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6.55 MB
- 文档页数:50
2023中国肺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引言:
本文档旨在总结2023年中国肺癌诊断与治疗领域的专家共识。
该共识是由一群中国肺癌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会议和讨论形成的。
专家共识:
1. 肺癌病例的分类与诊断
- 根据肺癌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分子标志物等特征,将肺癌
病例进行分类。
- 通过临床症状、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肺癌的诊断。
2. 肺癌治疗的原则
- 对于早期肺癌病例,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 对于晚期或转移性肺癌病例,综合应用手术、放疗、化疗、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靶向治疗
- 靶向药物对于某些具有特定突变的肺癌病例具有显著疗效。
- 通过检测肿瘤基因突变情况,选择适当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 免疫治疗
- 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肺癌的生长和
转移。
- 选择合适的免疫治疗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免疫状况进行个体
化的治疗。
5. 多学科协作
- 在肺癌诊断与治疗中,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肺癌专家、
肿瘤科医生、放疗医生、病理专家等。
- 各学科之间应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肺癌患者
的治疗效果。
结论:
本文档总结了2023年中国肺癌诊断与治疗领域的专家共识,
涵盖了肺癌病例的分类与诊断、治疗原则、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
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内容。
该共识将为肺癌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
科学依据,促进肺癌领域的发展。
2023肺癌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简介
本文解读了2023年肺癌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报告的完整内容。
该报告由中国专家团队共同制定,旨在对肺癌的分型诊断进行准确定义,以指导临床实践和治疗决策。
背景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分型诊断在肺癌的临床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主要内容
该专家共识报告对肺癌的分型诊断进行了详细解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理学分型:根据肺癌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将肺癌分为不同类型,如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等。
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提供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
2. 分子学分型:基于肺癌细胞的分子遗传特征,将肺癌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如EGFR突变型、ALK融合型等。
对不同分子亚型的肺癌,提供了相应的靶向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建议。
3. 临床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将肺癌分为不同的分期,如TNM分期、分级等。
对不同分期的肺癌,提供了相应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案。
4. 综合分型:将病理学分型、分子学分型和临床分型相综合,对肺癌进行综合分型,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并指导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结论
肺癌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报告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肺癌分型诊断指导,为临床实践和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准确定义肺癌的分型,可以更好地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
- 2023肺癌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报告
- 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资料。
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 摘要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既往被认为是免疫治疗"禁区",但随着对靶向药物免疫调节作用的深入认识及临床证据不断生成,免疫治疗有望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带来新希望。
共识在《晚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的基础上,由共识专家组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通过共识更新研讨会共同制定。
专家组经充分研讨在3个临床问题上形成新的共识,不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突变患者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推荐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或不可及时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
同时,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组也调整了3条共识意见的推荐级别,对于表皮生长因子TKI耐药后发生广泛进展患者使用ICIs联合抗血管治疗调整为强推荐,对于晚期KRAS突变和BRAF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CIs治疗分别调整为一致推荐和强推荐。
共识结合国内外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及专家组广泛认可的临床经验,旨在为中国临床医师的免疫治疗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化引导。
【关键词】肺肿瘤; 驱动基因阳性; 靶向治疗耐药; 免疫治疗; 专家共识在中国所有恶性肿瘤中,2022年肺癌新发病例数排名第1位,占18.06%,肺癌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3.9%,排名第1位。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肺癌中占比>80%。
由于NSCLC侵袭性较高,且早期NSCLC通常不伴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
在我国,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比例约为61.4%和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含铂双药化疗方案成为晚期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对于生存的改善极为有限。
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BRAF突变诊疗专家共识要点1.BRAF突变在晚期NSCLC患者中较为罕见,发生率约为1-3%。
BRAFV600E是最常见的突变亚型,约占所有BRAF突变的90%以上。
2.BRAF突变与NSCLC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患有BRAF突变的NSCLC患者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和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
3.全面评估病情是进行治疗决策的重要基础。
包括病变部位、转移情况、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等多个因素。
BRAF突变检测应在确诊NSCLC后尽早进行。
4. 对于未接受过治疗的BRAF V600E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首选治疗是联合治疗方案(dabrafenib和trametinib联合应用)。
该联合治疗通过同时抑制BRAF和MEK信号通路,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生存期延长。
5. 对于已经接受过铂类化疗的BRAF V600E阳性晚期NSCLC患者,在疾病进展后,可考虑单药替莫唑胺作为二线治疗。
替莫唑胺与dabrafenib和trametinib相比疗效相似,但其副作用更轻,适用于年龄较大或存在合并症的患者。
6.对于BRAFV600E以外的其他BRAF突变亚型,目前尚无特定的靶向治疗。
此时可考虑临床试验或个体化治疗策略。
7.BRAF突变NSCLC的治疗应始终面向个体化,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学、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其他相关因素。
8.在BRAF靶向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监测肿瘤缩小情况以及疾病进展。
9. 靶向治疗后,应通过临床相关病理生物标志物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和病变进展。
这些标志物包括血清标志物(如CEA、Cyfra21-1等)、外周血中循环肿瘤DNA(ctDNA)的监测等。
10.针对BRAF突变NSCLC患者的精准医学治疗仍需持续研究和探索,临床相关试验是推进治疗策略的重要途径。
肺癌分子检测临床实践指南及共识解读CAP(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IASL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AMP(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最近更新了用于选择接受TKI靶向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分子检测的推荐(Recommendations);ASCO专家小组对该指南进行了审查,对该指南进行了细微修改,并背书了该指南,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8年版本在2013年版本中重申或更新的推荐(1)专家共识意见:病理学家可以使用细胞块或涂片制剂作为肺癌生物标志物分子检测的合适标本。
(2)专家共识意见:实验室应该使用的,或应该能在外部参考实验室得到的临床肺癌生物标志物分子检测,要能够在低至20%的癌细胞的样本中检测出分子变异。
(3)强烈推荐:实验室不应使用IHC(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R表达来选择接受EGFR-TKI靶向治疗的患者。
(4)推荐:医生应在原发性或转移性肺部病变上使用分子检测,将合适的基因变异靶点用以指导最初的治疗选择。
(5)推荐:病理学家和实验室不应使用EGFR拷贝数分析(例如,荧光原位杂交或化学发光原位杂交)来选择接受EGFR-TKI靶向治疗的患者。
2018年版本中新的推荐关键问题1:肺癌患者应该做哪些新基因检测?(1)推荐:所有晚期肺腺癌患者都应该进行ROS1基因检测,不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
(2)专家共识意见:ROS1 IHC检测可能可以作为晚期肺腺癌患者的ROS1基因筛查方法;然而,IHC阳性的结果应该由一种基于分子或细胞遗传学的检测方法来证实。
(3)专家共识意见:所有晚期肺腺癌患者都应该进行BRAF基因检测,不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
(4)专家共识意见:不推荐将RET基因的分子检测作为临床试验之外的一种常规独立检测;更适合将RET基因检测作为更大检测panel中的一部分来进行,不论是在最开始做基因检测时,还是在常规的EGFR、ALK、BRAF、ROS1检测结果为阴性时。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肺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临床分期、个体差异、病理结果、肿瘤异质性和疾病发展趋势等。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能够综合各科室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平衡治疗获益和风险,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
在肺癌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中,MDT诊疗模式也被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明确推荐。
以MDT诊疗模式为中心,结合最佳的循证证据和个体数据,能为肺癌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获益、降低并发症和疾病进展风险。
肺癌MDT诊疗模式不仅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也适用于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并贯穿于肺癌全病程管理流程中。
对于肺癌疑难病例、Ⅲ期肺癌和寡转移肺癌等复杂病例,在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前,发起MDT评估并制定诊疗方案至关重要。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的临床获益已在国外得到证实。
在中国,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因此,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实施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已成为势在必行的治疗方式。
传统诊疗模式中,患者转诊需要等待时间,而且每到一个新的科室,医师需要重新熟悉患者情况并修订治疗方案。
相比之下,MDT模式集合多学科专家优势,可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并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肿瘤患者MDT诊疗模式已经发展了30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其他癌种MDT诊疗模式运行结果显示,MDT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
MDT诊疗可显著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增加高质量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机会和入组效率,提高医院病床的周转率和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英国通过立法确保每一位恶性肿瘤患者获得MDT综合诊疗的机会。
肺癌的MDT诊疗模式有利于促进临床跨学科交流和融合,整合发展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强化跨学科团队合作与核心人才的培养,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MDT方案确立和后期实施,可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心理健康,提高对疑难问题的决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