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致病菌知识点总结致病菌是一类能够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并引起感染。
了解致病菌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致病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常见的疾病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微生物类群。
一、致病菌的分类致病菌按照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四大类。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弯曲状等不同形状,生活方式也多样。
许多细菌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结核菌引起肺结核、沙门氏菌引起肠道感染等。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病毒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等部位,引起的疾病包括白癜风、念珠菌病等。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复杂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宿主体内或外引起疾病。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疟疾、血吸虫病、疥疮等。
二、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菌具有一系列特定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病原性、传播性和致病机制。
1. 病原性:病原性是指致病菌引起疾病的能力。
一般来说,病原菌的病原性取决于其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和扩散能力,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内毒素等病原因子。
2. 适应性:适应性是指致病菌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许多致病菌对环境的要求较低,能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存活。
3. 抗药性:抗药性是指致病菌对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的耐药能力。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很多致病菌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
4. 毒力:毒力是指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内毒素等对宿主组织的损害能力。
许多感染性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致病菌的毒力有关。
5. 传播性:传播性是指致病菌在不同宿主间传播的能力。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等。
细菌和霉菌是两类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在菌落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1. 菌落外观:
- 细菌菌落通常呈圆形、点状、线状等形态,直径较小,一般在微米级别,肉眼一般无法看到。
- 霉菌菌落通常呈丝状、片状、粉状或球状,直径较大,一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
2. 生长方式:
- 细菌以单细胞方式繁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快速繁殖成群体。
- 霉菌以复杂的多细胞结构形式存在,由菌丝组成,通过分枝和延伸生长。
3. 细胞结构:
- 细菌细胞结构相对简单,通常包含细胞膜、细胞壁和胞质等基本部分。
- 霉菌细胞结构复杂,包含菌丝、菌核和孢子等多种形态。
4. 营养需求:
- 细菌对营养需求相对较少,可以利用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 霉菌对营养需求相对较多,通常需要复杂的有机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5. 前述差异引起的影响:
- 细菌通常具有较高的抗生素抵抗力,并且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在人体和环境中广泛传播。
-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以生产多种酶和代谢产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但是一些霉菌也会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和霉菌是非常庞大和多样化的类群,不同种类和属下的菌落特征和差异会存在一定的变异。
此外,在实验室中,鉴别细菌和霉菌通常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和其他生物学实验手段进行判别。
细菌生长的基本特点细菌生长的基本特点包括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易受环境影响、繁殖能力强等。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其生长特点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一般情况下,细菌的繁殖周期较短,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形成细菌群落。
这种迅速的生长速度,也是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生长。
一些细菌甚至可以在极端条件下生存,比如高温、高压、低温等。
这种适应性使得细菌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来,成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
然而,细菌的生长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因素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
比如,细菌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条件下生长得更快,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则会受到抑制。
此外,一些抗生素和消毒剂也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这也是人类利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的原理。
细菌的繁殖能力也是其生长的基本特点之一。
细菌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即一个细菌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菌细胞。
这种繁殖方式使得细菌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数量,形成庞大的细菌群落。
这也是为什么细菌在感染人类和其他生物时往往会迅速扩散的原因。
细菌的生长特点在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学上,了解细菌的生长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
在生物工程领域,利用细菌的生长特点可以生产各种有用的化合物,比如药物、酶等。
因此,深入研究细菌的生长特点对于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菌的生长特点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细菌生长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细菌生长特点的研究中,为人类健康和生活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述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变异及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细菌是极其多样的微生物,它们在微生物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对整个生态系
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变异表示它们可以根据外界不同变化因素而
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变异是细菌保持其他特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解释细菌的生
物学性状变异以及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一、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变异
1、基因突变:这是细菌变异的一种基础原因,它产生了一些新基因,这些新基因
将影响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这是由于自然压力造成的,它会改变细菌的染色体组成,
从而改变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3、应用物质:病毒、抗生素和杀臭剂等外来物质能够改变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比
如细菌可以被杀菌剂击垮,而抗生素可以选择性地杀死重要噬菌体,最终导致细菌
变异。
二、细菌变异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1、防范疾病:由于细菌变异可以使它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它们也可以抵制
新的疾病,从而防治以前不存在的新疾病。
2、保护人类:细菌变异可以让它们更加有效地对抗细菌性疾病,这对于保护人类
免受病原体威胁是非常重要的。
3、改进医疗质量:细菌的变异还可以改善临床实践,因为有针对性的治疗会比抵
抗力弱的治疗效果更好,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治疗质量。
总之,伴随着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变异,现代医学也在发展,细菌的变异也在保护人们的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细菌的变异,以使人们和环境更加安全健康。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病原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会引起人体或动植物的疾病。
它们具有一些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了解这些信息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菌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
细菌通常是单细胞生物,它们的形态和大小各异。
有些细菌可以自由移动,而有些则不行。
细菌繁殖快速,并可以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可以直接损害宿主细胞并引起疾病。
相比之下,病毒相对较小,在显微镜下只能看到它们的形态。
病毒只能通过感染细胞来进行繁殖,它们不能自己生长。
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会受到病毒的控制,继而扩散到周围细胞,引起病症。
真菌和原生动物也有些共同点。
它们都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会导致各种疾病。
真菌和原生动物可以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体内。
它们不像病毒和细菌那样繁殖快速,但它们同样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症状。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病原菌可以通过可能的传播途径进入人体或动植物体内,从而导致疾病。
空气传播:某些细菌和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它们可以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例如,肺结核、流感和麻疹等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水生传播:一些病原菌可以通过饮用被病原污染的水源而进入人体,从而引起疾病。
例如,霍乱和痢疾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
食物传播:食物可以是很多种病原菌的携带者。
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就可以通过食物传播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病原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
例如,接触到患有传染病的动物或患病人体表分泌物等,就可能感染病菌,从而引起疾病。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等多种形式。
综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化,了解这些信息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管理和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可以降低人们感染疾病的风险。
同时,科学的病原菌研究和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疾病,并最终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
⼤肠埃希⽒菌概述及其⽣物学特性!⼤肠埃希⽒菌概述及其⽣物学特性!⼀、背景及概述⼤肠埃希⽒菌通称为⼤肠杆菌,存在于⼈类和动物肠道中。
从对肠道作⽤来看,可分为致病性与⾮致病性两⼤类。
⾮致病性⼤肠杆菌是⼈类肠道中兼性厌氧正常菌群的优势菌种,⼀般情况下对⼈体⽆害,并可在肠道内合成维⽣素B和维⽣素K,产⽣的⼤肠菌素能抑制痢疾杆菌等病原菌的⽣长,对⼈体有利。
但在机体抵抗⼒下降或侵⼊肠道外组织或器官时,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
致病性⼤肠杆菌可致肠道感染,⼜称致腹泻⼤肠杆菌或肠道毒⼒⼤肠杆菌,依据致病机制、临床症状、流⾏病学特点和⾎清型分为肠致病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肠杆菌(EIEC)、肠出⾎性⼤肠杆菌(EHEC)和肠聚集粘附性⼤肠杆菌(EA.AggEC)等5类。
每类菌株限于⼀定⾎清型,其毒⼒由质粒编码,产⽣肠毒素或细胞毒素,对肠粘膜的作⽤具有特征性,可致腹泻、出⾎性肠炎等疾病。
⼆、⽣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为⾰兰⽒染⾊阴性,两端钝圆、中等⼤⼩的杆菌,⽆芽胞,有周鞭⽑,能运动。
有菌⽑。
2.培养特性本菌⽣命⼒较强,在46仍可⽣长。
营养要求不⾼。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长,形成薄菌膜,管底有粘性沉淀物,培养物具有粪臭。
在⾎液琼脂平板上,某些菌株可出现溶⾎环。
在鉴别培养基上,⼤肠埃希⽒菌与肠道致病菌的菌落易于区别。
如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呈紫⿊⾊,具有⾦属光泽的菌落。
⽽肠道致病菌由于不分解乳糖,均呈⽆⾊的菌落。
3,⽣化反应⼤肠埃希⽒菌⽣化反应活跃。
分解乳糖的意义更⼤,可与肠道致病菌区别。
能迅速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露醇等多种糖类,产酸产⽓。
产⽣靛基质,甲基红试验阳性,不产⽣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硫化氢。
V—P试验阴性、氧化酶试验阴性。
不能利⽤柠檬酸盐,对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有脱羧作⽤.在粘液酸中不产酸,能利⽤醋酸钠作为碳的唯⼀来源。
4.抵抗⼒⼤肠埃希⽒菌在⾃然界⽣存能⼒较强,在⼟壤、⽔中可存活数⽉。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
掌握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对鉴别细菌,研究致病性,诊断疾病和防治原则等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一细菌的大小细菌体积微小,一般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一千倍左右才能观察到。
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
细菌种类不同,大小差异很大,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或在同一生长环境的不同生长繁殖阶段,其大小也有差别。
二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及螺旋状,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一)球菌(coccus)球菌单个菌细胞基本上呈球状。
按细菌生长繁殖时的分裂平面及分裂后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球菌分为:1.双球菌:细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两个菌细胞成双排列,如肺炎链球菌。
2.链球菌:细菌由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葡萄球菌: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聚集在一起似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4.四联球菌:细菌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四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5.八叠球菌:细菌在上下、前后和左右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八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二)杆菌(bacillus)杆菌呈杆状,多数为直杆状,也有稍弯的。
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差异很大。
大杆菌如炭疽杆菌长3~10μm,中等的如大肠杆菌长2~3μm,小的如流感杆菌长0.7~1.5μm。
菌体粗短呈卵园形的称为球杆菌;菌体末端膨大成棒状,称棒状杆菌;菌体常呈分枝生长趋势,称为分枝杆菌,大多数杆菌是单个、分散排列的,但有少数杆菌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称为链杆菌。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螺形菌菌细胞呈弯曲或旋转状,可分为两类:1.弧菌:菌细胞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2.螺菌:菌细胞有多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
弯曲呈“S”或海鸥形者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四个部分组成。
某些细菌除具有其基本结构外,还有荚膜、鞕毛、菌毛、芽胞等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一)细胞壁(cell wall)细胞壁位于细菌的最外层,是一层质地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
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
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还有其特殊组成成分。
1.肽聚糖(peptidoglycan)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是肽聚糖,又称粘肽。
它是原核生物细胞所特有的物质,不同种类的细菌,其组成与连接的方式亦有差别。
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图11-3,a),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图11-3,b)。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成的聚糖链。
每种细菌细胞壁的聚糖骨架均相同,但四肽侧链的组成和联结方式随菌种不同而异。
如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的四肽侧链的氨基酸依次序排列为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和D-丙氨酸;四肽侧链连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再由五个甘氨酸组成的五肽交联桥,将相邻的四肽侧链一侧的第三位赖氨酸与另一侧的第四位丙氨酸交联起来,从而构成机械强度十分坚韧的三维立体结构,再聚合成多层框架。
如大肠杆菌(革兰阴性菌)的四肽侧链的氨基酸依秩序排列为L-丙氨酸、D-谷氨酸、二氨基庚二酸(DAP)和D-丙氨酸;第三位的二氨基庚二酸与相邻四肽侧链末端的D-丙氨酸直接连接,因为没有五肽交联桥,所以只形成单层平面网络的二维结构。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组成细胞壁较厚(20~80nm)。
肽聚糖约有15~50层,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
其余成分是磷壁酸,磷壁酸按结合部位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所特有,它是重要的表面抗原。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组成细胞壁较薄(10~15nm),肽聚糖仅1~2层,不含磷壁酸,在肽聚糖层之外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的外膜,约占细胞壁干重的80%(图11-5)。
最外层的脂多糖是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它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不同,导致两类细菌的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从而在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方面也不相同。
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能抑制革兰阳性菌肽聚糖的五肽交联桥,万古霉素和杆菌肽可抑制四肽侧链的连结,磷霉素和环丝氨酸能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溶菌酶可水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而发挥杀菌作用。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有外膜保护,故青霉素和溶菌酶对其作用甚微。
人体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青霉素类对人体无毒性。
(二)细胞膜(cell membrane)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真核细胞膜基本相同,是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单位膜,但不含胆固醇。
它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细胞质,是质地柔韧致密而富有弹性的一层半透膜。
其功能主要是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亦是细菌渗透屏障和赖以生存的重要结构之一。
(三)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质是细胞膜所包裹的溶胶状物质,其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和脂类,也含有少量的糖和无机盐。
细胞质中RNA含量很多,可达菌体固体成分的15%~20%,使菌体嗜碱性较强,易被碱性染料均匀着色。
细胞质是细菌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场所,含有多种酶系统,细菌蛋白质、酶、核酸的合成在其中进行。
细胞质是细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与医学有关的细胞质内亚结构主要有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等。
1.核蛋白体(ribosome) 核蛋白体又称核糖体,是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每个菌体内可达数万个。
其化学组成70%是RNA,30%为蛋白质。
其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链霉素或红霉素能分别与30S亚基或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2.质粒(plasmid)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于细胞质中,其化学成分是闭合环状的双股DNA分子,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着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自我复制,可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也能通过接合等方式在菌体间传递。
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耐药性R质粒,产生性菌毛的F质粒,使大肠埃希菌产生细菌素的Col质粒,产肠毒素的ST、LT质粒等。
质粒被广泛用作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载体,但质粒不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生存。
3.胞质颗粒细菌胞质中常含有多种颗粒,多为细菌贮备的营养物质,如多糖、脂类及多磷酸盐等。
有细菌胞质中含有由RNA和偏磷酸盐成分组成的胞质颗粒,经美蓝染色,着色较深呈深蓝色,与菌体其他部分不同,故名为异染颗粒,如白喉棒状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等。
(四)核质(nuclear material)细菌不具有成形的核,无核仁和核膜,其遗传物质称核质或拟核,主要成分是DNA。
细菌的核质具有细胞核的功能,决定细菌的生命活动,控制细菌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多种遗传性状。
二、特殊结构(一)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在细胞壁外形成一层界限较明显,质地均匀的粘液性物质,其厚度大于0.2μm称荚膜;小于0.2μm称微荚膜。
荚膜化学成分在多数菌为多糖,少数菌为多肽,一般随细菌种类、型别不同而异。
荚膜充当分子筛和粘附素的作用,并具有抗原性及抗吞噬功能。
细菌荚膜是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
现在研究发现某些细菌细胞壁外虽然没有明显的荚膜,但存在着与荚膜功能相似的粘层和S层。
(二)鞭毛(flagellum)弧菌、螺菌、许多杆菌及少数球菌的菌体上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鞭毛起始于细胞壁内侧的基础小体(又称基体或基粒),穿过细胞壁后成为钩状体,由此向外伸出丝状体。
G - 菌与G + 菌鞭毛的基础小体结构不同。
G - 菌的基础小体上有两对环,一对为L环和P环扣着细胞壁外膜,一对为S环和M环扣着细胞壁;G + 菌的基础小体只有S环和M环。
鞭毛的化学组成是单一蛋白亚单位,称为鞭毛素。
鞭毛素氨基酸组成与横纹肌动蛋白相似,与鞭毛的运动有关。
有鞭毛的细菌能在液体环境中自由游动,有利于其趋向营养物质而逃避有害物质。
鞭毛有抗原性,称为H抗原,肠道杆菌的鞭毛抗原在其菌群鉴定和分型有重要意义。
根据鞭毛在菌体上的位置和数量不同,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图11—7),并借此作为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
(三)菌毛(Pilus)许多G - 菌与少数G + 菌表面有细而短,多而直的蛋白性丝状体,称为菌毛。
它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图11-9),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称菌毛素。
菌毛依形态、分布和功能不同分为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类。
普通菌毛遍布菌体表面,具有普通菌毛的细菌,可吸附于粘膜上皮细胞受体上,构成细菌的一种侵袭力,若其菌毛消失,侵袭力也随之丧失。
性菌毛仅见于少数G - 菌,一个菌体只有1~4根,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它通过接合方式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
(四)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图11-9 ),称为芽胞。
细菌是否形成芽胞是由菌体内的芽胞基因和芽胞形成条件决定的。
不同芽胞菌形成芽胞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不同,是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
一个细菌繁殖体只能形成一个芽胞。
芽胞成熟后,菌体可崩解,芽胞可从菌体脱落、游离。
一般认为,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但不能繁殖。
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条件适宜时芽胞出芽,一个芽胞形成一个繁殖体,繁殖体大量繁殖而致病。
例如人体外伤形成深部创口,若被泥土中的破伤风梭菌芽胞污染,创面上的芽胞出芽成繁殖体,繁殖体在伤口内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使人致病。
芽胞的结构由外向内是芽胞外衣、芽胞壳、外膜、皮质、芽胞壁、内膜和芽胞的核心组成(图11-10)。
细菌芽胞可在自然界中存活几年甚至数十年,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繁殖体强,其原因是:①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结构对菌体起保护作用。
⑤芽胞含水量少( 约40% )。
⑥核心和皮质层含有大量的吡啶二羧酸,它与钙结合生成的盐能提高芽胞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芽胞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若医疗器械、敷料等被其污染,用一般消毒灭菌方法不易杀死,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
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