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55.00 KB
- 文档页数:22
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论一、元代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概况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我国几个政权并立的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并且蒙古族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忽必烈像)1、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①蒙元不彻底的汉化政策;尖锐的民族、社会矛盾;多民族融合的社会。
国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②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2、社会经济:①元代初期社会经济遭受较大破坏,后虽有所恢复,但始终未及宋代。
②在经济上具有民族掠夺的性质。
③商人地位的提高,带来了都市经济的大发展。
元大都成为世界知名的商业中心。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长时期废止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思想: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②儒家的独尊地位和他的思想控制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早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时期。
③儒、释、道继续融合,产生了一种新道教——全真教。
二、儒生际遇与士人心态1、儒生地位低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谢枋得《叠山集》)主要原因: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收到民族歧视,少有进身之阶;科举时兴时废,制度不善。
2、士人心态多放任自流、隐迹江湖“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
”(余阙《青阳居士文集》)二、元代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一)元代文学的总体特点1、俗文学取代雅文学,占据文学的主体地位。
其主要原因:一是文人际遇的改变;二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改变了接受者的层次结构。
第二章元代文学概说元代文学(1279—1368)授课思路:概况——基本内容——戏曲的演变与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常识——重要文献与研究论著一、元代文学概况元代不足百年,但文学特别是元曲的成就却在文学史上建立了千古不磨的功绩。
元曲得以与汉赋、唐诗、宋词及明清小说并举,成为一代之文学,这无疑标志了元代作家对于中国文学的伟大贡献。
南戏的渐见兴起,也是元代文学的一个新生点。
其他文体的情况是,元诗不如曲,文不如诗,词亦平平。
诗、词与散文相对辽金来说有了发展,但都难以继唐宋之盛,在文学史上开始走入发展低谷。
总之,元文学已表明俗文学的兴盛和正统雅文学的衰落,而且,这种趋势基本上是一去不复返的。
胡适所谓“文学革命”大约就是以此而论的。
二、元代文学的基本内容杂剧(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南戏(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元诗、元词、元文元代小说(平话,有人把《三国演义》、《水浒传》纳入元代)三、戏曲的演变与元杂剧的兴起▲(1)元杂剧前的中国古代戏剧(重点)先秦——戏剧源头。
王国维说:“后之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
”《尚书²尧典》:“予(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²古乐》:“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论语²乡党》:“乡人傩,(子)朝服而立于阼阶。
”(傩戏)傩:古代迎神驱鬼的活动。
阼阶:东阶,主人所立之地。
《史记²滑稽列传》:“居数年,其子(孙叔敖之子)穷困负薪,逢优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而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衣冠(扮演之由来)练习(指派):阅读原文,将此段材料译为现代汉语。
汉代——角抵戏。
角抵是角力角技的意思,角抵戏是古代一种带有竞技性的游戏和演出(今美国有“狂野角斗士”节目)。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
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1271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 年灭掉南宋,统一全国。
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 年为起点,至1368 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一、元代社会特点(一)、疆域辽阔,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二)、蒙古人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三)、一度废除科举,使儒生失去仕进机会,有的沦为书会才人,与艺人相倚为生。
(四)、各种教派之发展。
传统的儒家和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得到了发展。
程朱理学首次成为官学。
(五)、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
二、元代文学特点是中古文学的第三期,叙事文学第一次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作者与受者出现互动。
诗歌创作承前与启后;散文重视经世致用;小说与戏曲成就辉煌。
第一节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
早在金代,征服了汉人的就女真人率先汉化,而忽必烈灭宋之后踏着女真人的足迹,接受了汉族文明。
1271 年,他以“元”为国号,取《易经》“乾元”之义,表明了他对汉族文明的推崇。
忽必烈深知,要巩固元朝的统治,必须用汉法以治汉人。
为此,他任用许衡、姚枢等儒生,以宽容和尊礼的态度对待佛教、道教。
结果,统治得以稳定。
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蒙古统治者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习气,提高了文化素质。
元代文学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继唐诗,宋词的时代辉煌后,元曲则最能表现元代时代精神。
元有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个组成部分,作为叙事文学来讲,元杂剧为其要,另话本这种叙事文学,与元杂剧并称为姐妹艺术迅速地繁盛起来。
概论一、元代叙事文学的发展繁盛。
所谓文学的发展,应是指在原有文学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元代叙事文学的两个主要种类,元曲和话本小说,都是前代戏曲,说话的延续和发展,比之前代都有创新和突破。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1271年—1368年,共97年。
)概说中国文学发展到了元代,四种主要的文体: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首次齐备。
元朝立国,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
朝廷设立官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元朝统治集团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被忽视。
•元代文学产生的社会形态元朝统治的年間,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
蒙古铁骑是带着奴隶制时代的野蛮习性进入中原地区的,后踏着女真人的足迹,接受了汉族文明。
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
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喇(蒙古人)等所写的诗词或散曲,造诣颇高;杂剧作家则有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等。
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民族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
元代文学的定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史家往往对元有所忽视。
《元史》被认为是中国正史草率成篇的代表。
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逐渐融人世界潮流,由于元蒙对世界史的巨大影响,学者们也给以元史更多的关注。
近代大史学家和文史专家们,比如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等人,都曾特别致力于元史的研究。
今天,元史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显学。
在汉唐元明清等王朝之间,元代历经时间最短,仅有九十年,如果把它的属国算上,它实际领有的国土,则是世界历史之最:横跨欧亚大陆。
当然,元代不是最短的,相较于秦、隋而言它又长了许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用汉语写作的文坛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坛。
在刚刚统一天下时,元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是人员、文化交流与互动。
不仅仅是文人,但文人却是这个时期历史潮流簇拥起的一朵朵浪花。
当时,有江南文人北上大都,西去北岭的,也有北方诗人远游苏杭,直抵南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