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课文《巩乃斯的马》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巩乃斯的马》。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节“神奇的巩乃斯”,介绍巩乃斯的地域特点及马的品种;第二章节“马背上的民族”,了解蒙古族与马的不解之缘;第三章节“马术表演”,观赏并学习马术表演的技巧;第四章节“与马共舞”,探讨人与马和谐共生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巩乃斯的地域特点,掌握马的品种及生活习性。
2. 学习蒙古族的马文化,感受马背上的民族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马的品种、蒙古族的马文化、马术表演技巧。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马的习性和马术表演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巩乃斯风光和马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地方和动物是什么吗?”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第一章节“神奇的巩乃斯”,让学生了解巩乃斯的地域特点及马的品种。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蒙古族马术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马背上的民族风情。
4. 例题讲解:讲解第二章节“马背上的民族”,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与马的不解之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蒙古族马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6. 新课导入:学习第三章节“马术表演”,讲解马术表演的技巧。
7.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马术表演模仿,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9.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巩乃斯:地域特点、马的品种。
2.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马文化、马术表演。
3. 与马共舞:人与马和谐共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我心中的马”为主题,画一幅马的图画。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马的品种和蒙古族马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马术表演技巧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马的知识,如马的历史、马的文化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5课《巩乃斯的马》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奇观》中的《巩乃斯的马》。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巩乃斯的马的描绘和赞美;掌握重点词汇、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巩乃斯的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汇,体会作者对巩乃斯的马的描绘和赞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巩乃斯马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马的美丽和神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巩乃斯的马的描绘和赞美。
3. 精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意图。
5. 情境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巩乃斯的马》2. 重点词汇:奔驰、优雅、雄健、英姿飒爽、神采奕奕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4. 情感表达:喜爱、赞美、敬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巩乃斯的马的特点;(2)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答案:(1)巩乃斯的马具有优雅、雄健、英姿飒爽、神采奕奕等特点;(2)示例:比喻。
如“马蹄踏得夕阳碎,晚霞铺满大地红。
”形象地描绘了马奔跑的场景,表现了马的英姿飒爽;(3)略。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奇观》中的《巩乃斯的马》。
教材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运用、作者感情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描绘自然风光的妙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巩乃斯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感情。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总分总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3. 作者感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虽然……但是……”造句。
(2)分析课文中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答案:(1)虽然课文篇幅较长,但是内容丰富,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
(2)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山峦起伏,如同大海的波涛”;“草原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宽广”;“马群奔跑,如同疾风骤雨”等。
(3)作者通过描绘巩乃斯的马,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理解。
2024年课文《巩乃斯的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语文》第七单元《巩乃斯的马》。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课文中作者对马的细腻描绘及所蕴含的情感;学习生词及重点句子;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及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描绘马的细腻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创作背景的探讨。
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马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进而引入本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并对生词、短语进行学习。
3. 精讲: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分析作者对马的细腻描绘,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道关于课文理解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题:课文中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绘了马的美丽?答案:作者通过描绘马的鬃毛、尾巴、蹄子等细节,表现了马的美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词和短语进行造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巩乃斯的马2. 生词、短语:巩乃斯、马、细腻描绘、美丽、民族自豪感等。
3. 重点句子:作者对马的描绘及所蕴含的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词和短语,写一段关于马的描绘。
答案示例:在广袤的草原上,一匹骏马奔腾而过。
它那飘逸的鬃毛、强健的四肢、扬起的尾巴,都展现出马儿的英姿飒爽。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和动物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实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生词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尝试用文字记录下来,培养写作习惯。
第5课《巩乃斯的马》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第5课《巩乃斯的马》教案第5课《巩乃斯的马》教案课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背诵课文第14自然段。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顺行文脉络,培养学生读懂篇幅较长的散文的能力。
3.体会文中“龙马精神”的内涵,分析作者偏爱巩乃斯马的原因,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积累精彩段落,体会“龙马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人在特殊时代背景(“文革”)下的特殊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鲁迅曾以牛来自比,任弼时也曾自喻为骆驼,你能猜猜鲁迅以牛自比、任弼时以骆驼自喻的用意吗?激励自己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做事;要有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的奉献精神。
我们一定都感慨于这样伟大的精神,可是当代作家周涛却有点替他们惋惜,并说他们一定是没有见过真正的马。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观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巩乃斯的马》,找寻其中的答案。
二、作家作品介绍。
交流查找到的关于周涛的资料。
(详见《教师用书》“相关资料”部分。
)重点落在周涛散文的风格上。
三、阅读课文。
默读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四、指定学生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以牛、骆驼、驴等动物引出马及巩乃斯的马,表明作者对马的偏爱。
第二部分(第4—16自然段),回忆“文革”期间自己与马的接触和与马的深厚情谊。
第三部分(第17—21自然段),升华主旨,解释“龙马精神”的可贵。
五、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本文写的是巩乃斯的马,开篇为什么写到牛、骆驼和驴?这是什么写法?作者开篇说自己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并列举了牛、骆驼、驴等动物,意在表明这些动物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
与马的人类朋友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衬托出马的美好形象,以及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
2.第3自然段中写“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你是否查找到了相关的资料?第一处是《战国策》中的“骥伏盐车”;第二处是指臧克家的诗《老马》。
《巩乃斯的马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巩乃斯马的特点、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巩乃斯马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马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巩乃斯马的特点:外貌、性格、体型等。
2. 巩乃斯马的历史:起源、发展、用途等。
3. 巩乃斯马的文化:传说、故事、艺术作品等。
4. 马的认知:马的种类、习性、饲养等。
5. 保护巩乃斯马的意识:保护意义、保护措施、保护行动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巩乃斯马的特点、历史和文化背景。
2. 示例法:展示巩乃斯马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欣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巩乃斯马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4. 实践法:观察周围的马,了解马的习性和饲养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巩乃斯马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相关书籍、资料,供学生查阅。
3. 准备巩乃斯马的模型或实物,供学生观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巩乃斯马的特点、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生能表达对巩乃斯马的欣赏之情,具备一定的保护意识。
3. 学生能了解马的认知水平,具备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5. 学生能通过实践,了解马的习性和饲养方法。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巩乃斯马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巩乃斯马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难点:1. 巩乃斯马的历史和发展。
2. 马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措施的实施。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巩乃斯马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巩乃斯马的特点、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欣赏:展示巩乃斯马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感受。
4. 讨论:分组讨论巩乃斯马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5. 实践:观察周围的马,了解马的习性和饲养方法。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马场或马术表演,加深对巩乃斯马的了解。
《巩乃斯的马》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奇观》中的《巩乃斯的马》。
教材内容包括:阅读课文,了解巩乃斯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及特点;学习生词,掌握词汇用法;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巩乃斯的马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巩乃斯的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巩乃斯的马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巩乃斯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巩乃斯的马的赞美之情。
(2)讲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读写。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题,指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提高解题能力。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巩乃斯的马》2. 结构:课文结构分析、生字词、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巩乃斯的马的认识。
(3)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1)略(2)示例:巩乃斯的马生活在美丽的草原上,它们勇敢、善良、忠诚,是草原上的精灵。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巩乃斯的马》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课文描绘的巩乃斯草原上马群的生动景象,通过对马群的形态、动态、习性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颂扬。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马的赞美之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想象等方式,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对马的形态、动态、习性的细腻描绘,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赞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草原风光和马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美丽的巩乃斯草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理解作者对马的描绘。
b.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形象描写。
4.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描绘的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巩乃斯的马》2. 第二、三自然段重点词语:奔驰、雄健、腾空、骄傲等。
3. 课文结构:描绘马的特点——赞美大自然——表达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对马的描绘,谈谈你的感受。
作业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马的形态、动态、习性的细腻描绘,让我感受到了马的力量、速度和美丽。
例如,“奔驰”一词表现了马在草原上的矫健身姿,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巩乃斯的马》是五年级上册主题单元“马”中的一篇课文。
作者用酣畅淋漓、激昂大气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夏日暴雨下马群奔跑的浩大场面,既是一种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又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表达了一种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一气呵成,使人读来心潮澎湃,特别是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的铺排显示出汉赋似的恢宏气势,每每读来荡气回肠。
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极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细腻的感受,如神来之笔,让人回味无穷。
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感染,在读中想象群马奔腾的壮阔气势。
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五年级学习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学会了如何预习、如何摘录、如何批注、如何背诵等方法。
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探究学习的意识。
书写、朗读、习作能力较高,能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含义深刻,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感动。
由于学生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此可能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
设计理念:
解读文本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有所感悟,就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即“以读见悟”,通过反复吟诵,对文章重点之处、疑难之处、精妙之处达到领悟的程度,这样就能达到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抓典型场面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从而体会本文表达的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及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这种不受羁绊的生命力。
课前预习:
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自读课文,对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3、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由赵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
你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快乐的学习之旅吧!同学们你知道与马有关的哪些知识呢?(学生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马的知识)
师过渡:是呀,老师对马也是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强健,因为他的蓬勃向上,更因为他的执着与忠诚。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周涛走进巩乃斯的马,相
信你一定会被深深地震撼,被马的魅力所折服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
二、交流预习收获
1、谁能说说课下你了解了有关“巩乃斯”的那些资料呢?(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2、课下,你查找了有关作者的那些资料呢?(学生介绍)
3、检查字词,教师点拨重点。
三、初读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品读文章,深入理解。
A、学习第1自然段
1、请你快速读一读第1自然段,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雨下得很猛烈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来理解)
2、请大家再认真地读一读这一段话,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暴雨的来势凶猛呢?(学生谈理解)
3、那么你能把暴雨的猛烈读出来吗?请同桌两人相互读一读、比一比,待会我
们找同学比赛读。
教师指导朗读。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暴雨的猛烈吧!齐读
第一段
B、学习第2、3自然段
1、面对这场暴风雨的洗礼,巩乃斯草原上的马,有什么表现呢?
请你自由朗读2、3自然段,说一说巩乃斯的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
2、是呀,同学们,巩乃斯的马健壮雄伟,势不可挡。
请你从2、3自然段中找出具体描写马群的词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来理解)
重点理解四字词语争先恐后、临危不惧、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想象到马群你追我赶害怕自己落后的情景,感受到马群不顾一切,随心所欲的向前奔跑。
抓住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课文描写的马群奔腾的壮阔场面。
学生谈理解与收获。
指导朗读,体会马的疯狂奔驰、临危不惧、势不可当。
3、引导学生感受第3自然段中马群奔跑时的惊心动魄。
同学们,作者从不同的方面,给我们描绘出了马群奔跑的样子和他发出的声音,一幅群马奔腾的壮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再来朗读这一段,感受这惊心动魄,气势恢宏的场面吧!
4、展开想象,品读内化
同学们,非常遗憾,暴雨中巩乃斯草原的奔马形象,稍纵即逝,没有录像,那就让我们在老师的描述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好吗?声音真响亮。
老师描述:你们看,在暴雨的长鞭抽打下,在低沉的怒雷恐吓下,在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下,巩乃斯的马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势不可挡,奔腾而去。
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学习第4自然段
1、大家的朗读让我们身临其境,陶醉在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之中,那么面对暴雨中奔腾的马群,作者的表现是什么呢?
思考:奔腾的马群给予了作者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明确《巩乃斯的马》作者借助对马群奔跑场面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
)
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巩乃斯的马》通过描绘群马奔腾的场面,表现出马的生命活力及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作者展开联想,表达了对马的品性和精神的赞美与喜爱。
作者从马身上看到了一种进取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们对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五、拓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茫茫天地间的尤物——马,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启示。
回望千年前的汉匈之争,汉武帝这匹中原的骐骥与草原神骏匈奴相遇了,对峙在滚滚的狼烟之中,为了改良汉军的武装力量,汉军两次深入大宛国,夺取了良种汉血马,当汉家男儿策马扬鞭,嘹亮苍劲的马嘶从草原腾起,龙驹那不羁的生命力已注入他们奔腾的血液中,一个王朝崛起了——汉武中兴!可是,那剽悍、强壮的形象不应该定格于雕塑、艺术品中,不应该只停留在我们苍白无力的梦想中,让我们民族把懒惰、僵化,畏惧扫荡,让我们流血流汗,一马当先,马到成功!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并感受了巩乃斯的马群在暴雨下奔跑的壮观场面,课下,请你描写一个壮阔场面的片段。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同学们,再见!
六、作业
1、一个壮阔场面的片段描写练习。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七、板书设计巩乃斯的马
迅疾猛烈的暴风雨
疯狂奔跑临危不惧
马群
势不可挡惊心动魄
热爱生命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