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62.25 KB
- 文档页数:8
茯苓的现代研究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 Poria cocos (Schw.)Wolf 的干燥菌核。
味甘、淡,性平。
入心、脾、肺经。
功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恶心呕吐、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主要含β-茯苓聚糖(β-Pachy man),约占干重的93%,和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牧酸(Tumulosic acid)、三萜羧酸(Triterpene carboxylic acid)、齿孔酸(Eburi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
亦含脂肪酸,如辛酸(Caprylic acid)、十一酸(Undecano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酸(Dodecenoic acid)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
此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Adenine)、组胺酸(Histidine)、胆碱(Choline)、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药理作用:1. 利尿作用有报告指出,茯苓水制浸膏及醇浸液给家兔、大鼠、小鼠等灌胃后,几乎不显示利尿作用,在输尿管瘘犬慢性实验静脉注射煎剂时,也无利尿作用。
但也有报告认为,用清醒家兔慢性实验证明茯苓确有利尿作用,以灰分对照证明,其利尿不是由于钾盐,而是钾盐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
茯苓的热水提取物及水溶性多糖组分对正常家兔作用不显著,若茯苓配伍以生姜、甘草则从投药后1小时尿量平稳增加,其后作用持续。
临床将茯苓与白术、生姜等配伍用于慢性肾炎等症状者,投药1小时后尿量有相当程度的增加。
提示在利水作用方面,复方比单味药能产生持续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原理尚未阐明。
有人用茯苓灰分与25%茯苓醇浸液进行对照,结果后者显示利尿效果,而前者则无作用,说明茯苓含有特殊的利尿成分。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茯苓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化学成分。
2. 掌握茯苓的鉴别方法,提高对中药材的鉴别能力。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茯苓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茯苓的形态特征、测定茯苓多糖含量和鉴别茯苓的化学成分,对茯苓进行鉴别。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茯苓、干燥茯苓、茯苓样品(市售)2. 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加热器、离心机等四、实验方法1. 茯苓的形态特征观察(1)将新鲜茯苓和干燥茯苓分别切成薄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
(2)观察茯苓的菌丝结构、菌核结构、子实体结构等特征。
2. 茯苓多糖含量的测定(1)准确称取茯苓样品1.0g,加入10ml 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30分钟。
(2)离心分离,取上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620nm处测定吸光度。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茯苓多糖含量。
3. 茯苓化学成分的鉴别(1)取茯苓样品1.0g,加入5ml 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30分钟。
(2)离心分离,取上清液,加入少量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3)加入三氯化铁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茯苓的形态特征通过观察,新鲜茯苓和干燥茯苓的组织结构相似,菌丝细长,菌核呈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粗糙,具有明显凹凸不平的瘤状突起。
2. 茯苓多糖含量的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茯苓样品中的多糖含量为2.5%。
3. 茯苓化学成分的鉴别加入硫酸后,茯苓样品溶液呈现棕色,加入三氯化铁试剂后,溶液呈现蓝紫色。
六、结论1. 本实验通过对茯苓的形态特征、多糖含量和化学成分的鉴别,验证了实验样品为茯苓。
2. 茯苓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易于识别。
3. 茯苓多糖含量和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为茯苓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作者:熊杰林芳灿王克勤苏玮傅杰 XIONG-Jie LIN Fang-Can WANG Ke-Qin SU Wei FU Jie 作者单位:熊杰,林芳灿,XIONG-Jie,LIN Fang-Can(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武汉,430070) 王克勤,苏玮,傅杰,WANG Ke-Qin,SU Wei,FU Jie(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武汉,430071;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430074)
刊名:菌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YCOSYSTEMA 年,卷(期):2006 25(3) 分类号:Q94 关键词:荧光染色原生质体性模式次级同宗结合锁状联合。
茯苓栽培技术(一)概述别名云苓、松茯苓。
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菌核,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
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
性味甘、淡平。
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
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
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
各国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
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
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
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
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6~7个月。
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12~14个月。
(三)生长特性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
温度以10~35℃为宜。
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
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
切忌碱性土壤。
(四)栽培技术1.备料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
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段木备料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
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蔡丹凤1**,陈美元1,郭仲杰1,王雪英1,林佩瑛2,林海芳2,林杰3(1.福建省农科院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福建福州350014;2.福建省长汀县南山英海食用菌研究所,福建长汀366302;3.福建省食用菌学会,福建福州350014)摘要:通过对茯苓菌株在不同碳源、氮源、pH 、温度、含水量等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试的8种碳源、6种氮源中,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4℃~30℃,最适温度为28℃;培养基的适宜初始pH 为3~6,最适pH 为3;培养基的适宜含水量为55%~60%,最适含水量为55%。
关键词: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6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10(2009)01-0023-04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Ryv.&Gilbn 又名云苓、松苓等,在分类学上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
茯苓一身是宝,前人总结茯苓功效云:“茯苓之性,其性和平,既能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脾虚湿盛,是为必用”。
茯苓作为中国传统的六十大中药之一已广为人知,但与其药用和保健功能开发相比,针对茯苓栽培生产的研究甚少,故其栽培生产工艺的革新势在必行。
我站从1990开始进行茯苓无需断根种苓技术的研究,经多年的努力选育出无需断根栽培的茯苓“川杰1号”菌株,已得到全国各地广大苓农的认可,试验通过对其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旨在为茯苓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茯苓“川杰1号”出自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
1.2供试培养基1.2.1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 培养基)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琼脂20g ,水1000mL ,pH 自然。
1.2.2完全培养基(CYM 培养基)蔗糖200g 、蛋白胨4g 、KH 2PO 43g 、MgSO 41.5g 、琼脂20g ,水1000mL ,pH 自然。
茯苓植物学特性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又名云苓、茯灵、松薯、松苓。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
主产于云南、广西、福建、安徽及河南、湖北等省区。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真菌,由菌丝组成不规则块状菌核,表面呈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黑褐色。
菌核大小木等,直径10—30厘米或更长。
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可能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淡红色,粉粒状。
新鲜时质软,干后坚硬。
子实体平伏产生于菌核表面,形如蜂窝,高3—8厘米,初白色,老后淡棕色,管口多角形。
袍子近圆柱形,有一歪尖,壁表平滑,透明无色。
二、生长习性
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从海拔50米到2800米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米,分布较多。
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度、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厘米。
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收死树的营养而生存。
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
茯苓为好气性镇菌,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
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
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
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
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以25%—30%时为最好。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茯苓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茯苓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茯苓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一、茯苓概述茯苓概述:茯苓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学名Poriacocos,隶属于担子菌门蘑菇纲茯苓属。
茯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药用文化,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茯苓菌丝体白色,有横隔,多核,生长温度范围为2535℃。
茯苓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菌丝生长期、原基形成期、子实体形成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茯苓菌丝对土壤、水分、养分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在人工栽培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精细调控,以保证茯苓的高效生长。
茯苓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益胃、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里的神仙草”。
茯苓的主要药用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随着人们对茯苓药用价值的认识加深,茯苓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茯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中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为了满足市场对茯苓的需求,提高茯苓产量和质量,研究茯苓的高效栽培技术和实践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茯苓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药用真菌,其生物学特性和药用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茯苓的高效栽培技术和实践指南,有望为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茯苓高效栽培技术茯苓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土壤选择与改良、菌种选择与培育、栽培基质选择与处理、播种时间与播种方法、温湿度控制、光照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时间与方法以及加工工艺流程。
菌物学报25(3):446~453, 2006Mycosystema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熊杰1林芳灿1* 王克勤2, 3 苏玮2, 3 傅杰2, 3(1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 武汉430070;2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430071;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武汉430074)摘 要: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
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关键词:荧光染色, 原生质体, 性模式, 次级同宗结合, 锁状联合中图分类号:Q93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72(2006)03-0446-0453Studies on basic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Wolfiporia cocosXIONG-Jie1 LIN Fang-Can1* WANG Ke-Qin2, 3 SU Wei2, 3 FU Jie2, 3(1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Myc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2Beijing Tongrentang Pharmacy Hubei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 Ltd, Wuhan 430071; 3Hubei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74)ABSTRACT: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pti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mycelia, fruit bodies and spores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observed. The mycelia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confirmed as polykaryotic septate mycelia without clamp connection. The majority of spores were dikaryotic, and the ratio of dikaryotic spores, monokaryotic spores and nuclear-free spores was 87.2%, 4.7% and 8.1% respectively. In the mating test, protoplasts from the same strain or different strains grew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 all matings of spores from the same strain generated antagonism lines, among them, the minority of matings formed flabelliform region in the junction and the antagonism line disappeared in a short time. All matings of spores between different strains generated barr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two nuclei in the spores of Wolfporia cocos are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mentary, a single spore could germinate and develop into an individual. Wolfiporia cocos is likely to be a secondary homothallism fungus.KEY WORDS:Fluorescence staining, Protoplast, Secondary homothallism, Clamp connection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ein.) Ryvarden & Gilb.是一种高等担子菌,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赵继鼎,1998),一般腐生或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编号:03C26214200397)*通讯作者:林芳灿E-mail: linfangcan@收原稿日期:2006-01-12,收修改稿日期:2006-04-043期熊杰等: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447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和马尾松根部,其地下形成的菌核是一种传统中药,在中药炮制中配伍率极高,具有利尿渗湿、镇定安神、降低血糖之功效(杨天星和张学莉,2004),医药食品行业和日常生产实践中所称茯苓均指其菌核。
据报道,茯苓菌丝体与菌核中提取的茯苓多糖和异多糖具有促进细胞分裂、补体激活、抗诱变、抗肿瘤、增强免疫性等生物活性(丁琼等,2000)。
此外,茯苓菌核还是一种食用价值颇高的营养滋补品,日本人认为常食用茯苓能够长寿、安神(刘忠义和曾虹燕,2002)。
茯苓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南各省,世界范围内,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新西兰等国也有分布。
据记载,我国人工栽培茯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喻宗源,1991)。
近年来茯苓人工栽培技术的相关报道很多,茯苓的药理药效研究也相对深入,但系统研究茯苓生物学特性的报道国内外却很少见。
目前对茯苓最基本的遗传特性,人们尚所知甚少且争议颇多。
单毅生和王鸣岐(1987),李益健和王克勤(1995)在他们的著述中提出茯苓是具有锁状联合的异宗结合真菌。
富永保人(1991)认为茯苓是不产生锁状联合的异宗结合真菌。
李霜等(2002)根据茯苓的菌丝体是无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体,且有约18%的单孢菌株可以结实的试验结果初步认定茯苓为同宗结合菌。
由于对茯苓的交配系统缺乏了解,茯苓育种至今仍停留在从野生或驯化菌株中进行选择的水平。
为了使茯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发扬光大,深入开展以交配系统和性特征为核心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尽快提高茯苓基础研究和良种选育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 供试菌株:11个供试菌株来源如下表(表1),其中1~3号菌株受赠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4~10号菌株邮购于各省,11号菌株系笔者从2004年11月份采自湖北省英山县石镇北京同仁堂茯苓GAP示范基地的鲜菌核中组织分离纯化得来。
表1供试茯苓菌株Table 1 Strains of Wolfiporia cocos used in this study编号No. 原菌号Original Code试验中所用菌号Code in the Experiment来源省份Origin1234567891011 ACCC50876ACCC50864ACCC50478神苓1号云苓1号同仁堂1号876864478SL1YL1GZ1SC1HLJGD1TRTYS1北京Beijing北京Beijing北京Beijing陕西Shaanxi安徽Anhui贵州Guizhou四川Sichuan黑龙江Heilongjiang广东Guangdong安徽Anhui湖北Hubei1.1.2 供试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完全培养基(CM)、马铃薯葡萄糖448 菌物学报 25卷蛋白胨琼脂培养基(PDPA)(杨新美,1995)、液体培养基、再生培养基(潘迎捷,1989)。
1.1.3 染色液:石炭酸品红染色液、50µg/ml 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液、1µg/ml DAPI荧光染色液、5µg/ml Fluorescent Brightener 28荧光染色液(罗信昌和陈大年,1988)。
1.1.4 主要药品:溶壁酶(广东微生物所)。
1.1.5 主要仪器:OLYMPUS V ANOX万能显微镜。
1.2方法1.2.1菌丝生长速度的测量: 划线测量菌丝平均生长速度。
1.2.2 插片显微观察:爬片法制片后显微观察(罗信昌,1988)。
1.2.3 荧光染色显微观察:单荧光染色和双重荧光染色显微观察。
1.2.4原生质体制备技术:分别参考香菇(张树庭和林芳灿,1997)和茯苓(朱泉娣等,1995)等原生质体制备技术相关文献。
1.2.5 单孢分离:悬挂法收集担孢子,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单孢。
1.2.6配对:单孢菌株间,原生质体单个分离株间,单孢菌株和原生质体单个分离株间配对观察(林芳灿和张树庭,1995)。
2结果2.1茯苓菌丝体、菌核、子实体、担孢子及原生质体的形态2.1.1菌丝体:28℃条件下茯苓菌丝体在培养皿中生长迅速,在PDA培养基上接种0.5cm 见方的小块,5~6d菌丝就可长满Φ9cm培养皿。
菌丝洁白,粗壮浓密,气生菌丝旺盛,甚至能够占满整个培养皿空间,在试管中气生菌丝还有向试管口生长的趋势。
测定11个不同菌株28℃条件下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结果显示,不同的菌株生长速度差异较大,菌丝最为洁白粗壮,气生菌丝最为旺盛的876号菌株生长速度最快,为1.78cm/d;菌丝最为稀疏,气生菌丝不旺盛的478菌株生长速度最慢,为0.72cm/d。
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品红染色观察,茯苓菌丝同其他担子菌菌丝相比粗壮,分枝少,无锁状联合(图І,A)。
菌丝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直径为3~6µm,细胞壁较薄,可见细胞质,两条平行的菌丝间常常有长短不一的横向连接菌丝形成菌丝连桥,该种菌丝占大多数;另一类菌丝直径为5~8µm,细胞壁厚,纤维化程度高,不可见细胞质,未见两条菌丝间有菌丝连桥。
荧光显微镜下茯苓菌丝体为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核数目不定,一般为6~30个,同一细胞中往往表现为两个核较为靠近(图Ⅱ,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