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年会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年会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年会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年会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年会

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会议简报(第号)

年月日

年月日下午: :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年会继续四个专题的第五组讨论。

第一分会场第五组由南京工业大学汪自成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大学法学院李建勇教授担任评议人。

第一位发言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斌峰教授,主题是哈贝马斯的民主法治国理论及其价值。他谈了三方面的观点。第一,从法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哈贝马斯期望通过民主法治国的理论来构建基本权利体系,这种权利体系是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出发、基于沟通理性互相承认并赋予的权利,因而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具有合法性与可接受性的特质,并有助于相互之间的沟通自由。第二,张教授从程序主义范式角度对其观点做出了梳理,以展示程序主义法范式,这种合法之法是如何生成的,从而进一步揭示程序主义法范式的本质特征与深远意义。第三,张教授认为民主法治国理论提出了民主的新类型,以沟通行动理论整合了民主与法治。张教授以哈贝马斯的理解展开,认为民主法治国应是一种实质主义和形式主义结合的程序主义法治国。“实质主义”是指要真正体现人权和人民主权,“形式主义”是指在法治国中是程序主义的权利,不能离开沟通预设的商谈权利的法律建构。哈贝马斯对法治国原则的考察,总结出的其实是一种循环,开端是社会广泛存在的自由平等的公民联合体,以互相赋予的基本权利体系为前提,通过非正式的公共领域商谈和建制化的议会商谈,形成政治意见和政治意志,将其规则化即产生合法之法,进而生成沟通权利。沟通权利以法律为中介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并使其不被滥用,从而切实保障公民的沟通自由,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第二位发言人是郑州大学法学院的王建国教授,主题是列宁法制统一思想及其实践价值。他主张拿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对当下的具体问题,回顾马克主义经典作家列宁在苏俄时期的法制统一思想和制度实践,从历史的争议中廓清列宁的法制统一思想,这对于如何有效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初级阶段法制统一和推进法治建设,无疑具有不可否定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王教授从四个方面借鉴了列宁苏俄时期的法律实践与法律思想。第一,制定根本大法,确立法制统一纲领。宪法通过确立苏俄国家的国体政体来维护新生政权的合法性,也是保护人民权利的基本纲领。第二,完善法律体系,奠定法制统一基础。从宪法到基本法律内部协调一致的苏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确立,彰显了列宁领导下令世界惊叹的立法成就,通过完善立法为苏维埃法制统一实施提供了制度性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从法理上为维护苏俄政权的执政合法性奠定了正当性基础。第三,严格执行法律,促进法制统一实施。王教授指出宪法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国家法制的统一确立了基本前提和明确纲领。苏维埃政权机关严格执行法律、促进苏俄法制统一实施的实例,对我国法治发展中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司法、

实现法制统一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第四,厉行法律监督,保障法制统一实施。法制统一实施不仅需要建立一个从完善立法和全民守法再到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法律运行机制,而且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监督制度,保障法制统一实施良性运转的实现。总而言之,在反思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诸多问题时,可以从苏俄寻求制度范本和理论支撑。

第三位发言人是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的陈辉老师。他首先提出了问题研究的背景,也就是区分中国法治与西方法治。自文革结束后,法治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话语还是作为一种法律话语,无论在中国学界还是在政界,一直是长盛不衰的议题。陈辉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中国法治的根基问题。他首先分析和论证自由主义中立化方案如何作为法治的根基及其价值,提出了有关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理论,第一张面孔追求普遍政权,一张面孔追求共存方案,两种自由主义方案作为法治的根基,分别形成了以中立化方案为基础的形式法治和以普遍政权方案为基础的实质法治理念。其次,他提出施M特对自由主义中立化方案现实可能性的否定,进而对一种奠基于中立化方案之上的法治的批判。陈辉老师主要从施M特的理论入手详细解读了施M特理论中有关法律政治学立场的问题,从而提出中国法治的根基在于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再次,他立足于施M特对自由主义中立化方案的批判反思法治的根基,提出了法治根基获得价值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中介的可能性问题。最后,他老师得出如下结论:当我们陷入法治内涵的争议时,当我们陷入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困境时,当我们挣扎于中国法治与西方法治的异同时,一切的问题根源实际上都在于法治的根基。自由主义中立化方案引发了法治内涵的争议,而中立化方案和普遍政权方案的争议则直接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论战。而所谓中国法治与西方法治的区别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何种东西作为法治根基的问题。

第四位发言人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的费小兵老师,主题涉及龙华民和莱布尼兹对“道”的误读。她对“道”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切入点是通过对照龙华民与莱布尼兹对“道”的不同理解,分析中西自然法背后的不同思维模式。龙华民理解“道”为物质,莱布尼兹理解“道”为造物神,基于此,费老师认为他们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哲人的思维模式与中国的直观思维模式本质不同。龙华民或莱布尼兹以西方人的理性思维逻辑对“道”进行定义,是用人的知性能力在“逻辑”地推理“本体”,而不是以中国的思维去直观地发现“本体”。她认为,道不是彼岸的上帝,不是二元对立的,逻辑与直观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道,都是道的展现。超越东西方、国界、民族、宗教之界限,才能完整探寻人类的自然法。

四位代表发言之后,会议进入评议阶段,李建勇老师指出参会代表们发言的共同特点,即都属于法律解释学的范畴,以及或多或少都运用了比较法研究或逻辑思维的方法。随后,李建勇老师对各个发言人分别进行分别评论。最后,在汪自成老师的组织下,会场的其他老师们也对发言人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二分会场第五组由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程乃胜教授担任主持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付池斌教授担任评议人。

第一位报告人是中央军委法制局张建田教授。他以“依法治军内涵的再认识”为题作了发言。张教授先是对论文的选题作了阐述,指出,十八大提出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施法、全民守法,也同时提出要加大依法治军的力度,推动军队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要求治党、治国、治军要有机统筹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依法治军在国家依法治国的框架下到底占到多大的作用,确实值得好好思考。张教授指出,依法治军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但现在在依法治军的法这个问题上,很多军队领导没有把宪法和法律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最后张教授指出,应该把依法治军放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位报告人是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姜涛教授。他的主题是“有关法治社会的理论逻辑

与建设路径”。姜教授指出,当今社会,从高层到学界关注的核心论题无外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的概念厘定与关系问题,现有知识体系认为,法治国家主要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法治社会主要是对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提升、提高政府在执政党中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法治社会研究刚刚起步,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因而极具讨论价值。姜教授认为,法治社会是对早些年所提到的社会建设的升级版,为此,他对法治社会做了一个定位,一是法治社会是社会层面的法治建设;二是对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他认为基于这两个定位的认识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理念的问题;二是体系的问题;三是秩序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姜教授在其文章里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法治社会的理论逻辑,主要从理念、体系的根基分析以及秩序出发讨论了三个范畴:一是权利和权力的定位,二是强制与自治以及共治的问题,三是从社会阶级划分的角度。第二部分是从体系和秩序以及理念的交叉层面对法治社会的建设路径做了简要阐述,他主张完整的法治社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层面应形成良法体系,二是心理层面应加强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三是秩序层面应形成共治秩序。姜教授认为,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漫长而遥远,现今中国的紧迫任务是加强良法体系建设、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强化民众的法律信仰,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同步、一体化建设。

第三位发言的是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法学系的龚波副教授,其论文题目是“人体器官移植的法律规制以及模式选择”。龚老师主要阐述了两方面内容,首先是题目的由来,第二是文章主要内容。龚老师提及,自己在读博期间就曾关注过器官移植法的问题。并产生浓厚兴趣,最终成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龚老师指出,虽然人体器官移植这个问题很小,但是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器官移植的一个问题就是器官供应的短缺,这是一系列社会、法律问题的源泉。目前器官来源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尊重提供者的意愿,另一种是违背提供者的意愿。在尊重提供者这个方面,我国和西方大部分国家是提倡无偿捐献的。在现实中,大家都是希望别人去捐献,但涉及到自身时,大多数人持保守态度。这也就导致了器官捐献量的减少。还有地下买卖和中介,当然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第二种就是违背提供者意愿的,比如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带,主要来源就是死刑犯,但是现在不允许了。有鉴于此,龚老师提议,第一是建立国家意义上的有偿捐献制度。第二是对受移植的器官进行确权,保证其合法权利。第三是阶梯式的国家制度,对捐献行为、交易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社会价值进行研究。

发言结束,会议进入评议阶段。付池斌教授对各位发言人的报告做了精辟的总结,首先,对张建田教授的阐述,付教授指出,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背景下,我们应该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法治军队的建设,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对于姜涛教授的报告,付教授指出,姜教授对法治社会的阐述是非常符合时代需要的,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对于龚波副教授的报告,付教授指出,龚教授的法治理论的落脚点是人体器官移植的法律规范化问题,这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为本”的人权保障理念。在自由发言阶段,与会代表分别就三位发言人的议题各抒己见。

第三分会场第五组由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魏宏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扬州大学法学院蔡宝刚教授担任评议人。

第一位报告人是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林喆教授。她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在中国的特点”为题作了发言。林教授首先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对全社会整治和管理的现代化过程或现代化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法社会治理念和原则的建立,包含:合宪意识、道德自律、人民主权、公民自治、政治民主、权力受限、司法独立。林教授认为现代西方的法治理论及其实践建立在市民社会的理论及其实践,由此形成了现代西方法治社会的基本特

点。中国的法治之路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西方,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特点:如宪法至上、原则主导、司法独立、公民自治等等。

第二位报告人是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王勇副教授。他以“当代国家治理模式中的宪法实践及其不足”为题进行了发言。王老师以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及其基本困境为背景,以当代中国的宪法实践与宪法学话语为主要分析对象展开论述,所讨论的事晚近以来,在国家治理逻辑下,围绕宪法所表现出的理论和实践困境。王老师强调他的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在此前的国家治理逻辑中,确立司法公信力和法律权威的工作仍令人不满意。

第三位报告人是盐城师范学院韩业斌老师。他以“法治中国与法治地方的互动:机理、原因、路径与意义”为题进行了发言。韩老师认为,加强法治中国与法治地方的互动,是当前中国法治建设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法治中国与法治地方互动的机理为: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互补,演进型法治与建构型法治的结合。加强法治中国与法治地方互动的原因在于摆脱地方法治盲目无序的发展状态,防止法治的地方割据、法治碎片化。法治中国与法治地方互动的具体路径为:法治中国对法治地方进行宏观设计与指导,法治地方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经验与样板。韩业斌老师指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要构建法治中国与法治地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防止两者的背离。最后,韩老师提出了构建法治中国与法治地方良性互动的三方面意义:首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纵向上一体推进。其次,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两者相互依赖,协调发展。最后,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法治的宏观与微观共同建设。

接下来会议进入自由讨论阶段,与会代表围绕“法治现代化”和“区域法治”展开激烈讨论。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于沛霖教授、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尚绪芝教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贡太雷老师、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司马俊莲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于庆生老师、安庆师范学院徐钝老师就以下几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如何明确;中国法治建设的实现模式应当如何推进。第二,在依法治国语境下谈“法治”和“治理”的关系,“法治”是否仅为一种实现依法治国的工具;法治的政治理论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在法治中国的概念下谈地方法治是否会导致法律的指标化运行从而使法律被行政所取代。第四,国家的理性重建要以尊重宪法为前提,在宪法体制下构建法治,最核心的问题最基础的关注焦点应集中于那些方面。第五,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道德体系中存在着由低层向高层的层级划分,如果存在则其区分标准又当如何界定。对此,报告人分别作了积极回应。评议人蔡宝刚教授分别就三位报告人的发言作了详细地评述。

第四分会场第五组由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庞正教授担任主持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李道军教授担任评议人。

首先发言的是安徽理工大学的莫良元教授,他以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职业伦理的谦抑面相为题发表了论述。他认为,在司法大背景下,司法伦理是既微观又宏观的问题,概括来说,司法的谦抑面相是司法职业伦理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面相。莫教授首先就谦抑面相的实践基点,对转型社会司法与立法的良性互动进行了梳理,并追问司法在遵守法治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随后,他进一步指出谦抑面相的常态逻辑是转型社会司法场域的开放性和规制性的衡平。最终,莫教授从三方面论证谦抑面相的智识依赖,也就是转型社会司法职业共同体的主体自觉:一是来源于其程序理性规范的主体实践能力,二是来源于其职业责任伦理恪守的主体实践样态,三是来源于其社会场域逻辑的主体实践效应,而建构司法效果的评估机制则是其主要信仰渊源。

第二位发言人是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刘国华教授,主题是法官员额制度研究。首先,她对法官员额制度的概念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解决我国法院在审级功能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法官队伍结构;提高法官的职业保障。然后,她论证了建

中国法理学的产生及学术基础与前期发展

中国法理学的产生及学术基础与前期发展 中国法理学始于何时?是在怎样的学术基础上萌生的?其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前期发展才逶迤至今?对于法学界,甚至对于法理学界都未必完全了解,几乎所有的中国法理学著作都没有作出有关的论述。;然而它们又是中国法理学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而基本的问题。值此世纪之交,尤其有必要对其进行学术清理。我以为,肇始于本世纪初的中国法理学,以自己对中国传统的法律理论和法律思想,与外来法律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法理学的认知作为学术基础,并经历了本世纪前50年的前期发展,而后与四大法域相适应分别相对独立地发展到现在。本文仅就其产生、产生的学术基础及其;产生后的前期发展作一些初步论述,以抛引玉之砖。 一、二十世纪前中国有传统的法律理论和法律思想而无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学学科,中国法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三个层面。 中国在二十世纪前,没有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学学科。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即有法理学,这只是一种知识的学科归属观念或比喻性说法。梁启超就是认为中国古代即有法理学的重要学者,他最先使用“法理”一词,著有《中国法理学发达史》;,对中国古代的法理学进行了考辨。胡适也是主张中国古代就有法理学的重要学者之一。“胡适是近代首先用西方的法理学(法的哲学)范畴来梳理先秦法家学说的人,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本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认为中国

古代没有什么法家学说,‘只有法理学’,‘法治的学说’,它的鼎盛发达期在‘西历前三世纪’即战国中后期。”;其实,这种中国古代就有法理学的结论,是用中国古代法理学思想比附西方法理学的结果。至多只是一种后世学者对有关知识进行归属划分的说法,或比喻性的说法而已。通观中国古代法学论著,并无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学著作。法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应当有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这种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从未得以建立。具有学科意义的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学的出现,至少应当是近现代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出现以后的事情。 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法理学,这应当被认为是符合中国法学发展的历史实际的。法理学起源于西方近代,据此观之,中国古代无法理学之说乃顺理成章。“法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法学发展到近代的产物。正是适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和法学本身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在法学的发展中,就逐渐出现了研究法律现象的共同性问题的法的一般理论,17、18世纪在西欧出现了分析法学派的‘法理学’”。;法理学才由此而发展起来。 准确地说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法理学,但有可以归之于后来称为法理学学科的法律理论和法律思想。“法理学作为从总体上观察法律现象的法律思想,一般说是与法学同时产生的。如中国古代法学对法的概念、作用的论断和罗马法学中关于自然法理论的论证都是法理学产生的萌芽形态。”;“作为一个法学学科的法理学的出现,那是19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言教研室简介 一、语言学科情况 河北师范大学语言教研室历史悠久,一度为知名学者的汇集之地。著名语言学家赵荫棠、齐佩瑢先生曾于本专业执教,朱星、孙崇义等老一辈语言学学者长期工作于此,为教研室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其中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是河北省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与人才引进,学术优势更为突出,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语言认知研究、汉语方言学与音韵学研究等方向在学界都具有一定影响。目前,本学科共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分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学府,年龄主要分布于35~50岁之间,形成了一个职称、年龄、学历与学缘结构都非常合理的学术梯队。近年来,本学科共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其中90余篇发表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语文研究》、《古汉语研究》、《辞书研究》、《文献》、《文史》等全国性学术刊物上。承担各级科研课题34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国家语委、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2项。获国家与省部级奖励16项,其中国家辞书奖一等奖1项,国家图书奖1项,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项,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设有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汉语文字学与训诂学、汉语音韵学与方言学、语言认知研究四个主要方向,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稳定、鲜明的特色。 1.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是本学科特色鲜明的强势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苏宝荣教授。本方向的研究特色是:认真总结、发掘我国传统词汇研究的成果,充分吸收、借鉴国外语义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注重对汉语词义的民族特征与内部构成进行科学的阐释,并着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文辞书的编纂。在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提出系统的新见解,为汉语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了借鉴。学术带头人苏宝荣教授现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语言学会会长、河北省语言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长期被上海辞书出版社《辞书研究》杂志聘为特约作者,多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聘为国家辞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已出版词汇学与辞书学专著9部,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发表在全国性重要学术刊物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语委“十五”规划项目1项及省级课题多项。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之一——专著《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情况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情况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学科及师资评介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属于司法部重点研究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极度影响力的博士生导师有何秉松教授、曲新久教授、阮齐林教授、王平教授、薛瑞麟教授、王牧教授、乐国安教授、张凌教授等等。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研究点主要包括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 (一)中国刑法学方向 1、中国刑法学属于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何秉松教授的带领下,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刑事法律研究中心承担了大量全国瞩目的科研工作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 2、全国知名的中国刑法学方向硕士生导师的简介: (1)何秉松教授,博士生导师,可以同高铭暄教授、王作富教授、马克昌教授并驾齐驱的中国刑法理论学的著名学者,他的学术和实践地位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政法大学很多全国知名的教授都“师出松门”,何秉松教授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的精神领袖和鲜明旗帜。 (2)曲新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曲新久教授无论在司法实践领域还是学术领域都是具有深刻影响地位的,学术成就显著。 (3)阮齐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会副会长,著名司法考试辅导专家,相信没有不认识阮齐林教授的吧。 (4)王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作为学术界蒸蒸日上的学者,最具有学术前途的教授。 (5)薛瑞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刑法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深邃的思维和深刻的中国刑法学理论基础。 (6)田宏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最具有学术实力的年轻学者,思维敏捷并且具有突破性,受到本科生强烈欢迎。 (7)于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年轻实力派学者。

法理学历史

一、中国法理学历史鸟瞰 在古代中国,早在西周时期,便有人论述过法的问题。周公姬旦就主张“明德慎刑”,反对族刑连坐、滥杀无辜,要求注意区分犯罪的故意与过失、偶犯与累犯,还提倡先教后罚、以教代罚。这些刑法思想,体现出周公的刑事法理观念。 到了诸子蜂起、百家异说的春秋战国时代,萌发了中国法思想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时的各家各派,诸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对于法的问题都曾议论纷纷。 儒家主张实行礼治、德治和人治。认为“为国以礼”,要以维护等级差别的行为规范――礼,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最主要的工具;认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依靠“德行教化”来实行统治;认为“为政在人”,要求由圣君贤哲来实行统治。 墨家主张用法来“壹同天下之义”。他们提出“尚同”说,认为在法产生之前,人们各有各的是非标准,即所谓人各有“义”,大家意见分歧而不可避免地发生争斗,后来选出天下贤人确立为天子,“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这样就终于实现了“壹同天下之义”,就终于有了法。还提倡“兼爱”说,劝说互爱互利,主张“赏贤罚暴”、“不党父兄”不偏富贵,反对亲亲原则。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法则就是办事的根本原则,由此而主张“无为而治”、一切顺乎自然,反对制定各种礼法制度 特别是以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为代表的法家,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反对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思想,主张运用法来治国安邦。法家是个被史学家视为建法立制、富国强兵、著书定律、以法治国的学派。 法家从分析人的本性出发来阐述他们的法治学说。法家认为,人是生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的。“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万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人的这种本性使得人们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互相争夺。对统治者来说,只有抑制这种争夺,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要抑制争夺,就要“定分”,使人们都在“分内”活动。而要“定分”、“止争”,就必须实行法治,以具有特殊强制力的法律制度作为“定分”、“止争”的标准。另一方面,人的生而好利恶害的本性,也使得统治者只能用注重赏罚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义恩爱、说服教化、精神文明之类的手段来进行统治。因为,行赏,才可以刺激好利的人们自愿按统治者的要求去做;惩罚,才可以迫使恶害的人们不得不按、不敢不按统治者的要求去做。韩非说:“严家无悍孥,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

“整理国故运动”衰歇原因探究(一)

“整理国故运动”衰歇原因探究(一) 作为一场旨在推动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学术文化运动,“整理国故运动”曾经在20-30年代的民国知识界风行一时,然而时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它却终告衰歇。究其缘由,无疑是受到其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说来,这大致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自身缺陷的内在制约 “整理国故运动”的衰歇原因,首先在于它受到了自身固有缺陷的内在制约,尤其是因为它始终拘泥于考据之学,从而不仅无法适应现代史学思潮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无法满足当时人们日益增长的思想需求,这在胡适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正如余英时所指出,“胡适学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中国的考证学”。1]确实,胡适终其一生的学术研究都不脱考据色彩,甚至还可谓带有某种“考据癖”。譬如,1928年4月,他在游历庐山后,写了一篇《庐山游记》。在这篇游记中,他逐一考证了江西纸牌与徽州牌的不同、三叠泉发现之时间、开先寺的来历、归宗寺的传说等一系列问题。或许是自己也觉得其中的考据色彩过于浓重,他不得不在文末附注说:“我作《庐山游记》,不觉写了许多考据,归宗寺后的一个塔竟费了我几千字的考据!这自然是性情的偏向,很难遏止。……我们有历史考据癖的人到了这些地方,看见了许多捏造的古迹,心里实在忍不住。……我为什么要做这种细碎的考据呢?也不过‘心濆涌,笔手扰’,忍耐不住而已。”2]

由此可见,因为受到性情与思维惯性的牵引,胡适已形成了某种根深蒂固乃至难以自拔的“考据癖”,而这无疑大大限制了他“整理国故”的视野与成就。 其一,由于研究方法不脱考据,这势必造成他对一些不适于考证的问题无法加以深入的研究。梁漱溟便曾经批评胡适说:“他对佛教找不见门径,对佛教的禅宗就更无法动笔,只能做一些考证;他想从佛法上研究,但著名的六祖慧能不识字,在寺里砍柴、舂米,是个卖力气的人,禅宗不立语言文字,胡先生对此就无办法。”3]冯友兰也客观评价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对于资料的真伪,文字的考证,占了很大的篇幅,而对于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则讲得不够透,不够细。”4]其二,因为仅仅局限于考据学本身,而未能吸收社会科学的其它方法,胡适的考据成就其实也十分有限。唐德刚就曾直言指出:“用这些精密的方法,他可以发前人所未发,把古书里的‘言’字、‘汝’字……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如果碰到……与制度史、社会史有关的字,他那套‘方法’便不够用了。……学者如罔顾社会科学的法则,而专门去倒训诂学、校勘学的字纸篓,那就所见有限了。”5] 其三,由于陷入了个别史实的琐碎考证,胡适往往忽视了对通史的研究。他自己即曾说:他在二战之后暂留美国,“本意是想把我的中国思想史写成,但写到一个时期,往往被一些小问题牵引去做点小考证,这些小考证往往比写通史有趣味得多,于是我就往往入魔了。把写通史的工作忘在脑后,用全力去做考证”。6]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法理学试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法理学试题 2016: 名词解释(8选6):1法治;2人权;3法律效力;4行政法规;5法律责任;6法律事实;7法的实施;8法的价值 简答题(6选4):1法理学的研究对象;2法律的一般特征;3法律汇编和法典编纂的不同;4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不同;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论述题(2选1):1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2论述法治中国与改革开放。 2012: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任选6题) 1法律规范;2法律权利;3法律行为;4法律责任;5形式主义;6司法解释;7依法执政;8法理学 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任选4题) 1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2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的关系 3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4司法与行政的区别 5儒家关于法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40分,任选一题) 1结合现实论述道德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2011 一、名词解释(八选六) 法法制天赋人权宪政义务法律关系司法独立二、简答题(五选四) 1法的基本特征 2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区别 3法律与道德关系 4人权与公民权的联系 三、论述题(三选一) 1新中国六十年来法制建设,试述法治的目的及意义 2试述司法机关在法治社会中的基本职能 3试述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关系 2010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公法 2. 法系 3. 司法解释 4. 法律渊源5.人权 6. 法律方法7. 司法权8. 法律实施 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任选4题) 1. 法律对人权的保护形式 2. 法律的全球化特征 3.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4. 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法理学(整理)

在一个民主国家,宪法是法律最重要的渊源 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禁止拒绝裁判原则——在民事审判中,法官不能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拒绝裁判 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异同: 1)调整对象:普通法的调整对象是全方位,而衡平法只涉及普通法不能调整的私法领域2)渊源不同,普通法的渊源以习惯法为主,衡平法以罗马法为主 3)程序不同,普通法的程序复杂,衡平法的程序简单 4)救济方法,普通法的救济只有损害赔偿,而衡平法的救济方法多样 法的一般分类: 1)以法的创制和适用范围为标准:国内法和国际法 2)以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以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根本法和普通法 4)以法的适用范围:实体法和程序法 经济特区的法规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的,可以单列为法的渊源 法规规制的三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在适用个案时,法律规制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存在 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授权或者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非规范性法律条文中,法律规制的三个部分可以省略,但规范性法律条文,假定部分和法律后果可以省略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全国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制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般认为划分部门法的主要依据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部门法是由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规范是部门法的基本构成单位。 立法体系不仅包括现行法,也包括已经废止或自行失效的 当代中国的法律部门有: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程序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军事法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其中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

关于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起点问题的思考方法

关于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起点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起点/社会危害性/刑罚目的 内容提要: 科学、理性的理论体系应当是一种体系性、逻辑性思考的结果。在体系性思考中,思考和选择一个恰当的体系起点,是理论体系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以社会危害性为起点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符合中国法治的发展要求和刑法学体系发展的需要,而以刑罚目的为起点的刑法学体系强调刑法的理性运作和规X性特征,其基本逻辑关系表现为:通过证明刑罚目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来证明刑罚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通过证明刑罚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来证明规定犯罪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在这个逻辑结构中,刑罚目的的选择是刑法学体系的核心。 中国刑法理论界应当对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进行认真的反思。对理论体系进行反思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因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合理性和成熟性,表明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该领域内思维模式的合理性和成熟性。在合理的理论体系下进行思考的结果,将为刑法在实践中的适用提供理性的指导,并为下一次刑事法改革提供理性的思想成果。笔者认为,对刑法学理论体系起点问题的思考,对于推动这项理论研究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刑法学理论的体系性与体系的起点 一般认为,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1](P.228 )。因此,体系性思考就是指对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进行整体性思考的过程。刑法科学作为一种关于如何运用刑罚与犯罪作斗争的知识体系,不仅在内容上应当真实反映特定对象和领域里的客观规律,而且在形式上又必须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知识。“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 [2](P.35)体系性是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刑法学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似乎也没有例外的道理,“因为,只有将体系中的知识系统化,才能保证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统一的学说,否则,

中国政法刑法学考研-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政法刑法学考研-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考研参考书目中国政法刑法学考研-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考研参考书目 专业介绍 刑法学以世界各国刑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罚、刑事责任及其罪刑关系的科学。中国政法刑法学考研,它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部门法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作为研究刑法的科学,是随着刑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刑律十分发达,当时律学主体部分就是研究刑律的学问,也就是现在的刑法学。例如,中国春秋时期就有所谓“刑名之学”。 但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近代才出现的。一般认为,1764年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论犯罪和刑罚》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刑法学的正式诞生。此后,经费尔巴哈、龙勃罗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断努力,先后出现了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包括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创立和发展了刑法理论体系。 刑法学是法学专业二级学科之一,在整个法学学科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刑法学学科主要以社会中存在的犯罪现象为基础,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探讨治理犯罪的对策,寻找减少犯罪的方法、措施,为国家治理犯罪问题献计献策。该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外刑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等。 (1)总体来说,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立法机关、中国政法刑法学考研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特别是在高中等学校从事法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2)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考取相应的证件从而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础,主要相关证件有以下几种: 法律职业资格证(通过司法考试获得) 律师执业资格证(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实习完毕,向司法部申请) 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有专门的考试,一经合格既有执业资格) (1)刑法学专业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新形势下更需要有刑法学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新世纪中国加入国际人权两公约、中政刑法学考研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等新形势、新情况下中国刑法的改革与发展对策;

研究生班法理学作业答案

法理学第一、二、三专题 1、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见课本第十八页 2、法理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 答:我国法理学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的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 法的基本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三个核心概念:法学、法律与法制。贯穿于法理学 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关于法律是什么?二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法律? 3、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法学的体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我们可以划分为六个层次:理 论法学,法律史学,国内部门法学、比较法学与外国法学、国际法学、法学边缘 学科。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总是列于体系之首,它对其他各个层次的法学学科都起着宏观的理论上的指导的作用,是整个法学的方法论。法理学的地位可用一句话概括:法理学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是法学的法学。 具体来说,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是: 1、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3、法理学与理论法学中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 4、法理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参考课本第27-33页) 答:一般来说,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分为两个基本的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其他方法的运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功能,第二个层次是研究的具体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在法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当中,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占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思路,也是关于如何运用具体方法的一种根本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根本方法。 法理学的学习方法有: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等也是法学研究中用到的方法。 二是法学的独有方法或法学特有的专门的研究方法。法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来说,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两类,即价值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价值分析方法。法作为调整社会生活的规范体系,它的存在本身并不是目的,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摘要: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清代学术训诂成就乾嘉学派段玉裁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一个高峰,清代是一个高峰。两汉学者的训诂著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语言变化的加剧和古文经的传布有极大的关系。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语言学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古音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学者受语言学、语法学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日墨守古训,拘牵文字形体,和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慌,摧残人才。许多人才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代禁书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实在不知道统治者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都在被毁名单之列。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加之乾隆时代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学的基础,这对训诂学的发展实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到乾嘉时代“汉学”大为昌盛,为经书、子书作注解的人很多。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因此语言文字之学盛极一时。《说文》、《尔雅》成为人所必读之书。研究《说文》、《尔雅》的重要著作都多至数十种,或刊正文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训诂之学有了极大的成就。著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中国刑法学第一人高铭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5671515.html, 中国刑法学第一人高铭暄 作者:吴志菲 来源:《中华儿女》2008年第06期 他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亲历、见证了中国刑法立法发展的轨迹。 他,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一个个重要刑事法规的问世、修改与咨询与他有关,新中国的首位刑法学博士与首位国际刑法学博士的培养倾注有他的心血。 面对两鬓染霜的高铭暄,不仅感受到他饱经风霜的厚重人生,更感受到他思想的深邃与高尚的人格,他献身法学事业、潜心耕耘探索的精神让人心动。 从“练笔”到刑法典33稿的起草与修改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5个组织法通过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负责组建起草班子。经与中国人民大学联系,法律系领导就把高铭暄派到刑法起草班子工作,包括草拟条文、收集资料等。 据高铭暄讲,共和国建立初期,惩治犯罪主要依靠政策,但也有少数几个单行刑事法规,如《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等。高铭暄说,我国刑法的起草准备工作,早在1950年就由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开始,并写出了两个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初稿)》。“当时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改革土地制度、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等运。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立法工作上,所以这两部稿子也就只停留在法制委员会范围内作为两份书面材料保存下来,它们始终没有提上立法程序,更没有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因此,这段刑法典起草工作我们只能叫它‘练笔’。” 从1954年10月到1956年11月,经过2年的努力,刑法第1稿被写了出来。 不久,党的“八大”召开,这次会议的决议明确指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在“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刑法起草工作加紧进行,到1957年6月28 日,起草班子已经拿出了第22稿,这个稿子经中央书记处审查修改,又经过一届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审议,并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给全体代表征求意见。这次会议曾作出决议,授权人大常委会根据人大代表和其他方面所提的意见,将第22稿进行修改后,公布试行。

中国法理学的产生及学术基础和前期发展

中国法理学的产生及学术基础和前期发展 中国法理学始于何时?是在怎样的学术基础上萌生的?其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前期发展才逶迤至今?对于法学界,甚至对于法理学界都未必完全了解,几乎所有的中国法理学着作都没有作出有关的论述。然而它们又是中国法理学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而基本的问题。值此世纪之交,尤其有必要对其进行学术清理。我以为,肇始于本世纪初的中国法理学,以自己对中国传统的法律理论和法律思想,与外来法律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法理学的认知作为学术基础,并经历了本世纪前50年的前期发展,而后与四大法域相适应分别相对独立地发展到现在。本文仅就其产生、产生的学术基础及其产生后的前期发展作一些初步论述,以抛引玉之砖。 一、二十世纪前中国有传统的法律理论和法律思想而无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学学科,中国法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三个层面。 中国在二十世纪前,没有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学学科。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即有法理学,这只是一种知识的学科归属观念或比喻性说法。梁启超就是认为中国古代即有法理学的重要学者,他最先使用“法理”一词,着有《中国法理学发达史》 ,对中国古代的法理学进行了考辨。胡适也是主张中国古代就有法理学的重要学者之一。“胡适是近代首先用西方的法理学(法的哲学)范畴来梳理先秦法家学说的人,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本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什么法家学说,‘只有法理学’,‘法治的学说’,它的鼎盛发达期在‘西历前三世纪’即战国中后期。” 其实,这种中国古代就有法理学的结论,是用中国古代法理学思想比附西方法理学的结果。至多只是一种后世学者对有关知识进行归属划分的说法,或比喻性的说法而已。通观中国古代法学论着,并无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学着作。法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应当有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这种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从未得以建立。具有学科意义的近现代意义的法理学的出现,至少应当是近现代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出现以后的事情。 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法理学,这应当被认为是符合中国法学发展的历史实际的。法理学起源于西方近代,据此观之,中国古代无法理学之说乃顺理成章。“法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法学发展到近代的产物。正是适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和法学本身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在法学的发展中,就逐渐出现了研究法律现象的共同性问题的法的一般理论,17、18世纪在西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舒国滢《法理学》要点

法理学第一章要点: 1.按照古老的知识分类,法学是一门实践知识或实践学问。 2.中国古代的律学和西方的法学形成的历史条件有所不同。 3.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质。 4.法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法律制度问题,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问题,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如何相互对应问题。 5.法学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6.在学者的著作中,“法理学”与“法哲学”有时作区分,但也经常互换使用。 7.法理学的体系是开放的,应当从研究范围及功能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个体系。 8.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学习法理学对于法科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法理学第二章要点: 1.应该从法的自身的角度去确定何为法的内容、何为法的形式。由于法的内在矛盾和各种条件的影响,法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可能呈现出复杂性。 2.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和要素,是贯穿于法的各个领域、环节、法律部门和整个法的运动过程的法律现象。在理解权利时,应看到它与权力的区别。 3.权利和义务作为法的核心内容和要素,他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4.在历史上,法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判例法、制定法等。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其地位和作用也并不完全相同。 5.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是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划分标准为法律是否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 6.法的形式受到法的传统的影响。 7.西方法学家通常认为,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个: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以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法律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法系。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是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它们由于形成的历史传统不同,而存在很多差别。 法理学第三章要点: 1.法律渊源是指被承认具有法的效力、法的权威性或具有法律意义并作为法官审理案件之依据的规范或准则来源。 2.国内法学界对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认识表现出分歧和混乱。法的形式和正式法源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认识角度,归属不同的

周光权中国刑法学发展的新思路

数据库】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3年 【文献号】5921 【原文出处】法商研究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303 【原刊页号】3~33 【分类号】D414 【分类名】刑事法学 【复印期号】200307 【标题】中国刑法学发展的新思路 刑法理论应在对抗、论争中求发展 【作者】周光权 【作者简介】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北京100084 【编者按】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刑法学爱好者(包括作者、编者、读者)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尽管目前出版的刑法学论著越来越多,但是那种读后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上乘佳作却越来越少。的确,只要我们稍微检视一下晚近以来中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就不难发现它存在以下诸多问题:(1)研究课题陈旧、雷同,研究者视野狭窄、急功近利。(2)研究方法单一、落后,定性分析的居多,定量分析的极少。除极少数学者外,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或忽视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3)论著缺乏理论深度。大多数刑法学论著满足于对法条的机械诠释,而且习惯于先分析个罪的构成要件,然后比较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固定模式,对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却较少问津。(4)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不强。由于缺少超前研究,以致刑事立法的理论储备严重不足,司法解释太多、太滥和刑法典被架空、权威性下降就是其后果。(5)研究行为缺乏规范性。由于缺乏规范性,刑法学研究虽然从表象上看似乎非常繁荣,但实际上积淀的观点与形成的共识并不多,因而大多数论著往往成为过眼烟云。上述问题的存在,足以说明中国刑法学需要反思和检讨,需要开拓和创新。为促进中国刑法学的中兴,本刊编辑部特邀请部分刑法学专家、学者就“中国刑法学应当向何处去”展开笔谈。 【摘要题】基础理论研究 【正文】 在刑法学领域没有固定不变的、惟一正确的真理性认识,理论始终处于发展过程中。刑法学的发展必须在学派论争、对抗中形成,决不是在将某一家理论、某一派理论先行定为“金科玉律”之后再对其仅仅做小修小补。 这一点在大陆法系刑法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特别充分:刑法学领域自18世纪以来就在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的旗帜下展开“学派之争”,使得犯罪论、刑罚论的许多问题被反复地、深入地讨论,对抗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今天的想象。正是由于两派在理念与方法上均存在重大差异,也正由于他们的杰出贡献,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到:在犯罪论中,就共犯的本质、共犯的范围、着手的判断、未遂犯与不能犯的区别等问题而言,往往存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对同一种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理,也大多有两种以上的方案供人们选择。由此,犯罪的辨别机制、处理机制就可能更趋于合理,刑法理论也可能更对社会负责。因为某一派刑法学者要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必须费尽心思,甚至可以说是殚精竭虑。真理在学派论争与对抗过程中越辩越明。处于对抗背景下的刑法学,不仅仅要求理论本身的自足与圆满,在体系上“讲得通”,还要考虑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在理论上讲得通的理论,如果不能有效地惩治犯罪,不能积极回应社会的需要,就会出现“软肋”,遭到对手的攻击,也容易被社会所摈弃。

法理学历年真题

法理学简述题 ◆{2012}(非法学)64.简述执法的基本原则。 ◆{2012}(法学)31.简述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2011}(非法学)64.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 ◆{2011}(法学)3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2010}(非法学)64.简述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2010}(法学)31.简述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 ◆{2009}(非法学)64.简述法律事实的含义和特征。 ◆{2008}(非法学)64.简述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 ◆{2007}(非法学) 64.简述我国司法解释的基本作用。 ◆{2006}64、简述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8分) ◆{2005}65.简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内国家监督的内容。8分 ◆{2004}64、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2003}50、简述法律责任的分类。10分 ◆{2002}41.简述法的指引作用的种类。5分 ◆{2002}42.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5分 ◆{2002}43.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及其要素。5分 ◆{2001}简述法的社会作用与规范作用之间的区别。5分 法理分析题 ◆{2012}(非法学)67.2008年7月,某省会城市人大常委会第S次会议审议了该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该草案第N条规定,公交车乘客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驾驶员、售票员有权劝导其让座:对于拒不让座者,可以拒绝其乘坐,市政主管部门还可处以50元罚款。 在草案讨论过程中,甲认为该规定具有合理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联系中找到:乙认为该规定不具有合理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区别中找到。 请结合上述材料,从甲、乙观点中选择您较为认同的观点(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依据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 ◆{2012}(法学)34.(15分)某高校新生小张在自学法理学知识后,对我国《物权法》进行了分析,并写了如下四点学习体会: ①物权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文件,从法律渊源角度分析,该法应属于我国的根本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导发展了几千年,具备了深厚的积淀和完备的体系。训诂学一直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学科而备受学术界的推崇,同时它又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始祖,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体来说,训诂学是一门从先代各种训释材料中总结出解释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寥寥数字,已将训诂学的作用昭然于天下。 一、由训诂以考文化――以《尔雅》为例阐释训诂学在继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一)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 早在汉代,训诂学就以经学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且有了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学著作。主要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这四部训诂专书被后世称为中国训诂学的基石。其中,《尔雅》

是最早的训诂专书,也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依据。《尔雅》3卷20篇(今留19篇),书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是解释名物以外的语词,主要类聚一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不同品物则用不同的训解方法,很是详尽。其余16篇都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其解释对象多是经传古籍中的词语。所谓“名物”是指范围比较固定、性质比较具体的专门名词。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是训诂学的任务之一。例如,我们可以依据《释宫》阐释古代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依据《释器》阐释古代各种器制、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依据《释乐》阐释古代音乐表现艺术,依据《释天》推导先秦天文学史研究,依据《释地》《释丘》《释山》推导先秦地理学史研究,依据《释水》推导先秦水文学史研究,依据《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推导先秦生物学史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借以阐释古代物质文化的宝贵文本。 (二)通过训诂阐释古代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是活跃的、经常变动的文化,而制度文化则相对稳定一些,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是文化中的权威因素。但是,同语言文化相比,制度文化更为活跃一些。因此即使现实的人类社会制度已经发

1法理学简答题

1、论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2、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3、法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 5、阶级社会的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6、论述资本主义两大法系的差别 7、法律效果与法律实效的概念及联系与区别 8、部门法的概念和有哪些特点 9、论述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10、如何实现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11、论述影响法律实施的各种因素 12、论述我国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区别 13、论述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14、试论西方法学或法理学的历史发展道路 15、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16、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行走在广州街头,突然被派出所收容,20日在广州市收容救急站被殴打致死。其被收容依据的法规是1982年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该法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影响经济发展为由,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运用法的价值(选择)理论,结合孙志刚案对该行政法规的合理性进行法理分析。 参考答案: 1答: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 2答: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 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由阶级 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答: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