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44
社会心理学一.名词解释:从众,服从,依从从众: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即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者权威的命令。
/ 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产生的行为。
依从: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
/ 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二.简述从众的原因1.知觉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把他人的反映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
2.判断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
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
3.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作同样的错误选择,这实际上是顺从行为的一个例子。
三.简述服从和依从的心理机制服从原因:1.合法权力 2.责任转移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写的权威性及其靠近程度 2.他人支持与服从 3.行为后果反馈与服从 4.执行者的个人特征依从规律:1.互惠心理 2.喜爱和熟悉依从服从区别:服从:强制规定的角色关系外在的理由依从:特定对象直接或隐含的影响没有规定的角色关系内在的理由四.依从行为引导技术有哪些1.“登门槛”效应和技术:首先提出一个有关的较小的要求,等较小的要求满足后,在提出目的指向性较大的要求,这时较大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增加了。
2.低球技术:在积极地选择一个目标之后,人们对目标产生了“心理上拥有”,并成为个体自我概念或者自我意象的一部分。
3.留面子效应和技术/以退为进手法: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要求之后,对较小要求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4.过度理由效应: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形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现象。
第七讲从众、依从与服从一、什么是从众•概念: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特点:–压力可以是真实,也可以是想像的–群体压力可是有意识的或没有意识到的–从众行为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使个体更好适应社会生活、也有可能使个体失去主动性。
是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团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二、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表里如一,心服口服–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2、权宜从众–表里不一致•3、不从众–(1)表面不从众,内心从众(群体的领导者)(亦被称为反从众)–(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三、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1.谢里夫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最早利用“游动错觉”研究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1935)。
• 2.阿希的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20世纪50年代做过多次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获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果。
阿希从众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
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
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
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
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
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
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4)人们单独做出判断时,准确率超过98%•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