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9
2018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整体性【考纲展示】1.自然带的含义及其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一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特别提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K 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1~2题。
1.K 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 .热带雨林B .热带草原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 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 .海拔高 B .种源丰富 C .火山灰深厚 D .光照充足考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
读图回答第2题。
2.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高考山东卷)右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解学考要求b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c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所学地理原理来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a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了解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b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理解生l物、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影响b 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是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②整体的改变。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不同性质的土壤,可以反映不同的③气候、地表物质、④地形、水文条件、⑤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2.成土母质的作用(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⑥物质基础和植物⑦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⑧物理性状和⑨化学组成均有重要的影响。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1)成土母质:稳定的因素。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⑩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4)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积极影响:培育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人类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21生态系统和改善○22环境质量。
2.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必考b)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发生变化。
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1---3.3【2018.3温州】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2)丙城戈壁滩上的大棚,在建设时由于戈壁土层薄,土壤 ▲ 含量太低,需要深挖坑再填入大量土壤,而加厚墙壁是为了防风(沙)和 ▲ 。
【2018.3绍兴】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材料:亚洲地域辽阔,地形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下图为亚洲地形简图。
(3)乙地所处的陆地自然带类型为▲,沿陆上“丝绸之路”到丙地,沿途自然景观各不相同,导致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2分)【2018.3台州】28.【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材料一图1为新西兰植被分布图,图2为新西兰人工松林运作示意图,图3表示新西兰农林牧产业中重要子项GDP 贡献数值,图4表示新西兰人工林木材出口增长值。
材料二新西兰霍克湾区中部被称为“新西兰的果盘”,是重要的葡萄种植区,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较多。
(1)比较南、北两岛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差异,并分别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4分)(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B 地区土壤较为肥沃的原因。
(3分)第28题图128题图林地准备育苗打枝 (杀虫)间伐砍伐木材贸易【2018.3嘉兴】2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3)沿15°E 经线从地中海沿岸向南至赤道,自然带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__________,形成该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2分)【2018.3稽阳】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图1为美国冬季大气环流分布图(4)图中甲地的自然带是;【2018.3稽阳】27.读东北地区位置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2)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是受、、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
(2分)【2018.3浙绿色联盟】26.读美国西部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0 分)(1) 甲阴影区域是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带,这体现了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 ____________。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01化学演化过程;(1)在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02有机进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在生命出现以后,□(2)说出地质时期两次因环境变化而衰退和灭绝的物种。
03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04原①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05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②中生代末期:□06恐龙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07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2.人类出现后,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程中应注意的两大问题08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1)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09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01相互联系和(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02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会对□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三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M―→N方向)①成因:□01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表现:沿□02纬线延伸,随□03纬度变化更替,如在大陆西岸,从赤道向南北两极,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等,各自然带均呈东西方向延伸。
③典型地区: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O―→P方向)04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①成因:同纬度地带,□05经线延伸,随□06经度变化更替,如在OP沿线地②表现:沿□区,从大陆东岸到大陆西岸,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各自然带均呈南北方向延伸。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一|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分异基本规律1.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以我国陆地表层为例)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海洋与陆地的差异,自然带内部土壤和生物差异等。
(1)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依次更替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
(2)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则会依次更替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2.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及主导影响因素(加试要求)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
完成1~2题。
1.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2.形成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B.热量C.土壤D.水分1.C 2.D[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甲地位于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以东,因此甲地所属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题,甲、乙两地纬度相当但海陆位置差异明显,自甲地到乙地,降水减少,故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所以主要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1.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垂直分异规律分析(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考+选考)1.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演变发展史的五个地质年代。
关于这五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
单位:亿年)(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代解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①到⑤代表的地质年代分别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新生代。
答案A2.(2015·浙江省9月学考测试卷)21世纪以来,黄河下游郑州水文站年输沙量减少,可能的原因是( )A.黄河中下游堤防加固 B.黄河上游降水量增加C.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 D.黄河河口三角洲扩展解析郑州水文站年输沙量减少,只可能与黄河中上游有关,排除A、D.上游降水量增加,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输沙量应该增多,B错。
学考章末检测(第三章)(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1.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
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A.爬行动物时代B.哺乳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B[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是新生代时期;进入爬行动物时代是中生代时期;进入海生藻类时代是元古代时期;进入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晚期。
]读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2~3题。
2.我国的青藏高寒区植被稀疏,主要的影响箭头是()A.①⑨B.①④C.②④D.⑨⑩3.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A.水文B.地貌C.植被D.气候2.B 3.D[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因此植被稀疏。
第3题,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而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故景观差异明显。
]自然界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地域性B.差异性C.无序性D.整体性5.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4.D 5.B[第4题,碳循环每个自然地理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体现了整体性。
第5题,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CO2。
](2017·温州模拟)读某区域和该区域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6.丙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应自然带是()A.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7.左图中甲、乙两区域相同的是( )A.气候类型B.大气环流C.自然带D.盛行风6.A7。
C[第6题,结合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知,同一自然带南坡较北坡高,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
据此推知丙位于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在该气候条件下发育为常绿硬叶林。
[浙江考试标准]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2)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①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②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明显衰退。
③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右图)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地表物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和人类活动等。
在上述各种土壤发育的因素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尤以生物在土壤发育过程中最活跃。
4.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图解如下:(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图解如下:(4)地形与土壤:①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
②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
③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
④迎风坡:水分状况比背风坡好。
(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海洋与陆地的差异,自然带内部土壤和生物差异等。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章末限时集训(第三章)(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右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 .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C .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D .④代又称为海生藻类时代2.在自然环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 ) A .①代末 B .②代末 C .③代末D .④代末1.A 2.D [第1题,首先根据时间的划分判断出各序号所代表的地质年代,⑤—新生代、④—中生代、③—古生代、②—元古代、①—太古代,然后依据所学的知识作出判断。
第2题,恐龙繁盛于中生代,灭绝于中生代后期。
]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据此回答3~4题。
3.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B.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大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D.人类通过技术手段消除对环境的影响4.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A.停止或减退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发展D.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3.C 4.D[第3题,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第4题,人类对待环境要注意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除须根据不同的自然地带、垂直地带,还须根据的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D[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不同的自然地带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体现了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因地制宜还需要考虑地方性分异规律,所以D项符合。
]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6~7题。
6.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7.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6.A7.C[第6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第7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8~9题。
8.与①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暖流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D.寒流9.④自然带的名称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8.D9.B[第8题,①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
第9题,④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下图为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D.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1.自然带的这种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0.A11.B[第10题,由甲到丙,水分逐渐减少,结合甲、乙、丙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判断其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第11题,图中从甲至丙,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推知该地域分异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看出甲山海拔比乙山高,但植被类型比乙山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A.甲山降水比乙山少B.甲山纬度较乙山高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D.甲山太阳辐射比乙山强13.乙山可能位于()A.湖南B.河南C.安徽D.台湾12.B13.D[第12题,图示甲山与乙山相比,甲山缺少热带季雨林。
依据基带反映当地气候类型可判断,可能是甲山位于亚热带地区,而乙山位于热带地区。
故B正确。
第13题,乙山有热带季雨林,必然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四个备选项中唯有台湾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故乙山可能位于台湾。
]二、非选择题(共48分)14.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常常被当作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
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1)整体性生物(植被)(2)C A B D(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15.读我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4分)(1)图中数字②、③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三座山峰中,天山自然带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比较天山南北两坡的雪线,较低的是________坡,导致天山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4)造成贺兰山地两侧带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大兴安岭随着海拔升高,地形抬升作用使降水增加,发育落叶阔叶林;海拔继续升高,热量减少,植被演变为针叶林。
第(2)题,影响山地自然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
图示三座山脉纬度位置近似,因此垂直带谱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第(3)题,同一山体,降水越多的山坡冰雪覆盖面积越大,即雪线海拔越低。
第(4)题,同一山体相对高度近似的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是由水热条件变化的多少所致。
南北走向的山地,一般迎风坡降水多,水热条件更加复杂多变,带谱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