希的经典实验中,被试的从众行为主要是由于规范压力。
尽管理智告诉他们,群体是错误的,但不与群体保持一致,他就成了偏离者,出于对偏离的恐惧,他不得不屈从压力而就范。
信息压力与规范压力是不同的。
受到信息压力而从众时,往往是心甘情愿的,因为自己不能确定,只有依靠他人的信息做依据,受到规范压力而从众时,往往是行为上遵从,但心里并不情愿,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对错,只是出于对偏离的恐惧不得不从众。
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群体方面1)群体的规模群体的规模即群体人数的多少对个体是否从众有重要的影响。
人数少的时候,从众的可能性较小。
比如,两个人一起走,一个人说天挺冷,另一个人如果没有感觉到冷,就不一定附和,如果是很多人一起走,大家都说天冷,这时一个人尽管感到有点热,也可能随声附和地说一声天真冷,他可能想自己穿得太多了。
所以,一般来说,人数较多时,群体压力也越大,越可能导致从众。
但并非人数越多对从众的影响越大。
首先,在阿希的经典实验中发现,充当助手的人数是4人时,从众量最大,是35%。
但当人数增至8人时乃至16人时,从众量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见表14-1。
因此,阿希认为,要产生最多的从众行为,最适宜的群体规模是3~4人。
表14-1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杰拉德.威尔米(R.A.Wilhelmy) (1968)和柯罗莱的研究结果稍有不同。
他们发现,男性被试增至7人,女性被试增至6人时,遵从量最大。
在现场研究中,米勒格拉姆(gram,1969)让实验助手望着马路对面一个办公大楼的六层窗口,当助手人数不同时,过路人停下来观望的人数也不同。
当助手一人观望时,停下来观望的人只有4%,当助手有5人时,增至16%,10人时增至22%,15人时,达到40%。
当然,边走边观望的人数就更多了,而且也与助手的人数同步增长。
1人时,有大约40%的观望,15人时,有近90%的人观望。
图14-2群体规模对从众行为的影响2)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大,导致的从众量也就越大。
伯克威茨(L.Berkowitz,1954)在一项实验中把被试分成三人小群体,其中包括一个真正大学生被试和两个实验助手。
大学生被试经过诱导,或者喜欢他的两个伙伴,或者对他们持一般态度。
然后让他装配烟灰缸,并在开始工作的二十分钟内通过书面信息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