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波谱解析紫外光谱
- 格式:pptx
- 大小:815.99 KB
- 文档页数:51
紫外光谱知识点总结一、紫外光谱基本原理1、概述紫外吸收光谱: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光时,电子发生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紫外吸收光谱,简称紫外光谱(属电子光谱)紫外光的范围为4~400nm,200~400nm为近紫外区,4~200nm为远紫外区,一般紫外光谱用来研究近紫外(200~400 nm) 吸收。
2、朗伯比尔定律A=εcL=-㏒(I/I)A:吸光度ε:摩尔消光系数 c:溶液的摩尔浓度 L:液层厚度3、紫外光谱中常用的术语发色团(chromophore):也称生色团,是指在一个分子中产生紫外吸收带的基团,一般为带有π电子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生色团有:羰基、硝基、双键、三键以及芳环等。
发色团的结构不同,电子跃迁类型也不同,通常为n→ π*、π→π*跃迁,最大吸收波长大于210nm。
助色团(auxochrome):有些基团,本身不是发色团,但当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以使含有发色团的有机物的颜色加深,这类基团称为助色团。
助色团通常是带有孤电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 NH2、-NR2、-OR、-SH、-SR、-X(卤素)等。
在这些助色团中,由于具有孤电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与发色团的π键相连,可以发生p-π共轭效应,结果使电子的活动范围增大,容易被激发,使π→π*跃迁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
红移(red shift):也称向长波移动(bathochromic shift),当有机物的结构发生变化(如取代基的变更)或受到溶剂效应的影响时,其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效应。
蓝移(blue shift):也称向短波移动(hypsochromic shift),与红移相反的效应,即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向短波方向移动的效应。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或称浓色效应,使吸收带的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或称浅色效应,使吸收带的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紫外光谱的解析一、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1. 概念•紫外光谱(UV)是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200•800nm)的电磁波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它反映了分子中的电子跃迁情况。
当分子吸收紫外光时,分子中的价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例如,在一些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着π电子和n电子(非键电子)。
这些电子可以发生π• π跃迁、n• π跃迁等。
其中,π• π跃迁通常所需能量较高,对应的吸收波长相对较短,多在200nm左右;而n• π跃迁所需能量较低,吸收波长相对较长,一般在270• 350nm范围。
2. Lambert - Beer定律•这是紫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定律,其表达式为 A = εbc。
其中,A是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ε是摩尔吸光系数,它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反映了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单位为L/(mol·cm);b是光程长度,即样品池的厚度,单位为cm;c是溶液中物质的摩尔浓度,单位为mol/L。
•例如,在测定某一化合物的浓度时,如果已知其摩尔吸光系数和光程长度,通过测量吸光度就可以计算出溶液中的物质浓度。
假设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000L/(mol·cm),光程长度为1cm,测得吸光度为0.5,根据Lambert• Beer定律,可算出该物质的浓度c = A/(εb)=0.5/(1000×1)= 5×10⁻⁴mol/L。
二、紫外光谱中的特征吸收带1. R带• R带是由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其特点是吸收强度较弱,摩尔吸光系数一般在10• 100L/(mol·cm)范围内,吸收峰波长较长,多在270• 350nm。
•在醛、酮、硝基化合物等分子中常常可以观察到R带。
例如,丙酮分子中的羰基(C = O)上的n电子可以发生n• π跃迁,在约279nm处有一个R带吸收峰。
2. K带• K带是由共轭体系中的π• 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其吸收强度较大,摩尔吸光系数通常大于10000L/(mol·cm),吸收峰波长与共轭体系的大小有关。
波谱解析(一)紫外光谱解析UV应用时顾及吸收带的位置,强度和形状三个方面。
从吸收带(K带)位置可估计产生该吸收共轭体系的大小;从吸收带的强度有助于K带,B带和R带的识别;从吸收带的形状可帮助判断产生紫外吸收的基团,如某些芳香化合物,在峰形上可显示一定程度的精细结构。
一般紫外吸收光谱都比较简单,大多数化合物只有一、两个吸收带,因此解析较为容易。
可粗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如果化合物在220〜800nm区间无吸收,表明该化合物是脂肪烃、脂环烃或它们的简单衍生物。
②如果在220〜250nm间显示强吸收(&近10000或更大),表明有R带吸收,即分子结构存在共轭双烯或a B—不饱和醛、酮。
③如果在250〜290nm间显示中等强度(&为200〜1000)的吸收带,且常显示不同程度精细结构,表明结构中有苯环或某些杂芳环的存在。
④如果在290nm附近有弱吸收带(& <10),则表明分子结构中非共轭羰基。
⑤如果在300nm上有***度吸收,说明该化合物有较大的共轭体系;若***度吸收具有明显的精细结构,说明为稠环芳、稠环杂芳烃或其衍生物。
(二)红外光谱1•解析红外光谱的三要素(位置、强度和峰形)在解析红外光谱时,要同时注意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
吸收位置是红外吸收最重要的特点,但在鉴定化合物分子结构时,应将吸收峰的位置辅以吸收峰强度和峰形综合分析。
每种有机化合物均显示若干吸收峰,对大量红外图谱中各吸收峰强度相互比较,归纳出各种官能团红外吸收强度的变化范围。
只有熟悉各官能团红外吸收的位置和强度处于一定范围时,才能准确推断出官能团的存在 2 .确定官能团的方法对于任何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均存在红外吸收的伸缩振动和多种弯曲振动。
因此,每一个化合物的官能团的红外光谱图在不同区域显示一组相关吸收峰。
只有当几处相关吸收峰得到确认时,才能确定该官能团的存在。
例1.甲基(CH3): 2960cm-1和2870cm-1为伸缩振动,1460cm-1和1380cm-1为其弯曲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