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发展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1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促成文学普及的则是戏曲与小说,戏曲和小说取代诗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一、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自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一)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
这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他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
同时期的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后期是从大德以后直到元朝灭亡,这时期杂剧中心逐渐南移,虽然也产生过郑光祖等著名剧作家,但杂剧已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
(二)元散曲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曲作为新依声填词;但用韵不像词那样严格,平仄自由,通常是一曲一韵,并且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同时,它在定句、定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字数,这些所增之字,称为“衬词”。
元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古代文学流派从唐宋到元明清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文学流派,其中包括了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许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学流派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变化。
一、唐宋时期的文学流派1. 诗词流派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而诗词则是唐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唐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派,如王之涣、杜甫等。
唐代的文学流派中,最重要的包括了“初唐四杰”、“建安七子”等。
他们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等方面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多样性。
宋代文学相对于唐代来说,更加注重对个体内心的描绘和表达,出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派,如沧浪派、苏门派等。
这些诗派都力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理念,给后世诗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2. 赋和骈文流派赋是一种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的文学形式,而骈文则是一种以议论、记叙为主的一种文学形式。
唐代赋有“骚体之风”和“颇有秀雅之气”,其中赋派流派有李白的“豪放派”、杜牧的“婉约派”等。
这些赋派的出现,使得唐代的古典文学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的骈文流派则以欧阳修为代表,他的骈文作品既注重语言的考究,又融入了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这些骈文作品既有议论性质,又有一定的艺术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元代文学受到了元明两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元代的戏曲流派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元杂剧、元明杂剧等。
这些戏曲流派在剧本结构、演出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丰富了元代文学的形式。
明代的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的表达,明代文人重视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如明代小说流派中的“四大奇书”等。
这些小说作品描绘了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出独立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清代文学流派受到政治和社会的约束,文学形式相对较为固定,注重对社会现实的表达和批判。
清代诗词流派主要有“洪洞派”和“江西派”等,这些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然后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和特点的中国古典文学体系。
以下是正文和拓展: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初创时期,主要文学作品有《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代到春秋时期的采集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楚国的爱国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楼梦》,它是清朝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生活描写和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故和家族纷争。
此外,还有《史记》、《汉书》等经典作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著名的文学家有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王协、谢混、宗懔等人,他们的作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此外,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些时期的作品有高超的文学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
著名的文学家有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杨万里等人,他们的作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还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代文学一元代文学的背景:元朝是少数名族统治的时代,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治、经济上农业逐渐恢复并且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程朱理学影响下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这些背景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退,非正统文学的发展。
二元代文学的特点:由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以及文学本身的种种原因,传统的诗词古文创作局限于少数文人的范围,新起来的戏曲小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流行南北。
特别是杂剧成了元代趺学创作中最受欢迎的剧艺。
前人把它和唐诗、宋词并称,作为一个朝代文学艺术的代表,许多作家也享受很高的荣誉。
三元代文学的表现:1作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这时与前代相比处于低谷时期。
然而,元代的诗文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相当多如“元诗四大家”以及杨维桢,并且他还开创了“铁崖体”。
这时还出现了许多擅长诗文的少数民族作家,如耶律楚材,其存诗七百多首。
元代散文则沿着唐宋古文的道路发展并下启明代文风。
2作为非正统文学的杂剧和散曲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时出现了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他们的代表作《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
他们的文采繁富,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诗味。
元代的散曲与杂剧的创作基本相似,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来移到南方。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以及被誉为“曲壮元”的马致远、卢挚。
3重要作家作品关汉卿是元代文坛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最具代表的作品是《窦娥冤》。
该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
艺术特色1、从人物的形象塑造看,他在杂剧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元杂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色彩。
2、关汉卿善于通过尖锐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
3、关汉卿善于扣紧人物的身份、地位、遭遇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并在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4、从结构布局看,关汉卿善于紧扣作品的主题,采用环环紧扣和步步进逼的结构手法设计场面和安排人物。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1)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承续着近几年的强劲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约达1200篇左右,这种繁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元明清文学研究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潮。
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世纪回眸”之类的学术总结和反思之作较多。
这类作品既有总论,又有个论。
内容上既包括诗文研究,也有小说、戏曲的研究。
它们大多数不是纯粹的“回顾”,而是融入了论者较为深入的“思考”,有较强的理论特色。
比如邓绍基、史绍良合撰的《二十世纪明代文学研究之走向》⑴,指出“二十世纪的明代文学研究,是逐步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由世纪初的从传统研究到现代研究的开始转型,到二三十年代为研究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尔后的十多年因战争原因而暂时停滞;到五六十年代的曲折发展,接着十年动乱,无学术研究可言;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明代文学研究突飞猛进。
”又如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⑵,在梳理了上世纪元散曲研究状况后,认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尤其是“散曲研究从笼统的元曲研究中分化出来,成为与剧曲研究平行的独立学科,并得到长期发展,更是本世纪曲学研究的重要成绩。
”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他还展望了未来,指出今后的元散曲研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作家个案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第二,作家生平考订应努力进行;第三,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应不断更新;第四,研究领域应尽量拓宽;第五,研究信息和成果应及时交流;第六,一些重要的散曲研究资料亟待整理出版。
这些观点,无疑是深中肯綮的。
此类文章,还有张进德《20世纪金元词研究述评》(3)、陈文新《近二十年来明代诗学研究综述》(4)、沈伯俊《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5)、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⑹、人弋《世纪回眸:冯梦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⑺、朱伟明《20世纪的〈桃花扇〉研究》(8)、汪龙麟《纳兰词研究的世纪回顾》⑼等,这类文章的大量涌现,一方面反映了广大学者整理和反思的兴趣,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为今后的研究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平台,因此,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