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几种
- 格式:ppt
- 大小:643.50 KB
- 文档页数:20
刑法分则第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仅四条罪)一、间谍罪(故意犯罪)1、三种行为: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任务、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
2、“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又实施“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叛逃后又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任务的,成立叛逃罪与间谍罪,数罪并罚。
二、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1、“为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对与窃取、刺探、收买行为,属于主观要素;相对与非法提供行为,属于客观要素。
2、(共犯要求)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组织、机构或者个人。
甲认识到,成立本罪,乙如果没有认识到,属于事实认识错误,只构成故意(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或者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注意: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渎职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三、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1、主体:境内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2、资助不是帮助3、资助表现为:提供经费、场所、物资的行为,如超出资助范围,如又参加具体犯罪的,以共犯论处。
四、叛逃罪1.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求在履行公务期间,如探亲后不回来的,不成立。
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要求在履行公务期间,只要求叛逃境外或境外叛逃行为之一即可。
从重处罚。
第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放火罪、失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放火罪:放火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否则成立其他犯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注意:1、以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实施杀人,同时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放火等犯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如果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直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2、以放火等方式实施伤害他人、过失导致死亡或者毁坏财物,同时危害公共安全的,只认定为放火等犯罪。
因为放火等犯罪的行为内容完全包含伤害和毁坏财物的内容。
如果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直接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或者故意毁坏财物罪。
司考刑法考点精讲:故意犯罪的形态司考刑法考点精讲:故意犯罪的形态。
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故意犯罪的形态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司考刑法考点精讲:被害人承诺司考刑法考点精讲:紧急避险司考刑法考点精讲:事实认识错误司考刑法考点精讲:特殊主体故意犯罪的形态包括既遂、未遂、预备、中止四种形态。
由于后三种情况是相对于第一种情况既遂而言的,因而我们首先看看既遂。
一、既遂:(一)概念与标准:是否符合某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1.不是以目的是否达到为标准:目的没有达到也可能构成既遂,如危险犯、行为犯。
2.也不是以行为是否实施完毕为标准:行为实施完毕也可能只是未遂,如结果犯。
例如,盗窃银行偷的只是练功券,构成未遂;杀人只要人没死就是未遂。
2009年5月28日,四川内江威远某镇19岁小护士晓媛在一家服装店里试衣服,却被商店老板罗伟绑架强奸,并将她“勒死”后掩埋又复活。
绑架罪既遂,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未遂。
(二)既遂的形态:结果犯: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
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侵犯财产罪一般都是结果犯。
危险犯:只要足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就认为既遂的犯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的故意犯罪通常都是危险犯。
行为犯:只要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就认为既遂的犯罪。
例如,就强奸罪而言,成年人要求插入,不要求发泄了性欲,未成年接触即可;伪证罪陈述完毕就构成既遂;诬告陷害罪捏造并告发完毕就构成既遂;偷越国(边)境罪越过国(边)境即可(即使对方将其送回来了)。
(06年)D.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
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
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
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未遂)罪(错)注意多环节犯罪:包括多个环节,只要一个环节构成完成就认为构成既遂的犯罪。
目录刑法笔记:故意犯罪形态刑法重点知识详解——犯罪中止刑法笔记:故意犯罪形态一、故意犯罪形态存在的范围实际上指故意犯罪的结果,分为完成(既遂)和未遂(预备、未遂、中止)。
过失和间接故意没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只有直接故意有犯罪形态。
二、犯罪形态之间的关系预备行为不在刑法中有直接具体的规定,为了实行行为创造条件和便利的行为。
盗枪杀人,对于盗窃枪支而言是实行行为,对于杀人而言是预备行为,若杀人以盗窃枪支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若杀人行为还未开始,只能定一个高度行为,盗窃枪支罪,以既遂论处,想杀人作为盗枪的动机来考虑,不需要再定故意杀人罪。
三、既遂既遂是犯罪的标准形态,即分则处罚所设定的标准的处罚程度的状况,预备、中止、未遂为特殊形态。
如入室盗窃,小件物品藏在身上,即使当场拿住,也算既遂,大件物品则要在户外才算既遂,扒窃中,一般扒在手中抓着的就算既遂,控制区域比较严格的,如工厂,出入查得很紧,一般要在大门外才算既遂,若出入松,则出了厂房则可以。
既遂的标准1、结果犯:某些犯罪结果发生是既遂:如杀人,实行终了未必是既遂;故意杀人出现被害人的死亡才既遂;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盗窃罪、扰乱社会秩序罪2、危险犯:不要求结果发生,只要求有结果发生的危险是既遂:如刑法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一层是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基本形态,只要有危险就既遂,另一层是10年以上死刑以下的标准形态,要求有危害结果发生。
危险可以经过科学测量实验主观印证的东西。
如在火车铁轨上放石头,若及时清除,则是3年以上10年以下,不能算未遂。
若是小树枝,则不算犯罪,因为没有危险。
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等也是危险犯。
3、行为犯:既没有结果也没有危险标志,只能看行为的结果-行为犯。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故意犯罪的形态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故意犯罪的形态故意犯罪的形态是事业单位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法律试题,令不少考生苦不堪言,不知道如何去选择,去作答。
本文就故意犯罪的形态加以讲解,希望对考生的今后答题有所帮助。
所谓故意犯罪的形态就是指犯罪所处哪个阶段,哪个状态。
答案中经常出现的选项就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
要掌握故意犯罪的这四种形态,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每个形态的含义。
犯罪预备就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就是指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没有成功;犯罪中止就是指主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既遂就是指最初的犯罪目的实现了。
仅仅了解每个形态的概念是不足以把题目选对的,下面就交给大家做题的技巧。
判断一个犯罪究竟处于何种犯罪形态,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去判断。
第一步,先看这个犯罪是否既遂,如果判断出犯罪已经既遂,就可以直接选既遂了。
因为一个犯罪只能有一个犯罪形态,如果犯罪已经既遂,就不可能出现别的形态。
第二步,如果犯罪没有既遂,我们需要判断犯罪的人是主动放弃犯罪的还是被动放弃犯罪的,如果是自己主动放弃犯罪的就直接选择犯罪中止。
第三步,如果犯罪的人是被动放弃犯罪的,那我们需要思考到底是犯罪的预备阶段还是未遂阶段。
如何判断呢?主要看这个犯罪是否已经着手,所以判断一个犯罪的着手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每个案件的着手点都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何为着手点呢,就是对当事人产生实质危险的时间点就是着手点。
比如用枪杀人,扣动扳机的时间点就是着手点。
用刀砍人,拿刀挥向对方的时间点即为着手点。
想用炸药炸死别人,引燃炸药的时间点就是着手点。
入室盗窃,开门的时间点就是着手点。
下面看一个案例,分析一下在此案例中的犯罪形态。
•第十一章未完成罪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与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
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完成形态,即既遂;二是未完成形态,包括预备、未遂和中止。
未完成形态只对直接故意犯罪有意义。
犯罪既遂(一)犯罪既遂的概念犯罪既遂,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二)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类型:1.结果犯:不仅要有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
2.行为犯: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犯罪的既遂以行为完成标志。
这种行为要有一个实行过程,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
3.危险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4.举动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
犯罪预备(一)概念与特征1.概念:刑法第22条第一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2.特征(1)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指犯罪人在犯意支配之下已经开始为犯罪的实行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主观上有为犯罪实行行为做准备的目的—客观上有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别⏹犯意表示: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前将自己的犯罪意图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示出来。
(2)尚未着手实行犯罪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3)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停下来。
三、表现形式:1.准备工具,指准备为实行犯罪使用的各种物品,制造,寻求,加工.2.制造条件,指为实行犯罪制造机会或创造条件①调查;②排障;③诱骗;跟踪;④前往;守候;⑤勾引;⑥计划.四、犯罪预备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2条第二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未遂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刑法第23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第十一章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第十一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单项选择题1.赵某欲毒杀萧某,萧某中毒后,腹痛难忍,赵某见状,顿生悔意,急将解药给萧某服下,并将其送往医院,但萧某因抢救无效仍然死亡,赵某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2.张某从邻居男孩小伟手中骗得房门钥匙一把,即作了模压并仿制,后还了钥匙。
一日张某拿着仿制的钥匙去小伟家企图开门行窃,因钥匙仿制不准,未能得逞,准备回家加工后继续作案,此时被人抓获。
张某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3.某日,甲用自制的万能钥匙前往乙家行窃,正当其开锁时,突闻一阵脚步由远而近走来,甲慌忙抽出钥匙,逃离现场。
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过程中的中止4.李某因私仇蓄意杀害杨某。
一天,李某在杨某回家途中向其开枪射击,但未击中。
这时,李某尚有子弹3颗,却怕罪行败露,遂停止开枪射击。
李某的行为是()A、犯罪未遂B、犯罪中止C、一般违法行为D、意外事件5.某甲与某乙有仇,意图杀害某乙。
某日,某甲携带杀人凶器,前往某乙的住处,意欲杀某乙。
途中,某甲忽然肚子疼痛难忍,只得返回家中,躺下休息。
某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未遂B、犯罪中止C、犯罪预备D、不构成犯罪6.某甲系A市二中学生,15岁,一日因故与其母发生争吵,遂心生恶念,持刀杀其母,其母受伤尚未死亡,某甲急忙将其母送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
某甲的行为属于()A、意外事件B、故意杀人未遂C、故意杀人既遂D、犯罪中止7.某甲投毒杀妻,将毒食给其妻吃下,后见其妻中毒疼痛难忍,出于怜悯而自动将其妻送往医院抢救,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结果发生。
某甲的行为属于()。
A、预备阶段中的中止B、实行阶段中的中止C、行为实行终了而结果尚未发生之前的中止D、犯罪未遂8.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是()。
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B、对于中止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则可以从轻或者减处轻罚C、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犯罪未遂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D、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未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9.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