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9
现代文阅读之写景抒情散文阅读(高三必修教案设计)写景抒情散文是散文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核心问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阅读写景抒情类散文时,一定要从作者在文章中抒情的角度入手。
亦如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才是我们理解诗歌的核心一样。
只有抓住这个核心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和诗歌阅读方法有相通的地方。
本文就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的一般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便同学们在阅读这类散文时找到最简捷的方法。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先阅读以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进行分析一日的春光冰心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
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
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
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
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
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
”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
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共3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1《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受诗歌的束缚,更富有自由性,多样性。
散文可以描写生活中的点滴,也常常抒发作家内心的情感。
《写景抒情散文》是一本以散文为主题的教材,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写作者感性的表达和对自然、人生的诗意描摹。
二、教学目标1.学习教材中的散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2.理解散文中隐含的情感,体会作家的感情抒发和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加深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4.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散文中的感情色彩,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散文中的情感。
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听音乐和赏诗,加强感性的体验,提高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3.写作法:通过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五、课堂设计1.引入:教师播放一首悠美的音乐,并朗读一首关于自然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教学主体:(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分析教材中的散文,体会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3)讨论教材中的经典词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和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的文学灵感和创意。
3.总结:教师概括教材的主旨和教学要点,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笔试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作业评价:通过作文和课堂笔记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写景散文讲义一、散文的文体特征1.散文的种类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四类。
这四类散文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四种散文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答题时能做到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2.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3.散文的线索为了做到“形散神聚”,在选择上散文特别注重材料和中心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
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线索。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答:【参考答案】4.D【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D.“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说法错误,没有运用想象,文中并不是在行走中描写太湖的,而是静态描述太湖的资源和各时段的风光。
;且第⑤段是从不同角度写太湖的,不是移步换景。
5.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
②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
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
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内涵和作用。
“太湖碎锦”运用了比喻,“锦”原意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比喻花样繁多而美好的东西,也指色彩鲜明华丽。
联系全文内容可知,题目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碎”则凸显了作者对太湖景观的描写特点,从局部着眼。
题目的作用主要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的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
6.(示例一)赞同。
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
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
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一、概念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二、要素1、景、物:景物的特点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3、意:文章的主旨三、常见的写法: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引用、设问、反问3、表现手法:象征、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正衬、反衬)、渲染、对比、铺垫(伏笔)、欲扬先抑等4、谋篇布局:线索、过渡、照应等四、阅读鉴赏的步骤1 读前抓信息,初步感知内容(1)标节数(2)研标题、作者、时代背景(3)抓首尾段2 通读全文,分析形象(景、物)的特征(1)找准形象: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2)抓住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蕴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达木看山马卡丹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
这些年随俗从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
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
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
“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
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
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
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
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
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
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让人觉得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
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
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14.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
(6分)15.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4分)16.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1)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2)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7.本文在描写柴达木山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6分)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
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
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
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
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
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
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
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
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
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
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
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
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
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
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D.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4分)3.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4分)(2)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一19题。
巩乃斯的马周涛(1)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象征落后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
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
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
那些人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2)自古好马生塞北。
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我喜欢看一个马的家族在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
它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也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
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马和顽皮的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3)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竞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
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被不可收拾的潮水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4)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呜、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