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图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17
地质填图规程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
1 目的任务1.1 1∶10000~1∶25000 地质填图(以下简称填图)的目的任务是:了解测区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床(区)远景。
1.2 1∶5000~1∶1000 填图的目的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
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提供矿区基础地质资料。
2 准备工作2.1 设计编写阶段的准备工作2.1.1 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a)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
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1∶50000~1∶250000)地质图也应收集。
b)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c)测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的资料。
d)测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
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草图。
e)测区内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1.2 确定填图比例尺依据矿区的勘查程度及范围大小、地质复杂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区填图比例尺。
2.1.3 确定填图范围a)1∶10000~1∶25000填图范围,一般在矿区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发现或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
b)1∶1000~1∶5000填图范围,通常为矿区或矿段(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矿区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填图工作的目的与意义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地质普查的基础工作方法,根据以往我院普查找矿经验,1:2000地质填图,一般都放在普查阶段后期或详查阶段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填图获得可靠的地表地质资料,详细了解矿床的分布及生成规律,并为进一步找矿提供地质依据。
地表填图工作必须先行。
通过填图应基本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含矿化构造带的分布位置、规模、形态、产状变化、含矿性;围岩及其围岩蚀变的种类、分布与矿化关系;以及控矿的构造条件,各类构造的分布规律、组合形态和后期构造相互关系等。
二、填图工的技术要求(一)剖面研究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之前踏勘过程中选定并测制的。
一般在一个矿区要求测制2~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和一条完整的地层剖面。
要求技术负责直接参与此项工作。
其目的是正确划分地层,建立地层层序,了解其岩性、岩相、构造特征、厚度、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确定矿产时代,丈量厚度,研究岩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相互关系;了解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和可能存在的相带;查明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特征和相互关系;根据据剖面测量的编制可以代表工作区域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作为统一分层对比、确定填图单元的依据。
1、实测地质剖面的要求(1)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在地层出露齐全(有顶有底)、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层序完整、岩性和岩相及厚度具代表性的地段。
并应垂直或尽量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2)剖面比例尺1∶1000。
(3)剖面测制时,大队(或分队)岩矿鉴定人员应尽可能参于剖面测制工作。
(4)系统采集各类样品每个分层要有代表性的标本、薄片、岩石光谱样,较厚的层以10—20米间距取岩石光谱样予以控制;视实际情况和需要采集岩石化学样、同位素样(同位素年龄样及稳定同位素样),动、植物化石、微体、古孢粉样。
(5)详细描述各分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变化(注意颜色、成层情况、粒度、岩石结构及构造、产状、主、次要岩性及其数量关系)斜距及厚度等。
地质填图规范地质填图规范地质填图规范(2010-04-21 20:18:31)地质填图1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和实物准备,前者就是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堆积和经过批准的工作设计,了解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收集工作区已有的各类资料,后者准备工作主要有:有野外用地形手图及清图准备;实测地质剖面及进行野外踏勘;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准备工具用品及各种记录表格。
收集或专业人员实测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供填图使用;当没有合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时,在勘查早期,可用小比例尺图放大使用,如1∶1万精测图放大为1∶5千简测图或1∶2000草测图使用。
填图精度及地质点密度主要考虑勘查阶段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查阶段:一般草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40至10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100米左右。
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35至7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70米左右。
如某铁矿区1∶2000地质简测图中,沿铁矿层及正长岩界线上的点距一般在40米左右,而辉长岩体内部点距一般在70米左右。
对于宽度小于1米的矿体,有意义的地质体或标志层均需放大表示。
1.1填图工具用品有主要有挎包、讲义夹、相机、手持GPS、罗盘、放大镜、地质锤、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文具盒、钢卷尺、符号笔、棉纸、样品袋、基点木(竹)桩。
1.2填图用表格主要有地质观察点记录表、地表及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矿区标本登记表、音相记录表、标本签、样品签2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观察路线的布置是从实测地质剖面展开的。
首先将实测地质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野外用手图上。
再从实测剖面两侧逐渐布置观察路线。
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全面负责填图工作,具体观察、记录、布样,组员主要负责定位、作图、取样等工作。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对那些重要地质体,如标志层、矿体、矿化体、蚀变带、主要断裂等,应沿其走向进行追索控制。
2.1穿越法填图穿越法填图在中小比例尺填图中是主要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旳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旳物理地质现象等旳研究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旳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规定:调查记录格式规定统一,点位精确,图文一致。
各类观测点观测要仔细,描述要精确,记录内容尽量详细,要有详细旳照片或素描图。
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旳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性要详细描述。
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旳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理解水质并取样,同步访问泉(井)旳动态特性,记录井旳口径、构造及抽水设施。
多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顿完毕,发既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改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识精确,记录和图件互相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旳观测与描述地质观测点旳布置,以能控制多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
下述状况一般都应定点:地层、标志层、化石层旳界线;不一样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旳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旳或具有代表性旳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他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旳观测与描述对各类岩层旳观测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旳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构造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性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性、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
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状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旳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测制1—2条,比例1:1000,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和构造;2、剖面线垂直地层走向,选择地层层序齐全,地层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3、实测剖面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观察进行细致描述;层位地段采集标本,在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采用半仪器法测制,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的在图上表示,小于1米的有特殊代表性的地质体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作上标记。
6、地质内容记录:全面、正确、地质体产状;各种样品按公司统一格式标注剖面相应位置,做到文字记录。
7、地质剖面图和工作范围内的地质工资料建立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地层岩性、岩石组合,物质成分,岩相组合;分析地层、岩石的含矿性,选定标志层,划分单元。
8、图的内容:采用展开法,导线、导线点、产状、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性、断层、主要地物等。
9、10、当日室内整理野外填图的工作内容。
10、编写地质工作小结其内容(1)、前言剖面测制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公司名称、工作人员;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a、简述剖面测制矿区地层构造特征;b、地层描述;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d、构造e、详细描述矿产f、新的见解(3)存在的问题(二)、工作质量1、记录(1)、记录格式、描述内容、顺序、记量、单位等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2)、地层分明、突出重点、语言精、概念清、字迹明;(3)、分层及层间合理、清楚;(4)、岩石定性及岩性描述;(5)、其他与矿体有关的特征添加描述;(6)、岩(矿)层产状记明、正确、与剖面吻合。
2、剖面图(1)、标明比例尺和图例:按有关标准;(2)、剖面起点,界线终点及工作位置,地质等数据正确;(3)、柱状图按照有关规范内容齐全;3、实地控制程度尽量把地质点布置的密度与相应的矿区有关的地质图件比例尺相应;4、采样(1)、代表性取样适用的矿种、数量符合要求;(2)、方法和样品重量达到要求;(3)、规范要求采样,位置、编号、文字等清晰标记,图表一致;5、室内资料整理(1)、野外现场编录的内容清晰,做到不漏;(2)、联系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标注、补充相关资料等内容;(3)、有关文字、图件每一项完成应提交,做到妥善保管;二、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用原1:10000地质地形磁测图裁集1:2000磁异常C3、C4,C5图做勘探首靶区,采用穿越法加追踪进行;2、观测点用半仪器、Gps结合丁点交汇手图,室内电子上图;3、在填图中有难于弄别的岩性做好素描、拍照等后定性,再填补;4、填图中发现重要的地质体进行追踪;5、地质体的描述、大者直接上图、小的重要地质体放大特别注明;6、记录格式和内容。
地质填图规范篇一:地质填图规范地质填图规范1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和实物准备,前者就是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堆积和经过批准的工作设计,了解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收集工作区已有的各类资料,后者准备工作主要有:有野外用地形手图及清图准备;实测地质剖面及进行野外踏勘;组织野外工作人员;准备工具用品及各种记录表格。
收集或专业人员实测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供填图使用;当没有合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时,在勘查早期,可用小比例尺图放大使用,如1∶1万精测图放大为1∶5千简测图或1∶2000草测图使用。
填图精度及地质点密度主要考虑勘查阶段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查阶段:一般草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40至10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100米左右。
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质界线上的点距35至70米,岩性内部点点距70米左右。
如某铁矿区1∶2000地质简测图中,沿铁矿层及正长岩界线上的点距一般在40米左右,而辉长岩体内部点距一般在70米左右。
对于宽度小于1米的矿体,有意义的地质体或标志层均需放大表示。
1.1 填图工具用品有主要有挎包、讲义夹、相机、手持GPS、罗盘、放大镜、地质锤、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文具盒、钢卷尺、符号笔、棉纸、样品袋、基点木(竹)桩。
1.2 填图用表格主要有地质观察点记录表、地表及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矿区标本登记表、音相记录表、标本签、样品签2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观察路线的布置是从实测地质剖面展开的。
首先将实测地质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野外用手图上。
再从实测剖面两侧逐渐布置观察路线。
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全面负责填图工作,具体观察、记录、布样,组员主要负责定位、作图、取样等工作。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对那些重要地质体,如标志层、矿体、矿化体、蚀变带、主要断裂等,应沿其走向进行追索控制。
2.1 穿越法填图穿越法填图在中小比例尺填图中是主要方法。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地质剖面(一)剖面的测制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
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
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
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山东省沣水泉域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填图实施细则一、地质概况工作区在区域大地构造上属华北板块鲁西地块鲁西隆起北部,其北与济阳坳陷交接,属华北型地层鲁西地层。
在淄博向斜东翼,盖层总体走向为NE,倾向NW;在向斜西翼,盖层走向主要为近EW,倾向N。
基岩地层分布在胶济铁路以南广大的中低山区及丘陵区,胶济铁路以北则广泛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及海相之松散堆积物。
(一)地层工作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布有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二叠纪石盒子组,三叠纪石千峰群、第四纪大站组及山前组,分述如下:(1)奥陶纪马家沟组(OM)在工作区中东部自西南向东北大面积分布出露,向北西方向的山前地带隐伏于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之下。
与九龙群三山子组呈整合接触,是一套碳酸盐岩类沉积地层,地层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10°左右,断裂构造附近产状变化较大。
在山东省淄博市沣水泉域涉及6段,为淄博市淄河岩溶水子系统及孝妇河岩溶水子系统的主要含水岩层及淄博市地下水的主要供水层位。
各段之间均为整合接触,由老到新依次为:OM):主要岩性为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泥灰岩、角砾状Ⅰ.东黄山段(d灰岩夹薄层灰岩,厚约17~75m。
OM):主要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夹多层灰黄色薄层白云Ⅱ.北庵庄段(b岩,厚约110~250m。
OM):主要岩性为薄层泥质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厚度30~Ⅲ.土峪段(t50m。
Ⅳ.五阳山段(w OM ):为灰色中厚层质纯灰岩,厚度大于200m 。
Ⅴ.阁庄段(g OM ):主要为黄灰色中薄层泥晶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白云岩,厚度50~130m 。
Ⅵ.八陡段(bd OM ):主要为厚层泥晶-细晶质纯灰岩,夹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厚度119-143m 。
(2)石炭—二叠纪地层(C-P)在工作区条带状出露于马家沟组地层的西北部。
①月门沟群(Py C -):自下而上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 (DZ/T0175-1997)目次前言 881 范围 892 总则 893 工作程度要求 894 工作方法、内容和精度要求 915 原始编录和资料整理 956 检查验收及质量评定 967 煤田地质填图总结(报告)的编制 96附录A(标准的附录)设计编写提纲 97附录B(标准的附录)原始编录的内容要求 97附录C(标准的附录)煤田地质填图总结(报告)文字提纲 98附录D(提示的附录)煤田地质填图质量评定办法 99附录E(提示的附录)航片地质填图的一般要求 100-------------------------------------------------------------------------------- 地质矿产部1997-03-19发布 1997-11-01实施--------------------------------------------------------------------------------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 (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 (DZ/T0175-1997)--------------------------------------------------------------------------------本标准是为了适应煤炭地质勘探中地质填图工作的需要,在煤炭部1979年颁发发的《1∶50 000、1∶25 000、1∶10 000、1∶5 000地质填图规程》和1983年颁发的《大比例尺航空地质测量规程》的基础上,总结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并充分注意到形势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制定的。
它为煤田地质填图提供了基本技术依据。
本标准是《煤炭地质勘探规范》的配套标准,是根据有关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煤炭部1979年颁发的《1∶50 000、1∶25 000、1∶10 000、1∶5 000地质填图规程》和1983年颁发的《大比例尺航空地质测量规程》。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附录E,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煤炭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起草,地质矿产部和国家储量管理局参加。
主要起草人:何明德。
参加起草人:李学成、胡情光。
本标准委托煤炭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负责解释。
--------------------------------------------------------------------------------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 (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 (DZ/T0175-1997)--------------------------------------------------------------------------------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1∶50 000、1∶25 000、1∶10 000、1∶5000煤田地质填图1)的目的、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原始编录和资料整理、检查验收以及填图总结(报告)的编制。
本规程适用于裸露及半裸露地区煤炭地质勘探各阶段的煤田地质填图(1∶50 000~1∶5 000),是其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总则2.1 煤田地质填图,是煤炭地质勘探的基础工作,是煤炭地质勘探各阶段编制勘探区(井田)地质图的依据和基础。
除部分1∶50 000填图可单独安排外,一般配合相应阶段的煤炭地质勘探项目进行。
凡基岩裸露或部分裸露且表土掩盖不厚的地区,各勘探阶段都必须做好此项工作,一般应超前进行。
在大部分掩盖,只有零星露头的地区,也应进行露头圈定工作。
2.2 煤田地质填图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天然露头和工程地质点等进行系统的地面地质观测,对地层层序、岩石、构造、煤层赋存特征及地表地质规律进行研究,为相应阶段的煤炭地质勘探提供基础地面地质资料。
2.3 填图应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填图质量和工作效率。
凡有条件时,均应开展航空地质填图,并要积极应用遥感、地面物探等方法配合地质填图。
2.4 本规程是1∶50 000~1∶5 000煤田地质填图的基本技术规定。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工作地区以及小型地方项目的填图,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技术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3 工作程度要求3.1 1∶50 00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3.1.1 初步查明地层层序;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时间地层单位,有条件时,划分生物地层单位。
填图单位划分到“组”;必要和可能时,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 2)应划分到“段”。
第四系根据实际需要划分。
3.1.2 初步查明含煤地层时代,了解其厚度及分布范围;了解煤层层数和煤层厚度。
找出区--------------------------------------------------------------------------------煤田地质填图规程 (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 (DZ/T0175-1997)--------------------------------------------------------------------------------域性对比标志;有条件的地区,对主要煤层进行初步对比。
3.1.3 初步了解地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100m或出露长度大于1 00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长度大于2 000m褶曲轴的地面位置。
3.1.4 初步了解生产矿井、小煤矿和老窑的分布状况。
3.1.5 初步了解煤类和煤质。
3.1.6 初步了解其他有益矿产情况。
3.1.7 初步了解岩浆岩的种类、岩性和大致分布范围。
3.2 1∶25 00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3.2.1 查明地层层序;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详细划分地层。
填图单位划分到“组”;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有条件时,应划分到“段”。
第四系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分。
3.2.2 查明含煤地层时代;详细了解其厚度及分布范围;了解主要煤层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可能的变化情况;建立全区性的煤层对比标志,对主要煤层进行初步对比。
有条件的地区,应实测主要煤层露头位置。
3.2.3 了解地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50m或出露长度大于50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长度大于1 000m的褶曲轴的地面位置。
3.2.4 了解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及开采情况。
3.2.5 了解主要煤层的煤质和煤类。
3.2.6 了解其他有益矿产情况。
3.2.7 了解岩浆岩的种类、岩性、产状及其分布范围。
3.3 1∶10 00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3.3.1 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详细划分地层;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填图单位应划分到“段”;有条件的地区,应到“亚段”;其他地层,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分。
3.3.2 详细研究煤岩层对比;初步查明可采煤层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地表变化情况。
建立区内各种煤层对比标志,主要可采煤层应对比清楚。
计算储量的主要可采煤层,原则上均应实测煤层露头位置。
3.3.3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30m的断层和出露长度大于200m的褶曲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
3.3.4 调查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开采情况,初步了解老窑采空范围。
3.3.5 了解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初步确定煤类。
3.3.6 了解其他有益矿产的地表赋存情况。
3.3.7 详细了解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范围,初步了解其对煤层和煤质的影响。
3.4 1∶5 000填图工作程度要求3.4.1 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详细划分地层;含煤地层和上覆重点层段,填图单位应划分到“段”或“亚段”(带);其他地层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分。
3.4.2 详细研究煤岩层对比;初步查明可采煤层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地表变化规律。
建立区内各种煤层对比标志(含局部性);全区可采煤层必须对比清楚,大部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应基本对比清楚。
计算储量的主要可采煤层,原则上均应实测煤层露头位置。
有条件的地区,--------------------------------------------------------------------------------煤田地质填图规程 (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 (DZ/T0175-1997)-------------------------------------------------------------------------------- 应实测主要标志层。
3.4.3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等于和大于20m(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为15m~10m)的断层及出露长度大于100m的褶曲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在工作中所发现的地层断距小于20m(或10m)的断层,均应填绘到地质图上,并尽可能查明其地面位置及性质;岩层倾角平缓地区,应控制地层的产状变化。
对小构造(节理、裂隙等)应进行观察记录和评述。
3.4.4 详细调查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及开采情况,了解老窑采空范围。
3.4.5 详细了解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地表变化情况,初步确定煤类。
3.4.6 详细了解其他有益矿产的地表赋存情况。
3.4.7详细了解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范围,了解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程度。
4 工作方法、内容和精度要求4.1 设计的编审4.1.1 设计前应详细收集、研究测区及邻区以往资料,进行航片初步解译和野外踏勘,必要时应实测地层剖面,初步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填图单位。
然后,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地质条件和规程规范,精心编制技术设计,做到任务明确、布署合理、针对性强、方法得当、措施有力。
设计编写提纲见附录A。
4.1.2 设计书由填图组或分队编制提交,由大队或局(公司)审批。
设计经批复后,方能全面施工。
施工中,如发现地质情况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修改设计,并上报审批单位核准。
4.2 实测地层剖面4.2.1 地层剖面应选择在露头好、构造简单、地层出露较完整的地段测制。
剖面方向应尽量垂直于地层走向。
个别层段被掩盖或施测困难时,可就近平移拼接,但应有可靠的接层标志。
必要时应施工探槽予以揭露。
4.2.2 地层剖面分为控制测区(图幅)内出露的全部地层的全层实测地层剖面和上覆重点层段实测地层剖面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