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的难点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写景抒情散文答题技巧纵观这几年的高考,写景抒情散文一直是必考题,且分值都在22分,然而很多同学在此题上得分都不多,对答这类题感到困难。
究其原因是同学们不会欣赏写景抒情散文,把握不住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其实,明白了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中心思想),情感把握住了,任它什么题也都跳不出你的手心了。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抒发作者感情的。
散文也不例外。
散文又可以细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类。
叙事散文通过平淡的语言、人物的描写、故事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老舍的《我的母亲》巴金的《忆萧珊》等,抒情散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象征暗示来抒发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哲理散文是将议论文和散文拼在一起的一个混血儿,通过二者的结合,阐述人生哲理。
高考散文选什么题,这可是个大问题。
古代散文不能选了,前面已出过。
现当代叙事散文主旨又太白了(主旨明白并非不好,写出感人的叙事散文非大家不可,读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老舍的《我的母亲》巴金的《忆萧珊》等,你就可以领略这类散文的无穷魅力。
然而这如果没有真事真情做基石,没有高超的无技巧的技巧的支持,一般文人是写不出来的,即或大家也是如此,朱自清的《背影》远胜于《荷塘月色》就是实例)。
哲理散文的哲理也很容易被小考生们抓住。
一篇文章被考生抓住了牛鼻子那还了得,那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怎么还能把大多数考生考倒,违背了高考是选拔考试的原则,所以出题的专家们,就不约而同地恋爱上了写景抒情散文。
不过专家们又是仁慈的,知道小考生们长期“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选的写景抒情又含有大量叙事成分。
这比那些纯粹的写景抒情散文理解起来又容易多了。
写景抒情散文的主旨往往是含蓄的,然而决不是没有的。
我们只要掌握住它制造烟幕弹的常用方法,就能很轻松地抓住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把握住文章的主旨,牛鼻子抓住了,你还愁什么?写景抒情散文遮掩主旨常用的烟幕弹有:1.象征手法的运用。
突破环境描写瓶颈,领略作者情感和作品意韵——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散文,往往是中学生所倾慕的文学作品。
其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文质兼美,令中学生难以释怀。
特别是作品中或优美、或幽静、或典雅的环境描写,更是令向往或倾倒。
但是,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对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韵味有何作用呢,却是学生阅读散文中的瓶颈。
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呢?笔者将与中学生来探讨一下。
其实,作者的情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意韵是要借助一定媒质来实现的。
因此,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往往成为作者情感和作品意韵的媒质。
而环境描写又常常是对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某些具体可感的东西进行描绘的,因此,环境描写中的建筑、场所、陈设、民俗民风等社会环境和季节更替、风雪雨霜、山川湖海、花草鱼虫等自然景物都是具体可感的,而且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并且都是代表着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主题出现在作者的作品之中的,因此,破解环境描写,就为我们中学生阅读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略散文的意韵打通通道。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中的环境描写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基石。
散文中,作者描写环境,其目的就是借助环境描写中的意象,表达难以言传的抽象的情感,使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但是,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是真实性的再现,因此,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也要求其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是作者眼中景色的真实再现。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环境描写既然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媒质,那么,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就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自己所描述的环境中,依景生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重难点04 散文阅读(五大考点多种技巧)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记叙文材料来自散文和小说,其中散文占了一大半。
从选材看,内容广泛,涉及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亲情友情、人与社会、自然风景等,注重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引导学生对生存、生活、人文的关怀和思考。
从题型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百分之七十是主观题,选择题占比不多、填空题更少。
开放性试题增多,赋分相对较高。
2024年的散文命题,除了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外,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题型,如赏析题、微写作等。
从命题角度看,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以文意把握、词句品析、人物评、写法揣摩、感悟体验为考查着力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全方位理解。
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5个左右,赋分15-20分,个别地方甚至更高。
考点一、散文的标题【设题形式】1.如何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2.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3.给文章拟个合适的标题。
4.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替换?为什么?【答题要点】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3)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结构上:贯穿全文线索。
(3)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4)主旨上:点明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5)情感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6)手法上: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7)效果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3. 拟写标题的方法(1)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拟写;(2)抓住文章的核心事物拟写;(3)抓住文章的核心事件拟写;(4)抓住作者的情感拟写;(5)抓住文章的线索拟写;(6)抓住作品反复出现的内容拟写。
突破散文阅读的难点------归纳散文的主题思想一、散文类别1.写景状物散文把握形象,析形入情.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景物的层次条理关系,分出总体和局部,背景、远景、中景、近景及点景,弄清宾主、轻重、虚实,从而把握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探索蕴蓄其内的情趣和理趣。
如《故都的秋》.1.写景散文把作者感情寄托在景物画面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如《荷塘月色》.2..状物散文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把感情蕴含在所状之物的象征意义中,如《我的空中楼阁》.3.提取散文的精要需要用足用好议论抒情文字。
如《灯》结尾的句子:“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达到了形象、哲理与诗情的高度统一。
2,记叙性散文1.找出描写,概括形象.2.抓住关键,感知概括.3.把握文眼,领会目的.4.利用线索,理清思路.5.结合语境,揣摩含义,6.深入分析,挖掘内涵,7.联系实际,拓展创新.记叙性散文有以少总多、小中见大的特点,只求抓住其闪光点、动情点即可管中窥豹. 如《灯下漫笔》写作者兑换现银这一日常生活小事和他心理的微妙变化.1.记人散文,要从有形的人物描写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征, 如《记念刘和珍君》反复刻画刘和珍的“温和”“微笑”,借这一细节的特写表现刘和珍大智大勇的性格。
;2.叙事散文,要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如《灯》写作者寒夜不眠之苦和暗夜寻路之难有微言大义.,3,抒情散文1.把握感情.2.借助画面.3.抓中心句.4.表现手法.5.感悟理解.6.激发想象.抒情的语言手段通常有:①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
②利用情语指点、感染景语。
○3移情、拟人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或生活小事的描写抒发真情.常用以情点景法,如《荷塘月色》《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样写”月光如水”,前者因有”受用……荷香月色”的点染而表乐景,后者因有”悲愤”的点染而表哀景.4哲理散文1整体感知.2分析材料.3.表现手法.4.品味语言.5.理趣情趣2.一般说理文中的道理是理性化的,使人折服;而说理性散文中的道理是情感化的,能使读者的心灵发生感应,受到震撼。
“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
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再如辽宁卷《杨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
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
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
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理解“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一句的含义,就需要抓住“底片”“冲洗”二词,“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进而理解到是“瓦”真实的记录了“我”的童年,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4、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此类散文无不用到许多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甚多。
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答题失误疗救】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见全体,漏洞百出。
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瞩”、“瞻前顾后”。
高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高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写景抒情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阅读写景抒情散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散文文体灵活多样,学生常常面临理解难度与兴趣引发的两个问题。
因此,在高中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式。
在引入散文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选择与之相关的散文,提高学生对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根据学生的地理背景,选择以山水之景为主题的散文,或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选择以爱情、友情或亲情等为主题的散文。
通过与学生的共情,使他们更容易从散文中获得共鸣和情感体验,进而激发他们对散文的兴趣。
其次,注重教学前导,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与写作技巧。
写景抒情散文常常采用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象征等。
在教学前导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与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首先注意散文的语言特点,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然后再进行整体的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解读一篇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何为描写效果服务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散文中的相关表达,并思考其作用与意义。
第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
散文阅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意境与艺术。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思维和问题意识。
例如,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家为何选择了这样的描写手法?散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考训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分析散文的内涵和写作意图,提升其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散文阅读教学的形式。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共3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1《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受诗歌的束缚,更富有自由性,多样性。
散文可以描写生活中的点滴,也常常抒发作家内心的情感。
《写景抒情散文》是一本以散文为主题的教材,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写作者感性的表达和对自然、人生的诗意描摹。
二、教学目标1.学习教材中的散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2.理解散文中隐含的情感,体会作家的感情抒发和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加深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4.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散文中的感情色彩,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散文中的情感。
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听音乐和赏诗,加强感性的体验,提高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3.写作法:通过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五、课堂设计1.引入:教师播放一首悠美的音乐,并朗读一首关于自然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教学主体:(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分析教材中的散文,体会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3)讨论教材中的经典词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和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的文学灵感和创意。
3.总结:教师概括教材的主旨和教学要点,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笔试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作业评价:通过作文和课堂笔记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散文阅读教学设计重难点一. 引言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作者对生活、情感、人生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散文作为文学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散文阅读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教师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重难点。
二. 散文阅读的重难点1. 词汇与句子散文中常常使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这对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掌握能力提出了挑战。
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汇,不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2. 文字的形象化表达由于散文的特点是富有想象力和感情色彩,作者经常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观点。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并能够将文字转化为形象、感知和感情。
3. 阅读策略阅读散文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这包括理解上下文、推理作者意图、分析文本结构等。
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散文的主旨,掌握阅读策略对于整体理解散文至关重要。
三. 教学设计为了解决散文阅读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词汇与句子(1)预习课文: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份课前阅读材料,包括生词解释和例句。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了解到一些生词和句子结构,为之后的阅读做好准备。
(2)词汇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词汇卡片等形式进行词汇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词汇。
(3)语法讲解:教师在散文阅读中适当加入一些句子结构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句子。
2. 文字的形象化表达(1)情感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感受。
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情感写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感知。
(2)形象化描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形象化描写丰富的散文作品,鼓励学生通过画画、写作、表演等方式将文字中描绘的形象形成视觉化。
3. 阅读策略(1)策略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和讲解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提问和总结。
散文阅读中的难点有哪些?
散文阅读中的难点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语言难度:散文的语言通常比较高级,富有表现力,有时会有一些难懂的词汇和
句型。
2.思维难度:散文的作者往往思维深刻,文章内容复杂,有时会有一些抽象的观点
和概念。
3.细节难度:散文的作者通常喜欢使用生动的细节来描述事物,有时会有很多细微
的细节,需要读者仔细理解。
4.语言风格难度:散文的语言风格通常比较独特,有时会有一些不常见的用词和表
达方式。
5.时间线难度:散文的时间线常常不按照常规来排列,有时会有一些跳跃或折回,
需要读者把握整个故事的时间顺序。
6.结构难度:散文的结构常常不是传统的段落结构,有时会有一些分叉或循环的结
构,需要读者把握故事的整体框架。
7.主题难度:散文的主题常常是抽象的,不是很明确,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
8.写作手法难度:散文的作者通常使用多种写作手法,如议论、比喻、排比等,需
要读者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9.对比难度:散文常常会有对比的手法,比如黑白对比、现在对比过去、自然对比
人为等,需要读者注意这种对比关系。
10.情感难度:散文的情感常常是很深刻的,有时会有一些难以言表的感受,需要读
者自己去感受和体会。
突破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的难点
一、理清一种思路
散文内容丰厚繁杂,结构灵活多变,主旨隐藏于文字之间,但是有一条基本的创作思路,即文章前一部分为揭示主旨作铺垫,后一部分则卒章显志。
表现在写景状物类散文上,思路大致归结为:主要的景物和人、事—其他的景物和人、事—揭示主旨。
二、悟出三个意图
1.景、物本身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散文的主旨。
2.其他景、物描写主要是起到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引出主要对象,做铺垫等作用。
3.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
三、把握一个线索
通过景物描写,找写景、抒情上的某种相似点。
这个相似点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景物,还可以是感情,可以是时间,甚至可能只是一句话。
总之,关键在是否有这样一个相似点存在,而这个相似点或相同点就是线索。
通过把握线索能体察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四、整合两种句子
抒情句、议论句
五、记住两个关系
1.文章整体因果关系:作者选择什么材料、技巧,怎样布局谋篇,都是服务于主旨的。
景物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外观。
作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赋予景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
或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为最后抒发感情作铺垫。
因此,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就触摸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
2.段落之间关系:并列、层进、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前后呼应、总起下文、总结上文
在通过“五步法”之后,由景到情,再由情到景,一步一步总结感悟出写景散文的主旨: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景物的情感态度(赞美、否定、感慨等),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思索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