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山脉构成了祖国大陆的骨架,我们一般把地形划分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五种类型,而我国的山地、高原主要集中于西部,这就构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其对我国的地理意义在于:1.使得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滚滚东流,联系、沟通了东西地区;2.产生了丰富的水能资源;3.由于西高东低,导致我国的降水量是东多西少,来自于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逐步被抬升,体现出了由东部沿海的森林向西部内陆荒漠的渐进过度。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基本是靠自然环境生存,对自然改善不大。哪里水草肥美,他们就游牧到哪里。游牧民族多数勇猛彪悍。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因此留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落后和应改造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游牧文明始终存在着一种活性因素,它遵循着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蒙古有句谚语“被牲畜采食过的土丘还会绿起来,牲畜的白骨不久被扔到那里。”就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牧民对牧草枯荣,牲畜的生死等自然循环、生物再生原理的深刻理解,并且认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也。”无常,包含变化、运动之意。当《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格言,随着农耕文明的生根和发展越来越严密而消逝时,游牧文明中这种活性因素却始终张扬着,并且和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性格结合起来,成为保持草原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文化因素。

各民族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情感趋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这种稳定性去抗拒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保护、巩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体地位,构成自己的民族个性。在历史的舞台上正是通过其独特的“个性”来展示其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的。

游牧民族根植于相对隔绝的内陆草原,一代又一代地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因子,使游牧文化这个团体不断壮大起来。具体地说,它来源于草原文化这个大环境,诸如草场、牧群、冬夏营地、穹庐毡帐、衣裘饮酪及隆重的那达慕、敖包会、祭典、婚礼和佛事活动等等,铸造了蒙古民族粗犷、开阔、宁静的个性,猛兽、风沙的侵害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练就了他们的强悍、勇敢、豪放的作风,特别是围绕这一地域的尚武习性,形成了备受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这是草原牧民勇敢、坚毅、好胜性格的真实写照。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农业文明趋向于安定,因为耕地需要精耕细作,土地是无法移动的。所以从事农业的民族都是保守的,不善于冒险。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

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此间,人们以农业为主,政治体制一般实行君主制或君主专制,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

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尽管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质的不同。

[1]

农耕相对于游牧的好处就是,能大幅度提高生产力,这样一来,才会有一些吃饱了没事做的人去想吃饱之外的事情。如研发科技,发展文化等等。

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的效率低下,是属于人类文明的低级形式,它主要是解决人们的温饱、生存问题。农业社会的生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口的生产,物资资料的生产(主要是粮食),这两个方面共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人均物资资料(社会总物资资料/社会总人数)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当人均物资资料充足,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那么整个社会总体上就表现得繁荣,粮食充足,社会稳定。当人均物资资料不足到了一定程度,无法满足人民生存的需求,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动荡,农民起义。王朝的更替在生产方面体现出来就是一个人均物资资料这个参数的一个循环。

农耕文化的特点:1。人际交际以血缘和地缘、师承为纽带的差序格局 2.重经验轻思辨3.安土重迁4.宗法制即天然首长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逐水草而居导学案 人教版

七上社会第三单元第4课草原人家 (课时1 逐水草而居导学案) 授课时间课时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非洲草原的自然条件及马赛人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体会不同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2. 通过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谈发展的能力;通过设置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3. 通过草原文化案例的学习,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通过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非洲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的原因 难点:非洲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人地关系。 三、【课前预习导学】 1.材料:夹在焉支山和祁连山之间的祁连山 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水草茂盛,宜畜牧” 的天然草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这里不但 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乐园,也是古代游牧 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征匈奴, 大获全胜,夺取焉支山。匈奴部落只得大规 模西迁,另觅家园。走在退逃的路上,远眺云黛蓝松翠雪白的焉支山,他们唱出了心中的哀痛:“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1)对于游牧部落来说,最重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游牧部落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3)你知道我国境内哪个民族与匈奴人生活特点相似?课本反映非洲哪个民族与匈奴人生活特点相似? 四、【课堂导学】第一节逐水草而居 (一)读图探究:非洲草原的自然环境 1.非洲草原的位置、地形、纬度带、温度带 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呈马蹄形 包围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 原区。平原、低纬度 2.非洲草原气候类型、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观察图3-44、3-45、3-46,说一说非 洲草原的降水在时间上有怎样的变化?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有哪些明显的差异? 雨季(11月~次年4月)植物繁盛,郁郁葱葱旱季(5~10月)草木稀疏,一片枯黄(二)合作探究: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

逐水草而居

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3.4草原人家-《逐水草而居》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2 课时 作者姓名: 备注一、课程标准: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 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 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和资料获取所需信息,了解非洲热带草原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马赛人的生产、生活及民俗风情方面的特点。理解自然环境与马赛人生产、生 活的关系,掌握迁移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懂得适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非洲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对野生动物和马赛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南北半球草原气候的是时空变化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七、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开场电影《感受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特色》 提问:同学们,刚才滚动播放的幻灯片里,大家看到了哪些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利用书本最后的《世界 国家和地区图》找找这些区域的大致位置。 生:湄公河平原、美国大平原、日本北海道渔场、水城威尼斯、阿尔卑斯山区…… 师:最后的两张幻灯片是在哪里?生:非洲。 师:是非洲哪个民族?生:马赛人。师:马赛人生活在非洲哪种特色的区域?(提示:房子周围有草)生: 草原。师:的确今天我们就要走进非洲草原,走进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板书)。 师:同学们对马赛人感不感兴趣啊?先请观看一段视频《非洲草原精灵》近距离接触马赛人。 师:刚才大家饶有兴致得观看了这段视频,接下来,再来考验一下大家的观察力,回答老师几个问题,1、 马赛人将哪种动物视为心中的神灵?2、马赛人给你印象深刻的特点或习俗有哪些? 生:1、牛;2、穿红色长袍,手拿长矛、最擅长行走、擅长立定跳高、人畜混居…… 生:简单分析这些特色习俗的原因。(关键词:草原、牛羊) 转承:刚才大家说的兴致勃勃,也头头是道,下面我们再通过四张图片来看看马赛人的生活。(提示拿出 课堂探究、练习导学卡探究1的提示一边看一边说) 生:第一张图片是衣:红色的披风——便于驱赶野生动物、防身—草原食:牛制品…——饲养牛羊—草 原住:茅草房、牛粪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草原行:带着牛羊放牧…(部分定居)——便于游牧 生活—草原转承:通过马赛人行的分析,我们还知道,马赛人主要进行什么生产方式?生:畜牧业。 转承:咱们感知了马赛人的那么多特色,可以说不少同学对这些特色的原因有了一定认识,但是真的要说 出知识依据可能还是比较困难,接下来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大家努力,进一步得剖析奇特现象背 后的原因,你们做好准备了吗?生:好了。 师师:通过教材77页的介绍,找到马赛人生活的国家范围,并且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圈一圈。 转承:知道马赛人生活的区域位置后,马上进入第二张地图,什么类型图? 生:地形图,通过刚才的位置铺垫,大家可以马上分析出来,马赛人生活的地形主要是什么? 生:高原。师:原因?生:通过图例在1000米以上海拔。

最新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2月)地理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 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晕(halo)轨道上的中继星“鹊桥”,传回了世界第一 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 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右下图为“‘嫦娥四号’登 月位置及中继星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月球背面() A. 终年处于黑夜 B. 气温日较差小 C. 受地球电磁干扰少 D. 地形平坦高差小 2. 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月球自转 D. 地球公转 右图为小王同学在学习地理时看到的“某种地貌示意图”。读 图回答3~4题。 3. 据图推测,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A. 冰川作用 B. 风力作用 C. 流水作用 D. 海浪作用 4. 下列景观与该地貌成因一致的最可能是() 右图为“2019年1月1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 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5~6题。 5. 此时,甲地的风向为() A. 西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6. 大连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 气压下降,阴雨连绵 B. 大风降温,出现雨雪 C. 雨过天晴,气温升高 D. 低温晴朗,雾霾加重 新疆坎儿井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下图为“坎儿井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 坎儿井的位置最可能是() A. 平坦的盆地内部 B. 山麓冲积扇平原 C. 河流三角洲地区 D. 山地的林带附近 8. 坎儿井修建地下暗渠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下渗 B. 减少蒸发 C. 输送水汽 D. 促进更新 徐州云龙山因“山出云气,蜿蜒如龙”而得名,为国家5A级景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登云龙山研学,发现山上绝大部分植被为耐干旱贫瘠的侧柏,此外还有一些杂树生长。表1为“研学获得的资料”。据此回答9~10题。 ①山地高度低②气候类型单一③人工大面积种植④山地土壤贫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0. 云龙山杂生的自然植被属于() A.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温带荒漠草原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下图为“1978年以来我

《逐水草而居》

《逐水草而居》教学设计(新教材)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地图和资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运用各种资料描述非洲热带草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2.能够描述马赛人游牧生活的特点,并说明这种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从马赛人草原生活角度入手,感受马赛人对草原的热爱,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非洲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对野生动物和马赛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南北半球草原气候的是时空变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图片:欣赏热带草原的自然风光 出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带草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热带草原的分布。 走进马赛人 提出问题:你最想知道非洲热带草原的哪些知识? 介绍马赛人的基本情况:图片、视频、文字 让学生自学书本和结合资料,描述马赛人的生产和生活(衣、食、住和习俗等方面)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规律:如何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区域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书本和从图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探索马赛人 过渡:为什么马赛人会住这样的房屋、穿这样的衣服和造这样的村庄以及有跳高的习俗? 出示:非洲地形图和气候图,重点讲述这里的地形和气候 出示:热带草原旱季和雨季景观图

出示:热带草原气候柱状图,讲述南北半球气候的差别 出示:马赛人活动范围图和基塔莱、多多马的气候图,描述马赛人的游牧生活。 出示:野生动物迁徙的图片 设计意图:引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非洲的主要地形、热带草原的气候特点,能够根据图片描述热带草原的景观让学生明确马赛人游牧的原因,从而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感悟马赛人 出示书本中东非草原上的马赛人图片,提问: ①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②你从马赛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中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四课草原人家

第四课草原人家 第1节逐水草而居 一、非洲的热带草原(自然环境) 1.分布(地理位置):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湿季和干季时空的年际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马赛人的生产特色 1.分布(地理位置):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色:以放牧为生,发展畜牧业,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原因: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2)具体概况: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第二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具体迁移情况:每到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南方回迁,迎接南方湿季的来临。他们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三、马赛人的生活特色: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极其简单。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住所。 (1)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赶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还可以保护牛群。 (2)食:牛制品(牛血、牛肉)——饲养牛,畜牧业。 (3)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4)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5)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富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3.马赛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1)野生动物:马赛人保留着独特的部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虽长期与野兽朝夕相伴,却没有捕杀动物的习俗,也从不吃野生动物。 (2)草原:在马赛人的社会里,拥有牛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声望也越高。因此,养育牛群的草原成为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他们视草原为家园,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选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每题2分,共50分。) 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很长一段时期内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B. 城市的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 C. 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 D. 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 2.为缓解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象,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在农村地区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B. 鼓励城市人口大量移至农村 C. 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D.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3.该城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A. 以中老年人口为主 B. 老年人口比重低于青少年人口比重 C. 男性人口比重高于女性人口比重 D. 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4.迁入人口对该市可能导致的影响有( ) A. 该市非农业用地减少 B. 扩大该市的环境人口容量 C. 减轻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D. 加剧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环境承载力;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6.图中反映了() ①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③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④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分析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B卷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下图为西亚与非洲部分地区简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 哪些宗教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城” A.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B.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 C.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D.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 2 . 影响图中城市和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为 A.气温B.降水C.水源D.海拔 3 . 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波斯湾及其沿岸石油资源丰富 B.阿拉伯人属白色人种,大部分信仰佛教 C.北回归线附近分布着大面积热带沙漠气候 D.霍尔木兹海峡进出货轮频繁,有“世界油阀”之称 4 . 亚洲南面濒临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印度洋 5 . 亚洲最大的平原是()A.米希西比平原B.华北平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D.印度河平原 读“东南亚略图”,回答下面小题。 6 . 东南亚地区气候高温多雨,不是其农产品的是() A.水稻B.椰子C.橡胶D.甜菜 7 . A海域、B海峡分别是() A.南海、马六甲海峡B.东海、白令海峡 C.南海、白令海峡D.东海、马六甲海峡 8 . A海域中的南沙群岛属于() A.美国B.菲律宾C.越南D.中国读南亚地区图,完成问题

9 . 该地区最大的国家是() A.印度B.巴基斯坦C.尼泊尔D.孟加拉国 10 . 图示字母E代表的平原是() A.印度河平原B.恒河平原C.德干平原D.以上都不对马赛人是东非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这里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牧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如图所示是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马赛人的游牧路线读图完成下列题 11 . 读图可知基塔莱和多多马两地气候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12 . 当地的传统民居可能是() A.厚墙小窗屋B.窑洞C.茅草屋D.冰屋 13 . 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马赛人的游牧方向是() A.由多多马向北游牧B.由多多马向南游牧 C.由基塔莱向北游牧D.由基塔莱向南游牧 2018年4月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镇召开,这次年会主题为“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读亚洲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3傍水而居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课傍水而居 第1节耕海牧鱼 一、选择题 1.下列能体现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的是( ) A.多平原B.资源丰富C.土地资源丰富D.临海多良港 2.岛国日本具有独特的生活、生产风情。下列叙述中,符合日本风情的是( ) A.每年七八月份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B.一年中的“渔民节”是渔民最大的节日 C.发展绿洲农业,瓜果收获季节载歌载舞 D.崇尚“谷神”“稻母”,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 3.关于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海道的关东平原是其最大的平原 B.处于两大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C.气候四季分明,很少受到台风侵袭 D.位于南太平洋渔场,鱼类饵料丰富 4.下列关于日本地理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亚洲东南部 B.属于西亚C.位于亚洲东部D.位于南亚

5.读右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北海道岛,该岛附近渔业资源丰富 B.②是富士山,它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C.③是日本海,该海沿岸地带工业分布特别集中 D.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 6.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但人们都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场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 ) ①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形成了山上畜牧业和山下种植业的不同生产生活景观②日本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业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④典型的山地之国、旅游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是对瑞士的真实写照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渔业生产可分成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淡水捕捞等几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日本是一个渔业非常发达的国家。这得益于日本( ) ①强大的工业②丰富的渔业资源③众多的人口④独特的“鱼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海洋捕捞能力迅速提高,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逐渐衰退,70%的渔业资源因破坏而减少。因此,我们应该( ) ①严格禁止捕捞,保护渔业资源②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③提高科技水平,增强捕捞能力④保护海洋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测试卷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聚 落》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 A.窑洞B.蒙古包C.四合院D.斜顶屋 【分析】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苍穹式室庐。蒙古包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下列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 A.河流的上游地区B.热带雨林地区 C.河口三角洲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 【解答】解: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 3.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聚落密集,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 【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解答】解: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落分布比较密集。根据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简单,很容易解答。 4.加里曼丹岛图中甲地的传统民居为下列中的()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三课傍水而居

第三课傍水而居 第1节耕海牧鱼 1.日本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 (2)日本国土的特点: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日本的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3)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拥有世界著名渔场:北太平洋渔场。其成因有:沿海海域鱼类饵料丰富,鱼群集中,且有天然优良港湾作为渔业基地,渔业非常发达。在沿海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渔港。 2.生产特色:渔业发达(或: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①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②渔业资源丰富,位于著名的北太平洋渔场,沿海分布着众多的渔港。 (2)社会经济条件:强大的工业对日本的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造船业:日本造船业发达,所造渔船性能优良,设备先进。②纺织业:发达的纺织业,织就了优质的渔网。③电子工业:先进的电子工业,为远洋捕捞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 方面,表现

生产,水产业、造船业 饮食,美味的海鲜 语言、文字,带“鱼”旁的文字和相关谚语 节日,“男孩节”的鲤鱼旗 艺术,鱼的雕塑 3.日本独特的“鱼文化” (1)成因:日本有着悠久的捕鱼历史,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在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体 现。 (2)表现:人们的生活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海洋气息。(具体 见右表) 4.日本渔业的发展 (1)渔业发展历程:①早期,渔民主要在沿海地带捕鱼。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和捕鱼装置与技术的进步,远洋捕捞迅速发展起来。③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以及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渔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现在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2)面临问题: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沿海水域的水质明显恶化。②沿海地带的填海造地,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③现在捕鱼的范围大大缩小。许多远洋大型渔船不得不闲置起来。 (3)解决措施:①制定海洋环保法规,限制废水的排放。日本沿海的围垦和其他开发活动受到控制,水污染也得到了较好的治理,沿海水质逐渐恢复。②渔民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 A.窑洞B.蒙古包C.四合院D.斜顶屋 【分析】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苍穹式室庐。蒙古包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下列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 A.河流的上游地区B.热带雨林地区 C.河口三角洲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 【解答】解: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 3.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聚落密集,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 【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解答】解: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落分布比较密集。根据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简单,很容易解答。

4.加里曼丹岛图中甲地的传统民居为下列中的() A.B. C.D.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甲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南部,加里曼丹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该地区的传统民居是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解答即可。 5.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 A.农田B.牧场C.池塘D.高楼 【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解答】解:农田、牧场、池塘都属于农业景观,该些景观都属于乡村的景观,高楼属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 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 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 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 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 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 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 ㈠调查方法㈡研究方法 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 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 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 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 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 ⑴民族的区别 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言,又是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⑵阶级、阶层的差异

江苏省徐州市2019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2月) 地理-b520726ef7594966a52d461018e442b3

○…………装…学校:___________姓名:○…………装…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徐州市2019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2月) 地 理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晕(halo)轨道上的中继星“鹊桥”,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下图为“‘嫦娥四号’登月位置及中继星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月球背面( ) A .终年处于黑夜 B .气温日较差小 C .受地球电磁干扰少 D .地形平坦高差小 2.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 )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月球自转 D .地球公转 下图为小王同学在学习地理时看到的“某种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装……○…………订…………○…………○……※※请※※不※※要※装※※订※※线※※内※※答※※题※※ ………○…………装……○…………订…………○…………○…… 3.据图推测,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冰川作用 B .风力作用 C .流水作用 D .海浪作用 4.下列景观与该地貌成因一致的最可能是( ) A . B . C . D . 下图为“2019年1月1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此时,甲地的风向为( ) A .西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6.大连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 .气压下降,阴雨连绵 B .大风降温,出现雨雪 C .雨过天晴,气温升高 D .低温晴朗,雾霾加重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山脉构成了祖国大陆的骨架,我们一般把地形划分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五种类型,而我国的山地、高原主要集中于西部,这就构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其对我国的地理意义在于:1.使得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滚滚东流,联系、沟通了东西地区;2.产生了丰富的水能资源;3.由于西高东低,导致我国的降水量是东多西少,来自于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逐步被抬升,体现出了由东部沿海的森林向西部内陆荒漠的渐进过度。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基本是靠自然环境生存,对自然改善不大。哪里水草肥美,他们就游牧到哪里。游牧民族多数勇猛彪悍。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因此留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落后和应改造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游牧文明始终存在着一种活性因素,它遵循着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蒙古有句谚语“被牲畜采食过的土丘还会绿起来,牲畜的白骨不久被扔到那里。”就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牧民对牧草枯荣,牲畜的生死等自然循环、生物再生原理的深刻理解,并且认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也。”无常,包含变化、运动之意。当《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格言,随着农耕文明的生根和发展越来越严密而消逝时,游牧文明中这种活性因素却始终张扬着,并且和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性格结合起来,成为保持草原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文化因素。 各民族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情感趋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这种稳定性去抗拒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保护、巩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体地位,构成自己的民族个性。在历史的舞台上正是通过其独特的“个性”来展示其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的。 游牧民族根植于相对隔绝的内陆草原,一代又一代地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因子,使游牧文化这个团体不断壮大起来。具体地说,它来源于草原文化这个大环境,诸如草场、牧群、冬夏营地、穹庐毡帐、衣裘饮酪及隆重的那达慕、敖包会、祭典、婚礼和佛事活动等等,铸造了蒙古民族粗犷、开阔、宁静的个性,猛兽、风沙的侵害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练就了他们的强悍、勇敢、豪放的作风,特别是围绕这一地域的尚武习性,形成了备受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这是草原牧民勇敢、坚毅、好胜性格的真实写照。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农业文明趋向于安定,因为耕地需要精耕细作,土地是无法移动的。所以从事农业的民族都是保守的,不善于冒险。

广安市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广安市2020年(春秋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以,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全都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建构每家的家谱,我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所以的传统思想深入人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B . 村子里几百年来全都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我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C . 村子里几百年来全都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建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D .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观看每家的家谱,我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飘忽无定择地而居粘安居乐业 B . 飘忽无定择地而居黏安土重迁 C . 飘忽不定就地而居附安家落户 D . 飘忽不定就地而居附安土重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

逐水草而居教案(1)

逐水草而居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根据照片和示意图,说明非洲热带草原上降水的变化; 2.能够描述马赛人游牧生活的特点,并说明这种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在收集资料和观察地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马赛人逐水居而居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谈发展的能力;通过设置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非洲热带草原案例的学习,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通过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非洲草原上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的原因 难点: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人地关系 四、【课型及方法】 新授课,合作探究法、问题启发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形容一下刚才那个视频里的动物在干什么,你会怎么形容?用一句话? 【师】那如果用一个字呢? 【师】非洲大草原动物迁徙,“逐”什么?水草 进入我们今天这节课,也是和逐水草有关,叫逐水草而居。这个题目有没有让你疑惑的地方?或者说针对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 【生】谁,为什么,怎么,在哪里?(让学生自己上黑板上来写问题)如果没有提出谁逐水草而居,那就补充,老师在看到这个题目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谁逐水草而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师】首先,谁逐水草? 【生】马赛人。 【师】那你们知道马赛人生活在哪里吗? 【师】补充知识:马赛人(Maasai),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说出这两个国家的纬度位置和热量带。 【生】赤道周围,低纬度,热带。热带草原 【生】肯尼亚的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第一个问题解决,打钩)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测试卷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测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 A.窑洞B.蒙古包C.四合院D.斜顶屋 【解答】解: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苍穹式室庐。蒙古包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 A.河流的上游地区B.热带雨林地区 C.河口三角洲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 【解答】解: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故选:C。 3.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聚落密集,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 【解答】解: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落分布比较密集。根据题意。 故选:A。 4.加里曼丹岛图中甲地的传统民居为下列中的()

A.B. C.D.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甲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南部,加里曼丹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该地区的传统民居是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解答即可。 5.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 A.农田B.牧场C.池塘D.高楼 【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解答】解:农田、牧场、池塘都属于农业景观,该些景观都属于乡村的景观,高楼属于城市的景观。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乡村和城市的差别,理解解答即可. 6.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B.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是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C.城市的人口较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D.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较分散 【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聚

逐水草而居

草原人家 ——逐水草而居 教授课题:逐水草而居 教授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本课时“逐水草而居”通过对非洲热带草原的描述来突出草原人家的生活特色,体现出当地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一类区域生活的了解,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生活的丰富多彩、人地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上册的前几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同时掌握了“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这三种生活方式。对于非洲大草原的气候类型,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侧重于让学生探究草原生活特色的形成与环境、生产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区域生活特色形成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环境,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非洲大草原的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知道非洲草原上的牧民的主要生活、生产方式,探讨两者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城市降水量分布图,分析牧民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能够感受到牧民们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草原特色生活的探究,形成对不同区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认同,激发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非洲大草原的自然环境以及草原人家的生活特色。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生产活动与区域生活特色形成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营造情境,分析问题,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认识。 二、教学过程: 导入:用PPT展示壮观的“马拉河之渡”的图片,请学生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等学生发言完毕,教师对“马拉河之渡”进行讲解:这幅图片展示的是东非大草原上著名的“马拉河之渡”。马拉河,是位于非洲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境内的一条河流。每年的3-6月份,马拉河的河水就会陡然上涨,最后水量会达到平时的两倍以上,而从7月份开始呢,坦桑尼亚的野生动物们就会浩浩荡荡地向北部的肯尼亚迁徙。迁徙中,动物们会在马拉河一带聚集,等待所有的眷属和族群集齐,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呼唤才决定前进草原的时间。在迁徙的过程中,动物们都会在河的缺口等候,等到狭窄的马拉河口已经不能再容纳它们,前面的动物就会开始渡河。在河中,已经有了一大群等了一年的如狼似虎的鳄鱼,虎视眈眈地望着那些被推拥向前,快经过河口的动物,等待享用一顿美餐。尽管河流湍急,鳄鱼埋伏,这群野生动物为了生存,仍然是硬着头皮,踏着正在挣扎着的或者已经死去的同伴的身体,疾步快速冲过去,期望能够躲避种种危险。在我们看来这场壮观的大迁徙,对于这群野生动物而言其实就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那么,既然这场大迁徙对于这群动物而言是一场大劫难,它们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来实现这次“天国之渡”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非洲的大草原上去考察考察,探究一下野生动物大迁徙之谜。 教师:既然是去考察,那么我们这次的非洲之旅必然是有任务在身。现在,老师就来把这次考察的具体要求说一遍: 考察团队:初一(4)班赴东非大草原考察小分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