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 格式:ppt
- 大小:11.39 MB
- 文档页数:4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教学目标或要求:掌握棘皮动物门及各主要纲的主要特征和分类依据;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棘皮动物属于后口动物(deuterostome)。
它们与原口动物(protostome)不同的是: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其原口(胚孔blastopore)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
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因此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后口动物,类缘关系较近,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特征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身体为辐射对称,且大多数为五辐射对称,但这是次生形成的,是由两侧对称体形的幼体发展而来。
棘皮动物的次生体腔发达,是由体腔囊又称肠腔囊(enterocoel)发育形成,即在原肠胚期,于原肠的背侧凸出成对的囊,以后囊脱落,形成中胚层,发育成次生体腔。
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上皮为单层细胞,真皮包括结缔组织、肌肉层及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真皮内面为体腔上皮。
内骨骼常突出于体表,形成棘或刺,显得皮肤很粗糙,故称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是水管系(water vascular system)和管足(tube foot)。
这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进入循环。
水管系包括:环管(ring canal)、辐管(radial canal)和侧管(lateral canal)。
侧管连于伸出体表的管足,管足有运动、呼吸及摄食功能。
依管足的分布,棘皮动物的身体可以区分为10带区,有管足的带区称步带(ambulacrum),无管足的带区称间步带(interambulacrum),二者相间排列。
棘皮动物一般运动迟缓,故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
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有各型幼虫。
第二节代表动物——海盘车海盘车(Asterias)一般称海星,运动缓慢,肉食性。
棘皮动物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五幅对称2. 次生性幅射对称3. 水管系统4. 围血系统二、填空题1. 棘皮动物具有内骨骼,它起源于中胚层。
2. 棘皮动物的真体腔在成体时分化成、和3个部分。
围脏腔;水管系统;围血系统3. 海盘车的卵裂为典型的,囊胚经形成原肠胚,同时以法形成体腔,并且由体腔的一部分形成独特的系统和系统。
均等卵裂;内陷;体腔囊;围血;水管4. 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的动物是和。
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的头足类(有由中胚层形成的保护脑的软骨)5. 棘皮动物门经济价值最大的一个纲是海参纲。
6. 海盘车的水管系统由、、、、和等部分组成。
筛板;石管;环水管;辐射管;侧水管;管足7. 海胆卵裂属于,蛙卵裂属于,鸡卵裂属于,昆虫卵裂属于。
等全分裂(均等卵裂)不等全裂(不等裂);盘状卵裂(盘裂);表面卵裂(表裂)8. 棘皮动物的囊胚经形成原肠胚,以形成体腔,胚胎发育时的原口以后变成,它区别于原口动物而属于。
内陷;体腔囊法;肛门;后口动物9. 海盘车属于,其幼体为对称,成体为对称,成体的这种对称形式特称为。
棘皮动物;两侧;次生性的辐射对称10. 棘皮动物包括、、、和5纲。
海星纲;海胆纲;蛇尾纲;海参纲;海百合纲11. 棘皮动物在系统进化上被认为与半索动物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是因为纲的幼虫与门相似。
海参;耳状;半索;肠鳃纲类的柱头虫12. 棘皮动物不同于其他多数无脊椎动物,而属于动物,本门常用的代表动物为,它属于纲。
后口;海盘车;海星13. 五倍子蚜、刺蛇尾、蛞蝓、刺参、海羊齿分别属于纲、纲、纲和纲。
昆虫;蛇尾;腹足;海参;海百合14. 棘皮动物个体发育中有许多种形态的幼虫,试写出其中的五种:、、、和。
15. 海盘车的围血系统包括和两部分,它是由的一部分特化而成。
16. 海星的神经系统包含3个有联系的系统、和。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复习题1、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的亲缘最近?有什么理由答: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
理由是:①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②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
③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例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
④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肌酸,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而棘皮动物的海胆和半索动物的柱头虫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这些证据都说明了这两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何谓“适应辐射”?以半索动物为例来说明。
答: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半索动物门的两个纲,在外形上差别很大,肠鳃纲的动物象蚯蚓(自由生活),羽鳃纲的动物像苔藓虫(固着生活),这是因为它们各自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结果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1、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
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答:通过对原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的研究,能够对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既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索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为不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等,这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反应了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过渡。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欧阳光明(2021.03.07)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