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41.51 KB
- 文档页数:36
2018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为虚拟的世界,在于它过分夸大了“江湖世界”与“官府世界”各自的独立性,仿佛两者平行并立,互不干涉。
明清以来,中国的秘密社会名目繁多,晚清以来的武侠小说不少涉及近代中国的秘密社会。
而随着文人笔下秘密社会的日益理想化,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俨然成为完全可与官府世界平分秋色的第二社会。
现实生活中“江湖”虽亦远离朝廷,却仍在官府管辖下,侠客也难得“道遥自在”。
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双方互不干涉内政,在“官府世界”遵守国家王法,在“江湖世界”则听从江湖规则,只能是小说家的良好愿望。
有趣的是,描写侠客“仗义疏财”“替天行道”的《水游传》促进了中国秘密社会的形成,而白莲教、天地会之类民间教门、会党的形成又反过来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武侠小说。
这种影响分虚、实两种,实者为小说家提供了无数侠客故事,虛者促使小说家在原有社会结构外,另建发挥特殊职能的“第二社会”。
而后者意义无疑更为重大,它使得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既不完全蹈空,有近代中国秘密社会的影子,也不完全坐实,仍保留甚至着意渲染其作为法外世界的理想主义色彩。
江湖世界与朝廷治下的现实人生相比,俨然是两个世界、两套规矩。
可因为武侠小说的主角是侠客而不是清官,小说家实际上是用侠客纵横的“江湖世界”取代官府统治的现实世界。
江湖世界当然也有秩序和规则,但那是道德化了的“法律”,唯一的宗旨是扶危济困,惩恶扬善。
江湖上各家各派各有其清规戒律,不过,“崇尚义气”这一点几无例外。
江湖义气与朝廷王法一样,同为各自世界的最高规则。
倘是混迹江湖,那么完全可以将江湖义气置于朝廷王法之上。
将江湖义气作为道德化的“准法律”,是武侠小说家设计的理想社会图式。
不过,讲义气和主持正义并不是一回事,武侠小说家常常有意无意模糊两者的界限。
讲义气者只问亲琉,不论曲直,实际并不怎么值得赞赏。
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
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
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
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
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
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
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
《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
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
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
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苏秦、张仪,,没什么操行,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以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
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了统治者中的一员。
孔墨孟荀等属于第二类人,他们并不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有如身家性命,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一类人吹冷风了。
他们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便只好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部部著作。
而第三类凤毛麟角,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并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那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
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令人目眩神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唯利是图卖友求荣动荡不安扑朔迷离B . 见利忘义苟且偷生内忧外患扑朔迷离C . 唯利是图苟且偷生动荡不安眼花缭乱D . 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内忧外患眼花缭乱(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常常不得志,故而成就“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B . 他们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且还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C . 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D . 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他也被官场接纳,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
辽宁省锦州市2018届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备有答题纸,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
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
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
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
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
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
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宋瑞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
不管是从人的需求来看,还是就其所对应的供给而言,文化与旅游皆由千丝万缕粘连于一体。
从需求来看,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
就供给而言,从资源、产品、活动、项目建设到地方发展,文化与旅游皆是唇齿相依,难分彼此。
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抑或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乃至每一座城市、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
诚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所言,“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其实质就在于“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包括外国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二是要在既有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发挥旅游的事业功能,除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外,更加关注旅游在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沈阳市模拟试题(二)语文(本试卷分Ⅰ、Ⅱ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做答第Ⅰ卷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满分9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过去的80年中,中外人士关于长征的书写不绝如缕....,以长征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大量面世,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B.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作为一个职业逐渐发展起来。
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C.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编造的“假新闻”将会显得十分真实,哪怕是最专业的新闻机构也很难发现真实新闻和虚假新闻之间的差别。
C.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文学的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
,,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之前,确实有画家画风,鲜少画派,即使马远马麟这样的绘画世家,似乎也未曾创宗立派。
明初浙派之后,画家们莫不以习气为宗,利益为派,或曰创新性灵,或曰与古人一个鼻孔出气,实则都关严利益纠葛,真正洁身自好者少之又少。
根木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的风气发生了变化,文化的世俗化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为一种大势。
画家的专注度不再集中在精神世界的完善,而在于迎合现实世界的种种需要,比如作为浙派祖师戴进笔力深厚,墨色偏黑偏重,气势作强劲、雄健、豪放想,虽然视觉效果不错,但其文化底蕴低、绘画的精神内涵不足,甚至其创作的目的也非传统意义的自娱然后娱人,而是专注于取悦他人。
先是取悦皇室,后是取悦金陵权贵,至于最终没能如愿,那是个人际遇的问题。
同样,吴小仙放荡不羁,绘画中颇多轻佻气息,与其沉溺于金陵豪富的奢靡淫逸之风颇有关联,是以其画格调不高。
实则算不上一流画家。
至于“画状元”的称呼,只能说他的画比较符合明代皇室的口味而已。
后人倍加推崇,也是因为后人过于看重世俗权力。
非常遗憾,明代之后,诸如权势地域、派系等诸多外因开始从根本上腐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画家对于绘画的关注度逐渐从内而外出现了世俗化转变。
画家不再以卖画为耻,反表现出一种“不使人间造孽钱”的“潇洒”。
这是画家的自觉工匠化、产业化,是一种文化品位上的自甘堕落。
同时,由是出现了利益纠葛,然而出现了门派观念,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自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代文化人开始放弃“但有仁义而已矣”的理想,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这是令人伤感的趋势。
于市场规律来说,垄断才会使利益最大化。
所从,画家们开始抱团,开始地域化,开始以取悦市场为目的“创新”艺术形式,自此,中国绘画发展的轨迹出现了偏差。
不能否认,明代文人群体确实对这种文化上的自我堕落进行过抗争,浙派很快被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取代。
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今天,我们依然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我。
②热播电影《红海行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部队还是要苦练,要随时准备打仗,枕戈待旦....不是靠唱歌就能唱出来的。
③已故物理学家霍金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泂面积定理,他的科学巨作《时间简史》的出版,使得四海鼎沸....。
④小李下定决心,要取得好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却依然不是很理想,但与以前相比已经不可相提并论....了。
⑤中国古典诗词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它优美的意境,深厚的禅意,沁人心脾....的句子,能够开启心智,给人以美的享受。
⑥博览会上科技成果集体亮相,这既是新中国科技数十年积累的厚积薄发....的结晶,也是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的必然。
A. ①②③B. ②④⑤C. ③④⑥D. ①⑤⑥【答案】C【解析】①气泄针芒;小小的针芒小洞,导致气体泄露,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正确。
②枕戈待旦: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着杀敌。
形容杀敌报国心切,正确。
③四海鼎沸:形容天下大乱。
此句指书的出版引起了很大震动,不合语境。
④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文中比较的却是同一对象“他的成绩”,使用错误。
⑤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正确。
⑥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
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与句子中”积累”重复。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要理解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18年辽宁大连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一、现代文阅读1、【来源】 2018年辽宁大连高三二模第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法是最具有中国美学意义的艺术。
作为文字,它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语言;然而它又可以成为艺术,它像绘画、舞蹈一样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现今世界上,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并列的书法能够独立作为一种艺术,除了汉字就没有别的了。
书法艺术从现象上看近于绘画,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说。
但就其内在本质来看,书法与绘画则大相径庭。
绘画的功能主要是再现,大体上都离不开为客观事物造像。
象形是绘画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段。
书法很难做到像物。
书法也有再现、象形功能,但比起绘画来,不啻小巫见大巫。
而且,书法是以表达情感为功能的,它是表现艺术。
书法的表达情感是大致的,模糊的,象征性的。
仅就这一点看,它近于音乐。
音乐也是以表达人的情感为主要功能的,它之表达人的情感也具有模糊性、象征性、多义性的特点。
但书法的存在方式又根本不同于音乐。
书法是造型艺术,是静态的存在,音乐是音响艺术,是动态的存在。
书法是空间的存在,音乐是时间的存在。
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这线条绝不同于西洋油画中的线条,也不同于硬笔写出来的线条。
谈到书法艺术不能不谈到它特殊的制作工具——毛笔。
毛笔是软笔。
据专家考证,甲骨文骨板上曾经发现有朱笔书写而漏刻的痕迹,好像是用毛笔书写的。
如果这一推断不错,那至少在殷代就有了毛笔。
甲骨文亦应算书法艺术,当然它与直接用毛笔书写在纸上的书法艺术还是有所差别的。
至于铸在青铜器内壁或底部的金文,专家已经断定,是先用毛笔写在青铜器胚胎上然后铸的。
中国的书法艺术家就是通过对毛笔的操纵,或轻或重,或疾或徐,或润或涩,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既具观赏价值又耐人品味不已的书法艺术来的。
战国末期出现小篆字体。
大、小篆字体其基本风格是圆婉,只是大篆不及小篆规整。
汉代通行隶书,因字形“似八字势,有偃波”,故命名为“八分”。
汉代又产生了新的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
2018年大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法是最具有中国美学意义的艺术。
作为文字,它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语言;然而它又可以成为艺术,它像绘画、舞蹈一样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现今世界上,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并列的书法能够独立作为一种艺术,除了汉字就没有别的了。
书法艺术从现象上看近于绘画,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说。
但就其内在本质来看,书法与绘画则大相径庭。
绘画的功能主要是再现,大体上都离不开为客观事物造像。
象形是绘画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段。
书法很难做到像物。
书法也有再现、象形功能,但比起绘画来,不啻小巫见大巫。
而且,书法是以表达情感为功能的,它是表现艺术。
书法的表达情感是大致的,模糊的,象征性的。
仅就这一点看,它近于音乐。
音乐也是以表达人的情感为主要功能的,它之表达人的情感也具有模糊性、象征性、多义性的特点。
但书法的存在方式又根本不同于音乐。
书法是造型艺术,是静态的存在,音乐是音响艺术,是动态的存在。
书法是空间的存在,音乐是时间的存在。
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这线条绝不同于西洋油画中的线条,也不同于硬笔写出来的线条。
谈到书法艺术不能不谈到它特殊的制作工具——毛笔。
毛笔是软笔。
据专家考证,甲骨文骨板上曾经发现有朱笔书写而漏刻的痕迹,好像是用毛笔书写的。
如果这一推断不错,那至少在殷代就有了毛笔。
甲骨文亦应算书法艺术,当然它与直接用毛笔书写在纸上的书法艺术还是有所差别的。
至于铸在青铜器内壁或底部的金文,专家已经断定,是先用毛笔写在青铜器胚胎上然后铸的。
中国的书法艺术家就是通过对毛笔的操纵,或轻或重,或疾或徐,或润或涩,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既具观赏价值又耐人品味不已的书法艺术来的。
战国末期出现小篆字体。
大、小篆字体其基本风格是圆婉,只是大篆不及小篆规整。
汉代通行隶书,因字形“似八字势,有偃波”,故命名为“八分”。
汉代又产生了新的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
其中,草书的产生最具美学意义。
辽南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1卷第三、第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
中央设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
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主持政务。
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
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
国子监,下辖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唐设这些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
由博士与助教等授课,学生称生徒。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传授以九经为主的儒学经典,按生徒家中官位的高低分级招收。
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入国子学,有生徒三百余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可进太学,有五百余生徒;四门学兼收五品以下官员及庶民子孙,生徒多达千人。
律学、书学、算学教授实用学问,收纳八、九品官员及庶民子弟,名额限于十余人。
地方设立州学、县学,每校有学生十来人。
学校旨在培养官僚书吏,亦为科举考试服务。
名望好的学校保送生徒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在唐朝进入了逐渐完备期,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每年举办考试,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此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
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两个来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
应考举子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难度较低。
生徒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晋身之阶。
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科不过百分之一二。
时有谚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而制举则是临时考试,是为了网罗非常人才,不常举行。
因为科举制度比较公平且机会相等,平民得以晋身,所以成为士族末落、门第消融的起点。
科举制度除外,还有门荫和流外入流两种入仕渠道,门荫即晚辈承接前辈职务。
流外入流指九品以下的官员通过考验,升职为品官。
唐初,以此二途入仕的为主流,后来唐太宗大力推广学府,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
唐代教育的普及,削弱了传统世族的特权,加强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盛唐时期,东亚多国遣送其贵族子弟来唐入学,又将儒家文化传授国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是官办学校,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始设于唐朝。
B.国子监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建制完整,通过各种官职的设置,进行政务或教学工作。
C唐朝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生徒,都来自贵族和官宦人家,国子监“六学”根据其地位的高低进行招收。
D.“六学”教学内容根据对象而设,向地位高的生徒传授儒家经典著作,向地位低的生徒教授实用学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科举制度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其时间的安排、针对的人群各有不同。
B.生徒中的“通五经者”,除“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外,比他人还要多学《孝经》、《论语》。
C.“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保送的生徒、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两个来源,表明人才发展的渠道多样化。
D.谚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在说明“明经科”的考试录取比“进士科”的考试录取容易的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和“流外人流”是科举制度外的两种人仕途径,在唐初,曾为人仕的主要途径。
B.科举制度之所以成为士族末落、门第消融的起点,是因为它能使才华出众的平民有机会得以晋身。
C。
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发展,最终取代了传统的九品中正制,彻底消除了传统土族的特权。
D.唐代教育的普及,不仅对唐代社会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国外也有较大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戚继光,字元敬。
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
继光幼倜傥,负奇气。
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
改佥浙江都司,充参将。
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
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
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
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
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戚家军”名闻天下。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
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
贼遁去,乘虚袭台州。
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
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隆庆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
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
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
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
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迭。
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
令戍空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边卒木强律以军法将不堪请募浙人为一军用倡勇敢”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
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五年秋,台功成。
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
久之,土蛮犯辽东,继光急赴,偕辽东军拒退之。
继光已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
自顺义受封①,朝廷以八事课边臣,三岁则遣大臣阅视,而殿最之。
继光用是频荫赉。
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
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
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
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
继光亦遂卒。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节)注:①顺义受封:指在此之前,俺答汗受封为顺义王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边卒木强/律以军法将不堪请募浙人为一军/用倡勇敢/B.令戍卒画地受工冼建千二百座/然边卒木强律/以军法将不堪/请募浙人为一军/用倡勇敢/C.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燃边卒木强r-以军法将不堪广请募浙人为一军/倡勇敢/D.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燃边卒木/强律以军法将不堪/请募浙人为一军/用倡勇敢,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都督同知,明代军事职官名称,从一品,协助左右都督管理本府所辖都司、卫所。
B.古人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名称,如鸡鸣、黄昏。
“日昃”指太阳偏西,约下午一点到三点。
C.太子太保是东宫官职之一,负责教习太子。
明清时常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D.古代用“殿最”表明考核政绩或军功的高低或先后次序,上等称为“殿”,下等称为“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戚继光少有大志。
他身为将门之后,从小洒脱不拘,有非凡的志气。
虽然家庭贫寒,但非常喜欢读书,通晓经史大义。
B.戚继光治军有方。
初人浙,他发现所辖卫所军队战斗力不强,于是从中挑选精悍的士兵,进行特殊训练,研制并更新武器,练成了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C.戚继光战功显赫。
在东南抗倭战争中先后九次击溃敌军,俘获、斩杀了敌军一千多人,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
这和他号令严明,赏罚公平有很大的关系。
D.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
他认为蓟镇的周边城墙,绵延二千里,如一处有缺陷,那么整个坚固的长城就会成为废物,于是建议修建既可节省费用又可观察四方的空心敌台。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
(2)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分)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保定途中偶成郭登①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鸩人羊叔子②,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注】①郭登:明朝靖边大将。
曾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
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
卒赠侯,谥忠武。
②羊叔子:名祜,西晋名臣。
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垒。
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众人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8.本诗颔联极为精妙,请赏析其主要表现手法。
(5分)9.有人说郭登此诗充满怨愤之情,其因何而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通过摹写行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虽有“.___ _”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的结局。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 ”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指出了一个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选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I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分)铜石象棋老缺老石爱棋,就像叶公好龙一样。
叶公爱假龙,不爱真龙;老石爱棋,爱看不爱走。
他是又爱又怕,想走,怕输,赢不了。
可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
他可以站在人家身后看一晚上,叫他走,他在板凳坐下来,走一步,他就起来了说,我不走了。
人家说,光看不走,不准你看。
他笑笑,站在旁边,还不停地说,走车,跳马,炮打过去啥。
老石不会走棋,他有一副好棋。
象棋见过不少,木的象牙的石头的磁的塑料的——各种各样,举不胜举。
可老石一副棋真的很少见,棋身是磁的,包边是铜的,黄铜,一个个棋子磨得锃亮,金灿灿的。
一方是白底红字,一方是白底蓝字,字是颜体,浑厚有力,还上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好多人想买,还有人想买去巴结市长,老石不卖,他说这是祖传的,只能看,不能卖。
昊副市长好棋很有名气,他棋下得好,参加过市里象棋大赛,有名次,还是前十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