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且比较枯燥,如“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教学中容易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作法,如何来突破这些难点,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及对学习通用技术的愿望。
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的重组,优化是顺利、完满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素材必须经过优化和重组,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运用。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一、教学分析:本节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开篇课,它为学生走入技术世界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基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教材内容包括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知道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其内涵是不断扩展深化的;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技术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等。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但一般都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感性而非理性的,而且往往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2.学生对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手工技能的层面上,还意识不到技术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还不理解技术素养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因而参与技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学生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比较陌生,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1.了解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2.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举例说明。
3.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
4.理解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知道正确掌握、控制和使用技术的意义。
5.增强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的神秘感,自觉地参与各种技术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
难点: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目的;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五、教学策略与手段:精心选择资料,力图用较好的视觉冲击力推出本课程;从技术角度深入挖掘案例,以提高学生对技术的认识。
在教学中利用案例分析与学生互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线,通过学生体验、小组合作探研、任务驱动等方法,将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中学生技术发明和大学生专业选择方面案例。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形成和保持对待技术问题的敏感性。
2、通过讨论和实践,切身感受“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以及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用学生既感到神奇又贴近生活的实物展示作为案例说明,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形成一种某某、和谐的课堂气氛,正文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演示、讨论、讲授等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过程。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肥城六中于文丽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情分析由于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应搜集足够的教学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课堂情况,随时穿插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为达上述目标,教师要用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
并要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将面对新环境,新课程,通用技术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悬念,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2)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3)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4)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过程与方法(1)先举例(抛砖引玉),然后由学生自主探讨周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技术课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列举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历史,从而理解技术的内涵。
(4)由学生对比举例,发现生活中符合以及违反技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事例,从而更好的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现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2)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中的小困难,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展现人类不断克服困难改变生存状态的过程,增强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学设计成都树德中学刘小波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四个部分。
教材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实例,展示了技术起源的历史场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技术的内涵,辨证的分析了技术的两个重要属性,详细阐释了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大量使用,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设置了“讨论交流”、“问题思考”、“调查研究”、“阅读材料”等栏目,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本节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技术的产生;难点是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识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知道技术是人类需求和愿望体现,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2)了解技术的内涵(3)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4)认识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增强技术意识,破除神秘感,自觉地参加各类技术实践活动三、设计思路该节是通用技术课的第一节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
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案例,接着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和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解决问题。
四、教学器材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五、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古至今,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远古的时候,人们在冬天只能身披树叶抵御寒冷,只能躲避在简陋的山洞遮风挡雨,只能吃生肉,这些困难都严重的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投影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从原始野蛮的状态发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社会呢?1、技术的产生(预计用时20分钟)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来解决生存中遇到的问题的。
(可以用幻灯展示一些图片)我们可以从技术的角度看看他们发明了什么技术来解决这些困难。
(1)抵御寒冷:将树叶树皮编织起来穿在身上,后来又将兽皮编织穿在身上,这是早期的缝制技术或纺织技术;(2)遮风挡雨:开始是住在山洞里,后来学习鸟儿筑巢,修建了简易的房屋,这就是早期的建筑技术;(3)捕猎和抵御野兽侵袭:刚开始用手,后来用了武器,增强了效果,这就是早期的武器制造技术;(4)饮食:开始是吃生的,后来发现被火烤过的食物更香,更好吃,于是就逐步学会了使用火的技术,学会了用火来烤食物,这就是早期的烹饪技术。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实例,展示了技术起源的历史场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技术的内涵,辨证的分析了技术的两个重要属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并且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大量使用,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情分析
由于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应搜集足够的教学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课堂情况,随时穿插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为达上述目标,教师要用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
并要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将面对新环境,新课程,通用技术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悬念,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二、设计思路
该节是通用技术课的第一节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师讲授,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
首先通过媒体演示案例,接着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和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2)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3)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4)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先举例(抛砖引玉),然后由学生自主探讨周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技术课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列举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历史,从而理解技术的内涵。
(4)由学生对比举例,发现生活中符合以及违反技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事例,从而更好的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现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2)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中的小困难,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展现人类不断克服困难改变生存状态的过程,增强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四、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重点是技术的产生。
难点是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五、教学器材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
六、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古至今,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远古的时候,人们在冬天只能身披树叶难抵御寒冷,只能躲避在简陋的山洞,只能吃生肉,这些困难都严重的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投影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从原始野蛮的状态发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社会呢?
学生:人类社会发展迅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农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能力支持,而现有的技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所以才要去发明这样的技术。
老师:那么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这是人类社会的需要。
但是这种技术最终未能成为现实,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它违反了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老师:正确。
原因同学们在物理学的学习中都研究过,“永动机”违反自然规律,在这里,我们说它不具备技术的自然属性!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违反技术自然属性的例子吗?下面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古代的炼金术士试图用化学的方法把其他的物质转化为黄金,这是违反科学原理的,还有寻求长生药的炼丹士!
学生:前段时间有人宣称他有把水变成油的技术,这也是违反自然属性的!
……
老师:很好!通过理解技术的自然属性可以在生活中辨别那些骗人的伪科学。
下面就由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叫自然属性。
学生:技术是对客观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老师:刚才讲了很多违反技术自然属性的例子,下面由同学们再举出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属性的技术事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利用植物生长规律和自然环境条件,建立立体生态农业体系。
学生:利用太阳能发电,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利用万有引力使卫星能围绕地球运动。
……
老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的反映了技术的自然属性。
下面同学们再分析下面的图片。
(投放黄河奔腾、蝗虫飞舞、农田干旱的图片资料)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的国家一直承受着各种自然灾难,黄河泛滥改道,有些地方被称做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闹蝗灾,农田颗粒无收;干旱更是困扰着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
然而这一切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有了巨大改变。
(投放黄河水利工程、丰收农田、农田灌溉系统图片)
同学们分析下,为什么解放前后我们国家有如此巨大变化呢?
(学生讨论)
学生: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了,可以有办法阻止灾害发生。
学生:人民是国家主人,自然灾害受到高度关注。
学生: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自然灾害的愿望很迫切。
……
老师:解放前人们也期望好的生活,为什么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呢?
学生:以前科学水平达不到!
学生:旧社会十分腐败,灾害得不到关注。
老师:很好!从这个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且,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
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同学们还能举出体现技术社会属性的技术案例吗?
(学生讨论)
学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可以延续病人生命。
老师:对,这种技术在科技水平达到后才出现,虽然病人一直都需要,但这是在以前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
学生:建立三峡水电站。
老师:这即可以满足人们用电需要,还能减轻长江的水涝灾害,满足了社会的要求。
……
老师:同学们,刚才虽然是把技术的两个属性分开来说的,但是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它们都是同时具备两个属性。
任何的技术都是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任何技术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满足社会需要,还要受到社会条件制约!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探讨知道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了技术的内涵,分析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些都为我们学习下面的技术课打下了基础。
希望同学们课下完成以下任务。
课下作业:
1、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看能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发明一些实用技术,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2、搜集资料(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找符合(或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事例,进行分析,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七、教学流程
1、导入:创设情景,由学生想象技术起源时的历史场景。
2、老师提问,学生思考人类为了改变生活发明了哪些技术,这些技术都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从而导出“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需求和愿望促使人类发明新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
3、通过展示人类社会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让学生理解“技术是伴随人类劳动而产生的”,并进一步阐明技术的内涵。
4、通过永动机的例子,并由学生自己思考举出类似的例子,说明技术自然属性的意义所在,然后再由学生思考符合自然规律的、成功的技术实例,进而加深理解对自然属性的理解;通过蝗灾、干旱、涝灾等自然灾害的减少,说明技术社会属性的意义。
最后总结说明技术的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5、课堂小结,简要总结所学内容——技术的起源、内涵和两个属性。
6、布置课下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八、教学参考
《技术与技术1教师用书》地质出版社
《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山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
九、对课堂效果的分析
1、技术分析:
⑴这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必须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展示大量生动的实例;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去发现、探讨,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类课程,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讨论、研究作好引导工作,避免走错方向,从而形成好的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⑵通过案例引导出知识点,根据情况可以由学生概括,也可以由老师总结,这都需要分析不同知识点的特点。
⑶布置适当的课下任务,不在于强迫学生完成作业,而是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评价分析:
⑴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提高学习通用技术课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⑵学生在技术的起源,技术的内涵与概念,技术的属性等方面能作到基本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⑶学生能够熟悉这门新的课程的学习思路和方式,不再有陌生感,从而消除对新事物的恐惧,降低学习时的紧张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